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書篇第八三
關燈
小
中
大
極小的善事,貶斥細微的惡行”。
可褒獎的人,就宣揚他的美德稱贊他的善行;可貶斥的人,就揭露他的罪惡譏刺他的醜行。
《新論》的道理,與《春秋》完全是一緻的。
【原文】 83·7夫俗好珍古不貴今,謂今之文不如古書。
夫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論善惡而徒貴古,是謂古人賢今人也。
案東番鄒伯奇、臨淮袁太伯、袁文術、會稽吳君高、周長生之輩,位雖不至公卿,誠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
觀伯奇之《元思》太伯之《易童句》,文術之《鹹銘》,君高之《越紐錄》,長生之《洞曆》,劉子攻、楊子雲不能過也。
善才有淺深,無有古今;文有僞真,無有故新。
廣陵陳子迥、顔方,今尚書郎班固(11),蘭台令楊終、傅毅之徒(12),雖無篇章(13),賦頌記奏,文辭斐炳(14),賦象屈原、賈生(15),奏象唐林、谷永(16),并比以觀好,其美一也。
當今未顯,使在百世之後,則子政、子雲之黨也。
韓非著書,李斯以言事;楊子雲作《太玄》,侯鋪子随而宣之(17)。
非、私同門(18),雲、鋪共朝,睹奇見益,不為古今變心易意(19),實事貪善(20),不遠為術并肩以迹相輕(21),好奇無已,故奇名無窮。
楊子雲反《離騷》之經(22),非能盡反,一篇文往往見非,反而奪之(23)。
《六略》之錄萬三千篇(24),雖不盡見,指趣可知(25),略借不合義者,案而論之。
【注釋】 東番:地名,境域不詳。
鄒伯奇:東漢人,生卒事迹不詳。
臨淮:郡名,在今江蘇北部,安徽東北角。
袁太伯:人名:生卒事迹不詳。
袁文術:《江南通志》雲:“《越絕書·外傳記》卷末有隐雲‘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為米,覆之以庚。
’為‘袁康’二字。
書為袁康作也。
康,臨淮人,字文術,或曰字文伯。
其書有《經》,子貢作;有《内經》,吳平作;其《外傳》與《記》,乃袁康為之。
”袁文術名康,未知何據。
會稽:郡名,東漢前期在今江蘇南部、浙江和福建。
吳君高:參見16·9注。
周長生:參見39·9注。
囊橐(tuó馱):兩種口袋的名稱。
大者長囊,小者稱橐。
能知之囊橐:形容才智博大精深。
《元思》:書名,已佚。
童:當作“章”,形近而誤。
《易章句》:書名,已佚。
《鹹銘》:書名,已佚。
《越紐錄》:即今《越絕書》,袁康與吳君高合著。
原書二十五卷,現存十五卷。
記吳越二國史地及伍子胥、子貢、範蠡、文種、計倪等人的活動。
多采傳聞異說,與《吳越春秋》所記相出入。
《洞曆》:書名,已佚。
攻:當作“政”,形近而誤。
善:當作“蓋”,形近而誤。
廣陵:郡名,在今江蘇北部。
陳子迥、顔方:王充同時代人,生卒事迹不詳。
《揚州府志》:“陳子迥、顔方,皆廣陵人,與王充同時。
” (11)尚書郎:東漢皇帝秘書機構尚書台中擔任處理具體事務的官吏。
(12)蘭台:漢代宮中藏書的地方,它的長官稱“蘭台令”。
據《後漢書》楊終、傅毅本傳兩人均未當過蘭台令,疑“令”字下脫“史”字。
“蘭台令史”是蘭台令的屬員,整理圖書的官吏。
楊終:參見38·16注 (13)篇章:指大部頭著作。
按;王充與班固同時,班固著有《漢書》,王充寫本篇時可能尚未見到,所以如此說。
(14)斐炳:很有文采的樣子。
(15)屈原:參見2·3注(15)。
賈生:參見3·4注。
(16)唐林:唐子高。
參見37·4注。
谷永:谷子雲。
參見37·4注(17)侯鋪子:侯芭,字鋪子,揚雄的弟子,從揚雄習《太玄》、《法言》。
(18)私:據遞修本當作“斯”。
同門:韓非、李斯俱受業荀卿。
(19)此句意為:不根據作品産生的時代早晚而改變評價的标準。
(20)貪:仰慕不已。
(21)此句有衍誤。
“遠”字、“術”字衍,當删。
(22)《離騷》:春秋時楚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後人尊它為《離騷經》。
僅《離騷》之經:揚雄寫文章吊屈原,往往喜歡采用《離騷》中的話,反其意而用之,取名《反離騷》。
參見《漢書·揚雄傳》。
