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解篇第八二
關燈
小
中
大
,惠公夫人名叫仲子,他們生下來就很奇怪,有字樣在他們手上。
張良命該顯貴,出逃時與神人相會,黃石老人授以兵書,終于被封為留侯。
黃河神異,所以出現河圖;洛水神靈,所以出現洛書。
書籍所記載的怪奇的事物,不會出現在小水坑中。
物以文采為外表,人以文采為根基。
棘子成想取消文采,子貢就譏諷他。
認為文采不足為奇的,是棘子成這類人。
【原文】 82·3著作者為文儒,說經者為世儒。
二儒在世,未知何者為優。
或曰:“文儒不若世儒。
世儒說聖人之經,解賢者之傳,義理廣博,無不實見,故在官常位;位最尊者為博士,門徒聚衆,招會千裡,身雖死亡,學傳于後。
文儒為華淫之說,于世無補,故無常官,弟子門徒不見一人,身死之後,莫有紹傳。
此其所以不如世儒者也。
” 【注釋】 文儒:指學識淵博、能撰文著書的儒生。
世儒:指宣揚天人感應的今文經學的儒生。
章太炎《國故論衡下·原儒》:“文儒者,九流六藝大史之屬。
世儒者,即今文家。
以此為别,似可就部。
然世儒之稱,又非可加諸劉歆、許慎也。
”華淫之說:華而不實的議論。
紹傳:斷承。
【譯文】 能著書立說的是文儒,能解釋經書的是世儒。
兩種儒生同在社會上,不知哪一種更優些。
有人說:“文儒不如世儒。
世儒解釋聖人的經書,解釋賢人的傳述,意義道理廣博,沒有不見實效的,所以在官府有固定的職位;其中地位最高的是五經博士,聚集了許多門徒,招引會集了千裡之外的學生,即使他本人死了,他的學說仍然流傳于後代。
文儒發表的是華而不實的議論,對社會毫無補益,所以沒有固定的官職,不見他們有一個弟子門徒,他們本人死亡之後,沒有人繼承他們的學業。
這就是文儒不如世儒的道理。
” 【原文】 82·4答曰:不然。
夫世儒說聖情,共起并驗,俱追聖人。
事殊而務同,言異而義鈞。
何以謂之文儒之說無補于世?世儒業易為,故世人學之多,非事可析第,故宮廷設其位。
文儒之業,卓絕不循,人寡其書,業雖不講,門雖無人,書文奇偉,世人亦傳。
彼虛說,此實篇。
折累二者,孰者為賢?案古俊乂著作辭說,自用其業,自明于世。
世儒當時雖尊,不遭文儒之書,其迹不傳。
周公制禮樂,名垂而不滅。
孔子作《春秋》,聞傳而不絕。
周公、孔子,難以論言。
漢世文章之徒,陸賈、司馬遷、劉子政、楊子雲,其材能若奇,其稱不由人。
世傳《詩》家魯申公,《書》家千乘歐陽、公孫,不遭太史公,世人不聞。
夫以業自顯,孰與須人乃顯?夫能紀百人,孰與廑能顯其名(11)? 【注釋】 “情”字下疑脫“文儒”雲雲五字。
文儒、世儒并言,故謂其“共起并驗,俱追聖人,事殊而務同,言異而義鈞”。
今本脫此五字,則“世儒”失所比較。
據文意,“世儒”前疑脫“文儒”二字。
非事:不急之務,平常的事情。
析第:區分等級高低。
折累:判斷比較。
“折累”疑當作“析累”,析累猶“序累”。
俊乂(yì義):賢能的人。
明:顯明,此指出名。
周公制禮樂:《禮記·明堂位》:“周公踐天子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
” 陸賈:參見8·10注(14)。
司馬遷:參見3·4注(18)。
劉子政:劉向。
參見13·5注。
楊子雲:參見3·4注(16)。
申公:申培,又稱申培公,魯人,漢文帝時立為博士,他注釋的《詩》被稱為《魯詩》。
是西漢今文詩學“魯詩學”的開創者。
千乘(shèng剩):郡名,在今山東北部。
歐陽:歐陽生,西漢千乘郡人,字和伯,以精通《尚書》聞名。
公孫:可能是指公孫弘,漢武帝當過丞相,被封為平津侯。
據史籍記載,公孫弘以精通《春秋公羊傳》著名,而不是《尚書》:“公孫”前後疑有脫文。
太史公:即司馬遷。
他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了申公、歐陽生、公孫弘的事情。
(11)廑(jǐn僅):通“僅”。
【譯文】 回答說:并非如此。
