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賢篇第八十

關燈
時:歪曲事實,指為免于受刑而胡亂招供。

     (15)豫讓:參見19·5注。

    賊:傷害,虐害。

     (16)貫高:參見19·5注(11)。

    箠:鞭打。

     (17)鈞:通“均”。

    相同。

     【譯文】 把千裡赴義,對老師、長官、朋友不廢棄禮節的人稱為賢人嗎?隻有那些家财富足,筋力強勁的人才能勝任這種事情。

    生活貧困就拿不出财物來講究禮節,體弱多病就不能奔波千裡講究義氣,因為他們承受不了。

    所以擁有百金的富貴人家,就是遠在境外也沒有斷絕交往的;有千乘戰車的大國,盟國之間不會廢棄相互贈饋的禮節,這是由于财富多的緣故。

    假如谷物糧食像水火那樣容易得到,即使是貪吝的人,也會跨越境界給人們施舍财物。

    所以财物少就連正常的禮節也不能講究一點,财富有餘就能胡亂施舍給上千的人,家境窮得沒有一筲糧食儲蓄的人,就難以用交往和布施來責備他了。

    挑着擔子千裡奔波的人,執鞭騎馬跨越疆界的人,手腳磨出了硬皮,面孔曬得黝黑,不會患體力不支的疾病,他們的筋力皮膚一定有與常人不同之處。

    據此推論比照那些為長官作證的官吏,他們之所以能做到自身受刑吃苦而不肯供出一字,也是由于他們的肌肉骨節堅強的緣故。

    骨肉堅強就能掩蓋事實樹立節義,骨肉軟弱就會歪曲事實敗壞名節。

    豫讓毀傷自身,連妻子也不認識他了,貫高被拷打,全身沒有完整的皮肉。

    壯實的身體與衆人有不同之處的人,他的氣節操行就有與衆人不相同的地方。

     【原文】 80·21以經明帶徒聚衆為賢乎?則夫經明,儒者是也。

    儒者,學之所為也。

    儒者學;學,儒矣。

    傳先師之業,習口說以教,無胸中之造,思定然否之論。

    郵人之過書,門者之傳教也,封完書不遺,教審令不遺誤者,則為善矣。

    傳者傳學,不妄一言,先師古語,到今具存,雖帶徒百人以上,位博士、文學,郵人、門者之類也。

     【注釋】 郵人:傳遞文書的差役。

     門者:守門人。

    教:教令,長官的指示和命令。

     封:古代遞送的文件,用繩子捆紮後,在繩結上用泥封住,蓋上印章,叫做“封泥”或“泥封”。

     審:明白,清楚。

    遺:疑涉上句而誤,當删。

     傳:當是“儒”字之誤。

     博士:這裡指五經博士。

    文學:博士助理。

     【譯文】 把精通經書帶學生聚集門徒講學的人稱為賢人嗎?那些精通經學的,是儒者。

    儒者,是靠學習經書才成儒者的。

    儒者靠的是勤學經書,勤學經書,也就成為儒者了。

    傳授前輩老師的學問,把老師講的東西背誦下來再用它去教育學生,心中沒有一點創見,也不能思考判斷論點的正确與否。

    投送文書的差役遞送文書,就同守門人傳達長官的命令一樣,封記完整文書沒有遺失,傳達命令清楚轉達指示沒有錯誤的人,就是很好的了。

    儒者傳授學問,不随便改動一字,前代老師的古話,至今全部詳盡地保存下來,即使帶領門徒百人以上,在博士、文學之列,不過是郵人、門者這類人罷了。

     【原文】 80·22以通覽古今,秘隐傳記無所不記為賢乎?是則傳者之次也。

     才高好事,勤學不舍,若專成之苗裔,有世祖遺文,得成其篇業,觀覽諷誦。

    若典官文書,若太史公及劉子政之徒,有主領書記之職,則有博覽通達之名矣。

     【注釋】 秘隐傳記:指珍貴罕見的曆史典籍文獻。

     傳:當是“儒”字之誤。

     專成:即“專城”,指地方長官或有封地的人。

    又“專成”可能是“容成”之誤。

    容成是傳說中黃帝的史官。

     成:通“承”。

    繼承。

     劉子政:劉向。

