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書篇第八三
關燈
小
中
大
。
(17)《國語》:相傳為左丘明著的一部國别史,内容以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各國貴族官吏、政客的言論為主。
(18)《左氏》之外傳:相傳《左傳》和《國語》都是左丘明所著,前者被認為是解釋儒家經書《春秋》的,所以又稱《春秋内傳》,後者被認為是補《左傳》之不足的,所以又稱《春秋外傳》。
(19)實書:疑當作“寶書”,古稱良史為寶書。
【譯文】 《春秋左氏傳》,大約是出現于孔子住宅的牆壁中。
漢武帝時,魯共王拆除孔子的教授堂用來修建宮室,得到失傳的《春秋》三十篇,這就是《左氏傳》。
公羊高、谷梁置、胡毋氏都講解《春秋》,各立門戶,自成一家,隻有《左氏傳》比較接近《春秋》的本意。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禮記》出于孔子後學者之手,太史公是漢代通曉古今的人,左氏的說法與《禮記》和《史記》是相合的,而公羊高、谷梁置、胡毋氏的說法則與這兩部書不符合。
再說其他各家距孔子的時代較遠,時代相距遠的不如近的,傳聞的不如親眼所見到的。
劉子政欣賞《左氏》,他的童仆妻子都能誦讀《左傳》。
漢光武帝的時候,陳元、範升接連不斷地上書,陳述立《左傳》博士一事的是非,于是《左傳》博士就設立了。
不久範升由于犯罪而罷了官。
陳元、範升是天下最上等的人才,辯論是非,力量綽綽有餘。
陳元的建議被采納,範升的奏章被否定,《左氏傳》符合《春秋》的本意,這就很清楚了。
《左傳》記了許多怪事,稍為與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相違背。
《呂氏春秋》也是這種情況。
《國語》是《左氏傳》的外傳。
《左氏傳》解釋《春秋》經,辭語還比較簡略,所以又選取《國語》的辭語去充實。
這樣說來,《左傳》和《國語》是世間儒生的兩本寶貴的書籍。
【原文】 83·3公孫龍著《堅白》之論,析言剖辭,務折曲之言,無道理之較,無益于治。
齊有三鄒衍之書,瀇洋無涯,其文少驗,多驚耳之言。
案大才之人,率多侈縱,無實是之驗;華虛誇誕,無審察之實。
商鞅相秦,作《耕戰》之術。
管仲相齊,造《輕重》之篇。
富民豐國,強主弱敵,公賞罰,與鄒衍之書并言,而太史公兩紀,世人疑惑,不知所從。
案張儀與蘇秦同時,蘇秦之死,儀固知之。
儀知各審,宜從儀言,以定其實,而說不明,兩傳其文。
東海張商亦作列傳(11),豈《蘇秦》商之所為邪(12)?何文相違甚也?《三代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黃帝子孫(13),自黃帝轉相生(14),不更禀氣于天(15)。
作《殷本紀》(16),言契母簡狄浴于川,遇玄鳥墜卵,吞之,遂生契焉。
及《周本紀》言後稷之母姜嫄野出(17),見大人迹,履之則妊身,生後稷焉,夫觀《世表》,則契與後稷,黃帝之子孫也;讀殷、周《本紀》,則玄鳥、大人之精氣也。
二者不可兩傳,而太史公兼記不别。
案帝王之妃,不宜野出,浴于川水。
今言浴于川,吞玄鳥之卵;出于野,履大人之迹,違尊貴之節,誤是非之言也。
【注釋】 公孫龍(約前320~前240年):戰國後期名辯思想家(邏輯學家),字子秉,趙國人,比惠施稍後。
曾說燕昭王、趙宣惠王偃兵,被平原君奉為上客,鼓吹“名辯”。
在思維邏輯上,其基本命題為“别同異”,着眼于“别”而不在于“合”。
從嚴格區别事物共性和個性出發,把“同”與“異”的矛盾絕對化。
認為思維中的一切屬性可以脫離本質而存在,從而提出了“離堅白”、“白馬非馬”等命題。
著有《公孫龍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十四篇,宋代時已亡七八篇,今存六篇凡一千九百餘字。
《堅白》:《公孫龍子》中的一篇。
較:通“校”。
考校,研讨。
三鄒衍: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當作“三鄒子”。
三鄒子:指鄒忌,鄒衍、鄒奭,都是齊國人。
鄒忌曾任齊威王的相,與鄒衍、鄒奭都是陰陽五行家。
瀇(wǎng往)洋:汪洋。
《耕戰》:指《商君書》中的《耕戰篇》,今傳本作《農戰》。
《輕重》:指《管子》中的《輕重》甲乙等篇。
