自紀篇第八五
關燈
小
中
大
禍,也不認為是自己招來的。
所以偶爾升了官也并不因此而特别得意,偶爾降了職也并不因此而格外喪氣。
不因嫌棄貧賤而去追求富貴,不願回避兇險而去尋求平安,不賣弄聰明以取得祿位,不用假意辭官來騙取名聲,不因貪圖升官而表白自己,也不因怕丢官而怨恨别人。
把安與危、死和生看成是一樣的,把吉與兇、成和敗看成是同樣的,這樣就是遇到十個羊勝,也無妨害。
我把一切都歸結于天,所以不去表白自己。
【原文】 85·5充性恬澹,不貪富貴。
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為上所知,貶黜抑屈,不恚下位。
比為縣吏,無所擇避。
或曰:“心難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擇地,濁操傷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過孔子。
孔子之仕,無所避矣。
為乘田委吏,無於邑之心;為司空相國,無說豫之色。
舜耕曆山,若終不免。
及受堯禅,若卒自得。
憂德之不豐,不患爵之不尊;恥名之不白,不惡位之不遷。
垂棘與瓦同椟,明月與礫同囊,苟有二寶之質,不害為世所同。
世能知善,雖賤猶顯;不能别白,雖尊猶辱。
處卑與尊齊操,位賤與貴比德,斯可矣。
【注釋】 放:通“仿”。
乘田:管畜牧的小吏。
委吏:管倉庫的小吏。
《孟子·萬章下》注:“委吏,主委積倉庾之吏也。
乘田,苑囿之吏也,主六畜之刍牧者也。
” 於邑:同“嗚唈”。
哀聲歎氣,愁悶不樂。
司空:參見36·14注(21)。
相國:參見48·2注。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定公時,孔子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及齊平,孔子攝相事。
說豫:同“悅悮”。
歡喜,快樂。
舜耕曆山,若終不免:據《孟子·盡心下》記載,舜在曆山耕地,吃的是粗飯和野菜,但他很安心,好像将要這樣過一輩子似的。
曆山:古山名,其地有異說,不可确指。
垂棘:春秋時晉國地名,由于出美玉,後來被用作美玉的代稱。
椟:匣子。
明月:指珍珠。
許慎《淮南子》注:“夜光之珠,有似明月,故曰明月也。
”礫:碎石。
【譯文】 王充的性情淡泊,不貪圖富貴。
當被上司了解,破格提拔的時候,不因官大而高興;當不被上司了解,被降職罷官受壓抑的時候,也不因職位低而怨恨。
幾次被任為縣裡的小吏,也沒有挑選而不願幹。
有人說:“你心胸那麼高而行為卻一般,專門交結氣味相投的人,做官也不計較地位,這豈不是玷污了你的節操敗壞了你的品行嗎?叫人家向你學習什麼呢?”王充回答說:值得人們學習的人,沒有誰能比得上孔子。
孔子做官,是最不挑選的人。
當他做乘田、委吏的時候,沒有不高興的心情;當他做司空、相國的時候,也沒有歡樂的表現。
舜在曆山耕種,就像将要那樣過一輩子;等到他繼承了堯的天下,又像是本來就該這樣似的。
人所擔憂的應該是德行上的不足,而不擔心自己的爵位低;人們感到恥辱的應該是名聲不清白,而不該恥于官職得不到提升。
垂棘之玉同瓦片放在一個匣子裡,明月之珠同碎石裝在一條口袋裡,如果有這兩種寶珠的品質,是不怕被世人與瓦片和碎石混同看待的。
世人如果能識别什麼是好人,那麼好人即使處于卑賤的地位,也仍然是尊貴的;世人如果不能辨别好壞,那麼即使你地位再高,也仍然是恥辱的。
如果能做到地位低和地位高的時候操行一樣,身分低賤和身分尊貴的時候品德相同,這就可以了。
【原文】 85·6俗性貪進忽退,收成棄敗。
充升擢在位之時,衆人蟻附;廢退窮居,舊故叛去。
志俗人之寡恩,故閑居作《譏俗節義》十二篇。
冀俗人觀書而自覺,故直露其文,集以俗言。
或譴謂之淺。
答曰:以聖典而示小雅,以雅言而說丘野,不得所曉,無不逆者。
故蘇秦精說于趙,而李兌不說;商鞅以王說秦,而孝公不用。
夫不得心意所欲,雖盡堯、舜之言,猶飲牛以酒,啖馬以脯也。
故鴻麗深懿之言,關于大而不通于小。
不得已而強聽,入胸者少。
