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賢篇第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我既能仁愛又能殘酷無情,既善辯又能言語遲鈍,既能勇敢又能膽怯。
用他們三個人的能耐和我的這套本領交換,我是不幹的。
”孔子是知道随機應變去處理問題的。
有很高的才能和廉潔的品行,但缺乏明智以随機應變地處理問題,那就和愚昧而無操行的人是一個樣了。
【原文】 80·29夫如是,皆有非也。
無一非者,可以為賢乎?是則鄉原之人也。
孟子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
同于流俗,合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說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故孔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似之而非者,孔子惡之。
【注釋】 鄉原(yuàn願):亦稱“鄉願”。
指鄉裡的言行不符、僞善欺世的人。
引文參見《孟子·盡心下》。
【譯文】 如此說來,人人都有缺點。
沒有一點缺點的人可以稱為賢人嗎?這就是鄉原那種人。
孟子說:“鄉原這種人,要想指責他,又舉不出什麼大過錯;要想譏剌他,卻又無可譏剌。
他總是迎合流俗,讨好污世,平日為人好像忠厚老實,行動也好像正直清白,大家都喜歡他,他自己也覺得很不錯,但實際上和堯舜之道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孔子說:“鄉原是破壞道德的人,”似乎很有德行實際上卻并非如此的人,孔子很厭惡他。
【原文】 80·30夫如是,何以知實賢?知賢竟何用?世人之檢,苟見才高能茂,有成功見效,則謂之賢。
若此甚易,知賢何難?《書》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據才高卓異者則謂之賢耳,何難之有?然而難之,獨有難者之故也。
夫虞舜不易知人,而世人自謂能知賢,誤也。
【注釋】 引文參見《尚書·臯陶谟》。
【譯文】 如此說來,怎樣識别真正的賢人呢?識别賢人究竟根據什麼呢?世人的考察标準是,如果見他才高多能,有取得成功的功效,就認為他是賢人。
像這樣就太容易了,識别賢人有什麼困難呢?《尚書》說:“能識别人的就是明智的人,這一點連舜也感到很困難。
”根據才能高超傑出的人就被稱為賢人來看,識别賢人還有什麼困難呢?但是《尚書》既然說難,自有認為難的理由。
連虞舜也不容易識别賢人,而世人自認為能識别賢人,就錯了。
【原文】 80·31然則賢者竟不可知乎?曰:易知也。
而稱難者,不見所以知之則難,聖人不易知也,及見所以知之,中才而察之。
譬猶工匠之作器也,曉之則無難,不曉則無易。
賢者易知于作器,世無别,故真賢集于俗士之間。
俗士以辯惠之能,據官爵之尊,望顯盛之寵,遂專為賢之名。
賢者還在闾巷之間,貧賤終老,被無驗之謗。
【注釋】 中才:具有中等才智的人。
而:通“能”。
惠:通“慧”。
【譯文】 這樣說來賢人就不可識别嗎?我說:很容易識别。
之所以說它難,不了解用什麼來識别賢人就難,即使是聖人也不容易識别賢人。
等到知道了用什麼來識别賢人,就是具有中等才智的人也可以看出賢人了。
譬如工匠制造器物,掌握了制作方法就不難,不掌握方法就不容易制造了。
識别賢人比工匠制造器物還容易,世人沒有區别的能力,所以真正的賢人混雜在俗士之中,俗士憑能言善辯的小聰明,占據官爵的尊位,期望顯耀的榮譽,于是就專斷了稱為賢人的名聲。
賢人退居在闾巷之間,貧賤到老死,還要蒙受不見功效的毀謗。
【原文】 80·32若此,何時可知乎?然而必欲知之,觀善心也。
夫賢者,才能未必高也而心明,智力未必多而舉是。
何以觀心?必以言。
有善心,則有善言。
以言而察行,有善言則有善行矣。
