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賢篇第八十

關燈
之者,功著可見;以道為計者,效沒不章。

    鼓無當于五音,五音非鼓不和。

    師無當于五服,五服非師不親。

    水無當于五采,五采非水不章,道為功本,功為道效,據功謂之賢,是則道人之不肖也。

    高祖得天下,賞群臣之功,蕭何為賞首(11)。

    何則?高祖論功,比獵者之縱狗也(12)。

    狗身獲禽,功歸于人。

    群臣手戰(13),其猶狗也;蕭何持重(14),其猶人也。

    必據成功謂之賢,是則蕭何無功。

    功賞不可以效賢(15),一也。

     【注釋】 說:通“悅”。

    取悅,讨好。

     陰陽和:陰陽之氣調和,指風調雨順等。

    王充認為國家的治亂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的。

    時:時勢,時運。

    參見53·4注。

     不肖:這裡指不成材的統治者。

     殿:古代對官吏進行考核,不稱職的稱為“殿”。

    《後漢書·百官志》注:“課第長吏不稱職者為殿。

    ”殿下:最下等的。

     道:這裡指“先王之道”。

    關于道和事的關系,王充有專門的論述。

    參見本書《非韓篇》、《程材篇》。

     章:同“彰”。

    明顯,衆所周知。

     五服:指五種不同名稱的喪服,這裡泛指各種親屬關系。

    《禮記·學記》鄭注:“五服,斬衰至缌麻之親。

    ” 五采:青、赤、黃、白、黑五種顔色。

     以上六句參見《禮記·學記》。

     (11)蕭何:參見36·12注。

     (12)比獵者之縱狗:參見37·12注。

     (13)手:據遞修本當作“力”。

     (14)持重:《效力篇》37·12作“安坐”。

     (15)“賞”字疑為衍文,“功”字上脫一“是”字。

    本作“是功不可以效賢,一也。

    ”與下文“此功不可以效賢,二也”,“是功不可以效賢,三也”,文法一緻。

     【譯文】 把任職做官有成就成效顯著的人稱為賢人嗎?用什麼來檢驗任職做官的功績和成效呢?如果是根據老百姓歸附他來檢驗,然而老百姓是可以用虛假的恩惠來讨好的啊。

    陰陽之氣調和,老百姓安居樂業,是決定于時運。

    風調雨順,老百姓安定,即使是不成材的統治者也會碰上太平治世;時運不和,即使是聖王也會遇上亂世。

    如果根據陰陽之氣是否調和來檢驗賢與不賢,那麼堯就會由于洪水成災而被貶斥,湯就會由于當時的旱災而被認為統治才能是最下等的了。

    如果功效指的是具體的事情,那麼親身幹這些事的人,功效就會顯著可見;運用先王之道來出謀畫策的人,功績就會被埋沒而不為人所知。

    鼓聲不合于宮、商、角、徵、羽五音,然而五音沒有鼓聲配合就不和諧。

    老師不屬于“五服”之親,然而“五服”之親沒有老師的教導就不懂得互相親愛。

    水不屬于青、赤、黃、白、黑五種顔色,然而五種顔色沒有水來調和就不鮮明。

    “道”是具體攻效的根本,具體功效是“道”的表現,根據有具體功效的人稱為賢人這條原則,這就是說掌握“道”的人反而被當作不成材的人了。

    漢高祖得到天下,賞賜群臣的功勞,蕭何是受賞賜的群臣中的第一名。

    為什麼呢?漢高祖論功勞的大小,用獵人驅使獵狗來作比喻。

    獵狗本身捕獲了禽獸,功勞卻歸于獵人。

    群臣奮力戰鬥,他們好比是獵狗;蕭何沉着穩重,他好比是獵人。

    一定要根據成績來稱之為賢人,這就是說蕭何毫無功績了。

    這是根據功效不可以檢驗賢人的第一點。

     【原文】 80·9夫聖賢之治世也有術,得其術則功成,失其術則事廢。

    譬猶醫之治病也,有方,笃劇猶治;無方,才微不愈。

    夫方猶術,病猶亂,醫猶吏,藥猶教也。

    方施而藥行,術設而教從,教從而亂止,藥行而病愈。

    治病之醫,未必惠于不為醫者。

    然而治國之吏,未必賢于不能治國者,偶得其方,遭曉其術也。

    治國須術以立功,亦有時當自亂,雖用術,功終不立者;亦有時當自安,雖無術,功猶成者。

    故夫治國之人,或得時而功成,或失時而無效。

    術人能因時以立功,不能逆時以緻安。

    良醫能治未當死之人命,如命窮壽盡,方用無驗矣。

    故時當亂也,堯、舜用術不能立功;命當死矣,扁鵲行方不能愈病。

     【注釋】 笃(dǔ堵)劇:病情嚴重。

     惠:通“慧”。

    高明。

     【譯文】 聖賢治理國家也有一定的方法,掌握了統治術就功業成就,治理國家不得法事業就要失敗。

    譬如醫生治病,有了良方,病情再嚴重也能治好;沒有良方,僅僅是一點輕微的病也治不好。

    良方就像治理國家的方法,疾病好比國家的禍亂,醫生如同官吏,用藥好比教化。

    采用良方藥力就發生作用,制定了有效的治國方略教化就會得到推行,教化推行禍亂就會停止,藥力發生作用病就會治好。

    能把病治好的醫生不一定比沒有把病治好的醫生高明。

    這樣說來能把國家治理好的官吏,不一定比不能治理好國家的官吏賢明,隻是偶然得到某種方子,碰巧懂得了這種治理的方法而已。

    治國必須要靠方法來建立功業,也有時運該當國家自身處于混亂之期,即使運用了治國之術,功業始終不能建立的;也有時運該當國家自身處于安定之期,即使沒有治國之術,功業仍就能建立的。