    參見13·5注。

     書記:書籍文獻。

     【譯文】 把博覽古今圖書,秘隐傳記無所不熟記的人稱為賢人嗎?這不過是與儒者同類的人。

    才智高對事物有廣泛興趣,勤奮學習而不間斷,就像容成的後代,有祖上留下來的著作,得以繼承祖上的書籍,細心閱覽認真誦讀。

    或者掌管圖書檔案,就像太史公和劉子政這類人,有主管書籍文獻的職位,也就有了博覽群書學問通達的名聲。

     【原文】 80·23以權詐卓谲,能将兵禦衆為賢乎?是韓信之徒也。

    戰國獲其功,稱為名将;世平能無所施,還入禍門矣。

    “高鳥死,良弓藏;狡兔得,良犬烹。

    ”權詐之臣,高鳥之弓、狡兔之犬也。

    安平身無宜,則弓藏而大烹。

    安平之主,非棄臣而賤士,世所用助上者,非其宜也。

    向令韓信用權變之才,為若叔孫通之事,安得謀反誅死之禍哉?有功強之權,無守平之智,曉将兵之計,不見已定之義,居平安之時,為反逆之謀,此其所以功滅國絕,不得名為賢也。

     【注釋】 卓谲(jué決):奇異,變化多端。

     戰國:指國家處于戰亂的時代。

     引文參見《史記·淮陰侯列傳》,是韓信謀反被捕時引用來發牢騷的幾句話。

    大:當作“犬”,形近而誤。

     叔孫通:參見8·8注(14)。

     功:據文意當為“攻”。

    “功強”與“守平”對文。

     【譯文】 把權術詐謀奇異,能率領士兵統率衆将的人稱為賢人嗎?這是韓信這類人。

    國家戰亂時建立功勳,稱為名将;在社會安定時才能沒有地方施展,反倒陷入災禍之中了。

    “高飛的鳥被射死,良弓就被收藏起來了;狡兔被獵獲,優良的獵犬就被煮了。

    ”有權術詐謀的大臣,就像射飛鳥的良弓、獲狡兔的良犬一樣。

    安定和平的時期,這種人沒有用處,就像良弓被收藏良犬被烹煮一樣。

    安定和平時期的君王,并不是要抛棄有權術的大臣,輕視有戰功的将士,而是他們生平用來輔助君王的本領,已經完全不适用了。

    假如當初韓信運用善于權變的才能,做出像叔孫通那樣的事業來,怎麼會有因謀反而被殊死的災禍呢?具有攻打強敵的權謀,沒有安守和平的智慧,懂得領兵的計謀,卻看不到天下已經穩定的大勢,處在和平安定的時期,卻搞叛逆的密謀,這就是他之所以功勞、封國被取消,不能稱為賢人的道理。

     【原文】 80·24辯于口,言甘辭巧為賢乎?則夫子貢之徒是也。

    子貢之辯勝顔淵,孔子序置于下。

    實才不能高,口辯機利,人決能稱之。

    夫自文帝尚多虎圈啬夫,少上林尉,張釋之稱周勃、張相如,文帝乃悟。

    夫辯于口,虎圈啬夫之徒也,難以觀賢。

     【注釋】 據本篇文例,句首應補“以”字。

     孔子序置于下:孔子把自己的得意門徒分為四類,顔淵排在第一類(德行),子貢排在第二類(言語)。

    參見21·4注。

     文帝:漢文帝。

    多:稱贊。

    虎圈:皇帝園林中養虎的地方。

    啬(sè色)夫:管理虎圈的小吏。

    少:斥責。

    上林尉:管理供皇帝遊獵的上林苑的官吏。

     張釋之:參見34·11注。

    周勃:參見11·9注。

    張相如:西漢初人,封為東陽侯,不善言辭。

     文帝乃悟:漢文帝到上林苑遊玩,詢問上林尉苑中情況,上林尉回答不上來,虎圈啬夫在一邊替上林尉回答得十分詳細,文帝很賞識他,命令張釋之給啬夫升官。

    張釋之舉周勃、張相如為例,說他們雖然不善言辭,但都是很有作為的人,所以不能隻憑利口快舌來衡量人。

    漢文帝因此而醒悟,沒有給啬夫升官。

    參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譯文】 把有口才而善辯,言語動聽言辭巧妙的人稱為賢人嗎?那就是子貢這類人。