言行無非,治家親戚有倫,治國則尊卑有序。
無善心者,白黑不分,善惡同倫,政治錯亂,法度失平。
故心善,無不善也;心不善,無能善,心善則能辯然否。
然否之義定,心善之效明,雖貧賤困窮,功不成而效不立,猶為賢矣。
【注釋】 依上句文例,“多”字後應有“也”字。
倫:人倫。
中國古代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
這裡指尊卑長幼之間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關系。
依下句文例,“治家”後當有“則”字。
序:次序、次第。
【譯文】 如此說來,到什麼時候才能識别賢人呢?如果一定要想識别賢人,就看他有沒有善心。
賢人,不一定才高但能明辨是非,不一定多智但行止沒有錯誤。
用什麼來看是否有善心呢?必須根據他的言論。
有善心,就有好的言論。
根據他的言論而考察他的行為,有好的言論就有好的行為了。
言論行為沒有錯,治家可使親屬之間講倫理,治國能使尊卑上下有次序。
沒有善心的人,黑白不分,視善惡為同類,會使政治錯亂,法度失去公平。
所以隻要心善,就沒有什麼是不好的;心不善,就沒有什麼是好的。
心善就能辨明是非。
是非的道理能夠确定,心善的功效也就顯明了,即使貧窮低微,境遇艱難,功名不成,業績不立,但他們仍然是賢人。
【原文】 80.33故治不謀功,要所用者是;行不責效,期所為者正。
正、是審明,則言不須繁,事不須多。
故曰:“言不務多,務審所謂;行不務遠,務審所由。
”言得道理之心,口雖讷不辯,辯在胸臆之内矣。
故人欲心辯,不欲口辯。
心辯則言醜而不違,口辯則辭好而無成。
【注釋】 引文參見《荀子·哀公問》。
讷(nà呐):說話遲鈍。
【譯文】 所以治國不一定考慮功績,關鍵在于所依據的道理是否正确;行為不要求功效,那要看所做的事是否純正。
做事純正、道理正确果真顯明,那麼言語不必繁瑣,事情也不必很多。
所以說:“說話不必追求長篇大論,應當努力使所說的話在理;做事不必好高骛遠,應當力求所做的事符合原則。
”說話深得道理的核心,口才即使遲鈍而不善辯說,而善辯已在心胸之中了。
所以人追求的是心辯,而不應該追求口辯。
心辯就是言辭雖不華美動聽,卻不會違背正道,口辯就是言辭華麗卻沒有什麼用處。
【原文】 80·34孔子稱少正卯之惡曰:“言非而博,順非而澤。
”内非而外以才能饬之,衆不能見,則以為賢。
夫内非外饬是,世以為賢,則夫内是外無以自表者,衆亦以為不肖矣。
是非亂而不治,聖人獨知之。
人言行多若少正卯之類,賢者獨識之。
世有是非錯缪之言,亦有審誤紛亂之事。
決錯缪之言,定紛亂之事,唯賢聖之人為能任之。
聖心明而不暗,賢心理而不亂。
用明察非,并無不見;用理铨疑,疑無不定。
【注釋】 少正卯:春秋末魯國人。
參見50·5注。
引文參見《荀子·宥坐》,原文作“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僞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
” 饬(chì斥):通“飾”。
者:據遞修本作“聖”。
缪(miù謬):通“謬”。
錯誤。
【譯文】 孔子列舉少正卯的罪惡說:“言論錯誤卻顯得很博學,附和錯誤的東西卻又加以潤飾。
”内心歹毒而外表卻用才能将它粉飾起來,衆人不能發現,就認為他是賢人。
内心歹毒而外表卻掩飾得很好,世人認為他是賢人,那麼内心善良外表卻無法自我表露的人,衆人也就認為他是不肖之輩了。
是非混亂而不治理,唯獨聖人能識别是非。
人的言行大多如少正卯這類人,唯獨賢聖能識别他們。
世間有是非颠倒的言語,也有正确與錯誤混淆不清的事情。
判明颠倒的言語,判斷混淆不清的事情。
隻有賢良聖明的人才能夠勝任。
聖人的心清明而不昏暗,賢人的心有條理而不紊亂。
用清明考察謬誤,沒有什麼看不明的;用條理解釋疑惑,疑惑沒有不能斷定的。
【原文】 80.35與世殊指,雖言正是,衆不曉見。
何則?沉溺俗言之日久,不能自還以從實也。