鄒衍之書: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鄒衍的著作有《鄒子》、《鄒子終始》,今皆佚失。
據文意,此文疑當作“與公孫龍、鄒衍之書不可并言,而太史公兩紀”。
“公賞罰”為“公孫龍”之誤,又誤奪在“與”字上,脫“不可”二字。
張儀:參見11·3注。
蘇秦參見11·3注。
各:疑當為“秦”之誤字。
兩傳其文:指司馬遷在《史記》中保存了有關蘇秦之死的兩種說法。
《蘇秦列傳》說蘇秦在齊當客卿,齊國大夫同他争寵,派人把他刺死。
《張儀列傳》說,蘇秦在齊做官,與燕國通謀破齊,事情敗露後,被齊王車裂而死。
(11)東海:郡名,在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
張商:漢無張商補《史記》者,“張商”當作“馮商”。
班固《目錄》:“馮商,長安人,成帝時,以能續書待诏金馬門,受诏續《太史公書》十餘篇。
”又據《漢書·藝文志·春秋家》記載,漢成帝時,有長安人馮商曾奉命續《史記》。
據此,則當作“馮商”無疑。
(12)《蘇秦》:指《史記》中的《蘇秦列傳》。
(13)《三代世表》:《史記》中的一篇,記載從黃帝到西周厲王時代的世系。
(14)轉相生:輾轉相生,一代生一代。
(15)不更禀氣于天:意思是并非另外從天承受某種神怪之物的精氣而出生的。
(16)《殷本紀》:《史記》中的一篇,記述商王朝的世系和大事。
(17)《周本紀》:《史記》中的一篇,記述周王朝的世系和大事。
【譯文】 公孫龍寫《堅白》之論,剖析言辭,緻力于語句的曲折,沒有在道理上進行探讨,對于治國毫無益處。
齊國有三鄒子的著作,内容似汪洋而無邊際,書中言辭少有證據,卻多有驚人耳目的言論。
考察具有大才的人,大都誇張狂妄,沒有真實正确的驗證;浮華虛妄誇大荒誕,沒有詳細明察的内容。
商鞅輔佐秦國,寫了《耕戰篇》;管仲輔佐齊國,寫了《輕重篇》。
他們的著作有益于使老百姓富足使國家強盛,使君王自強敵人削弱,公孫龍與鄒衍的書不能與它們并稱,而太史公把它們一起記載下來,讓世人感到疑惑,不知道依從什麼。
考察張儀和蘇秦處在同一時代,關于蘇秦的死,張儀本來是知道的。
張儀了解蘇秦的情況很清楚,應該依照張儀的說法,來确定他死亡的真實情況,而《史記》的說法卻不明
(17)《國語》:相傳為左丘明著的一部國别史,内容以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各國貴族官吏、政客的言論為主。
(18)《左氏》之外傳:相傳《左傳》和《國語》都是左丘明所著,前者被認為是解釋儒家經書《春秋》的,所以又稱《春秋内傳》,後者被認為是補《左傳》之不足的,所以又稱《春秋外傳》。
(19)實書:疑當作“寶書”,古稱良史為寶書。
【譯文】 《春秋左氏傳》,大約是出現于孔子住宅的牆壁中。
漢武帝時,魯共王拆除孔子的教授堂用來修建宮室,得到失傳的《春秋》三十篇,這就是《左氏傳》。
公羊高、谷梁置、胡毋氏都講解《春秋》,各立門戶,自成一家,隻有《左氏傳》比較接近《春秋》的本意。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禮記》出于孔子後學者之手,太史公是漢代通曉古今的人,左氏的說法與《禮記》和《史記》是相合的,而公羊高、谷梁置、胡毋氏的說法則與這兩部書不符合。
再說其他各家距孔子的時代較遠,時代相距遠的不如近的,傳聞的不如親眼所見到的。
劉子政欣賞《左氏》,他的童仆妻子都能誦讀《左傳》。
漢光武帝的時候,陳元、範升接連不斷地上書,陳述立《左傳》博士一事的是非,于是《左傳》博士就設立了。
不久範升由于犯罪而罷了官。
陳元、範升是天下最上等的人才,辯論是非,力量綽綽有餘。
陳元的建議被采納,範升的奏章被否定,《左氏傳》符合《春秋》的本意,這就很清楚了。
《左傳》記了許多怪事,稍為與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相違背。
《呂氏春秋》也是這種情況。
《國語》是《左氏傳》的外傳。
《左氏傳》解釋《春秋》經,辭語還比較簡略,所以又選取《國語》的辭語去充實。
這樣說來,《左傳》和《國語》是世間儒生的兩本寶貴的書籍。
【原文】 83·3公孫龍著《堅白》之論,析言剖辭,務折曲之言,無道理之較,無益于治。
齊有三鄒衍之書,瀇洋無涯,其文少驗,多驚耳之言。
案大才之人,率多侈縱,無實是之驗;華虛誇誕,無審察之實。
商鞅相秦,作《耕戰》之術。
管仲相齊,造《輕重》之篇。
