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賢篇第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次想謀害舜,但舜還是對他竭盡孝道。
參有曾皙:曾參的父親曾皙經常虐待他,但他仍然非常孝順父親。
龍逢:關龍逢。
參見10·2注。
比幹:參見2·5注(17)。
有:據《論語·鄉黨》當作“後”。
翔而後集:《論語》的原意是,幾隻野雞飛向天空,盤旋一陣,便落在一處。
王充用來比喻處事穩重沉着。
色斯而舉:《論語》作“色斯舉矣”。
色:臉色。
舉:鳥兒飛起來。
《論語》的原意是,孔子的臉色動了一下,野雞便飛向天空。
王充用來比喻為了保存自己而善于随機應變。
按:這兩句話,《論語·鄉黨》原文作“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這段文字,自古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有脫誤。
【譯文】 把對父親孝順、對兄長尊敬的人稱為賢人嗎?那些遵循孝悌的人,都是有父兄的人,由于父兄不仁慈,他們的孝悌表現才出名。
舜由于有謀害他的父親瞽瞍,曾參由于有虐待他的父親曾皙,他們才成就了孝子的名聲,衆人都稱贊他們。
如果沒有父兄,或者父兄很慈愛善良,便不會有明顯的孝悌表現,孝悌的名聲,也就不會被發現了。
忠于君王的人,也與這種情況相同。
關龍逢和比幹忠君的名聲在夏、殷兩代很顯著,是由于君王桀、纣很壞;稷、契、臯陶忠君的名聲在唐、虞時代不顯著,是由于堯、舜很賢明。
所以螢火蟲的亮光,會被陽光月光所掩蓋;忠臣的名聲,會被賢明君王的名聲所遮蔽。
為君王的危難而死,獻出生命捐棄身軀,與這種情況相同。
臣子遇到國家動亂之時,而死于君王的危難,因此才顯出忠君的節義而獲得忠臣的美名。
大賢人經曆世事,像鳥兒那樣來回飛翔,察看形勢,然後再落下來,受到驚恐就趕快飛走;昏亂的君王所造成的禍難,不會連累到大賢人本身;危害國家的變亂,不會牽連到大賢人的家庭,怎麼會遇到那種禍亂而死在那種禍亂中呢? 【原文】 80·14齊詹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
”詹曰:“列地而予之,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可謂忠乎?”對曰:“言而見用,臣奚死焉?谏而見從,終身不亡,臣奚送焉?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谏而不見從,出亡而送,是詐僞也。
故忠臣者能盡善于君,不能與盡陷于難。
”案晏子之對以求賢于世,死君之難,立忠節者不應科矣。
是故大賢寡可名之節,小賢多可稱之行。
【注釋】 詹:據劉向《新序·雜事》應作“侯”。
《說苑·臣術篇》、《晏子春秋·問上》亦作“侯”。
齊侯:指齊景公。
下文“詹曰”的“詹”字同此。
列:通“裂”。
分。
以上事參見《晏子春秋·問上篇》。
【譯文】 齊侯問晏子說:“忠臣侍奉他的君王,應該怎樣做呢?”晏子回答說:“君王有災難的時候不為他而死,君王避難逃亡的時候不去護送。
”齊侯說:“分地而賞賜給他,封爵位而使他尊貴,君王有難不為君王去死,君王出逃不去護送,可以稱為忠臣嗎?”晏子回答說:“臣子的建議如果能被君王采用,臣子怎麼會死呢?臣子的勸谏如果能被君王聽從,君王就一輩子不會出逃,臣下怎麼會去護送呢?如果建議不被采用,君王有難時為他而死,這是白白地送死;如果勸谏不被聽從,君王出逃時去護送,這是裝模作樣的行為。
