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作篇第八四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是王充對他的著作《論衡》以及《政務》所作的說明,用問答體寫成,因此取名《對作》。
它說明了寫作《論衡》的起因和宗旨,《論衡》的内容和性質,以及想達到的目的。
《對作》可以看成是《論衡》的一篇緒論,對了解全書的基本精神和王充的思想感情很有幫助。
王充反複強調他作《論衡》不是為了“調文飾辭”,而是由于“衆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當老師的“賦奸僞之說”,做大官的“讀虛妄之書”,弄到了“是反為非,虛轉為實”,“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的程度,面對這種現實,自己“疾心傷之”,“不得已,故為《論衡》”。
他指出自己的寫作目的是“铨輕重之言,立真僞之平”,解釋世俗之疑,辯照是非之理,使後進見是非之分”,并希望這些主張能得到君王的采納,以便對政治和教化有益。
鑒于桓譚等人遭受迫害的先例,他對《論衡》感到憂心忡忡,一再聲明它“無诽謗之辭”,希望“可以免于罪”。
在當時《論衡》遭到很多攻擊和诽謗的情況下,他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原文】 84·1或問曰:“賢聖不空生,必有以用其心。
上至孔、墨之黨,下至荀,孟之徒,教訓必作垂文,何也?” 【注釋】 荀:荀子。
參見13·5注。
孟:孟子。
參見1·3注。
教訓:教誨訓導。
垂:自上施下。
垂文:指内容在于教誨、開導的文章。
【譯文】 有的人問:“賢聖不寫沒有目的性的文章,寫書一定有其用心之所在。
上至孔子、墨子這類人,下至荀子、孟子這些人,為教誨訓導後人一定寫有文章留下來,這是為的什麼呢?” 【原文】 81·2對曰:聖人作經,藝者傳記,匡濟薄俗,驅民使之歸實誠也。
案《六略》之書萬三千篇,增善消惡,割截橫拓,驅役遊慢,期便道善,歸正道焉。
孔子作《春秋》,周民弊也。
故采求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撥亂世,反諸正,人道浃,王道備,所以檢押靡薄之俗者,悉具密緻。
夫防決不備(11),有水溢之害;網解不結,有獸失之患。
是故周道不弊,則民不文薄,民不文薄,《春秋》不作(12)。
楊、墨之學不亂傳義(13),則孟子之傳不造(14);韓國不小弱,法度不壞廢,則韓非之書不為(15);高祖不辨得天下(16),馬上之計未轉,則陸賈之語不奏(17);衆事不失實,凡論不壞亂(18),則桓譚之論不起(19)。
故夫賢聖之興文也,起事不空為,因因不妄作。
作有益于化,化有補于正,故漢立蘭台之官(20),校審其書,以考其言。
董仲舒作道術之書(21),頗言災異政治所失,書成文具,表在漢室(22)。
主父偃嫉之(23),誣奏其書。
天子下仲舒于吏,當謂之下愚(24)。
仲舒當死,天子赦之(25)。
夫仲舒言災異之事,孝武猶不罪而尊其身,況所論無觸忌之言(26),核道實之事,收故實之語乎?故夫賢人之在世也,進則盡忠宣化,以明朝廷;退則稱論貶說,以覺失俗,俗也不知還,則立道輕為非;論者不追救,則迷亂不覺悟。
【注釋】 藝:據本書《正說篇》“聖人作經,賢者作書”,《案書篇》“聖人作其經,賢者造其傳”,當作“賢”。
薄俗:不良的風俗。
與下文“實誠”對應。
《六略》:參見83·7注(24)。
橫拓:橫行,放縱。
遊慢:遊手好閑,不務正業。
道:通“導”。
引導。
介:通“芥”。
小草。
纖介:形容極細微。
浃(jiā加):徹,周全。
王道:王者治天下之道,這裡指儒家的“禮治”。
檢押:亦作“檢柙”,矯正,糾正。
(11)防:堤岸。
決:通“缺”。
殘破。
備:完整,這裡指修好。
(12)王充在本書《齊世篇》、《定賢篇》、《書解篇》中都表明了這種看法。
(13)楊:指楊朱。
參見8·2注(13)。
(14)孟子批楊、墨說:“楊子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又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 (15)韓國三句:《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谏韓王,韓王不能用。
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勢以禦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實之上,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内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
” (16)辨:通“辯”。
争論。
(17)參見本書《書解篇》注。
(18)凡論:指社會上流行的各種觀點。
(19)桓譚之論:指桓譚的著作《新論》。
(20)蘭台:參見38·16注。
(21)道術之書:可能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22)表在漢室:把寫的奏章呈給漢朝廷。
(23)主父偃:姓主父,名偃,西漢人,漢武帝時任郎中。
(24)當:判決書。
下愚:本義是智能低劣,這裡指诽謗朝廷,目無法度,不可救藥。
(25)以上事參見《史記·董仲舒傳》。
(26)所論:指王充在《論衡》中發的議論。
【譯文】 回答說:聖人寫經,賢人寫傳記,是為了糾正挽救不良的風俗,驅使老百姓讓他的回複到質樸純厚的風俗上來。
考察《六略》上著錄的書達一萬三千卷,全是表彰善行的制止惡迹的,阻止橫行放縱的。
驅使遊手好閑的,希望有利于引導人們向善,回歸到正道上來。
