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書篇第八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名摯。
始:樂曲的開端,序曲,一般由樂師演奏。
《關雎(jū居)》:《詩經》中的第一首詩。
亂:樂曲的結尾一段,一般是合奏。
《論語·骈枝》:“始者樂之始,亂者樂之終。
” 洋洋:形容樂音豐富優美。
引文見《論語·泰伯》。
(11)於:於字無義,當作“終”,手書形近而誤。
(12)皮:指班叔皮,即班彪。
參見39·12注。
(13)有“亂曰”章:先秦兩漢辭賦,最後一章常用“亂曰”兩字開始。
《離騷》“亂曰”,王注:“亂,理也,所以發理詞旨,總撮其要也。
”《魯語》亦以《商頌·那篇》之卒章為“亂”。
韋注:“篇章既成,撮其大要以為亂辭也。
”王充訓“亂”為“終”,與王逸注異。
(14)始:據章錄楊校宋本,當作“治”。
(15)王充對雩祭和設土龍的看法,參見《明雩篇》、《亂龍篇》。
【譯文】 董仲舒著書不稱子,意思大概是他自認為超過了諸子。
漢代寫書的人很多,司馬遷、揚雄如黃河漢水一樣博大淵深,其餘的人不過像泾河渭河一樣。
然而司馬遷很少有主觀臆斷的解釋,揚雄沒有庸俗的評論。
董仲舒說道論述很傑出,比起司馬遷、揚雄二人來他更為高明。
谶書上說“董仲舒整理發揮我的著述”,這大概是孔子說的。
讀谶書的人有認為“亂我書”的意思,是弄亂孔子的著述;有認為“亂”的意思,是整理,整理孔子的著述。
同是一個“亂”字,整理與異亂兩種含意,相差得太遠了。
然而讀谶書的人用心各不相同,不明了根本的事實,所以就解釋錯了。
說董仲舒“煩亂孔子之書”,這句話是為了表明他的才能高超;說董仲舒“理孔子之書”,這句話也是表明他的才智出奇。
出入在孔聖人門下,弄亂或整理孔子的書,司馬遷和揚雄沒有這種說法。
世俗的人用心不誠實,了解事物違反了實情,兩種說法遊移不定,翻來覆去不安穩。
考察董仲舒所寫的書,沒有違背儒家的規範,沒有違反孔子的原意。
那些說“煩亂孔子之書”的人,是錯的;孔子的書沒有弄亂,那些說“理孔子之書”的人、也是錯的。
孔子說:“在師摯開始演奏的時候,在結尾演奏《關雎》的時候,耳裡充滿了豐富優美的音樂。
”所謂“亂”,其實是指總結孔子的言論。
孔子生在周代,開創了儒家學說;董仲舒生在漢代,總結了孔子之後的儒家學說,把道理都說盡了。
班彪續寫《太史公書》,大約就是這個含意;賦頌的篇末有“亂曰”這一章,大約就是這類情況。
孔子學說的全貌,是經過董仲舒的闡述而最後确定下來的,因此,董仲舒所說的搞雩祭設土龍,一定有它的道理,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原文】 83·6顔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五帝、三王,顔淵獨慕舜者,知己步驺有同也。
知德所慕,默識所追,同一實也。
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
質定世事,論說世疑,桓君山莫上也。
故仲舒之文可及,而君山之論難追也。
骥與衆馬絕迹,或蹈骥哉。
有馬于此,足行千裡,終不名骥者,與骥毛色異也。
有人于此,文偶仲舒,論次君山,終不同于二子者,姓名殊也。
故馬效千裡,不必骥騄,人期賢知,不必孔墨。
何以驗之?君山之論難追也。
兩刃相割,利鈍乃知;二論相訂,是非乃見。
是故韓非之《四難》,桓寬之《鹽鐵》,君山《新論》之類也。
世人或疑,言非是僞,論者實之,故難為也。
卿決疑訟,獄定嫌罪,是非不決,曲直不立,世人必謂卿獄之吏才不任職。
至于論,不務全疑,兩傳并記,不宜明處,孰與剖破渾沌(11),解決亂絲(12),言無不可知,文無不可曉哉?案孔子作《春秋》,“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13)”。
可褒,則義以明其行善(14);可貶,則明其惡以譏其操。
《新論》之義,與《春秋》會一也。
【注釋】 引文見《孟子·滕文公上》。
步:慢走。
驺(hòu宙):通“驟”。
快跑。
世疑:指沒有定論的疑難問題。
有人于此:暗指王充本人。
騄(lù路):騄耳,一種千裡馬。
《四難》:指《韓非子》中的《難一》、《難二》、《難三》、《難四》四篇文章。
桓寬:字次公,汝南郡(今河南上蔡西)人。
