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作篇第八四
關燈
小
中
大
自内心,文章寫成于手中,它們的實質是同樣的。
上書稱為“奏”,奏記換一個名稱就叫“書”。
建初初年,中原一帶收成很不好,颍川、汝南的老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荒。
聖主心中憂慮,屢次下诏免租。
《論衡》的作者,向郡守寫報告,認為應該嚴禁奢侈,以防備困乏。
建議不受采用,回來就在奏記草稿上加一個标題,叫做《備乏》。
釀酒浪費五谷,容易産生盜賊,嗜酒無度,盜賊就不會斷絕,又向郡守報告,嚴禁老百姓釀酒。
回來在報告草稿上加一個标題,叫做《禁酒》。
由此說來,寫作書,就是寫奏章、報告一類的文章,說它是創作,那麼寫奏章、報告也都該叫創作了。
【原文】 84·7晉之《乘》,而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人事各不同也。
《易》之“乾坤”,《春秋》之“元”,楊氏之“玄”,蔔氣号不均也。
由此言之,唐林之奏、谷永之章,《論衡》、《政務》,同一趨也。
漢家極筆墨之林,書論之造,漢家尤多。
陽成子張作《樂》,楊子雲造《玄》,二經發于台下,讀于阙掖,卓絕驚耳,不述而作,材疑聖人,而漢朝不譏。
況《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辯照是非之理,使後進曉見然否之分,恐其廢失,著之簡牍,祖經章句之說,先師奇說之類也。
其言伸繩(11),彈割俗傳。
俗傳蔽惑,僞書放流,賢通之人,疾之無已。
孔子曰:“詩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12)。
”是以論也。
玉亂于石,人不能别;或若楚之王尹以玉為石(13),卒使卞和受刖足之誅(14)。
是反為非,虛轉為實,安能不言?俗傳既過,俗書又僞。
若夫鄒衍謂今天下為一州(15),四海之外有若天下者九州(16)。
《淮南書》言共工與颛顼争為天子(17),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18),使天柱折(19),地維絕(20)。
堯時十日并出,堯上射九日。
魯陽戰而日暮(21),援戈麾日(22),日為卻還。
世間書傳,多若等類,浮妄虛僞,沒奪正是。
心。
。
湧,筆手擾,安能不論?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辄立證驗。
若太史公之書,據許由不隐(23),燕太子丹不使日再中(24),讀見之者,莫不稱善。
【注釋】 乾坤:《易》卦名,代表天地陰陽,這裡指陰陽二氣。
元:開端。
《春秋》的“元”,指君位的開始。
這裡的意思是指天地萬物的本源。
《公羊傳·隐公元年》何注:“變一為元,元者氣也。
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楊氏:指揚雄。
玄:揚雄在《太玄經》中所說的萬物的本源。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新論》:“揚雄作玄書,以為炎玄者天也,道也。
言聖賢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為本統,而因附續萬類,王政人事法度。
故宓羲氏謂之易,老子謂之道,孔子謂之言,而揚雄謂之玄。
”唐林、谷永:參見37·4注。
陽成子張:《超奇篇》作“陽成子長”。
參見39·3注。
二經:指陽成子張的《樂經》和揚雄的《太玄經》。
台:指蘭台。
陽成子長和揚雄都在蘭台做過官。
阙:宮殿門前兩邊的高大建築物。
掖:掖門,宮殿兩旁的小門。
阙掖:指皇帝處理事務的地方,即宮廷。
疑:通“拟”。
比拟。
章句之說:即章句之學。
參見34·6注。
光師奇說:可能指《新論》、《檢論》中的與衆不同的觀點。
以上兩句,原本有脫誤。
“十五卷本”無“祖”字,“經”字前空一字,遞修本和十五卷本中,“先”字和“奇”字後均各空一字。