    子貢的口才超過顔淵,孔子卻把他排在顔淵之下。

    真實的才能并不高,口才機智鋒利的人,人們必定會稱贊他。

    自漢文帝贊賞虎圈啬夫,斥責上林尉以後,張釋之舉周勃、張相如為例,漢文帝因此才醒悟。

    那些以口才善辯的人,就如虎圈啬夫這類人一樣,很難用他們來觀察一個人是不是賢人。

     【原文】 80·25以敏于筆,文墨兩集為賢乎?夫筆之與口,一實也。

    口出以為言,筆書以為文。

    口辯,才未必高;然則筆敏,知未必多也。

    且筆用何為敏?以敏于官曹事?事之難者莫過于獄,獄疑則有請谳。

    蓋世優者莫過張湯,張湯文深,在漢之朝,不稱為賢。

    太史公序累,以湯為酷,酷非賢者之行。

    魯林中哭婦,虎食其夫,又食其子,不能去者,善政不苛,吏不暴也。

    夫酷,苛暴之黨也,難以為賢。

     【注釋】 兩:據本書《自紀篇》“筆泷漉而雨集”,當為“雨”字。

    文墨雨集:形容文思敏捷,落筆快得像雨點灑下來一樣。

     知:通“智”。

     曹:漢代官府中分科辦事的部門。

     谳(yàn厭):審判定罪。

    請谳:漢代下級官吏遇到疑難案件不能決斷,請求上級機關審核定案,稱為“請谳”。

     優:指善于斷決案件。

    張湯:參見34·11注。

     文深:指制定或援用法律條文非常苛刻。

     序累:排列高下。

     以湯為酷:指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張湯寫在《酷吏列傳》裡。

     【譯文】 把文思敏捷,落筆快得像雨點灑下的人稱為賢人嗎?筆頭快與口才好,實際上是一回事。

    口說出來就是言語,筆寫出來就是文章。

    口頭善辯的人,不一定才高;這樣說來,下筆敏捷的人,也不一定多智了。

    而且文章寫得快是應用在什麼地方呢?是應用在對官府的事務處理得快嗎?官府的事務最難辦的莫過于審理案件,審理案件有疑難就用“請谳”的辦法。

    舉世善于斷案的莫過于張湯,張湯援用法律條文苛刻,在漢朝,并不稱他為賢人。

    太史公排列人物高下,認為張湯是酷吏,殘酷并不是賢人的行為。

    魯國樹林中痛哭的婦人,老虎吃了她的丈夫,又吃了她的兒子,她所以不願離開那裡,是因為愛那裡賦稅不苛繁,官吏不殘暴。

    酷吏,是苛刻殘暴的那類人,很難以他們為賢人。

     【原文】 80·26以敏于賦、頌,為弘麗之文為賢乎?則夫司馬長卿、楊子雲是也。

    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辯然否之實。

    雖文如錦繡,深如河、漢,民不覺知是非之分,無益于彌為崇實之化。

     【注釋】 賦、頌:古代的兩類文體。

     司馬長卿:司馬相如。

    參見42·8注。

    楊子雲:揚雄。

    參見3·4注(16)。

    務:事務。

    這裡指作品。

     眇:通“妙”。

    精微。

     辯:通“辨”。

    分别,區别。

     河:黃河。

    漢:漢水。

     彌:通“弭”。

    止。

    為:通“僞”。

     【譯文】 把善于作賦、頌,能寫宏偉華麗文章的人稱為賢人嗎?那麼司馬長卿、揚子雲就是這樣的人。

    文章華麗而且篇幅巨大,言辭精妙而且旨趣高深,然而文章卻不能判斷确定是非,分别不出正确與錯誤的真實情況。

    即使文章像錦繡那樣美,含意像黃河、漢水那樣深,老百姓卻不能從中明白是與非的界限,這對于制止弄虛作假,崇尚實際教化沒有一點好處。

     【原文】 80·27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雖不離俗,節與離世者鈞,清其身而不輔其主,守其節而不勞其民。