所以作忠臣的能盡力給君王提出最好的建議,而不能與君王共同陷于災難之中。
”依照晏子的回答在世間尋求賢人,為君王之難而死,樹立忠節的臣子都不符合标準了。
所以大賢人很少有值得稱道的節操,小賢人有許多可贊美的行為。
【原文】 80·15可得箠者小,而可得量者少也。
惡至大,箠弗能;數至多,升斛弗能。
有小少易名之行,又發于衰亂易見之世,故節行顯而名聲聞也。
浮于海者,迷于東西,大也;行于溝,鹹識舟楫之迹,小也。
小而易見,衰亂亦易察。
故世不危亂,奇行不見;主不悖惑,忠節不立。
鴻卓之義,發于颠沛之朝;清高之行,顯于衰亂之世。
【注釋】 箠:章士钊說,當為“筭”字之形誤,下同。
筭(suàn算):籌碼,古代計數用的器具。
惡:據遞修本當删。
斛(hú胡):古代容量單位,漢代以十鬥為一斛。
易:遞修本作“異”,當據改。
悖(bèi倍)惑:昏庸,胡作非為。
【譯文】 能夠用筭計算的東西是因為它的數目小,能夠用升鬥量的東西是因為它的數量少。
數目非常大,用筭就不能計算了;數量非常多,用升和斛就不能量了。
稍微有一點特殊名聲的行為,又産生在一個衰亂而容易顯示節操的時代,所以節操行為顯著而名聲傳遍天下。
飄洋過海的人,辨别不清方向,是因為海洋太大了;航行于河溝之中,誰都能辯别船隻的行迹,是因為河溝小。
河溝小就容易辨認方向,衰亂的時代也容易發現人的節操。
所以社會不危亂,奇特的行為就不會被發現;君王不昏庸,忠臣的節義就不會樹立。
崇高的節操,産生于戰亂不安的朝代;清高的品行,顯現于衰亂的社會。
【原文】 80·16以全身免害,不被刑戮,若南容懼“白圭”者為賢乎?則夫免于害者幸,而命祿吉也,非才智所能禁,推行所能卻也。
神蛇能斷而複屬,不能使人弗斷。
聖賢能困而複通,不能使人弗害。
南容能自免于刑戮,公冶以非罪在缧绁,伯玉可懷于無道之國,文王拘羑裡,孔子厄陳、蔡,非行所緻之難,掩己而至,則有不得自免之患,累己而滞矣。
夫不能自免于患者,猶不能延命于世也。
命窮,賢不能自續;時厄,聖不能自免。
【注釋】 南容:南宮适(kuò括),字子容。
參見28·11注。
白圭:原指君王及大臣行禮時拿在手中的一種玉器,這裡指《詩·大雅·抑》中的四句詩:“白圭之玷(diàn店),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大意是:白圭上的污點可以磨掉,言語中的錯誤卻無法挽回。
懼白圭:指南宮适被用白圭作比喻的詩句所震驚。
據《論語·公冶長》和《論語·先進》記載,孔子很贊賞南宮适,說他是一個在國家有道時會有官做,在國家無道時不會受刑罰的人,并因為南宮适反複誦讀用白圭作比喻的詩句,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命祿:即祿命。
推:據文意,疑當作“操”方可通。
屬(hǔ主):連接。
缧绁(léixiè雷謝):捆綁犯人的繩索,後用以比喻監獄。
以上事參見《論語·公治長》。
伯玉:蘧(qú渠)伯玉。
參見28·51注。
以上事參見《論語·衛靈公》。
事見《荀子·宥坐》。
掩:掩襲,突然侵襲。
累:牽累,損害。
滞:阻滞,這裡指處于困境。
【譯文】 把保全自己免遭侵害,不被刑罰殺戮,像南宮适那樣被“白圭”詩句所震驚的人稱為賢人嗎?那些免于受到侵害的人是僥幸,是祿命吉利,并不是靠才智能禁止,靠操行所能避免的。
神蛇能使它斷開的軀體再連接起來,但卻不能讓人不斬斷它。