文儒世儒解釋聖人的實情,是出于同一個動機,有同樣的效驗,目的都是想追随聖人。
事情雖然不同但勉力從事是一緻的,說的話不一樣但道理卻是相同的。
為什麼說文儒的議論對社會沒有補益呢?世儒的學問容易做,所以世人學習的就多,平凡的事情都可以分出高低來,所以官府朝廷中都設置了他們的職位。
文儒的學問,卓越非凡不循常規,人們很少讀他們的書,他們的學問即使沒有用來傳授,門下即使沒有弟子,但他們的著作文章奇偉不凡,世上的人同樣流傳他們的著述。
那些世儒的都是虛妄的言論,隻有這些文儒的才是有實際内容的文章。
判斷比較這兩種儒生,哪一個賢明呢?考察古代賢能的人著書立說,自己用自己的學問,自己在社會上出名。
世儒在當時即使尊貴,如果沒有被文儒把他們寫進書裡,他們的事迹就不會流傳。
周公制禮作樂,名聲流傳而不滅絕。
孔子編寫《春秋》,名聲流傳而不滅絕。
周公、孔子是聖人,難以用他們作例子來論證人才。
漢代寫書的人有陸賈、司馬遷、劉子政、楊子雲等人,他們的才能如同奇人一樣,他們的名聲不是靠别人得來的。
世人傳聞的《詩》家魯申公,《書》家千乘郡的歐陽生和公孫弘,如果不是遇上太史公将他們記載下來,世上的人也不會知道他們。
憑自己的學問出名的人與依賴别人才出名的人相比,哪個更好呢?能夠記載一百個人的事迹使他們出名,與僅僅能使自己出名的人相比,哪個更高明呢? 【原文】 82·5或曰:“著作者,思慮間也,未必材知出異人也。
居不幽,思不至。
使著作之人,總衆事之凡,典國境之職,汲汲忙忙,或暇著作?試使庸人積閑暇之思,亦能成篇八十數。
文王日昃不暇食,周公一沐三握發,何暇優遊為麗美之文于筆劄?孔子作《春秋》,不用于周也。
司馬長卿不預公卿之事,故能作《子虛》之賦。
楊子雲存中郎之官,故能成《太玄經》,就《法言》。
使孔子得王,《春秋》不作;長卿、子雲為相,賦、玄不工籍(11)。
” 【注釋】 間:同“閑”。
閑暇,有空閑。
或:據文意,疑當作“何”。
成篇八十數:寫成八十多篇文章。
這裡暗指《論衡》一本。
昃(è仄):太陽偏西。
日昃不暇食:傳說周文王因為忙于處理國家大事,太陽
張良命該顯貴,出逃時與神人相會,黃石老人授以兵書,終于被封為留侯。
黃河神異,所以出現河圖;洛水神靈,所以出現洛書。
書籍所記載的怪奇的事物,不會出現在小水坑中。
物以文采為外表,人以文采為根基。
棘子成想取消文采,子貢就譏諷他。
認為文采不足為奇的,是棘子成這類人。
【原文】 82·3著作者為文儒,說經者為世儒。
二儒在世,未知何者為優。
或曰:“文儒不若世儒。
世儒說聖人之經,解賢者之傳,義理廣博,無不實見,故在官常位;位最尊者為博士,門徒聚衆,招會千裡,身雖死亡,學傳于後。
文儒為華淫之說,于世無補,故無常官,弟子門徒不見一人,身死之後,莫有紹傳。
此其所以不如世儒者也。
” 【注釋】 文儒:指學識淵博、能撰文著書的儒生。
世儒:指宣揚天人感應的今文經學的儒生。
章太炎《國故論衡下·原儒》:“文儒者,九流六藝大史之屬。
世儒者,即今文家。
以此為别,似可就部。
然世儒之稱,又非可加諸劉歆、許慎也。
”華淫之說:華而不實的議論。
紹傳:斷承。
【譯文】 能著書立說的是文儒,能解釋經書的是世儒。
兩種儒生同在社會上,不知哪一種更優些。
有人說:“文儒不如世儒。
世儒解釋聖人的經書,解釋賢人的傳述,意義道理廣博,沒有不見實效的,所以在官府有固定的職位;其中地位最高的是五經博士,聚集了許多門徒,招引會集了千裡之外的學生,即使他本人死了,他的學說仍然流傳于後代。
文儒發表的是華而不實的議論,對社會毫無補益,所以沒有固定的官職,不見他們有一個弟子門徒,他們本人死亡之後,沒有人繼承他們的學業。
這就是文儒不如世儒的道理。
” 【原文】 82·4答曰:不然。
夫世儒說聖情,共起并驗,俱追聖人。
事殊而務同,言異而義鈞。
何以謂之文儒之說無補于世?世儒業易為,故世人學之多,非事可析第,故宮廷設其位。
文儒之業,卓絕不循,人寡其書,業雖不講,門雖無人,書文奇偉,世人亦傳。
彼虛說,此實篇。
折累二者,孰者為賢?案古俊乂著作辭說,自用其業,自明于世。