富民豐國,強主弱敵,公賞罰,與鄒衍之書并言,而太史公兩紀,世人疑惑,不知所從。
案張儀與蘇秦同時,蘇秦之死,儀固知之。
儀知各審,宜從儀言,以定其實,而說不明,兩傳其文。
東海張商亦作列傳(11),豈《蘇秦》商之所為邪(12)?何文相違甚也?《三代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黃帝子孫(13),自黃帝轉相生(14),不更禀氣于天(15)。
作《殷本紀》(16),言契母簡狄浴于川,遇玄鳥墜卵,吞之,遂生契焉。
及《周本紀》言後稷之母姜嫄野出(17),見大人迹,履之則妊身,生後稷焉,夫觀《世表》,則契與後稷,黃帝之子孫也;讀殷、周《本紀》,則玄鳥、大人之精氣也。
二者不可兩傳,而太史公兼記不别。
案帝王之妃,不宜野出,浴于川水。
今言浴于川,吞玄鳥之卵;出于野,履大人之迹,違尊貴之節,誤是非之言也。
【注釋】 公孫龍(約前320~前240年):戰國後期名辯思想家(邏輯學家),字子秉,趙國人,比惠施稍後。
曾說燕昭王、趙宣惠王偃兵,被平原君奉為上客,鼓吹“名辯”。
在思維邏輯上,其基本命題為“别同異”,着眼于“别”而不在于“合”。
從嚴格區别事物共性和個性出發,把“同”與“異”的矛盾絕對化。
認為思維中的一切屬性可以脫離本質而存在,從而提出了“離堅白”、“白馬非馬”等命題。
著有《公孫龍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十四篇,宋代時已亡七八篇,今存六篇凡一千九百餘字。
《堅白》:《公孫龍子》中的一篇。
較:通“校”。
考校,研讨。
三鄒衍: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當作“三鄒子”。
三鄒子:指鄒忌,鄒衍、鄒奭,都是齊國人。
鄒忌曾任齊威王的相,與鄒衍、鄒奭都是陰陽五行家。
瀇(wǎng往)洋:汪洋。
《耕戰》:指《商君書》中的《耕戰篇》,今傳本作《農戰》。
《輕重》:指《管子》中的《輕重》甲乙等篇。
鄒衍之書: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鄒衍的著作有《鄒子》、《鄒子終始》,今皆佚失。
據文意,此文疑當作“與公孫龍、鄒衍之書不可并言,而太史公兩紀”。
“公賞罰”為“公孫龍”之誤,又誤奪在“與”字上,脫“不可”二字。
張儀:參見11·3注。
蘇秦參見11·3注。
各:疑當為“秦”之誤字。
兩傳其文:指司馬遷在《史記》中保存了有關蘇秦之死的兩種說法。
《蘇秦列傳》說蘇秦在齊當客卿,齊國大夫同他争寵,派人把他刺死。
《張儀列傳》說,蘇秦在齊做官,與燕國通謀破齊,事情敗露後,被齊王車裂而死。
(11)東海:郡名,在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
張商:漢無張商補《史記》者,“張商”當作“馮商”。
班固《目錄》:“馮商,長安人,成帝時,以能續書待诏金馬門,受诏續《太史公書》十餘篇。
”又據《漢書·藝文志·春秋家》記載,漢成帝時,有長安人馮商曾奉命續《史記》。
據此,則當作“馮商”無疑。
(12)《蘇秦》:指《史記》中的《蘇秦列傳》。
(13)《三代世表》:《史記》中的一篇,記載從黃帝到西周厲王時代的世系。
(14)轉相生:輾轉相生,一代生一代。
(15)不更禀氣于天:意思是并非另外從天承受某種神怪之物的精氣而出生的。
(16)《殷本紀》:《史記》中的一篇,記述商王朝的世系和大事。
(17)《周本紀》:《史記》中的一篇,記述周王朝的世系和大事。
【譯文】 公孫龍寫《堅白》之論,剖析言辭,緻力于語句的曲折,沒有在道理上進行探讨,對于治國毫無益處。
齊國有三鄒子的著作,内容似汪洋而無邊際,書中言辭少有證據,卻多有驚人耳目的言論。
考察具有大才的人,大都誇張狂妄,沒有真實正确的驗證;浮華虛妄誇大荒誕,沒有詳細明察的内容。
商鞅輔佐秦國,寫了《耕戰篇》;管仲輔佐齊國,寫了《輕重篇》。
他們的著作有益于使老百姓富足使國家強盛,使君王自強敵人削弱,公孫龍與鄒衍的書不能與它們并稱,而太史公把它們一起記載下來,讓世人感到疑惑,不知道依從什麼。
考察張儀和蘇秦處在同一時代,關于蘇秦的死,張儀本來是知道的。
張儀了解蘇秦的情況很清楚,應該依照張儀的說法,來确定他死亡的真實情況,而《史記》的說法卻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