聖賢能使自己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卻不能讓人不加害于他。
南宮适能自己免于刑戮之難,公治長無辜地被關在監獄中,蘧伯玉在危亂的國家裡能深藏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文王被拘禁在羑裡,孔子被圍困在陳、蔡之間,這都不是操行不好帶來的災難,災難突然侵襲自己,就會有自己無法避免的災難,使自己牽連受害而陷入困境。
不能自免于禍患的人,就不能在世間延長壽命。
壽命到了盡頭,賢人也不能自己使它延長;時運該當受困,聖人也不能自免。
【原文】 80·17以委國去位、棄富貴就貧賤為賢乎?則夫委國者,有所迫也。
若伯夷之徒,昆弟相讓以國,恥有分争之名,及大王亶甫重戰其故民,皆委國及去位者,道不行而志不得也。
如道行志得,亦不去位。
故委國去位,皆有以也,謂之為賢,無以者,可謂不肖乎?且有國位者,故得委而去之,無國位者何委?夫割财用及讓下受分,與此同實。
無财何割?口饑何讓?“倉禀實,民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讓生于有餘,争生于不足。
人或割财助用,袁将軍再與兄子分家财,多有以為恩義。
昆山之下,以玉為石;彭蠡之濱,以魚食犬豕。
使推讓之人,财若昆山之玉、彭蠡之魚,家财再分,不足為也。
韓信寄食于南昌亭長,何财之割?顔淵箪食瓢飲,何财之讓?管仲分财取多,無廉讓之節,貧乏不足,志義廢也。
【注釋】 大王:即太王。
大王亶甫(dǎnfǔ膽府):古公亶甫。
參見12·1注。
重戰:不輕易開戰。
讓下受分:讓在下位的人得到分給的财物。
引文參見《管子·牧民》。
袁将軍:名字及生平事迹皆不詳。
昆山:傳說中盛産玉石的山。
彭蠡:參見16·11注。
食:通“飼”。
韓信:參見3·4注(14)。
寄食:在别人家裡吃飯。
南昌:亭名,在今江蘇淮陰縣東南。
亭長:參見11·4注。
顔淵:參見2·2注(18)。
箪(dān丹):古代盛飯的竹筐。
箪食瓢飲:形容家境貧窮。
管仲分财取多:參見12·4注。
【譯文】 把放棄國家和君王的職位、放棄富貴而歸于貧賤的人稱為賢人嗎?那些放棄國家的人,是因為遭到了某種逼迫。
像伯夷這類人,兄弟之間以國相讓,可恥有争奪王位的名聲,以及太王古公亶甫不忍心讓他原有的百姓遭受戰争的苦難,都放棄國家和放棄王位,是由于道行不通又不得志的緣故。
如果道行得通又很得志,也就不放棄王位了。
所以放棄國家、王位,都是有一定緣由的,如果因此而稱之為賢人,那麼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國家、王位的君王能稱之為不肖嗎?況且有國家王位的人,才能夠放棄它,沒有國家王位的人放棄什麼呢?拿出自己的财物讓在下位的人得到分給的财物,和這種情況是同一回事。
沒有财物用什麼來分呢?自己都沒有吃的又推讓什麼呢?“糧倉充實,老百姓才知道講禮節;衣食豐足,老百姓才懂得榮辱。
”推讓産生于有多餘,紛争産生于不富足。
有人拿出财物資助别人,袁将軍一再把家财分給他哥哥的兒子,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講究恩義的行為。
昆山之下,把玉當作石頭;彭蠡湖邊,用魚來喂狗和豬。
假如推讓的人,家财像昆山的玉、彭蠡的魚那樣多,家财無論分多少出來,也不值得稱贊。
