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作篇第八四
關燈
小
中
大
行,整頓亂世,使它返回正道,倫理道德周全,王者治天下之道完備,用以矯正奢侈輕薄風俗的制度,規定得極為完備詳盡。
河堤決了口而不修築,就有洪水泛濫的災害;網破了洞而不織補,就有野獸奔逃出來的危險。
所以周代的禮制不敗壞,周代的老百姓就不會浮華輕薄;老百姓不浮華輕薄,孔子就不會著《春秋》。
如果楊朱、墨翟的學說沒有搞亂經傳的本義,那麼孟子也就不會著書了;如果韓國不弱小,法度沒有廢壞,那麼韓非也就不著書了;漢高祖不争論得天下的道理,使用武力的主張沒有轉變,那麼陸賈的《新語》就不會寫出來了;各種事情的記載如果不失實,各種觀點如果不壞亂,那麼桓譚的《新論》就沒有寫作的緣起了。
所以賢聖們著書,引用事實不憑空編造,言必有據而不胡亂編寫。
寫的東西有益于教化,教化施行有益于政治,所以漢代設立了蘭台官吏,校勘審定其中的書籍,考訂書中的文字。
董仲舒寫的天人感應、災異迷信的書,大多講的是災異的出現是政治敗壞造成的,書寫完備以後,就呈獻給漢朝廷。
主父偃痛恨他,就誣告這部書。
漢武帝把董仲舒交給司法官吏審理,判決書認為董仲舒目無法度。
董仲舒被判處死刑,漢武帝赦免了他。
董仲舒大講災變怪異的事情,漢武帝仍然不判他的罪反而很尊重他本人,何況我所發的議論并沒有觸犯朝廷的言論,隻是對事情是否符合實際道理進行考核,收集史實的說法呢?所以賢人生活在社會上,做官就盡忠宣揚教化,以顯揚朝廷的聖德;不當官就著書評論是非,糾正不良的風氣。
世俗如果還不知道回到正道上來,就應該伸張道義指斥作壞事的人;著書的人如果不補救,迷失正道的人就不會覺察醒悟過來。
【原文】 84·3是故《論衡》之造也,起衆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
故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
故《論衡》者,所以铨輕重之言,立真僞之平,非苟調文飾辭,為奇偉之觀也。
其本皆起人間有非,故盡思極心,以機世俗。
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語,說虛妄之文。
何則?實事不能快意,而華虛驚耳動心也。
是故才能之士,好談論者,增益實事,為美盛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
聽者以為真然,說而不舍;覽者以為實事,傳而不絕。
不絕,則文載竹帛之上;不舍,則誤入賢者之耳。
至或南面稱師,賦奸僞之說;典城佩紫,讀虛妄之書。
明辨然否,疾心傷之,安能不論?孟子傷楊、墨之議大奪儒家之論,引平直之說,褒是抑非,世人以為好辯。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今吾不得已也。
虛妄顯于真,實誠亂于僞,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雜廁,瓦玉集糅,以情言之,豈吾心所能忍哉!衛骖乘者越職而呼車,恻怛發心,恐土之危也。
夫論說者闵世憂俗,與衛骖乘者同一心矣也。
愁精神而幽魂魄,動胸中之靜氣,賊年損壽,無益于性。
禍重于顔回,違負黃、老之教;非人所貪,不得已,故為《論衡》。
文露而旨直,辭奸而情實。
其《政務》言治民之道(11)。
《論衡》諸篇,實俗間之凡人所能見,與彼作者無以異也。
若夫九虛、三增、《論死》、《訂鬼》(12),世俗所久惑,人所不能覺也。
人君遭弊,改教于上;人臣愚惑(13),作論于下。
實得(14),則是教從矣。
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
實虛之分定,而華僞之文滅;華僞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