孔子失馬于野,野人閉不與,子貢妙稱而怒,馬圄諧說而懿。
俗曉露之言,勉以深鴻之文,猶和神仙之藥以治齀咳(11),制貂狐之裘以取薪菜也。
且禮有所不■(12),事有所不須。
斷決知辜,不必臯陶;調和葵韭,不俟狄牙(13)。
闾巷之樂,不用《韶》、《武》(14);裡母之祀(15),不待太牢(16)。
既有不須,而又不宜。
牛刀割雞(17),舒戟采葵。
鐵钺裁箸,盆盎酌卮,大小失宜,善之者希。
何以為辯?喻深以淺。
何以為智?喻難以易。
賢聖铨材之所宜,故文能為深淺之差。
【注釋】 《譏俗節義》十二篇:王充寫的文章,基本内容保存在今本《論衡》之中。
有人認為已佚失。
雅:通“牙”。
小雅:小孩子。
雅言:指古時貴族文人誦讀詩書、執行典禮時通行的純正典雅,合乎規範的語言。
丘野:指居住在荒僻地區的人。
蘇秦在趙國遊說,曾以精深的道理說服趙國的大臣李兌,希望采納他“合縱”的主張,但是李兌不高興,要他離開趙國。
事見《戰國策·趙策一》。
說(shuì稅):遊說。
李兌:戰國時趙國大臣。
趙武靈王讓位少子何,引起内亂。
他和公子成一起,發兵保惠文王,殺太子章,進圍沙丘宮,逼死主父(武靈王),從此獨專國政,由司寇升任相國,号奉陽君。
商鞅二句:商鞅到秦國後,曾先用“帝道”、“王道”勸說秦孝公,秦孝公沒有聽從他的主張。
參見《史記·商君列傳》。
啖(dàn淡):喂。
脯:幹肉。
關:通“貫”。
通,指适用。
孔子四句:孔子的馬吃了農夫的莊稼,馬被扣留,子貢去交涉,結果反而引起對方更大的憤怒,後來孔子的馬夫去說,農夫聽了很高興,就把馬歸還了。
事見《呂氏春秋·必己》、《淮南子·人間訓》。
馬圄(yǔ雨):同“馬馭”。
馬夫。
懿:通“忻”。
高興。
“露”上脫“形”字,“形露”二字連文。
下文雲“充書形露易視”,又“故形露其指,為分别之文”,可證。
(11)齀:當是“鼽”之誤體。
《說文·鼻部》:“鼽,病寒鼻窒也”。
鼽(qiú球):傷風,鼻子不通氣。
(12)■(hì志):具備。
(13)狄牙:參見42·10注。
(14)《韶》:傳說是舜時享用的樂曲。
《武》:傳說是周武王享用的樂曲。
(15)裡母:裡社,古時鄉村中供奉土地神的地方。
(16)太牢:參見77·2注。
(17)牛刀割雞:見《論語·陽貨》,原文是“割雞焉用牛刀”。
比喻使用的手段不恰當。
【譯文】 社會上一般人的情性都是好向上爬而不願向下降,專門巴結那些得勢的而背棄那些失勢的。
當王充被提拔做官的時候,許多人像螞蟻一樣依附在他身邊;當王充被免職,貧困家居的時候,連原來的朋友也背離而去。
王充為了記述俗人的忘恩負義,所以在家閑居的時候寫成了《譏俗節義》十二篇。
希望俗人讀到這本書以後能有所覺悟,因此文章的主旨很明顯,并且摻雜了很通俗的語言。
有人指責我的文章淺薄。
王充回答說:拿聖人的經典給小孩子看,把高雅的言論說給山野的人聽,他們不會明白其中的内容,因此沒有不被頂回來的。
所以蘇秦用精深的學說去趙國遊說,結果李兌聽了不高興;商鞅起初用王道去遊說秦孝公,而秦孝公卻不願采納。
凡是不符合人們内心所追求的東西,即使你說的盡是堯舜之言,那也如同用酒飲牛,用肉喂馬一樣無用。
所以那種華麗深奧的言辭,适用于大人君子而不适用于小人庸夫。
人們不得已而勉強來聽,能聽進心中的人是很少的。
孔子在野外丢失了馬,被人家扣留了,子貢用美妙的言辭去勸說反而使對方更加憤怒,後來孔子的馬夫用幽默诙諧的話去勸說,對方卻認為講得很好心裡高興。
一般人隻懂得淺顯的話語,勉強用高深鴻大的文章讓他們讀,就如同用仙丹妙藥去治療鼻塞咳嗽,穿着貂皮狐皮做的衣服去砍柴挖野菜一樣。
況且禮節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要講究的,有些事情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必須這樣做。
判決罪證明顯的人,不一定要臯陶才行;烹調葵韭一類的菜蔬,也不一定要等狄牙來做才行。
民間作樂,不一定用《韶》曲、《武》曲;鄉村裡祭祀土地神,也用不着三牲齊備的供品。