韓信在南昌亭長家寄食的時候,有什麼财産來分割呢?顔淵家境貧窮之時,有什麼财物來推讓給别人呢?管仲分取财利時自己多拿,沒有廉讓的禮節,是由于貧窮不富足,喪失了志氣節義。
【原文】 80·18以避世離俗,清身潔行為賢乎?是則委國去位之類也。
富貴人情所貪,高官大位人之所欲樂,去之而隐,生不遭遇,志氣不得也。
長沮、桀溺避世隐居,伯夷、於陵去貴取賤,非其志也。
【注釋】 遇:遇合,指受到君王的賞識重用。
長沮、桀溺:參見79·8注。
於陵:戰國時齊國地名。
這裡指隐居于於陵的陳仲子,亦即於陵仲子。
參見33·13注。
【譯文】 把遠離世俗隐居,身心行為清潔的人稱為賢人嗎?這就同放棄國家王位的人是一類情況。
富貴是人情所貪圖的,高官大位是人們樂于想往的,放棄高官富貴而隐居,是由于一生沒有受到君王的賞識,自己的報負無法得以實現。
長沮、桀溺避開世俗隐居,伯夷、於陵仲子放棄富貴而自取貧賤,這并不是他們的本意。
【原文】 80·19恬憺無欲,志不在于仕,苟欲全身養性為賢乎?是則老聃之徒也。
道人與賢殊科者,憂世濟民于難,是以孔子栖栖,墨子遑遑。
不進與孔、墨合務,而還與黃、老同操,非賢也。
【注釋】 依文例,句前當有“以”字。
憺(dàn但):通“澹”。
恬憺:清靜無為。
老聃(dān丹):參見4·4注(20)。
栖栖:忙碌不安的樣子。
墨子:參見2·2注(17)。
遑遑:匆忙不安定的樣子。
黃、老:漢代黃、老并提,認為他們都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譯文】 把清靜無為沒有欲望,志向不在于做官,隻是想保全自身修養情性的人稱為賢人嗎?這就是老聃這一類人。
道家與賢人所以不同類,在于賢人憂傷世道而企圖拯救世人脫離苦難,因此孔子日夜忙碌,墨子匆忙不安。
不進而與孔子、墨子這樣的人從事同樣的事業,而倒回去與黃、老那樣的人修養同樣的品性,這就不是賢人。
【原文】 80·20以舉義千裡,師将朋友無廢禮為賢乎?則夫家富财饒,筋力勁強者能堪之。
匮乏無以舉禮,羸弱不能奔遠,不能任也。
是故百金之家,境外無絕交;千乘之國,同盟無廢贈,财多故也。
使谷食如水火,雖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故财少則正禮不能舉一,有餘則妄施能于千,家貧無鬥筲之儲者,難責以交施矣。
舉擔千裡之人,材策越疆之士,手足胼胝,面目骊黑,無傷感不任之疾(11),筋力皮革必有與人異者矣(12)。
推此以況為君要證之吏(13),身被疾痛而口無一辭者,亦肌肉骨節堅強之故也。
堅強則能隐事而立義,軟弱則誣時而毀節(14)。
豫讓自賊(15),妻不能識;貫高被箠(16),身無完肉。
實體有不與人同者,則其節行有不與人鈞者矣(17)。
【注釋】 舉義千裡:東漢時盛行重視“名節”、“義氣”的風氣,如果老師、知交或賞識提拔自己的長官遭遇死亡、判罪、流放等,門徒、好友、屬吏就要遠道奔喪、護送,叫做“舉義千裡”或“千裡赴義”。
能這樣做的人,聲望就會增高。
将:泛指長官。
羸(léi雷)弱:瘦弱多病。
境:指郡、縣或諸侯國的境界。
千乘之國:泛指國勢強大的國家。
布施:以财物與人。
筲(shāo燒):古代盛飯的竹器,可容一鬥二升(一說五升)。
材:當為“杖”之誤字。
杖策:手拿馬鞭。
胼胝(piánhī骈之):手或腳上磨起硬皮老繭。
骊(lí離):黑色。
(11)傷感:感染疾病。
(12)皮革:指人的皮膚。
(13)君:漢代屬吏對長官的尊稱,這裡泛指長官。
為君要證之吏:指東漢時期為了擡高自己的名望,情願忍受殘酷的刑訊,去替犯罪的長官作證,以開脫長官的罪責或辨明長官的冤枉的下級官吏。