世儒當時雖尊,不遭文儒之書,其迹不傳。
周公制禮樂,名垂而不滅。
孔子作《春秋》,聞傳而不絕。
周公、孔子,難以論言。
漢世文章之徒,陸賈、司馬遷、劉子政、楊子雲,其材能若奇,其稱不由人。
世傳《詩》家魯申公,《書》家千乘歐陽、公孫,不遭太史公,世人不聞。
夫以業自顯,孰與須人乃顯?夫能紀百人,孰與廑能顯其名(11)? 【注釋】 “情”字下疑脫“文儒”雲雲五字。
文儒、世儒并言,故謂其“共起并驗,俱追聖人,事殊而務同,言異而義鈞”。
今本脫此五字,則“世儒”失所比較。
據文意,“世儒”前疑脫“文儒”二字。
非事:不急之務,平常的事情。
析第:區分等級高低。
折累:判斷比較。
“折累”疑當作“析累”,析累猶“序累”。
俊乂(yì義):賢能的人。
明:顯明,此指出名。
周公制禮樂:《禮記·明堂位》:“周公踐天子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
” 陸賈:參見8·10注(14)。
司馬遷:參見3·4注(18)。
劉子政:劉向。
參見13·5注。
楊子雲:參見3·4注(16)。
申公:申培,又稱申培公,魯人,漢文帝時立為博士,他注釋的《詩》被稱為《魯詩》。
是西漢今文詩學“魯詩學”的開創者。
千乘(shèng剩):郡名,在今山東北部。
歐陽:歐陽生,西漢千乘郡人,字和伯,以精通《尚書》聞名。
公孫:可能是指公孫弘,漢武帝當過丞相,被封為平津侯。
據史籍記載,公孫弘以精通《春秋公羊傳》著名,而不是《尚書》:“公孫”前後疑有脫文。
太史公:即司馬遷。
他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了申公、歐陽生、公孫弘的事情。
(11)廑(jǐn僅):通“僅”。
【譯文】 回答說:并非如此。
文儒世儒解釋聖人的實情,是出于同一個動機,有同樣的效驗,目的都是想追随聖人。
事情雖然不同但勉力從事是一緻的,說的話不一樣但道理卻是相同的。
為什麼說文儒的議論對社會沒有補益呢?世儒的學問容易做,所以世人學習的就多,平凡的事情都可以分出高低來,所以官府朝廷中都設置了他們的職位。
文儒的學問,卓越非凡不循常規,人們很少讀他們的書,他們的學問即使沒有用來傳授,門下即使沒有弟子,但他們的著作文章奇偉不凡,世上的人同樣流傳他們的著述。
那些世儒的都是虛妄的言論,隻有這些文儒的才是有實際内容的文章。
判斷比較這兩種儒生,哪一個賢明呢?考察古代賢能的人著書立說,自己用自己的學問,自己在社會上出名。
世儒在當時即使尊貴,如果沒有被文儒把他們寫進書裡,他們的事迹就不會流傳。
周公制禮作樂,名聲流傳而不滅絕。
孔子編寫《春秋》,名聲流傳而不滅絕。
周公、孔子是聖人,難以用他們作例子來論證人才。
漢代寫書的人有陸賈、司馬遷、劉子政、楊子雲等人,他們的才能如同奇人一樣,他們的名聲不是靠别人得來的。
世人傳聞的《詩》家魯申公,《書》家千乘郡的歐陽生和公孫弘,如果不是遇上太史公将他們記載下來,世上的人也不會知道他們。
憑自己的學問出名的人與依賴别人才出名的人相比,哪個更好呢?能夠記載一百個人的事迹使他們出名,與僅僅能使自己出名的人相比,哪個更高明呢? 【原文】 82·5或曰:“著作者,思慮間也,未必材知出異人也。
居不幽,思不至。
使著作之人,總衆事之凡,典國境之職,汲汲忙忙,或暇著作?試使庸人積閑暇之思,亦能成篇八十數。
文王日昃不暇食,周公一沐三握發,何暇優遊為麗美之文于筆劄?孔子作《春秋》,不用于周也。
司馬長卿不預公卿之事,故能作《子虛》之賦。
楊子雲存中郎之官,故能成《太玄經》,就《法言》。
使孔子得王,《春秋》不作;長卿、子雲為相,賦、玄不工籍(11)。
” 【注釋】 間:同“閑”。
閑暇,有空閑。
或:據文意,疑當作“何”。
成篇八十數:寫成八十多篇文章。
這裡暗指《論衡》一本。
昃(è仄):太陽偏西。
日昃不暇食:傳說周文王因為忙于處理國家大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