既有不必要的問題,又有不适宜的問題。
用宰牛刀殺雞,用長戟挖野菜,用大斧削筷子,用盆罐當酒杯,這些都是大小失當,認為這種做法适當的人很少。
怎樣才算口才好呢?能用通俗的語言進明深奧的道理就算好。
怎樣才算才智高呢?能用容易懂的語言說明難懂的問題就算才智高。
賢聖能衡量讀者對象的才能大小,所以能寫出适合他們程度的、深淺不同的文章。
【原文】 85·7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之書。
又傷僞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
夫賢聖殁而大義分,蹉。
。
殊趨,各自開門。
通人觀覽,不能釘铨。
遙聞傳授,筆寫耳取,在百歲之前。
曆日彌久,以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實論。
其文盛,其辯争,浮華虛僞之語,莫不澄定。
沒華虛之文,存敦龐之樸,撥流失之風,反宓戲之俗。
【注釋】 蹉。
。
:失時,指耗時長久。
各自開門:各人自立門戶,指形成不同的學派。
釘铨:當為“訂诠”之誤。
《薄葬篇》雲:“是非信聞見于外,不诠訂于内。
”訂诠:訂正、解釋,這裡是判斷,斷定的意思。
實:據遞修本作“是”。
是論:指《論衡》。
宓戲:即伏羲氏。
參見36·7注。
【譯文】 王充憎恨俗人的性情,因而寫了《譏俗節義》;又憂慮君王治理國家,隻是想統治老百姓,而沒有合适的治理方法,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盡管愁思苦想,但是看不出應該走的道路,為此寫了《政務》這本書。
王充又痛恨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僞書俗文,内容大多不實事求是,所以又寫了《論衡》這本書。
自從聖賢死後,他們所講的道理就發生了分歧,長期朝着不同的方向發展,學者自立門戶各成一派,就是博古通今的人讀了他們的書,也不能斷定是非真假。
這些僞書俗文都是久遠聽聞代代相傳的東西,有用筆記下的,有用耳聽來的,都是些上百年的東西。
經過的時間越是久遠,認為都是過去古代的事情,所說的大都是對的,對這些東西信得刻骨銘心,而不能自拔出來,因此我寫了《論衡》這本書。
這本書的内容豐富,對問題的辯論很激烈,對于一切浮華虛僞的言論,無不加以澄清訂正。
目的是要消除那些華而不實的文章,保存敦厚樸素的本質,矯正當時流行的不良風俗,恢複伏羲時代那種純樸的習俗。
【原文】 85·8充書形露易觀。
或曰:“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沉。
案經藝之文,賢聖之言,鴻重優雅,難卒曉睹。
世讀之者,訓古乃下。
蓋賢聖之材鴻,故其文語與俗不通。
玉隐石間,珠匿魚腹,非玉工珠師,莫能采得。
寶物以隐閉不見,實語亦宜深沉難測。
《譏俗》之書,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為分别之文。
《論衡》之書,何為複然?豈材有淺極,不能為覆?何文之察,與彼經藝殊軌轍也?” 【注釋】 經藝:指《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儒家經書,合稱“六經”或“六藝”。
訓古:訓诂,對古書字句音義加以注釋。
指:通“旨”。
分别:分明,通俗易懂。
“覆”上疑脫一“深”字。
下文“故為深覆”,“深覆典雅,指意難睹”可證。
【譯文】 王充的書淺顯易懂。
有人說:“善辯的人講出來的話很深刻,擅長寫文章的人他寫出的文章就深刻含蓄。
考察一下經典上的文章,聖賢的言論,都博大精深,優美文雅,很難一下子就看明白,現在閱讀它的人,必須依靠注解才能讀得下去。
這大概是由于聖賢的才智博大,所以他們說話,寫文章就跟普通人不一樣。
美玉隐藏在石頭裡,珍珠蘊藏在魚腹中,不靠玉工和珠師,誰也沒法采到。
因為寶貴的東西都是隐蔽而不外露的,所以考辯真僞的言