自幼研究《春秋公羊傳》,漢宣帝時被推舉為郎,後任廬江(郡名,今安徽廬江西南)太守丞。
學識淵博,善文章,曾根據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鹽鐵會議的記錄,把雙方互相責難的問題,補充、加工、整理,再用對話體形式編撰成《鹽鐵論》六十篇。
卿:指漢代中央主管司法的高級官吏“廷尉”。
全:通“诠”。
訂正。
據本書《薄葬篇》“故其立語,不肯明處”,“宜”當作“肯”。
(11)渾沌:形容糊塗不明的事物。
(12)亂絲:比喻雜亂無章的事物。
(13)引文參見《說苑·至公》。
(14)此句有誤,以下句例之,文句當為“則明其善以義其行”。
【譯文】 顔淵說:“舜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做什麼樣的人。
”五帝、三王之中,顔淵唯獨仰慕舜,是因為自己的步調和舜有一緻的地方。
有智有德的人所追慕的,同默記心中的人所追求的,是一回事。
董仲舒談論道德政治,值得贊美。
考訂世間之事,論說社會上的疑難,沒有比桓君山更高明的了。
所以董仲舒文章的程度是可以達到的,而桓君山的論述就很難趕得上。
骥與一般的馬足迹絕不相同,然而有些馬還是能趕上千裡馬的。
這裡有一種馬,足能行千裡,終究不能稱為千裡馬,是因它與骥的毛色不同。
這裡有一種人,文章配得上董仲舒,論述可與桓君山并列,始終與二人不相稱,是因為姓名與他們不同。
所以一般的馬也能行千裡,不一定叫做骥或騄,人們期望賢智的人,不一定非孔子、墨子不可。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桓君山的論述很難趕得上。
兩把刀相砍,就能知道它們的利與鈍;兩種論點交鋒,就能看出它們的是與非。
所以韓非的《四難》,桓寬的《鹽鐵論》,是桓君山《新論》一類的書。
社會上有人産生疑惑,說了錯話而肯定了虛假的東西,論述者給予核實訂正,所以是很難辦的。
卿判決案件,獄吏斷定疑案,是非無法決斷,曲直無法分清,世人必然會認為卿和獄吏不稱職。
至于論述,不緻力于訂正疑惑,兩種說法一并記載,不肯作出明确的結論,與能夠剖析糊塗不明的事理,解決雜亂無章的事情,使言論沒有不可知的,文章沒有不可理解的人相比準更好呢?考察孔子作《春秋》,“表彰
始:樂曲的開端,序曲,一般由樂師演奏。
《關雎(jū居)》:《詩經》中的第一首詩。
亂:樂曲的結尾一段,一般是合奏。
《論語·骈枝》:“始者樂之始,亂者樂之終。
” 洋洋:形容樂音豐富優美。
引文見《論語·泰伯》。
(11)於:於字無義,當作“終”,手書形近而誤。
(12)皮:指班叔皮,即班彪。
參見39·12注。
(13)有“亂曰”章:先秦兩漢辭賦,最後一章常用“亂曰”兩字開始。
《離騷》“亂曰”,王注:“亂,理也,所以發理詞旨,總撮其要也。
”《魯語》亦以《商頌·那篇》之卒章為“亂”。
韋注:“篇章既成,撮其大要以為亂辭也。
”王充訓“亂”為“終”,與王逸注異。
(14)始:據章錄楊校宋本,當作“治”。
(15)王充對雩祭和設土龍的看法,參見《明雩篇》、《亂龍篇》。
【譯文】 董仲舒著書不稱子,意思大概是他自認為超過了諸子。
漢代寫書的人很多,司馬遷、揚雄如黃河漢水一樣博大淵深,其餘的人不過像泾河渭河一樣。
然而司馬遷很少有主觀臆斷的解釋,揚雄沒有庸俗的評論。
董仲舒說道論述很傑出,比起司馬遷、揚雄二人來他更為高明。
谶書上說“董仲舒整理發揮我的著述”,這大概是孔子說的。
讀谶書的人有認為“亂我書”的意思,是弄亂孔子的著述;有認為“亂”的意思,是整理,整理孔子的著述。
同是一個“亂”字,整理與異亂兩種含意,相差得太遠了。
然而讀谶書的人用心各不相同,不明了根本的事實,所以就解釋錯了。
說董仲舒“煩亂孔子之書”,這句話是為了表明他的才能高超;說董仲舒“理孔子之書”,這句話也是表明他的才智出奇。
出入在孔聖人門下,弄亂或整理孔子的書,司馬遷和揚雄沒有這種說法。
世俗的人用心不誠實,了解事物違反了實情,兩種說法遊移不定,翻來覆去不安穩。
考察董仲舒所寫的書,沒有違背儒家的規範,沒有違反孔子的原意。
那些說“煩亂孔子之書”的人,是錯的;孔子的書沒有弄亂,那些說“理孔子之書”的人、也是錯的。
孔子說:“在師摯開始演奏的時候,在結尾演奏《關雎》的時候,耳裡充滿了豐富優美的音樂。
”所謂“亂”,其實是指總結孔子的言論。
孔子生在周代,開創了儒家學說;董仲舒生在漢代,總結了孔子之後的儒家學說,把道理都說盡了。