是故正是之言,為衆所非;離俗之禮,為世所譏。
《管子》曰:“君子言堂滿堂,言室滿室。
”怪此之言,何以得滿?如正是之言出,堂之人皆有正是之知,然後乃滿。
如非正是,人之乖刾異,安得為滿?夫歌曲妙者,和者則寡;言得實者,然者則鮮。
和歌與聽言,同一實也。
曲妙人不能盡和,言是人不能皆信。
“魯文公逆祀,去者三人;定公順祀,畔者五人。
”貫于俗者,則謂禮為非。
曉禮者寡,則知是者希。
君子言之,堂室安能滿? 【注釋】 指:通“旨”。
意旨,意見。
還:歸,返。
這裡指擺脫。
《管子》:書名。
托名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著,實際上是後人彙集管仲的言行并加以發揮和補充編成的一部書。
引文參見《管子·牧民》。
正是:指“正是之知”。
乖:據遞修本作“言”。
刾:乃“刺”之俗體。
魯文公逆祀:魯文公違反祭祖的正常次序,在祖廟中把生父魯僖公的牌位放在魯闵公之上。
參見《公羊傳·文公二年》。
定公:魯定公,春秋時魯國國君,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順祀:按照禮法進行祭祀,即把魯僖公的牌位移到魯闵公之下。
畔:通“叛”。
離去。
畔者五人:指當時有五個大臣因為習慣于“逆祀”,對“順祀”反而不滿意,因而就離去了。
引文參見《公羊傳·定公八年》。
貫:通“慣”。
【譯文】 如果和世人的意見不同,即使話說得很正确,衆人也不能理解。
為什麼呢?沉溺在俗言之中日子久了,就不能自拔而服從正确的言論。
所以正确的言論被衆人所反對,違背世俗标準的禮節被衆人所指責。
《管子》說:“君子在堂上說話能符合滿堂人的心意,在室内說話能符合全室人的心意。
”很奇怪這樣的說話,怎麼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呢?如果正确的話說出來,全堂的人都有正确的理解,然後所有的人才會滿意。
如果在座的人沒有正确的理解,人說的話違理怪異,怎麼能使人人都滿意呢?歌曲很絕妙,能附和的人就很少;說的話符合實際,同意的人也很少。
和歌和聽話,是同一回事。
歌曲絕妙人們就不能都附和,言論正确人們就不能都相信。
“魯文公違反祭祖的正常順序,有三個大臣離開祖廟;魯定公按照禮法祭祀,卻有五個大臣離開祖廟。
”習慣于世俗的人,就說按照禮法做是錯的。
通曉禮法的人少,那麼識别正确與否的人就稀少。
君子說的話,堂室中的人怎麼能都滿意呢? 【原文】 80·36夫人不謂之滿,世則不得見口談之實語,筆墨之餘迹,陳在簡策之上,乃可得知。
故孔子不王,作《春秋》以明意。
案《春秋》虛文業,以知孔子能王之德。
孔子,聖人也,有若孔子之業者,雖非孔子之才,斯亦賢者之實驗也。
夫賢與聖同軌而殊名,賢可得定,則聖可得論也。
【注釋】 虛文:指沒有得到實行而僅僅見于文字的政治主張。
【譯文】 人不可能對别人說的話都滿意,那麼世人也就不可能知道别人所說的真實内容,要筆墨寫出的痕迹,排列在簡策上面,才能得知。
所以孔子沒有當上君王,就寫作《春秋》以表明政治主張。
考察《春秋》所闡明的沒能得以實行的政治主張,就可以知道孔子具有當君王的品德。
孔子是聖人,如果有像孔子那樣業績的人,即使不具備孔子那樣的才能,這也是賢人的實際證明。
賢人與聖人所遵循的道相同隻是名稱不一樣,賢人既可以确定,那麼聖人也就可以論定了。
【原文】 80·37問:“周道不弊,孔子不作《春秋》。
《春秋》之作,起周道弊也。
如周道不弊,孔子不作者,未必無孔子之才,無所起也。
夫如是,孔子之作《春秋》,未可以觀聖;有若孔子之業者,未可知賢也?” 【注釋】 周道:指西周奴隸制的禮儀制度。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譯文】 問:“周代的禮制不敗壞,孔子就不會編寫《春秋》。
《春秋》的寫作,起因于周代禮制的敗壞。
如果周道不敗壞,孔子不編寫《春秋》,未必他不具備作為孔子的才能,隻是沒有理由來促使他從事編寫。
