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解篇第八二
關燈
小
中
大
記·老莊申韓列傳》。
【譯文】 有人說:“凡是著書立說的人他的精力智慧已經窮盡,居官位就不能勝任職責。
大約人的思想偏重于某個方面,那麼精力也就會在這方面用盡。
著書立說的人,寫的東西精深奇特,他的才智已經到了極限,他的智慧已消耗殆盡。
考察古代著書立說的人,大多處在閑散無事的地位;至于輔佐将要傾覆的社稷,安定将要危亡的國家,這不是著書立說的人所能做到的。
有所推動,有所堅持,就會有所開端,寫出成百篇的文章來。
呂不韋寫《呂氏春秋》,全家流放四川;淮南王作《淮南子》,遭禍至全家被處死;韓非著《韓非子》一書,自己被害死在秦國的獄中。
自身尚且不能保全、怎麼能輔佐國家呢?在那方面有所擅長,在這方面怎麼能不有所不足呢?精通寫文章,怎麼能不在政治上有所不足呢?” 【原文】 82·8答曰:“人有所優,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非劣也,志意不為也;非拙也,精誠不加也。
志有所存,顧不見泰山;思有所至,有身不暇徇也。
稱幹将之利,刺則不能擊,擊則不能刺,非刃不利,不能一旦二也。
蛢彈雀則失■,射鵲則失雁;方員畫不俱成,左右視不并見,人材有兩為,不能成一。
使幹将寡刺而更擊,蛢舍鵲而射雁,則下射無失矣。
人委其篇章,專為攻治,則子産、子賤之迹,不足侔也。
古作書者,多立功不用也。
管仲、晏嬰,功書并作。
商鞅、虞卿,篇治俱為。
高祖既得天下,馬上之計未敗,陸賈造《新語》,高祖粗納采(11)。
呂氏橫逆(12),劉氏将傾,非陸賈之策,帝室不甯。
蓋材知無不能,在所遭遇,遇亂則知立功,有起則以其材著書者也。
出口為言,著文為篇。
古在言為功者多,以文為敗者希。
呂不韋、淮南王以他為過,不以書有非;使客作書,不身自為,如不作書,猶蒙此章章之禍(13)。
人古今違屬,未必皆著作材知極也。
鄒陽舉疏(14),免罪于梁(15),徐樂上書(16),身拜郎中(17)。
材能以其文為功于人,何嫌不能營衛其身?韓蚤信公子非(18),國不傾危。
及非之死,李斯如奇(19),非以著作材極,不能複有為也。
春物之傷,或死之也;殘物不傷,秋亦大長。
假令非不死,秦未可知(20)。
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能令其言可行,不能使人必采取之矣。
【注釋】 “有身”錯倒,當作“身有不暇徇也。
” 幹将:傳說中古代著名的寶劍。
一旦:一時,同時。
蛢(bìng并):一種甲殼蟲。
此字可能有誤。
據上文以“幹将”為喻,“蛢”可能是一種彈丸的名稱。
■(lǚ呂):■(lán蘭)■,布谷鳥。
員:通“圓”。
攻:當為“政”之誤。
政治本連文,此正承上文而言。
子産:參見11·14注。
子賤:參見13·2注。
侔(móu謀):等,齊。
虞卿:參見39·8注。
馬上之計:指使用武力的主張。
(11)高祖粗納采:《史記·郦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甯可以馬上治之乎?’高帝不怿而有%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
’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著十二篇,号其書曰《新語》。
” (12)呂氏:指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雉以及她的侄子呂産、呂祿等人。
呂氏橫逆:劉邦死後,呂後、呂産、呂祿等人陰謀篡權,陸賈與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多次計議,終于消滅了呂祿等人,迎立漢文帝劉恒,鞏固了漢王朝的統治。
參見《史記·郦生陸賈劉傳》。
(13)二“章”字,疑皆當為“辜”之字誤。
“違屬”疑當為“連屬”,亦形似之誤。
此文本作“如不作書,猶蒙此辜。
辜之禍人,古今連屬。
” (14)鄒陽舉疏:參見39·8注(13)。
(15)梁:指梁孝王劉武。
(16)徐樂:參見3·3注。
(17)郎中:皇帝的侍從官。