所以偶爾升了官也并不因此而特别得意,偶爾降了職也并不因此而格外喪氣。
不因嫌棄貧賤而去追求富貴,不願回避兇險而去尋求平安,不賣弄聰明以取得祿位,不用假意辭官來騙取名聲,不因貪圖升官而表白自己,也不因怕丢官而怨恨别人。
把安與危、死和生看成是一樣的,把吉與兇、成和敗看成是同樣的,這樣就是遇到十個羊勝,也無妨害。
我把一切都歸結于天,所以不去表白自己。
【原文】 85·5充性恬澹,不貪富貴。
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為上所知,貶黜抑屈,不恚下位。
比為縣吏,無所擇避。
或曰:“心難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擇地,濁操傷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過孔子。
孔子之仕,無所避矣。
為乘田委吏,無於邑之心;為司空相國,無說豫之色。
舜耕曆山,若終不免。
及受堯禅,若卒自得。
憂德之不豐,不患爵之不尊;恥名之不白,不惡位之不遷。
垂棘與瓦同椟,明月與礫同囊,苟有二寶之質,不害為世所同。
世能知善,雖賤猶顯;不能别白,雖尊猶辱。
處卑與尊齊操,位賤與貴比德,斯可矣。
【注釋】 放:通“仿”。
乘田:管畜牧的小吏。
委吏:管倉庫的小吏。
《孟子·萬章下》注:“委吏,主委積倉庾之吏也。
乘田,苑囿之吏也,主六畜之刍牧者也。
” 於邑:同“嗚唈”。
哀聲歎氣,愁悶不樂。
司空:參見36·14注(21)。
相國:參見48·2注。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定公時,孔子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及齊平,孔子攝相事。
說豫:同“悅悮”。
歡喜,快樂。
舜耕曆山,若終不免:據《孟子·盡心下》記載,舜在曆山耕地,吃的是粗飯和野菜,但他很安心,好像将要這樣過一輩子似的。
曆山:古山名,其地有異說,不可确指。
垂棘:春秋時晉國地名,由于出美玉,後來被用作美玉的代稱。
椟:匣子。
明月:指珍珠。
許慎《淮南子》注:“夜光之珠,有似明月,故曰明月也。
”礫:碎石。
【譯文】 王充的性情淡泊,不貪圖富貴。
當被上司了解,破格提拔的時候,不因官大而高興;當不被上司了解,被降職罷官受壓抑的時候,也不因職位低而怨恨。
幾次被任為縣裡的小吏,也沒有挑選而不願幹。
有人說:“你心胸那麼高而行為卻一般,專門交結氣味相投的人,做官也不計較地位,這豈不是玷污了你的節操敗壞了你的品行嗎?叫人家向你學習什麼呢?”王充回答說:值得人們學習的人,沒有誰能比得上孔子。
孔子做官,是最不挑選的人。
當他做乘田、委吏的時候,沒有不高興的心情;當他做司空、相國的時候,也沒有歡樂的表現。
舜在曆山耕種,就像将要那樣過一輩子;等到他繼承了堯的天下,又像是本來就該這樣似的。
人所擔憂的應該是德行上的不足,而不擔心自己的爵位低;人們感到恥辱的應該是名聲不清白,而不該恥于官職得不到提升。
垂棘之玉同瓦片放在一個匣子裡,明月之珠同碎石裝在一條口袋裡,如果有這兩種寶珠的品質,是不怕被世人與瓦片和碎石混同看待的。
世人如果能識别什麼是好人,那麼好人即使處于卑賤的地位,也仍然是尊貴的;世人如果不能辨别好壞,那麼即使你地位再高,也仍然是恥辱的。
如果能做到地位低和地位高的時候操行一樣,身分低賤和身分尊貴的時候品德相同,這就可以了。
【原文】 85·6俗性貪進忽退,收成棄敗。
充升擢在位之時,衆人蟻附;廢退窮居,舊故叛去。
志俗人之寡恩,故閑居作《譏俗節義》十二篇。
冀俗人觀書而自覺,故直露其文,集以俗言。
或譴謂之淺。
答曰:以聖典而示小雅,以雅言而說丘野,不得所曉,無不逆者。
故蘇秦精說于趙,而李兌不說;商鞅以王說秦,而孝公不用。
夫不得心意所欲,雖盡堯、舜之言,猶飲牛以酒,啖馬以脯也。
故鴻麗深懿之言,關于大而不通于小。
不得已而強聽,入胸者少。
孔子失馬于野,野人閉不與,子貢妙稱而怒,馬圄諧說而懿。