如果是這樣,單從孔子編寫《春秋》這件事,不能夠看出他是聖人;如果有像孔子那樣業績的人,還不能識别他是賢人嗎?” 【原文】 80·38曰:周道弊,孔子起而作之,文義褒貶是非,得道理之實,無非僻之誤,以故見孔子之賢,實也。
夫無言則察之以文,無文則察之以言。
設孔子不作,猶有遺言,言必有起,猶文之必有為也。
觀文之是非,不顧作之所起,世間為文者衆矣,是非不分,然否不定,桓君山論之,可謂得實矣。
論文以察實,則君山漢之賢人也。
陳平未仕,割肉闾裡,分均若一,能為丞相之驗也。
夫割肉與割文,同一實也。
如君山得執漢平,用心與為論不殊指矣。
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于《春秋》。
然則桓君山,素丞相之迹存于《新論》者也。
【注釋】 文義:指《春秋》的思想内容。
桓君山:桓譚。
參見39·1注(15)。
陳平:漢高祖的主要謀臣。
參見11·3注。
平:衡,指秤。
執漢平:指在漢朝廷掌握治理國家的大權。
據遞修本,“山”字後有“不相”二字。
素丞相:指具有當丞相的才能而沒有當上丞相的人。
《新論》:桓譚的著作,原本失傳,今有輯本。
【譯文】 回答說:周代禮制敗壞,孔子起而編寫《春秋》,《春秋》的文義褒貶是非,深得道理的真實内涵,沒有違背禮義不合正道的錯誤,所以據此可以看到孔子的賢明,是很實際的。
沒有言論就以文章來考察,沒有文章就以言論來考察。
假設孔子不編寫《春秋》,也還有别的遺留下來的言論,發表言論必定有原由,如同寫文章必定有目的一樣。
考查文章的好壞,而不考慮寫作的起因動機,世間寫文章的人多得很,是與非不分,對與錯不定,桓君山對此的評論,可以說是掌握了它們的實質。
依據文章來考察真實情況,桓君山就是漢代的賢人。
陳平沒有做官時,在鄉裡分祭肉,每份肉分得完全一樣,這是他能當丞相的證明。
分肉與評論文章,實質上是一回事。
如果桓君山得以掌握漢朝治國的大權,他的用心與論文意旨不會不同。
孔子沒有當上君王,素王的業績反映在《春秋》上。
這樣說來,那麼桓君山沒有當上丞相,素丞相的功績已留存在他的《新論》之中了。
用他們三個人的能耐和我的這套本領交換,我是不幹的。
”孔子是知道随機應變去處理問題的。
有很高的才能和廉潔的品行,但缺乏明智以随機應變地處理問題,那就和愚昧而無操行的人是一個樣了。
【原文】 80·29夫如是,皆有非也。
無一非者,可以為賢乎?是則鄉原之人也。
孟子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
同于流俗,合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說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故孔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似之而非者,孔子惡之。
【注釋】 鄉原(yuàn願):亦稱“鄉願”。
指鄉裡的言行不符、僞善欺世的人。
引文參見《孟子·盡心下》。
【譯文】 如此說來,人人都有缺點。
沒有一點缺點的人可以稱為賢人嗎?這就是鄉原那種人。
孟子說:“鄉原這種人,要想指責他,又舉不出什麼大過錯;要想譏剌他,卻又無可譏剌。
他總是迎合流俗,讨好污世,平日為人好像忠厚老實,行動也好像正直清白,大家都喜歡他,他自己也覺得很不錯,但實際上和堯舜之道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孔子說:“鄉原是破壞道德的人,”似乎很有德行實際上卻并非如此的人,孔子很厭惡他。
【原文】 80·30夫如是,何以知實賢?知賢竟何用?世人之檢,苟見才高能茂,有成功見效,則謂之賢。
若此甚易,知賢何難?《書》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據才高卓異者則謂之賢耳,何難之有?然而難之,獨有難者之故也。