兩句的大意是:《論衡》和祖述經書章句之學以及前輩老師的不同一般的議論同屬一類,是很常見的東西。
(11)繩:繩墨,木工用來取直線的工具,這裡指法度。
(12)引文見《鹽鐵論·相刺》。
(13)王:當作“玉”,形近而誤。
玉尹:管理玉工的官吏。
(14)事見《韓非子·和氏》。
卞和:參見26·19注。
(15)鄒衍:參見2·5注(24)。
他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認為中國境内的九州僅是九小州,像中國一樣大的洲,天下一共九個,是為大九洲說。
參見本書《談天篇》。
(16)天下:指中國。
(17)《淮南書》:即《淮南子》。
共工與颛顼争當天子的神話,見該書《天文訓》。
(18)不周之山:不周山,傳說中的古山名。
(19)天柱:古代神話中撐天的柱子。
(20)地維:古代神話中系地的繩子。
(21)魯陽:這裡指魯陽公。
參見19·4注。
(22)援:執、持。
麾:通“揮”。
以上事參見《感虛篇》19·4。
(23)參見《史記·伯夷列傳》。
(24)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譯文】 晉國的史書《乘》,楚國的史書《梼杌》,魯國的史書《春秋》,都是史書,隻是記的人和事不同而已。
《易》的“乾坤”,《春秋》的“元”,揚雄《太玄》中的“玄”,講的都是氣,隻是賦予氣的稱呼不同罷了。
由此說來,唐林、谷永的奏章,和《論衡》、《政務》是同一種意旨的東西。
漢代的文人多極了,書論的寫作,在漢代特别的多。
陽成子張寫《樂經》,揚子雲著《太玄經》,兩種經産生于蘭台之中,誦讀于宮廷之内,奇異傑出驚人耳目,不是闡述而是創作,才智可與聖人相比,而在漢朝并沒有人譏刺他們。
何況《論衡》隻是細說微論,解釋世俗的疑惑,辯明是與非的道理,讓後輩讀書做官的人,明白對與錯的區别,唯恐這些廢棄散失,就寫在簡牍之上,它和祖述經書的章句之學以及前輩老師與衆不同的議論同屬一類,是極常見的東西。
它的議論是為伸張法度,批判剖析庸俗的書傳。
僞書泛濫,賢明通達的人,痛恨不已。
孔子說:“詩
上書稱為“奏”,奏記換一個名稱就叫“書”。
建初初年,中原一帶收成很不好,颍川、汝南的老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荒。
聖主心中憂慮,屢次下诏免租。
《論衡》的作者,向郡守寫報告,認為應該嚴禁奢侈,以防備困乏。
建議不受采用,回來就在奏記草稿上加一個标題,叫做《備乏》。
釀酒浪費五谷,容易産生盜賊,嗜酒無度,盜賊就不會斷絕,又向郡守報告,嚴禁老百姓釀酒。
回來在報告草稿上加一個标題,叫做《禁酒》。
由此說來,寫作書,就是寫奏章、報告一類的文章,說它是創作,那麼寫奏章、報告也都該叫創作了。
【原文】 84·7晉之《乘》,而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人事各不同也。
《易》之“乾坤”,《春秋》之“元”,楊氏之“玄”,蔔氣号不均也。
由此言之,唐林之奏、谷永之章,《論衡》、《政務》,同一趨也。
漢家極筆墨之林,書論之造,漢家尤多。
陽成子張作《樂》,楊子雲造《玄》,二經發于台下,讀于阙掖,卓絕驚耳,不述而作,材疑聖人,而漢朝不譏。
況《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辯照是非之理,使後進曉見然否之分,恐其廢失,著之簡牍,祖經章句之說,先師奇說之類也。
其言伸繩(11),彈割俗傳。
俗傳蔽惑,僞書放流,賢通之人,疾之無已。
孔子曰:“詩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12)。
”是以論也。
玉亂于石,人不能别;或若楚之王尹以玉為石(13),卒使卞和受刖足之誅(14)。
是反為非,虛轉為實,安能不言?俗傳既過,俗書又僞。
若夫鄒衍謂今天下為一州(15),四海之外有若天下者九州(16)。
《淮南書》言共工與颛顼争為天子(17),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18),使天柱折(19),地維絕(20)。