俗曉露之言,勉以深鴻之文,猶和神仙之藥以治齀咳(11),制貂狐之裘以取薪菜也。
且禮有所不■(12),事有所不須。
斷決知辜,不必臯陶;調和葵韭,不俟狄牙(13)。
闾巷之樂,不用《韶》、《武》(14);裡母之祀(15),不待太牢(16)。
既有不須,而又不宜。
牛刀割雞(17),舒戟采葵。
鐵钺裁箸,盆盎酌卮,大小失宜,善之者希。
何以為辯?喻深以淺。
何以為智?喻難以易。
賢聖铨材之所宜,故文能為深淺之差。
【注釋】 《譏俗節義》十二篇:王充寫的文章,基本内容保存在今本《論衡》之中。
有人認為已佚失。
雅:通“牙”。
小雅:小孩子。
雅言:指古時貴族文人誦讀詩書、執行典禮時通行的純正典雅,合乎規範的語言。
丘野:指居住在荒僻地區的人。
蘇秦在趙國遊說,曾以精深的道理說服趙國的大臣李兌,希望采納他“合縱”的主張,但是李兌不高興,要他離開趙國。
事見《戰國策·趙策一》。
說(shuì稅):遊說。
李兌:戰國時趙國大臣。
趙武靈王讓位少子何,引起内亂。
他和公子成一起,發兵保惠文王,殺太子章,進圍沙丘宮,逼死主父(武靈王),從此獨專國政,由司寇升任相國,号奉陽君。
商鞅二句:商鞅到秦國後,曾先用“帝道”、“王道”勸說秦孝公,秦孝公沒有聽從他的主張。
參見《史記·商君列傳》。
啖(dàn淡):喂。
脯:幹肉。
關:通“貫”。
通,指适用。
孔子四句:孔子的馬吃了農夫的莊稼,馬被扣留,子貢去交涉,結果反而引起對方更大的憤怒,後來孔子的馬夫去說,農夫聽了很高興,就把馬歸還了。
事見《呂氏春秋·必己》、《淮南子·人間訓》。
馬圄(yǔ雨):同“馬馭”。
馬夫。
懿:通“忻”。
高興。
“露”上脫“形”字,“形露”二字連文。
下文雲“充書形露易視”,又“故形露其指,為分别之文”,可證。
(11)齀:當是“鼽”之誤體。
《說文·鼻部》:“鼽,病寒鼻窒也”。
鼽(qiú球):傷風,鼻子不通氣。
(12)■(hì志):具備。
(13)狄牙:參見42·10注。
(14)《韶》:傳說是舜時享用的樂曲。
《武》:傳說是周武王享用的樂曲。
(15)裡母:裡社,古時鄉村中供奉土地神的地方。
(16)太牢:參見77·2注。
(17)牛刀割雞:見《論語·陽貨》,原文是“割雞焉用牛刀”。
比喻使用的手段不恰當。
【譯文】 社會上一般人的情性都是好向上爬而不願向下降,專門巴結那些得勢的而背棄那些失勢的。
當王充被提拔做官的時候,許多人像螞蟻一樣依附在他身邊;當王充被免職,貧困家居的時候,連原來的朋友也背離而去。
王充為了記述俗人的忘恩負義,所以在家閑居的時候寫成了《譏俗節義》十二篇。
希望俗人讀到這本書以後能有所覺悟,因此文章的主旨很明顯,并且摻雜了很通俗的語言。
有人指責我的文章淺薄。
王充回答說:拿聖人的經典給小孩子看,把高雅的言論說給山野的人聽,他們不會明白其中的内容,因此沒有不被頂回來的。
所以蘇秦用精深的學說去趙國遊說,結果李兌聽了不高興;商鞅起初用王道去遊說秦孝公,而秦孝公卻不願采納。
凡是不符合人們内心所追求的東西,即使你說的盡是堯舜之言,那也如同用酒飲牛,用肉喂馬一樣無用。
所以那種華麗深奧的言辭,适用于大人君子而不适用于小人庸夫。
人們不得已而勉強來聽,能聽進心中的人是很少的。
孔子在野外丢失了馬,被人家扣留了,子貢用美妙的言辭去勸說反而使對方更加憤怒,後來孔子的馬夫用幽默诙諧的話去勸說,對方卻認為講得很好心裡高興。
一般人隻懂得淺顯的話語,勉強用高深鴻大的文章讓他們讀,就如同用仙丹妙藥去治療鼻塞咳嗽,穿着貂皮狐皮做的衣服去砍柴挖野菜一樣。
況且禮節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要講究的,有些事情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必須這樣做。
判決罪證明顯的人,不一定要臯陶才行;烹調葵韭一類的菜蔬,也不一定要等狄牙來做才行。
民間作樂,不一定用《韶》曲、《武》曲;鄉村裡祭祀土地神,也用不着三牲齊備的供品。
既有不必要的問題,又有不适宜的問題。
用宰牛刀殺雞,用長戟挖野菜,用大斧削筷子,用盆罐當酒杯,這些都是大小失當,認為這種做法适當的人很少。