班彪續寫《太史公書》,大約就是這個含意;賦頌的篇末有“亂曰”這一章,大約就是這類情況。
孔子學說的全貌,是經過董仲舒的闡述而最後确定下來的,因此,董仲舒所說的搞雩祭設土龍,一定有它的道理,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原文】 83·6顔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五帝、三王,顔淵獨慕舜者,知己步驺有同也。
知德所慕,默識所追,同一實也。
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
質定世事,論說世疑,桓君山莫上也。
故仲舒之文可及,而君山之論難追也。
骥與衆馬絕迹,或蹈骥哉。
有馬于此,足行千裡,終不名骥者,與骥毛色異也。
有人于此,文偶仲舒,論次君山,終不同于二子者,姓名殊也。
故馬效千裡,不必骥騄,人期賢知,不必孔墨。
何以驗之?君山之論難追也。
兩刃相割,利鈍乃知;二論相訂,是非乃見。
是故韓非之《四難》,桓寬之《鹽鐵》,君山《新論》之類也。
世人或疑,言非是僞,論者實之,故難為也。
卿決疑訟,獄定嫌罪,是非不決,曲直不立,世人必謂卿獄之吏才不任職。
至于論,不務全疑,兩傳并記,不宜明處,孰與剖破渾沌(11),解決亂絲(12),言無不可知,文無不可曉哉?案孔子作《春秋》,“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13)”。
可褒,則義以明其行善(14);可貶,則明其惡以譏其操。
《新論》之義,與《春秋》會一也。
【注釋】 引文見《孟子·滕文公上》。
步:慢走。
驺(hòu宙):通“驟”。
快跑。
世疑:指沒有定論的疑難問題。
有人于此:暗指王充本人。
騄(lù路):騄耳,一種千裡馬。
《四難》:指《韓非子》中的《難一》、《難二》、《難三》、《難四》四篇文章。
桓寬:字次公,汝南郡(今河南上蔡西)人。
自幼研究《春秋公羊傳》,漢宣帝時被推舉為郎,後任廬江(郡名,今安徽廬江西南)太守丞。
學識淵博,善文章,曾根據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鹽鐵會議的記錄,把雙方互相責難的問題,補充、加工、整理,再用對話體形式編撰成《鹽鐵論》六十篇。
卿:指漢代中央主管司法的高級官吏“廷尉”。
全:通“诠”。
訂正。
據本書《薄葬篇》“故其立語,不肯明處”,“宜”當作“肯”。
(11)渾沌:形容糊塗不明的事物。
(12)亂絲:比喻雜亂無章的事物。
(13)引文參見《說苑·至公》。
(14)此句有誤,以下句例之,文句當為“則明其善以義其行”。
【譯文】 顔淵說:“舜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做什麼樣的人。
”五帝、三王之中,顔淵唯獨仰慕舜,是因為自己的步調和舜有一緻的地方。
有智有德的人所追慕的,同默記心中的人所追求的,是一回事。
董仲舒談論道德政治,值得贊美。
考訂世間之事,論說社會上的疑難,沒有比桓君山更高明的了。
所以董仲舒文章的程度是可以達到的,而桓君山的論述就很難趕得上。
骥與一般的馬足迹絕不相同,然而有些馬還是能趕上千裡馬的。
這裡有一種馬,足能行千裡,終究不能稱為千裡馬,是因它與骥的毛色不同。
這裡有一種人,文章配得上董仲舒,論述可與桓君山并列,始終與二人不相稱,是因為姓名與他們不同。
所以一般的馬也能行千裡,不一定叫做骥或騄,人們期望賢智的人,不一定非孔子、墨子不可。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桓君山的論述很難趕得上。
兩把刀相砍,就能知道它們的利與鈍;兩種論點交鋒,就能看出它們的是與非。
所以韓非的《四難》,桓寬的《鹽鐵論》,是桓君山《新論》一類的書。
社會上有人産生疑惑,說了錯話而肯定了虛假的東西,論述者給予核實訂正,所以是很難辦的。
卿判決案件,獄吏斷定疑案,是非無法決斷,曲直無法分清,世人必然會認為卿和獄吏不稱職。
至于論述,不緻力于訂正疑惑,兩種說法一并記載,不肯作出明确的結論,與能夠剖析糊塗不明的事理,解決雜亂無章的事情,使言論沒有不可知的,文章沒有不可理解的人相比準更好呢?考察孔子作《春秋》,“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