(14)時:通“是”。
真實情況。
誣
參有曾皙:曾參的父親曾皙經常虐待他,但他仍然非常孝順父親。
龍逢:關龍逢。
參見10·2注。
比幹:參見2·5注(17)。
有:據《論語·鄉黨》當作“後”。
翔而後集:《論語》的原意是,幾隻野雞飛向天空,盤旋一陣,便落在一處。
王充用來比喻處事穩重沉着。
色斯而舉:《論語》作“色斯舉矣”。
色:臉色。
舉:鳥兒飛起來。
《論語》的原意是,孔子的臉色動了一下,野雞便飛向天空。
王充用來比喻為了保存自己而善于随機應變。
按:這兩句話,《論語·鄉黨》原文作“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這段文字,自古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有脫誤。
【譯文】 把對父親孝順、對兄長尊敬的人稱為賢人嗎?那些遵循孝悌的人,都是有父兄的人,由于父兄不仁慈,他們的孝悌表現才出名。
舜由于有謀害他的父親瞽瞍,曾參由于有虐待他的父親曾皙,他們才成就了孝子的名聲,衆人都稱贊他們。
如果沒有父兄,或者父兄很慈愛善良,便不會有明顯的孝悌表現,孝悌的名聲,也就不會被發現了。
忠于君王的人,也與這種情況相同。
關龍逢和比幹忠君的名聲在夏、殷兩代很顯著,是由于君王桀、纣很壞;稷、契、臯陶忠君的名聲在唐、虞時代不顯著,是由于堯、舜很賢明。
所以螢火蟲的亮光,會被陽光月光所掩蓋;忠臣的名聲,會被賢明君王的名聲所遮蔽。
為君王的危難而死,獻出生命捐棄身軀,與這種情況相同。
臣子遇到國家動亂之時,而死于君王的危難,因此才顯出忠君的節義而獲得忠臣的美名。
大賢人經曆世事,像鳥兒那樣來回飛翔,察看形勢,然後再落下來,受到驚恐就趕快飛走;昏亂的君王所造成的禍難,不會連累到大賢人本身;危害國家的變亂,不會牽連到大賢人的家庭,怎麼會遇到那種禍亂而死在那種禍亂中呢? 【原文】 80·14齊詹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
”詹曰:“列地而予之,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可謂忠乎?”對曰:“言而見用,臣奚死焉?谏而見從,終身不亡,臣奚送焉?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谏而不見從,出亡而送,是詐僞也。
故忠臣者能盡善于君,不能與盡陷于難。
”案晏子之對以求賢于世,死君之難,立忠節者不應科矣。
是故大賢寡可名之節,小賢多可稱之行。
【注釋】 詹:據劉向《新序·雜事》應作“侯”。
《說苑·臣術篇》、《晏子春秋·問上》亦作“侯”。
齊侯:指齊景公。
下文“詹曰”的“詹”字同此。
列:通“裂”。
分。
以上事參見《晏子春秋·問上篇》。
【譯文】 齊侯問晏子說:“忠臣侍奉他的君王,應該怎樣做呢?”晏子回答說:“君王有災難的時候不為他而死,君王避難逃亡的時候不去護送。
”齊侯說:“分地而賞賜給他,封爵位而使他尊貴,君王有難不為君王去死,君王出逃不去護送,可以稱為忠臣嗎?”晏子回答說:“臣子的建議如果能被君王采用,臣子怎麼會死呢?臣子的勸谏如果能被君王聽從,君王就一輩子不會出逃,臣下怎麼會去護送呢?如果建議不被采用,君王有難時為他而死,這是白白地送死;如果勸谏不被聽從,君王出逃時去護送,這是裝模作樣的行為。
所以作忠臣的能盡力給君王提出最好的建議,而不能與君王共同陷于災難之中。