怎樣才算口才好呢?能用通俗的語言進明深奧的道理就算好。
怎樣才算才智高呢?能用容易懂的語言說明難懂的問題就算才智高。
賢聖能衡量讀者對象的才能大小,所以能寫出适合他們程度的、深淺不同的文章。
【原文】 85·7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之書。
又傷僞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
夫賢聖殁而大義分,蹉。
。
殊趨,各自開門。
通人觀覽,不能釘铨。
遙聞傳授,筆寫耳取,在百歲之前。
曆日彌久,以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實論。
其文盛,其辯争,浮華虛僞之語,莫不澄定。
沒華虛之文,存敦龐之樸,撥流失之風,反宓戲之俗。
【注釋】 蹉。
。
:失時,指耗時長久。
各自開門:各人自立門戶,指形成不同的學派。
釘铨:當為“訂诠”之誤。
《薄葬篇》雲:“是非信聞見于外,不诠訂于内。
”訂诠:訂正、解釋,這裡是判斷,斷定的意思。
實:據遞修本作“是”。
是論:指《論衡》。
宓戲:即伏羲氏。
參見36·7注。
【譯文】 王充憎恨俗人的性情,因而寫了《譏俗節義》;又憂慮君王治理國家,隻是想統治老百姓,而沒有合适的治理方法,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盡管愁思苦想,但是看不出應該走的道路,為此寫了《政務》這本書。
王充又痛恨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僞書俗文,内容大多不實事求是,所以又寫了《論衡》這本書。
自從聖賢死後,他們所講的道理就發生了分歧,長期朝着不同的方向發展,學者自立門戶各成一派,就是博古通今的人讀了他們的書,也不能斷定是非真假。
這些僞書俗文都是久遠聽聞代代相傳的東西,有用筆記下的,有用耳聽來的,都是些上百年的東西。
經過的時間越是久遠,認為都是過去古代的事情,所說的大都是對的,對這些東西信得刻骨銘心,而不能自拔出來,因此我寫了《論衡》這本書。
這本書的内容豐富,對問題的辯論很激烈,對于一切浮華虛僞的言論,無不加以澄清訂正。
目的是要消除那些華而不實的文章,保存敦厚樸素的本質,矯正當時流行的不良風俗,恢複伏羲時代那種純樸的習俗。
【原文】 85·8充書形露易觀。
或曰:“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沉。
案經藝之文,賢聖之言,鴻重優雅,難卒曉睹。
世讀之者,訓古乃下。
蓋賢聖之材鴻,故其文語與俗不通。
玉隐石間,珠匿魚腹,非玉工珠師,莫能采得。
寶物以隐閉不見,實語亦宜深沉難測。
《譏俗》之書,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為分别之文。
《論衡》之書,何為複然?豈材有淺極,不能為覆?何文之察,與彼經藝殊軌轍也?” 【注釋】 經藝:指《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儒家經書,合稱“六經”或“六藝”。
訓古:訓诂,對古書字句音義加以注釋。
指:通“旨”。
分别:分明,通俗易懂。
“覆”上疑脫一“深”字。
下文“故為深覆”,“深覆典雅,指意難睹”可證。
【譯文】 王充的書淺顯易懂。
有人說:“善辯的人講出來的話很深刻,擅長寫文章的人他寫出的文章就深刻含蓄。
考察一下經典上的文章,聖賢的言論,都博大精深,優美文雅,很難一下子就看明白,現在閱讀它的人,必須依靠注解才能讀得下去。
這大概是由于聖賢的才智博大,所以他們說話,寫文章就跟普通人不一樣。
美玉隐藏在石頭裡,珍珠蘊藏在魚腹中,不靠玉工和珠師,誰也沒法采到。
因為寶貴的東西都是隐蔽而不外露的,所以考辯真僞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