夫虞舜不易知人,而世人自謂能知賢,誤也。
【注釋】 引文參見《尚書·臯陶谟》。
【譯文】 如此說來,怎樣識别真正的賢人呢?識别賢人究竟根據什麼呢?世人的考察标準是,如果見他才高多能,有取得成功的功效,就認為他是賢人。
像這樣就太容易了,識别賢人有什麼困難呢?《尚書》說:“能識别人的就是明智的人,這一點連舜也感到很困難。
”根據才能高超傑出的人就被稱為賢人來看,識别賢人還有什麼困難呢?但是《尚書》既然說難,自有認為難的理由。
連虞舜也不容易識别賢人,而世人自認為能識别賢人,就錯了。
【原文】 80·31然則賢者竟不可知乎?曰:易知也。
而稱難者,不見所以知之則難,聖人不易知也,及見所以知之,中才而察之。
譬猶工匠之作器也,曉之則無難,不曉則無易。
賢者易知于作器,世無别,故真賢集于俗士之間。
俗士以辯惠之能,據官爵之尊,望顯盛之寵,遂專為賢之名。
賢者還在闾巷之間,貧賤終老,被無驗之謗。
【注釋】 中才:具有中等才智的人。
而:通“能”。
惠:通“慧”。
【譯文】 這樣說來賢人就不可識别嗎?我說:很容易識别。
之所以說它難,不了解用什麼來識别賢人就難,即使是聖人也不容易識别賢人。
等到知道了用什麼來識别賢人,就是具有中等才智的人也可以看出賢人了。
譬如工匠制造器物,掌握了制作方法就不難,不掌握方法就不容易制造了。
識别賢人比工匠制造器物還容易,世人沒有區别的能力,所以真正的賢人混雜在俗士之中,俗士憑能言善辯的小聰明,占據官爵的尊位,期望顯耀的榮譽,于是就專斷了稱為賢人的名聲。
賢人退居在闾巷之間,貧賤到老死,還要蒙受不見功效的毀謗。
【原文】 80·32若此,何時可知乎?然而必欲知之,觀善心也。
夫賢者,才能未必高也而心明,智力未必多而舉是。
何以觀心?必以言。
有善心,則有善言。
以言而察行,有善言則有善行矣。
言行無非,治家親戚有倫,治國則尊卑有序。
無善心者,白黑不分,善惡同倫,政治錯亂,法度失平。
故心善,無不善也;心不善,無能善,心善則能辯然否。
然否之義定,心善之效明,雖貧賤困窮,功不成而效不立,猶為賢矣。
【注釋】 依上句文例,“多”字後應有“也”字。
倫:人倫。
中國古代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
這裡指尊卑長幼之間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關系。
依下句文例,“治家”後當有“則”字。
序:次序、次第。
【譯文】 如此說來,到什麼時候才能識别賢人呢?如果一定要想識别賢人,就看他有沒有善心。
賢人,不一定才高但能明辨是非,不一定多智但行止沒有錯誤。
用什麼來看是否有善心呢?必須根據他的言論。
有善心,就有好的言論。
根據他的言論而考察他的行為,有好的言論就有好的行為了。
言論行為沒有錯,治家可使親屬之間講倫理,治國能使尊卑上下有次序。
沒有善心的人,黑白不分,視善惡為同類,會使政治錯亂,法度失去公平。
所以隻要心善,就沒有什麼是不好的;心不善,就沒有什麼是好的。
心善就能辨明是非。
是非的道理能夠确定,心善的功效也就顯明了,即使貧窮低微,境遇艱難,功名不成,業績不立,但他們仍然是賢人。
【原文】 80.33故治不謀功,要所用者是;行不責效,期所為者正。
正、是審明,則言不須繁,事不須多。
故曰:“言不務多,務審所謂;行不務遠,務審所由。
”言得道理之心,口雖讷不辯,辯在胸臆之内矣。
故人欲心辯,不欲口辯。
心辯則言醜而不違,口辯則辭好而無成。
【注釋】 引文參見《荀子·哀公問》。
讷(nà呐):說話遲鈍。
【譯文】 所以治國不一定考慮功績,關鍵在于所依據的道理是否正确;行為不要求功效,那要看所做的事是否純正。
做事純正、道理正确果真顯明,那麼言語不必繁瑣,事情也不必很多。
所以說:“說話不必追求長篇大論,應當努力使所說的話在理;做事不必好高骛遠,應當力求所做的事符合原則。
”說話深得道理的核心,口才即使遲鈍而不善辯說,而善辯已在心胸之中了。
所以人追求的是心辯,而不應該追求口辯。