(23)以上兩句文有脫誤,大意是:一篇作品往往因為被駁難,反而使它更突出。
(24)《六略》:指西漢末年劉歆根據漢代國家藏書編成的目錄《七略》。
全書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個部分,其中“輯略。
是總論。
原書雖已失傳,但除“輯略”外,基本保存在《漢書·藝文志》中,共著錄書籍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劉盼遂認為有一萬二千九百九十四卷。
(25)指:通“旨”。
【譯文】 社會習慣喜好珍貴古代而不重視現代,認為現代的書不如古代的書。
實際上古代現代是一樣的,著書人的才能有高有低,言論有對有錯,不分好壞而隻是珍貴古代的書,這就是說古人比今人賢明。
考察東番的鄒伯奇、臨淮的袁太伯和袁文術、會稽的吳君高和周長生這些人,地位雖然達不到公卿那麼高,但确是才智博大精深,是一批文雅的英雄人物。
看鄒伯奇的《元思》、袁太伯的《易章句》、袁文術的《鹹銘》、吳君高的《越紐錄》、周長生的《洞曆》等書,連劉子政、揚雄也不能超過他們。
人的才智有淺有深,這是不分古今的;文章有假有真,這是不分新舊的。
廣陵的陳子迥和顔方,當今的尚書郎班固,蘭台令史楊終、傅毅這些人,雖然沒有大部頭著作,但他們寫的賦頌記奏,言辭極有文采,賦就同屈原、賈誼的一樣,奏就同唐林、谷永的一樣,把它們放在一起來比較長處,其優美程度是一樣的。
當今他們沒有出名,假如在百代以後,他們就是劉子政和揚子雲一類的人物了。
韓非寫的書,李斯引用來議論事理;揚子雲作《太玄》,侯鋪子随着就宣揚它。
韓非與李斯同在一個老師門下,揚子雲和侯鋪子共在一個朝代,親眼目睹奇異之書,不根據作品的年代而改變評價标準,實事求是,凡是好的都仰慕不已,不因為是同時代的人就認為經曆平凡而瞧不起,喜愛奇特的書沒有止境,所以奇特的書名聲久傳不絕。
揚子雲反其意而用《離騷》中的話,并不能完全相反,一篇文章往往由于被非難,反而使它更加突出。
《六略》著錄有一萬三千卷,即使不能全都見到,其宗旨還是大體可以知道的,所以借其中某些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考訂并加以評論。
可褒獎的人,就宣揚他的美德稱贊他的善行;可貶斥的人,就揭露他的罪惡譏刺他的醜行。
《新論》的道理,與《春秋》完全是一緻的。
【原文】 83·7夫俗好珍古不貴今,謂今之文不如古書。
夫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論善惡而徒貴古,是謂古人賢今人也。
案東番鄒伯奇、臨淮袁太伯、袁文術、會稽吳君高、周長生之輩,位雖不至公卿,誠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
觀伯奇之《元思》太伯之《易童句》,文術之《鹹銘》,君高之《越紐錄》,長生之《洞曆》,劉子攻、楊子雲不能過也。
善才有淺深,無有古今;文有僞真,無有故新。
廣陵陳子迥、顔方,今尚書郎班固(11),蘭台令楊終、傅毅之徒(12),雖無篇章(13),賦頌記奏,文辭斐炳(14),賦象屈原、賈生(15),奏象唐林、谷永(16),并比以觀好,其美一也。
當今未顯,使在百世之後,則子政、子雲之黨也。
韓非著書,李斯以言事;楊子雲作《太玄》,侯鋪子随而宣之(17)。
非、私同門(18),雲、鋪共朝,睹奇見益,不為古今變心易意(19),實事貪善(20),不遠為術并肩以迹相輕(21),好奇無已,故奇名無窮。
楊子雲反《離騷》之經(22),非能盡反,一篇文往往見非,反而奪之(23)。
《六略》之錄萬三千篇(24),雖不盡見,指趣可知(25),略借不合義者,案而論之。
【注釋】 東番:地名,境域不詳。
鄒伯奇:東漢人,生卒事迹不詳。
臨淮:郡名,在今江蘇北部,安徽東北角。
袁太伯:人名:生卒事迹不詳。
袁文術:《江南通志》雲:“《越絕書·外傳記》卷末有隐雲‘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為米,覆之以庚。
’為‘袁康’二字。
書為袁康作也。
康,臨淮人,字文術,或曰字文伯。
其書有《經》,子貢作;有《内經》,吳平作;其《外傳》與《記》,乃袁康為之。
”袁文術名康,未知何據。
會稽:郡名,東漢前期在今江蘇南部、浙江和福建。
吳君高:參見16·9注。