【注釋】 機:據文意當作“譏”,形近而誤。
說:通:“悅”。
南面:古以北為上,老師坐北面南。
典城:泛指地方長官。
紫:指印章上的紫色絲帶。
佩紫:漢代相國、丞相、太尉、将軍、列侯用的印章上都束有紫色絲帶。
引文見《孟子·滕文公下》。
紫:暗紅,是間色。
朱:大紅,是正色。
紫朱,比喻真僞。
衛骖乘者越職而呼車:參見5·4注(11)。
土:當作“上”,形近而誤。
論說者:指王充本人。
黃、老之教:指漢初自然無為的處世哲學。
(11)《政務》:王充的著作之一,基本内容保存于今本《論衡》之中。
有人認為,早已失傳。
(12)九虛:指《論衡》中的《書虛》、《感虛》等九篇文章。
三增:指《論衡》中的《語增》、《儒增》、《藝增》三篇文章。
《論死》、《訂鬼》:《論衡》中的兩篇文章。
(13)愚惑:當作“遇惑”,與“遭弊”對文。
(14)據遞修本,“實”字前有“下”字。
【譯文】 因此《論衡》的寫作,起源于許多書的記載已經失實,虛妄的言辭超過了真美的言辭。
所以虛妄的言語不廢除,華而不實的文章就不會被制止;華而不實的文章泛濫,實事求是的文章就不會被采納。
所以《論衡》這部書,是用來權衡是非之言,确立判斷真僞标準的,并不是随意玩弄筆墨修飾文辭,故作奇偉的樣子。
寫作它的根源全起因于人間有許多錯誤,所以我用盡心思,以此來譏刺社會上的不良風俗。
社會風俗的特性,是喜好奇異怪誕之語,喜歡虛假荒誕的文章。
為什麼呢?實事求是的言論不能快人心意,華而不實的言辭文章卻能使人驚耳動心。
所以有才能的人,喜好談論的人,誇大實事,故作美盛的言辭;寫文著書的人,編造毫無根據的文字,作虛假不實的解釋。
聽的人認為确實如此,就不停地談論;賢人認為是真實的事情,就久傳而不斷絕。
久傳不絕,那麼文字就記載在竹帛之上;談論不止,那麼就會誤入賢者之耳。
至于有些當老師的人,宣揚的是奸僞的解釋;各級官吏,讀的都是虛妄不實的書。
明辨了這些是與非,我痛心憂傷,怎麼不加以評論呢?孟子痛惜楊朱、墨子的議論大大壓倒了儒家的議論,援引公平正直的論說,贊揚正确的貶斥錯誤
河堤決了口而不修築,就有洪水泛濫的災害;網破了洞而不織補,就有野獸奔逃出來的危險。
所以周代的禮制不敗壞,周代的老百姓就不會浮華輕薄;老百姓不浮華輕薄,孔子就不會著《春秋》。
如果楊朱、墨翟的學說沒有搞亂經傳的本義,那麼孟子也就不會著書了;如果韓國不弱小,法度沒有廢壞,那麼韓非也就不著書了;漢高祖不争論得天下的道理,使用武力的主張沒有轉變,那麼陸賈的《新語》就不會寫出來了;各種事情的記載如果不失實,各種觀點如果不壞亂,那麼桓譚的《新論》就沒有寫作的緣起了。
所以賢聖們著書,引用事實不憑空編造,言必有據而不胡亂編寫。
寫的東西有益于教化,教化施行有益于政治,所以漢代設立了蘭台官吏,校勘審定其中的書籍,考訂書中的文字。
董仲舒寫的天人感應、災異迷信的書,大多講的是災異的出現是政治敗壞造成的,書寫完備以後,就呈獻給漢朝廷。
主父偃痛恨他,就誣告這部書。
漢武帝把董仲舒交給司法官吏審理,判決書認為董仲舒目無法度。
董仲舒被判處死刑,漢武帝赦免了他。
董仲舒大講災變怪異的事情,漢武帝仍然不判他的罪反而很尊重他本人,何況我所發的議論并沒有觸犯朝廷的言論,隻是對事情是否符合實際道理進行考核,收集史實的說法呢?所以賢人生活在社會上,做官就盡忠宣揚教化,以顯揚朝廷的聖德;不當官就著書評論是非,糾正不良的風氣。
世俗如果還不知道回到正道上來,就應該伸張道義指斥作壞事的人;著書的人如果不補救,迷失正道的人就不會覺察醒悟過來。
【原文】 84·3是故《論衡》之造也,起衆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
故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
故《論衡》者,所以铨輕重之言,立真僞之平,非苟調文飾辭,為奇偉之觀也。
其本皆起人間有非,故盡思極心,以機世俗。