堯時十日并出,堯上射九日。
魯陽戰而日暮(21),援戈麾日(22),日為卻還。
世間書傳,多若等類,浮妄虛僞,沒奪正是。
心。
。
湧,筆手擾,安能不論?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辄立證驗。
若太史公之書,據許由不隐(23),燕太子丹不使日再中(24),讀見之者,莫不稱善。
【注釋】 乾坤:《易》卦名,代表天地陰陽,這裡指陰陽二氣。
元:開端。
《春秋》的“元”,指君位的開始。
這裡的意思是指天地萬物的本源。
《公羊傳·隐公元年》何注:“變一為元,元者氣也。
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楊氏:指揚雄。
玄:揚雄在《太玄經》中所說的萬物的本源。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新論》:“揚雄作玄書,以為炎玄者天也,道也。
言聖賢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為本統,而因附續萬類,王政人事法度。
故宓羲氏謂之易,老子謂之道,孔子謂之言,而揚雄謂之玄。
”唐林、谷永:參見37·4注。
陽成子張:《超奇篇》作“陽成子長”。
參見39·3注。
二經:指陽成子張的《樂經》和揚雄的《太玄經》。
台:指蘭台。
陽成子長和揚雄都在蘭台做過官。
阙:宮殿門前兩邊的高大建築物。
掖:掖門,宮殿兩旁的小門。
阙掖:指皇帝處理事務的地方,即宮廷。
疑:通“拟”。
比拟。
章句之說:即章句之學。
參見34·6注。
光師奇說:可能指《新論》、《檢論》中的與衆不同的觀點。
以上兩句,原本有脫誤。
“十五卷本”無“祖”字,“經”字前空一字,遞修本和十五卷本中,“先”字和“奇”字後均各空一字。
兩句的大意是:《論衡》和祖述經書章句之學以及前輩老師的不同一般的議論同屬一類,是很常見的東西。
(11)繩:繩墨,木工用來取直線的工具,這裡指法度。
(12)引文見《鹽鐵論·相刺》。
(13)王:當作“玉”,形近而誤。
玉尹:管理玉工的官吏。
(14)事見《韓非子·和氏》。
卞和:參見26·19注。
(15)鄒衍:參見2·5注(24)。
他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認為中國境内的九州僅是九小州,像中國一樣大的洲,天下一共九個,是為大九洲說。
參見本書《談天篇》。
(16)天下:指中國。
(17)《淮南書》:即《淮南子》。
共工與颛顼争當天子的神話,見該書《天文訓》。
(18)不周之山:不周山,傳說中的古山名。
(19)天柱:古代神話中撐天的柱子。
(20)地維:古代神話中系地的繩子。
(21)魯陽:這裡指魯陽公。
參見19·4注。
(22)援:執、持。
麾:通“揮”。
以上事參見《感虛篇》19·4。
(23)參見《史記·伯夷列傳》。
(24)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譯文】 晉國的史書《乘》,楚國的史書《梼杌》,魯國的史書《春秋》,都是史書,隻是記的人和事不同而已。
《易》的“乾坤”,《春秋》的“元”,揚雄《太玄》中的“玄”,講的都是氣,隻是賦予氣的稱呼不同罷了。
由此說來,唐林、谷永的奏章,和《論衡》、《政務》是同一種意旨的東西。
漢代的文人多極了,書論的寫作,在漢代特别的多。
陽成子張寫《樂經》,揚子雲著《太玄經》,兩種經産生于蘭台之中,誦讀于宮廷之内,奇異傑出驚人耳目,不是闡述而是創作,才智可與聖人相比,而在漢朝并沒有人譏刺他們。
何況《論衡》隻是細說微論,解釋世俗的疑惑,辯明是與非的道理,讓後輩讀書做官的人,明白對與錯的區别,唯恐這些廢棄散失,就寫在簡牍之上,它和祖述經書的章句之學以及前輩老師與衆不同的議論同屬一類,是極常見的東西。
它的議論是為伸張法度,批判剖析庸俗的書傳。
僞書泛濫,賢明通達的人,痛恨不已。
孔子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