心辯就是言辭雖不華美動聽,卻不會違背正道,口辯就是言辭華麗卻沒有什麼用處。
【原文】 80·34孔子稱少正卯之惡曰:“言非而博,順非而澤。
”内非而外以才能饬之,衆不能見,則以為賢。
夫内非外饬是,世以為賢,則夫内是外無以自表者,衆亦以為不肖矣。
是非亂而不治,聖人獨知之。
人言行多若少正卯之類,賢者獨識之。
世有是非錯缪之言,亦有審誤紛亂之事。
決錯缪之言,定紛亂之事,唯賢聖之人為能任之。
聖心明而不暗,賢心理而不亂。
用明察非,并無不見;用理铨疑,疑無不定。
【注釋】 少正卯:春秋末魯國人。
參見50·5注。
引文參見《荀子·宥坐》,原文作“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僞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
” 饬(chì斥):通“飾”。
者:據遞修本作“聖”。
缪(miù謬):通“謬”。
錯誤。
【譯文】 孔子列舉少正卯的罪惡說:“言論錯誤卻顯得很博學,附和錯誤的東西卻又加以潤飾。
”内心歹毒而外表卻用才能将它粉飾起來,衆人不能發現,就認為他是賢人。
内心歹毒而外表卻掩飾得很好,世人認為他是賢人,那麼内心善良外表卻無法自我表露的人,衆人也就認為他是不肖之輩了。
是非混亂而不治理,唯獨聖人能識别是非。
人的言行大多如少正卯這類人,唯獨賢聖能識别他們。
世間有是非颠倒的言語,也有正确與錯誤混淆不清的事情。
判明颠倒的言語,判斷混淆不清的事情。
隻有賢良聖明的人才能夠勝任。
聖人的心清明而不昏暗,賢人的心有條理而不紊亂。
用清明考察謬誤,沒有什麼看不明的;用條理解釋疑惑,疑惑沒有不能斷定的。
【原文】 80.35與世殊指,雖言正是,衆不曉見。
何則?沉溺俗言之日久,不能自還以從實也。
是故正是之言,為衆所非;離俗之禮,為世所譏。
《管子》曰:“君子言堂滿堂,言室滿室。
”怪此之言,何以得滿?如正是之言出,堂之人皆有正是之知,然後乃滿。
如非正是,人之乖刾異,安得為滿?夫歌曲妙者,和者則寡;言得實者,然者則鮮。
和歌與聽言,同一實也。
曲妙人不能盡和,言是人不能皆信。
“魯文公逆祀,去者三人;定公順祀,畔者五人。
”貫于俗者,則謂禮為非。
曉禮者寡,則知是者希。
君子言之,堂室安能滿? 【注釋】 指:通“旨”。
意旨,意見。
還:歸,返。
這裡指擺脫。
《管子》:書名。
托名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著,實際上是後人彙集管仲的言行并加以發揮和補充編成的一部書。
引文參見《管子·牧民》。
正是:指“正是之知”。
乖:據遞修本作“言”。
刾:乃“刺”之俗體。
魯文公逆祀:魯文公違反祭祖的正常次序,在祖廟中把生父魯僖公的牌位放在魯闵公之上。
參見《公羊傳·文公二年》。
定公:魯定公,春秋時魯國國君,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順祀:按照禮法進行祭祀,即把魯僖公的牌位移到魯闵公之下。
畔:通“叛”。
離去。
畔者五人:指當時有五個大臣因為習慣于“逆祀”,對“順祀”反而不滿意,因而就離去了。
引文參見《公羊傳·定公八年》。
貫:通“慣”。
【譯文】 如果和世人的意見不同,即使話說得很正确,衆人也不能理解。
為什麼呢?沉溺在俗言之中日子久了,就不能自拔而服從正确的言論。
所以正确的言論被衆人所反對,違背世俗标準的禮節被衆人所指責。
《管子》說:“君子在堂上說話能符合滿堂人的心意,在室内說話能符合全室人的心意。
”很奇怪這樣的說話,怎麼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呢?如果正确的話說出來,全堂的人都有正确的理解,然後所有的人才會滿意。
如果在座的人沒有正确的理解,人說的話違理怪異,怎麼能使人人都滿意呢?歌曲很絕妙,能附和的人就很少;說的話符合實際,同意的人也很少。
和歌和聽話,是同一回事。
歌曲絕妙人們就不能都附和,言論正确人們就不能都相信。