”依照晏子的回答在世間尋求賢人,為君王之難而死,樹立忠節的臣子都不符合标準了。
所以大賢人很少有值得稱道的節操,小賢人有許多可贊美的行為。
【原文】 80·15可得箠者小,而可得量者少也。
惡至大,箠弗能;數至多,升斛弗能。
有小少易名之行,又發于衰亂易見之世,故節行顯而名聲聞也。
浮于海者,迷于東西,大也;行于溝,鹹識舟楫之迹,小也。
小而易見,衰亂亦易察。
故世不危亂,奇行不見;主不悖惑,忠節不立。
鴻卓之義,發于颠沛之朝;清高之行,顯于衰亂之世。
【注釋】 箠:章士钊說,當為“筭”字之形誤,下同。
筭(suàn算):籌碼,古代計數用的器具。
惡:據遞修本當删。
斛(hú胡):古代容量單位,漢代以十鬥為一斛。
易:遞修本作“異”,當據改。
悖(bèi倍)惑:昏庸,胡作非為。
【譯文】 能夠用筭計算的東西是因為它的數目小,能夠用升鬥量的東西是因為它的數量少。
數目非常大,用筭就不能計算了;數量非常多,用升和斛就不能量了。
稍微有一點特殊名聲的行為,又産生在一個衰亂而容易顯示節操的時代,所以節操行為顯著而名聲傳遍天下。
飄洋過海的人,辨别不清方向,是因為海洋太大了;航行于河溝之中,誰都能辯别船隻的行迹,是因為河溝小。
河溝小就容易辨認方向,衰亂的時代也容易發現人的節操。
所以社會不危亂,奇特的行為就不會被發現;君王不昏庸,忠臣的節義就不會樹立。
崇高的節操,産生于戰亂不安的朝代;清高的品行,顯現于衰亂的社會。
【原文】 80·16以全身免害,不被刑戮,若南容懼“白圭”者為賢乎?則夫免于害者幸,而命祿吉也,非才智所能禁,推行所能卻也。
神蛇能斷而複屬,不能使人弗斷。
聖賢能困而複通,不能使人弗害。
南容能自免于刑戮,公冶以非罪在缧绁,伯玉可懷于無道之國,文王拘羑裡,孔子厄陳、蔡,非行所緻之難,掩己而至,則有不得自免之患,累己而滞矣。
夫不能自免于患者,猶不能延命于世也。
命窮,賢不能自續;時厄,聖不能自免。
【注釋】 南容:南宮适(kuò括),字子容。
參見28·11注。
白圭:原指君王及大臣行禮時拿在手中的一種玉器,這裡指《詩·大雅·抑》中的四句詩:“白圭之玷(diàn店),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大意是:白圭上的污點可以磨掉,言語中的錯誤卻無法挽回。
懼白圭:指南宮适被用白圭作比喻的詩句所震驚。
據《論語·公冶長》和《論語·先進》記載,孔子很贊賞南宮适,說他是一個在國家有道時會有官做,在國家無道時不會受刑罰的人,并因為南宮适反複誦讀用白圭作比喻的詩句,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命祿:即祿命。
推:據文意,疑當作“操”方可通。
屬(hǔ主):連接。
缧绁(léixiè雷謝):捆綁犯人的繩索,後用以比喻監獄。
以上事參見《論語·公治長》。
伯玉:蘧(qú渠)伯玉。
參見28·51注。
以上事參見《論語·衛靈公》。
事見《荀子·宥坐》。
掩:掩襲,突然侵襲。
累:牽累,損害。
滞:阻滞,這裡指處于困境。
【譯文】 把保全自己免遭侵害,不被刑罰殺戮,像南宮适那樣被“白圭”詩句所震驚的人稱為賢人嗎?那些免于受到侵害的人是僥幸,是祿命吉利,并不是靠才智能禁止,靠操行所能避免的。
神蛇能使它斷開的軀體再連接起來,但卻不能讓人不斬斷它。
聖賢能使自己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卻不能讓人不加害于他。