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語,說虛妄之文。
何則?實事不能快意,而華虛驚耳動心也。
是故才能之士,好談論者,增益實事,為美盛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
聽者以為真然,說而不舍;覽者以為實事,傳而不絕。
不絕,則文載竹帛之上;不舍,則誤入賢者之耳。
至或南面稱師,賦奸僞之說;典城佩紫,讀虛妄之書。
明辨然否,疾心傷之,安能不論?孟子傷楊、墨之議大奪儒家之論,引平直之說,褒是抑非,世人以為好辯。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今吾不得已也。
虛妄顯于真,實誠亂于僞,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雜廁,瓦玉集糅,以情言之,豈吾心所能忍哉!衛骖乘者越職而呼車,恻怛發心,恐土之危也。
夫論說者闵世憂俗,與衛骖乘者同一心矣也。
愁精神而幽魂魄,動胸中之靜氣,賊年損壽,無益于性。
禍重于顔回,違負黃、老之教;非人所貪,不得已,故為《論衡》。
文露而旨直,辭奸而情實。
其《政務》言治民之道(11)。
《論衡》諸篇,實俗間之凡人所能見,與彼作者無以異也。
若夫九虛、三增、《論死》、《訂鬼》(12),世俗所久惑,人所不能覺也。
人君遭弊,改教于上;人臣愚惑(13),作論于下。
實得(14),則是教從矣。
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
實虛之分定,而華僞之文滅;華僞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
【注釋】 機:據文意當作“譏”,形近而誤。
說:通:“悅”。
南面:古以北為上,老師坐北面南。
典城:泛指地方長官。
紫:指印章上的紫色絲帶。
佩紫:漢代相國、丞相、太尉、将軍、列侯用的印章上都束有紫色絲帶。
引文見《孟子·滕文公下》。
紫:暗紅,是間色。
朱:大紅,是正色。
紫朱,比喻真僞。
衛骖乘者越職而呼車:參見5·4注(11)。
土:當作“上”,形近而誤。
論說者:指王充本人。
黃、老之教:指漢初自然無為的處世哲學。
(11)《政務》:王充的著作之一,基本内容保存于今本《論衡》之中。
有人認為,早已失傳。
(12)九虛:指《論衡》中的《書虛》、《感虛》等九篇文章。
三增:指《論衡》中的《語增》、《儒增》、《藝增》三篇文章。
《論死》、《訂鬼》:《論衡》中的兩篇文章。
(13)愚惑:當作“遇惑”,與“遭弊”對文。
(14)據遞修本,“實”字前有“下”字。
【譯文】 因此《論衡》的寫作,起源于許多書的記載已經失實,虛妄的言辭超過了真美的言辭。
所以虛妄的言語不廢除,華而不實的文章就不會被制止;華而不實的文章泛濫,實事求是的文章就不會被采納。
所以《論衡》這部書,是用來權衡是非之言,确立判斷真僞标準的,并不是随意玩弄筆墨修飾文辭,故作奇偉的樣子。
寫作它的根源全起因于人間有許多錯誤,所以我用盡心思,以此來譏刺社會上的不良風俗。
社會風俗的特性,是喜好奇異怪誕之語,喜歡虛假荒誕的文章。
為什麼呢?實事求是的言論不能快人心意,華而不實的言辭文章卻能使人驚耳動心。
所以有才能的人,喜好談論的人,誇大實事,故作美盛的言辭;寫文著書的人,編造毫無根據的文字,作虛假不實的解釋。
聽的人認為确實如此,就不停地談論;賢人認為是真實的事情,就久傳而不斷絕。
久傳不絕,那麼文字就記載在竹帛之上;談論不止,那麼就會誤入賢者之耳。
至于有些當老師的人,宣揚的是奸僞的解釋;各級官吏,讀的都是虛妄不實的書。
明辨了這些是與非,我痛心憂傷,怎麼不加以評論呢?孟子痛惜楊朱、墨子的議論大大壓倒了儒家的議論,援引公平正直的論說,贊揚正确的貶斥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