(18)韓:指戰國末期韓國君王韓王安。
蚤:通“早”。
公子非:指韓非。
(19)如:據文意,疑為“妒”字之形誤。
(20)疑此處文句有誤。
【譯文】 回答說:人有優的地方,必然也有劣的地方;人有工巧的時候,必然也有笨拙的時候。
并不是由于低劣,而是心思沒放在這方面;并不是由于笨拙,而是精神沒有集中于這方面。
心中存有某種志向,就會連泰山也看不見;思想達到了某種境地,自己就沒有空閑來有所謀求。
世人稱贊幹将的鋒利,但它能刺就不能砍,能砍就不能刺,不是劍刃不鋒利。
而是同時不能起兩種作用。
用蛢彈雀就不能同時彈■,用弓射鵲就不能同時射雁;方和圓不能同時都畫成,眼睛向左右看不能同時兩邊都看見,一個人如果同時做兩件事,結果一件事也做不成。
如果幹将不用來刺而改為砍,不用蛢射鵲而改為射雁,就一定能砍下來,一定能射中而不會失誤了。
人如果放棄他的寫作,專心搞政治,那麼子産和子賤的事迹就不值得一比了。
古代著書的人,很多都是能建立功業的人,隻是沒有受到重用。
管仲和晏嬰,功業和著書都有所建樹;商鞅和虞卿,文章和政治都有所成就。
漢高祖得天下之後,使用武力治國的主張沒有改變,陸賈寫出《新語》,漢高祖大體都采用了。
呂氏陰謀篡權,劉氏的天下将要傾覆,如果不是陸賈的政策,漢家帝室就不會得安甯。
有才智的人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關鍵在于他的遭遇如何,如果遇到亂世,就會去建立功業,有所感觸,就會以他的才智從事著述。
說出口就是語言,寫成字就是文章。
古代憑說話建功的人多,為寫文章而遭受敗家滅族的人極少。
呂不韋、淮南王是由于别的事而犯罪,不是因為著書才有罪的。
讓門客來寫書,自己并不寫,即使不寫書,也仍然要蒙受災禍,災禍害人,從古至今接連不斷,不一定都是在寫作上才智窮盡了的人。
鄒陽在獄中上書,被梁孝王免去了罪;徐樂給漢武帝上書,自己被拜為郎中。
才智能以文章的形式有功于人,為什麼要懷疑它不能保護自身呢?韓王安如果早點聽從公子韓非的意見,國家不會有傾覆的危險。
至于韓非的死,是因為李斯嫉妒他才能出衆,并不是由于他著書才智竭盡,不能在政治上再有作為的緣故。
春天植物受到傷害,有的因此而死了
【譯文】 有人說:“凡是著書立說的人他的精力智慧已經窮盡,居官位就不能勝任職責。
大約人的思想偏重于某個方面,那麼精力也就會在這方面用盡。
著書立說的人,寫的東西精深奇特,他的才智已經到了極限,他的智慧已消耗殆盡。
考察古代著書立說的人,大多處在閑散無事的地位;至于輔佐将要傾覆的社稷,安定将要危亡的國家,這不是著書立說的人所能做到的。
有所推動,有所堅持,就會有所開端,寫出成百篇的文章來。
呂不韋寫《呂氏春秋》,全家流放四川;淮南王作《淮南子》,遭禍至全家被處死;韓非著《韓非子》一書,自己被害死在秦國的獄中。
自身尚且不能保全、怎麼能輔佐國家呢?在那方面有所擅長,在這方面怎麼能不有所不足呢?精通寫文章,怎麼能不在政治上有所不足呢?” 【原文】 82·8答曰:“人有所優,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非劣也,志意不為也;非拙也,精誠不加也。
志有所存,顧不見泰山;思有所至,有身不暇徇也。
稱幹将之利,刺則不能擊,擊則不能刺,非刃不利,不能一旦二也。
蛢彈雀則失■,射鵲則失雁;方員畫不俱成,左右視不并見,人材有兩為,不能成一。
使幹将寡刺而更擊,蛢舍鵲而射雁,則下射無失矣。
人委其篇章,專為攻治,則子産、子賤之迹,不足侔也。
古作書者,多立功不用也。
管仲、晏嬰,功書并作。
商鞅、虞卿,篇治俱為。
高祖既得天下,馬上之計未敗,陸賈造《新語》,高祖粗納采(11)。
呂氏橫逆(12),劉氏将傾,非陸賈之策,帝室不甯。
蓋材知無不能,在所遭遇,遇亂則知立功,有起則以其材著書者也。
出口為言,著文為篇。
古在言為功者多,以文為敗者希。
呂不韋、淮南王以他為過,不以書有非;使客作書,不身自為,如不作書,猶蒙此章章之禍(13)。
人古今違屬,未必皆著作材知極也。
鄒陽舉疏(14),免罪于梁(15),徐樂上書(16),身拜郎中(17)。
材能以其文為功于人,何嫌不能營衛其身?韓蚤信公子非(18),國不傾危。
及非之死,李斯如奇(19),非以著作材極,不能複有為也。
春物之傷,或死之也;殘物不傷,秋亦大長。
假令非不死,秦未可知(20)。