南宮适能自己免于刑戮之難,公治長無辜地被關在監獄中,蘧伯玉在危亂的國家裡能深藏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文王被拘禁在羑裡,孔子被圍困在陳、蔡之間,這都不是操行不好帶來的災難,災難突然侵襲自己,就會有自己無法避免的災難,使自己牽連受害而陷入困境。
不能自免于禍患的人,就不能在世間延長壽命。
壽命到了盡頭,賢人也不能自己使它延長;時運該當受困,聖人也不能自免。
【原文】 80·17以委國去位、棄富貴就貧賤為賢乎?則夫委國者,有所迫也。
若伯夷之徒,昆弟相讓以國,恥有分争之名,及大王亶甫重戰其故民,皆委國及去位者,道不行而志不得也。
如道行志得,亦不去位。
故委國去位,皆有以也,謂之為賢,無以者,可謂不肖乎?且有國位者,故得委而去之,無國位者何委?夫割财用及讓下受分,與此同實。
無财何割?口饑何讓?“倉禀實,民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讓生于有餘,争生于不足。
人或割财助用,袁将軍再與兄子分家财,多有以為恩義。
昆山之下,以玉為石;彭蠡之濱,以魚食犬豕。
使推讓之人,财若昆山之玉、彭蠡之魚,家财再分,不足為也。
韓信寄食于南昌亭長,何财之割?顔淵箪食瓢飲,何财之讓?管仲分财取多,無廉讓之節,貧乏不足,志義廢也。
【注釋】 大王:即太王。
大王亶甫(dǎnfǔ膽府):古公亶甫。
參見12·1注。
重戰:不輕易開戰。
讓下受分:讓在下位的人得到分給的财物。
引文參見《管子·牧民》。
袁将軍:名字及生平事迹皆不詳。
昆山:傳說中盛産玉石的山。
彭蠡:參見16·11注。
食:通“飼”。
韓信:參見3·4注(14)。
寄食:在别人家裡吃飯。
南昌:亭名,在今江蘇淮陰縣東南。
亭長:參見11·4注。
顔淵:參見2·2注(18)。
箪(dān丹):古代盛飯的竹筐。
箪食瓢飲:形容家境貧窮。
管仲分财取多:參見12·4注。
【譯文】 把放棄國家和君王的職位、放棄富貴而歸于貧賤的人稱為賢人嗎?那些放棄國家的人,是因為遭到了某種逼迫。
像伯夷這類人,兄弟之間以國相讓,可恥有争奪王位的名聲,以及太王古公亶甫不忍心讓他原有的百姓遭受戰争的苦難,都放棄國家和放棄王位,是由于道行不通又不得志的緣故。
如果道行得通又很得志,也就不放棄王位了。
所以放棄國家、王位,都是有一定緣由的,如果因此而稱之為賢人,那麼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國家、王位的君王能稱之為不肖嗎?況且有國家王位的人,才能夠放棄它,沒有國家王位的人放棄什麼呢?拿出自己的财物讓在下位的人得到分給的财物,和這種情況是同一回事。
沒有财物用什麼來分呢?自己都沒有吃的又推讓什麼呢?“糧倉充實,老百姓才知道講禮節;衣食豐足,老百姓才懂得榮辱。
”推讓産生于有多餘,紛争産生于不富足。
有人拿出财物資助别人,袁将軍一再把家财分給他哥哥的兒子,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講究恩義的行為。
昆山之下,把玉當作石頭;彭蠡湖邊,用魚來喂狗和豬。
假如推讓的人,家财像昆山的玉、彭蠡的魚那樣多,家财無論分多少出來,也不值得稱贊。
韓信在南昌亭長家寄食的時候,有什麼财産來分割呢?顔淵家境貧窮之時,有什麼财物來推讓給别人呢?管仲分取财利時自己多拿,沒有廉讓的禮節,是由于貧窮不富足,喪失了志氣節義。
【原文】 80·18以避世離俗,清身潔行為賢乎?是則委國去位之類也。