“魯文公違反祭祖的正常順序,有三個大臣離開祖廟;魯定公按照禮法祭祀,卻有五個大臣離開祖廟。
”習慣于世俗的人,就說按照禮法做是錯的。
通曉禮法的人少,那麼識别正确與否的人就稀少。
君子說的話,堂室中的人怎麼能都滿意呢? 【原文】 80·36夫人不謂之滿,世則不得見口談之實語,筆墨之餘迹,陳在簡策之上,乃可得知。
故孔子不王,作《春秋》以明意。
案《春秋》虛文業,以知孔子能王之德。
孔子,聖人也,有若孔子之業者,雖非孔子之才,斯亦賢者之實驗也。
夫賢與聖同軌而殊名,賢可得定,則聖可得論也。
【注釋】 虛文:指沒有得到實行而僅僅見于文字的政治主張。
【譯文】 人不可能對别人說的話都滿意,那麼世人也就不可能知道别人所說的真實内容,要筆墨寫出的痕迹,排列在簡策上面,才能得知。
所以孔子沒有當上君王,就寫作《春秋》以表明政治主張。
考察《春秋》所闡明的沒能得以實行的政治主張,就可以知道孔子具有當君王的品德。
孔子是聖人,如果有像孔子那樣業績的人,即使不具備孔子那樣的才能,這也是賢人的實際證明。
賢人與聖人所遵循的道相同隻是名稱不一樣,賢人既可以确定,那麼聖人也就可以論定了。
【原文】 80·37問:“周道不弊,孔子不作《春秋》。
《春秋》之作,起周道弊也。
如周道不弊,孔子不作者,未必無孔子之才,無所起也。
夫如是,孔子之作《春秋》,未可以觀聖;有若孔子之業者,未可知賢也?” 【注釋】 周道:指西周奴隸制的禮儀制度。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譯文】 問:“周代的禮制不敗壞,孔子就不會編寫《春秋》。
《春秋》的寫作,起因于周代禮制的敗壞。
如果周道不敗壞,孔子不編寫《春秋》,未必他不具備作為孔子的才能,隻是沒有理由來促使他從事編寫。
如果是這樣,單從孔子編寫《春秋》這件事,不能夠看出他是聖人;如果有像孔子那樣業績的人,還不能識别他是賢人嗎?” 【原文】 80·38曰:周道弊,孔子起而作之,文義褒貶是非,得道理之實,無非僻之誤,以故見孔子之賢,實也。
夫無言則察之以文,無文則察之以言。
設孔子不作,猶有遺言,言必有起,猶文之必有為也。
觀文之是非,不顧作之所起,世間為文者衆矣,是非不分,然否不定,桓君山論之,可謂得實矣。
論文以察實,則君山漢之賢人也。
陳平未仕,割肉闾裡,分均若一,能為丞相之驗也。
夫割肉與割文,同一實也。
如君山得執漢平,用心與為論不殊指矣。
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于《春秋》。
然則桓君山,素丞相之迹存于《新論》者也。
【注釋】 文義:指《春秋》的思想内容。
桓君山:桓譚。
參見39·1注(15)。
陳平:漢高祖的主要謀臣。
參見11·3注。
平:衡,指秤。
執漢平:指在漢朝廷掌握治理國家的大權。
據遞修本,“山”字後有“不相”二字。
素丞相:指具有當丞相的才能而沒有當上丞相的人。
《新論》:桓譚的著作,原本失傳,今有輯本。
【譯文】 回答說:周代禮制敗壞,孔子起而編寫《春秋》,《春秋》的文義褒貶是非,深得道理的真實内涵,沒有違背禮義不合正道的錯誤,所以據此可以看到孔子的賢明,是很實際的。
沒有言論就以文章來考察,沒有文章就以言論來考察。
假設孔子不編寫《春秋》,也還有别的遺留下來的言論,發表言論必定有原由,如同寫文章必定有目的一樣。
考查文章的好壞,而不考慮寫作的起因動機,世間寫文章的人多得很,是與非不分,對與錯不定,桓君山對此的評論,可以說是掌握了它們的實質。
依據文章來考察真實情況,桓君山就是漢代的賢人。
陳平沒有做官時,在鄉裡分祭肉,每份肉分得完全一樣,這是他能當丞相的證明。
分肉與評論文章,實質上是一回事。
如果桓君山得以掌握漢朝治國的大權,他的用心與論文意旨不會不同。
孔子沒有當上君王,素王的業績反映在《春秋》上。
這樣說來,那麼桓君山沒有當上丞相,素丞相的功績已留存在他的《新論》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