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能令其言可行,不能使人必采取之矣。
【注釋】 “有身”錯倒,當作“身有不暇徇也。
” 幹将:傳說中古代著名的寶劍。
一旦:一時,同時。
蛢(bìng并):一種甲殼蟲。
此字可能有誤。
據上文以“幹将”為喻,“蛢”可能是一種彈丸的名稱。
■(lǚ呂):■(lán蘭)■,布谷鳥。
員:通“圓”。
攻:當為“政”之誤。
政治本連文,此正承上文而言。
子産:參見11·14注。
子賤:參見13·2注。
侔(móu謀):等,齊。
虞卿:參見39·8注。
馬上之計:指使用武力的主張。
(11)高祖粗納采:《史記·郦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甯可以馬上治之乎?’高帝不怿而有%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
’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著十二篇,号其書曰《新語》。
” (12)呂氏:指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雉以及她的侄子呂産、呂祿等人。
呂氏橫逆:劉邦死後,呂後、呂産、呂祿等人陰謀篡權,陸賈與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多次計議,終于消滅了呂祿等人,迎立漢文帝劉恒,鞏固了漢王朝的統治。
參見《史記·郦生陸賈劉傳》。
(13)二“章”字,疑皆當為“辜”之字誤。
“違屬”疑當為“連屬”,亦形似之誤。
此文本作“如不作書,猶蒙此辜。
辜之禍人,古今連屬。
” (14)鄒陽舉疏:參見39·8注(13)。
(15)梁:指梁孝王劉武。
(16)徐樂:參見3·3注。
(17)郎中:皇帝的侍從官。
(18)韓:指戰國末期韓國君王韓王安。
蚤:通“早”。
公子非:指韓非。
(19)如:據文意,疑為“妒”字之形誤。
(20)疑此處文句有誤。
【譯文】 回答說:人有優的地方,必然也有劣的地方;人有工巧的時候,必然也有笨拙的時候。
并不是由于低劣,而是心思沒放在這方面;并不是由于笨拙,而是精神沒有集中于這方面。
心中存有某種志向,就會連泰山也看不見;思想達到了某種境地,自己就沒有空閑來有所謀求。
世人稱贊幹将的鋒利,但它能刺就不能砍,能砍就不能刺,不是劍刃不鋒利。
而是同時不能起兩種作用。
用蛢彈雀就不能同時彈■,用弓射鵲就不能同時射雁;方和圓不能同時都畫成,眼睛向左右看不能同時兩邊都看見,一個人如果同時做兩件事,結果一件事也做不成。
如果幹将不用來刺而改為砍,不用蛢射鵲而改為射雁,就一定能砍下來,一定能射中而不會失誤了。
人如果放棄他的寫作,專心搞政治,那麼子産和子賤的事迹就不值得一比了。
古代著書的人,很多都是能建立功業的人,隻是沒有受到重用。
管仲和晏嬰,功業和著書都有所建樹;商鞅和虞卿,文章和政治都有所成就。
漢高祖得天下之後,使用武力治國的主張沒有改變,陸賈寫出《新語》,漢高祖大體都采用了。
呂氏陰謀篡權,劉氏的天下将要傾覆,如果不是陸賈的政策,漢家帝室就不會得安甯。
有才智的人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關鍵在于他的遭遇如何,如果遇到亂世,就會去建立功業,有所感觸,就會以他的才智從事著述。
說出口就是語言,寫成字就是文章。
古代憑說話建功的人多,為寫文章而遭受敗家滅族的人極少。
呂不韋、淮南王是由于别的事而犯罪,不是因為著書才有罪的。
讓門客來寫書,自己并不寫,即使不寫書,也仍然要蒙受災禍,災禍害人,從古至今接連不斷,不一定都是在寫作上才智窮盡了的人。
鄒陽在獄中上書,被梁孝王免去了罪;徐樂給漢武帝上書,自己被拜為郎中。
才智能以文章的形式有功于人,為什麼要懷疑它不能保護自身呢?韓王安如果早點聽從公子韓非的意見,國家不會有傾覆的危險。
至于韓非的死,是因為李斯嫉妒他才能出衆,并不是由于他著書才智竭盡,不能在政治上再有作為的緣故。
春天植物受到傷害,有的因此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