富貴人情所貪,高官大位人之所欲樂,去之而隐,生不遭遇,志氣不得也。
長沮、桀溺避世隐居,伯夷、於陵去貴取賤,非其志也。
【注釋】 遇:遇合,指受到君王的賞識重用。
長沮、桀溺:參見79·8注。
於陵:戰國時齊國地名。
這裡指隐居于於陵的陳仲子,亦即於陵仲子。
參見33·13注。
【譯文】 把遠離世俗隐居,身心行為清潔的人稱為賢人嗎?這就同放棄國家王位的人是一類情況。
富貴是人情所貪圖的,高官大位是人們樂于想往的,放棄高官富貴而隐居,是由于一生沒有受到君王的賞識,自己的報負無法得以實現。
長沮、桀溺避開世俗隐居,伯夷、於陵仲子放棄富貴而自取貧賤,這并不是他們的本意。
【原文】 80·19恬憺無欲,志不在于仕,苟欲全身養性為賢乎?是則老聃之徒也。
道人與賢殊科者,憂世濟民于難,是以孔子栖栖,墨子遑遑。
不進與孔、墨合務,而還與黃、老同操,非賢也。
【注釋】 依文例,句前當有“以”字。
憺(dàn但):通“澹”。
恬憺:清靜無為。
老聃(dān丹):參見4·4注(20)。
栖栖:忙碌不安的樣子。
墨子:參見2·2注(17)。
遑遑:匆忙不安定的樣子。
黃、老:漢代黃、老并提,認為他們都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譯文】 把清靜無為沒有欲望,志向不在于做官,隻是想保全自身修養情性的人稱為賢人嗎?這就是老聃這一類人。
道家與賢人所以不同類,在于賢人憂傷世道而企圖拯救世人脫離苦難,因此孔子日夜忙碌,墨子匆忙不安。
不進而與孔子、墨子這樣的人從事同樣的事業,而倒回去與黃、老那樣的人修養同樣的品性,這就不是賢人。
【原文】 80·20以舉義千裡,師将朋友無廢禮為賢乎?則夫家富财饒,筋力勁強者能堪之。
匮乏無以舉禮,羸弱不能奔遠,不能任也。
是故百金之家,境外無絕交;千乘之國,同盟無廢贈,财多故也。
使谷食如水火,雖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故财少則正禮不能舉一,有餘則妄施能于千,家貧無鬥筲之儲者,難責以交施矣。
舉擔千裡之人,材策越疆之士,手足胼胝,面目骊黑,無傷感不任之疾(11),筋力皮革必有與人異者矣(12)。
推此以況為君要證之吏(13),身被疾痛而口無一辭者,亦肌肉骨節堅強之故也。
堅強則能隐事而立義,軟弱則誣時而毀節(14)。
豫讓自賊(15),妻不能識;貫高被箠(16),身無完肉。
實體有不與人同者,則其節行有不與人鈞者矣(17)。
【注釋】 舉義千裡:東漢時盛行重視“名節”、“義氣”的風氣,如果老師、知交或賞識提拔自己的長官遭遇死亡、判罪、流放等,門徒、好友、屬吏就要遠道奔喪、護送,叫做“舉義千裡”或“千裡赴義”。
能這樣做的人,聲望就會增高。
将:泛指長官。
羸(léi雷)弱:瘦弱多病。
境:指郡、縣或諸侯國的境界。
千乘之國:泛指國勢強大的國家。
布施:以财物與人。
筲(shāo燒):古代盛飯的竹器,可容一鬥二升(一說五升)。
材:當為“杖”之誤字。
杖策:手拿馬鞭。
胼胝(piánhī骈之):手或腳上磨起硬皮老繭。
骊(lí離):黑色。
(11)傷感:感染疾病。
(12)皮革:指人的皮膚。
(13)君:漢代屬吏對長官的尊稱,這裡泛指長官。
為君要證之吏:指東漢時期為了擡高自己的名望,情願忍受殘酷的刑訊,去替犯罪的長官作證,以開脫長官的罪責或辨明長官的冤枉的下級官吏。
(14)時:通“是”。
真實情況。
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