周長生:參見39·9注。
囊橐(tuó馱):兩種口袋的名稱。
大者長囊,小者稱橐。
能知之囊橐:形容才智博大精深。
《元思》:書名,已佚。
童:當作“章”,形近而誤。
《易章句》:書名,已佚。
《鹹銘》:書名,已佚。
《越紐錄》:即今《越絕書》,袁康與吳君高合著。
原書二十五卷,現存十五卷。
記吳越二國史地及伍子胥、子貢、範蠡、文種、計倪等人的活動。
多采傳聞異說,與《吳越春秋》所記相出入。
《洞曆》:書名,已佚。
攻:當作“政”,形近而誤。
善:當作“蓋”,形近而誤。
廣陵:郡名,在今江蘇北部。
陳子迥、顔方:王充同時代人,生卒事迹不詳。
《揚州府志》:“陳子迥、顔方,皆廣陵人,與王充同時。
” (11)尚書郎:東漢皇帝秘書機構尚書台中擔任處理具體事務的官吏。
(12)蘭台:漢代宮中藏書的地方,它的長官稱“蘭台令”。
據《後漢書》楊終、傅毅本傳兩人均未當過蘭台令,疑“令”字下脫“史”字。
“蘭台令史”是蘭台令的屬員,整理圖書的官吏。
楊終:參見38·16注 (13)篇章:指大部頭著作。
按;王充與班固同時,班固著有《漢書》,王充寫本篇時可能尚未見到,所以如此說。
(14)斐炳:很有文采的樣子。
(15)屈原:參見2·3注(15)。
賈生:參見3·4注。
(16)唐林:唐子高。
參見37·4注。
谷永:谷子雲。
參見37·4注(17)侯鋪子:侯芭,字鋪子,揚雄的弟子,從揚雄習《太玄》、《法言》。
(18)私:據遞修本當作“斯”。
同門:韓非、李斯俱受業荀卿。
(19)此句意為:不根據作品産生的時代早晚而改變評價的标準。
(20)貪:仰慕不已。
(21)此句有衍誤。
“遠”字、“術”字衍,當删。
(22)《離騷》:春秋時楚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後人尊它為《離騷經》。
僅《離騷》之經:揚雄寫文章吊屈原,往往喜歡采用《離騷》中的話,反其意而用之,取名《反離騷》。
參見《漢書·揚雄傳》。
(23)以上兩句文有脫誤,大意是:一篇作品往往因為被駁難,反而使它更突出。
(24)《六略》:指西漢末年劉歆根據漢代國家藏書編成的目錄《七略》。
全書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個部分,其中“輯略。
是總論。
原書雖已失傳,但除“輯略”外,基本保存在《漢書·藝文志》中,共著錄書籍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劉盼遂認為有一萬二千九百九十四卷。
(25)指:通“旨”。
【譯文】 社會習慣喜好珍貴古代而不重視現代,認為現代的書不如古代的書。
實際上古代現代是一樣的,著書人的才能有高有低,言論有對有錯,不分好壞而隻是珍貴古代的書,這就是說古人比今人賢明。
考察東番的鄒伯奇、臨淮的袁太伯和袁文術、會稽的吳君高和周長生這些人,地位雖然達不到公卿那麼高,但确是才智博大精深,是一批文雅的英雄人物。
看鄒伯奇的《元思》、袁太伯的《易章句》、袁文術的《鹹銘》、吳君高的《越紐錄》、周長生的《洞曆》等書,連劉子政、揚雄也不能超過他們。
人的才智有淺有深,這是不分古今的;文章有假有真,這是不分新舊的。
廣陵的陳子迥和顔方,當今的尚書郎班固,蘭台令史楊終、傅毅這些人,雖然沒有大部頭著作,但他們寫的賦頌記奏,言辭極有文采,賦就同屈原、賈誼的一樣,奏就同唐林、谷永的一樣,把它們放在一起來比較長處,其優美程度是一樣的。
當今他們沒有出名,假如在百代以後,他們就是劉子政和揚子雲一類的人物了。
韓非寫的書,李斯引用來議論事理;揚子雲作《太玄》,侯鋪子随着就宣揚它。
韓非與李斯同在一個老師門下,揚子雲和侯鋪子共在一個朝代,親眼目睹奇異之書,不根據作品的年代而改變評價标準,實事求是,凡是好的都仰慕不已,不因為是同時代的人就認為經曆平凡而瞧不起,喜愛奇特的書沒有止境,所以奇特的書名聲久傳不絕。
揚子雲反其意而用《離騷》中的話,并不能完全相反,一篇文章往往由于被非難,反而使它更加突出。
《六略》著錄有一萬三千卷,即使不能全都見到,其宗旨還是大體可以知道的,所以借其中某些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考訂并加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