孔子之所以寫《春秋》,是因為周代的民風敗壞了。
所以表彰很細微的善事,貶斥極細小的惡
它說明了寫作《論衡》的起因和宗旨,《論衡》的内容和性質,以及想達到的目的。
《對作》可以看成是《論衡》的一篇緒論,對了解全書的基本精神和王充的思想感情很有幫助。
王充反複強調他作《論衡》不是為了“調文飾辭”,而是由于“衆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當老師的“賦奸僞之說”,做大官的“讀虛妄之書”,弄到了“是反為非,虛轉為實”,“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的程度,面對這種現實,自己“疾心傷之”,“不得已,故為《論衡》”。
他指出自己的寫作目的是“铨輕重之言,立真僞之平”,解釋世俗之疑,辯照是非之理,使後進見是非之分”,并希望這些主張能得到君王的采納,以便對政治和教化有益。
鑒于桓譚等人遭受迫害的先例,他對《論衡》感到憂心忡忡,一再聲明它“無诽謗之辭”,希望“可以免于罪”。
在當時《論衡》遭到很多攻擊和诽謗的情況下,他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原文】 84·1或問曰:“賢聖不空生,必有以用其心。
上至孔、墨之黨,下至荀,孟之徒,教訓必作垂文,何也?” 【注釋】 荀:荀子。
參見13·5注。
孟:孟子。
參見1·3注。
教訓:教誨訓導。
垂:自上施下。
垂文:指内容在于教誨、開導的文章。
【譯文】 有的人問:“賢聖不寫沒有目的性的文章,寫書一定有其用心之所在。
上至孔子、墨子這類人,下至荀子、孟子這些人,為教誨訓導後人一定寫有文章留下來,這是為的什麼呢?” 【原文】 81·2對曰:聖人作經,藝者傳記,匡濟薄俗,驅民使之歸實誠也。
案《六略》之書萬三千篇,增善消惡,割截橫拓,驅役遊慢,期便道善,歸正道焉。
孔子作《春秋》,周民弊也。
故采求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撥亂世,反諸正,人道浃,王道備,所以檢押靡薄之俗者,悉具密緻。
夫防決不備(11),有水溢之害;網解不結,有獸失之患。
是故周道不弊,則民不文薄,民不文薄,《春秋》不作(12)。
楊、墨之學不亂傳義(13),則孟子之傳不造(14);韓國不小弱,法度不壞廢,則韓非之書不為(15);高祖不辨得天下(16),馬上之計未轉,則陸賈之語不奏(17);衆事不失實,凡論不壞亂(18),則桓譚之論不起(19)。
故夫賢聖之興文也,起事不空為,因因不妄作。
作有益于化,化有補于正,故漢立蘭台之官(20),校審其書,以考其言。
董仲舒作道術之書(21),頗言災異政治所失,書成文具,表在漢室(22)。
主父偃嫉之(23),誣奏其書。
天子下仲舒于吏,當謂之下愚(24)。
仲舒當死,天子赦之(25)。
夫仲舒言災異之事,孝武猶不罪而尊其身,況所論無觸忌之言(26),核道實之事,收故實之語乎?故夫賢人之在世也,進則盡忠宣化,以明朝廷;退則稱論貶說,以覺失俗,俗也不知還,則立道輕為非;論者不追救,則迷亂不覺悟。
【注釋】 藝:據本書《正說篇》“聖人作經,賢者作書”,《案書篇》“聖人作其經,賢者造其傳”,當作“賢”。
薄俗:不良的風俗。
與下文“實誠”對應。
《六略》:參見83·7注(24)。
橫拓:橫行,放縱。
遊慢:遊手好閑,不務正業。
道:通“導”。
引導。
介:通“芥”。
小草。
纖介:形容極細微。
浃(jiā加):徹,周全。
王道:王者治天下之道,這裡指儒家的“禮治”。
檢押:亦作“檢柙”,矯正,糾正。
(11)防:堤岸。
決:通“缺”。
殘破。
備:完整,這裡指修好。
(12)王充在本書《齊世篇》、《定賢篇》、《書解篇》中都表明了這種看法。
(13)楊:指楊朱。
參見8·2注(13)。
(14)孟子批楊、墨說:“楊子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又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 (15)韓國三句:《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谏韓王,韓王不能用。
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勢以禦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實之上,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内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
” (16)辨:通“辯”。
争論。
(17)參見本書《書解篇》注。
(18)凡論:指社會上流行的各種觀點。
(19)桓譚之論:指桓譚的著作《新論》。
(20)蘭台:參見38·16注。
(21)道術之書:可能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22)表在漢室:把寫的奏章呈給漢朝廷。
(23)主父偃:姓主父,名偃,西漢人,漢武帝時任郎中。
(24)當:判決書。
下愚:本義是智能低劣,這裡指诽謗朝廷,目無法度,不可救藥。
(25)以上事參見《史記·董仲舒傳》。
(26)所論:指王充在《論衡》中發的議論。
【譯文】 回答說:聖人寫經,賢人寫傳記,是為了糾正挽救不良的風俗,驅使老百姓讓他的回複到質樸純厚的風俗上來。
考察《六略》上著錄的書達一萬三千卷,全是表彰善行的制止惡迹的,阻止橫行放縱的。
驅使遊手好閑的,希望有利于引導人們向善,回歸到正道上來。
孔子之所以寫《春秋》,是因為周代的民風敗壞了。
所以表彰很細微的善事,貶斥極細小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