    大賢之在世也,時行則行,時止則止,铨可否之宜,以制清濁之行。

    子貢讓而止善,子路受而觀德。

    夫讓,廉也;受則貪也。

    貪有益,廉有損,推行之節,不得常清眇也。

    伯夷無可,孔子謂之非。

    操違于聖,難以為賢矣。

     【注釋】 行:行動,指出來做官。

     止:停止,指去官隐居。

     子貢讓而止善:魯國法令規定,誰要是贖回一個在國外當奴隸的人,就可以從官府中領一筆錢作為補償。

    子貢贖了一個人,卻沒有領錢。

    孔子批評說,要是開了這個先例,以後就不會有贖人的人了,因為贖人白花錢,不補償,一般人是不願幹的。

    參見《呂氏春秋·察微》。

    這裡的意思是,子貢讓财,卻起了阻礙别人行善的作用。

     觀(quàn勸):通“勸”。

    勉勵。

    子路受而觀德:有一次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那人送給他一頭牛以表示謝意,子路接受了。

    孔子贊揚說,這樣做,今後從河裡救人的人就會多起來,因為可以得到一筆報酬。

    參見《呂氏春秋·察微》。

    這裡的意思是,子路接受了财物,卻起了勉勵别人行善的作用。

     推:拒絕,這裡指“讓”。

    行:可行,這裡指“受”。

     眇:通“杪(miǎo秒)”。

    高。

     伯夷無可,孔子謂之非:據《論語·微子》記載,孔子說伯夷是一個不肯降低自己的意志和屈辱自己身分的人,在伯夷看來,時勢很壞,絕不可以出來做官,而自己則不同,要相機行事,“無可無不可”。

    這裡的意思是,伯夷避世離俗,一概否定出來做官,孔子認為這種态度是不對的。

    操:指“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的操行。

    聖:指孔子。

     【譯文】 把自守清白的節操,不降低志氣,不屈辱身分的人稱為賢人嗎?這就是遠離世俗隐居,長沮、桀溺一類的人。

    即使不遠離世俗,節操卻與遠離世俗隐居的人一樣,保持自身的清白而不輔助君王,堅守節操而不關懷老百姓。

    大賢人生活在世上,時勢适宜做官就出來做官,時勢适宜隐居就去官隐居,權衡時勢是否适宜,以此來确定操行的清濁以便選擇。

    子貢讓财卻阻止了别人行善,子路受财卻勉勵了别人講道德。

    推讓是廉潔;受财就是貪婪了。

    貪财而有益于人,廉潔卻有損于人,推讓與受财的節操,并不可能常常是清高的。

    伯夷不願出來做官,孔子反對他的做法。

    操行與聖人違背,很難以他們為賢人。

     【原文】 80·28或問于孔子曰:“顔淵何人也?”曰:“仁人也,丘不如也。

    ”“子貢何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客曰:“三子者皆賢于夫子,而為夫子服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辯且诎,勇且怯。

    以三子之能,易丘之道,弗為也。

    ”孔子知所設施之矣。

    有高才潔行,無知明以設施之,則與愚而無操者同一實也。

     【注釋】 或:有人。

    這裡指孔子的學生子夏。

     讪(qū屈):言語遲鈍。

     以上事見《列子·仲尼》、《說苑·雜言》。

     設施:采取措施,這裡指随機應變。

     【譯文】 有人問孔子說:“顔淵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他是個仁人,我不如他。

    ”又問:“子貢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他是個有口才的人,我不如他。

    ”又問:“子路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他是個勇敢的人,我不如他。

    ”客人說:“顔淵、子貢、子路三個人都比你賢能,而願為你奔走效勞,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