    所以那些治理國家的人,有的正當時運而功業成就,有的背離時運而毫無成就。

    有治理之術的人能順應時運而建立功業,但不能夠違背時運而使天下安定。

    良醫能醫治命不該死的人的命,如果命數已完,壽限已盡,盡管用了良方也不會生效了。

    所以時運當亂的時候,即使是堯、舜施用任何方法,也不能建立功業;生命該當死亡的時候,即使是扁鵲施用任何藥方,也不能治好病。

     【原文】 80·10射禦巧技,百工之人,皆以法術,然後功成事立,效驗可見。

    觀治國,百工之類也;功立,猶事成也。

    謂有功者賢,是謂百工皆賢人也。

    趙人吾丘壽王,武帝時待诏,上使從董仲舒受《春秋》,高才,通明于事,後為東郡都尉。

    上以壽王之賢,不置太守。

    時軍發,民騷動,歲惡,盜賊不息。

    上賜壽王書曰:“子在朕前時,輻湊并至,以為天下少雙,海内寡二,至連十餘城之勢,任四千石之重,而盜賊浮船行攻取于庫兵(11),甚不稱在前時,何也?”壽王謝言難禁。

    複召為光祿大夫(12),常居左右,論事說議,無不是者(13)。

    才高智深,通明多見,然其為東郡都尉,歲惡,盜賊不息,人民騷動,不能禁止。

    不知壽王不得治東郡之術邪?亡将東郡适當複亂(14),而壽王之治偶逢其時也? 【注釋】 巧:遞修本作“之”。

     百工:泛指各種手工業。

     觀:遞修本作“夫”。

     吾(yú于)丘壽王:姓吾丘(即“虞邱”),名壽王,漢武帝時人。

     待诏:皇帝的近侍官。

     上:皇上,指漢武帝。

    董仲舒:參見13·7注。

    受:從師受業,學習。

    東郡:郡名,在今河南東北部及山東西南部。

    都尉:漢代負責郡中軍事的長官。

    輻(fú伏):車輪上的輻條。

    湊:通“辏”。

    車輪的輻條聚集到輪子的中心。

    輻湊并至:這裡形容吾丘壽王富于謀略。

    《漢書·吾丘壽王傳》作“知略輻湊。

    ” 少:遞修本作“無”。

     四千石:太守、都尉的年俸都是二千石,因為吾丘壽王身兼二職,所以稱他為四千石。

     (11)庫兵:庫中的兵器。

     (12)光祿大夫:參見12·6注。

     (13)以上事參見《漢書·吾丘壽王傳》。

     (14)亡:通“無”。

    選擇連詞。

    亡将:或是,還是。

     【譯文】 射箭駕車的技藝,從事各種手工業的人,都運用自身的辦法,然後事業取得成功,成效可以明顯地見到。

    治理國家,就像從事各種手工業的人運用辦法一樣;功業建立,就是事情辦成功,如果說做事有功效的人是賢人,這就是說從事各種手工業的人都是賢人了。

    趙人吾丘壽王,是漢武帝時的待诏,漢武帝派他向董仲舒學習《春秋》,他才幹高,通曉事理,後來做了東郡都尉。

    漢武帝根據壽王很賢明,沒有另外向東郡派遣太守。

    當時由于不斷興兵打仗,老百姓騷動不安,年成也不好,盜賊不斷出現。

    漢武帝賜诏書給壽王說:“你在我跟前的時候,很有謀略,我認為你是天下無雙,海内獨一無二的人,以至于擁有統轄十幾座城的權力,一身擔負都尉、太守的重任,而現在盜賊卻乘船流動攻占奪取庫中的兵器,這和從前你在我身邊時的作為很不一樣,是什麼原因呢?”壽王向武帝謝罪,說騷亂很難禁止。

    漢武帝又召他為光祿大夫,經常在皇帝的身邊,議論任何事理,沒有不對的地方。

    他才能高智謀深,通曉事理而很有見識,然而他做東郡都尉時,年成不好,盜賊不斷出現,老百姓騷動不安,他沒有辦法去禁止。

    不知是壽王沒有掌握治理東郡的方法呢?還是東郡碰巧該當又有禍亂,而壽王去治理恰好又遇上這種時運呢? 【原文】 80·11夫以壽王之賢,治東郡不能立功,必以功觀賢,則壽王棄而不選也。

    恐必世多如壽王之類,而論者以無功不察其賢。

    燕有谷,氣寒,不生五谷。

    鄒衍吹律緻氣,既寒更為溫,燕以種黍,黍生豐熟,到今名之曰:“黍谷”。

    夫和陰陽,當以道德至誠。

    然而鄒衍吹律,寒谷更溫,黍谷育生。

    推此以況諸有成功之類,有若鄒衍吹律之法。

    故得其術也,不肖無不能;失其數也,賢聖有不治。

    此功不可以效賢,二也。

     【注釋】 鄒衍:參見2·5注(24)。

     以上事參見《寒溫篇》41·11、《藝文類聚》卷五引劉向《别錄》。

     數:度數,氣數,定數。

    王充認為,世事的變遷,個人的遭遇,與天象的運行,歲時節候的變化相應,都有一定的度數,是由一種神秘的自然力量注定的,人力是改變不了的。

     【譯文】 憑壽王的賢明,治理東郡卻不能建立功績,一定要以功績來看是不是賢人,那麼壽王就該被貶斥而不該被提拔。

    恐怕世間必然有很多如壽王這樣的人,而評論者卻因為他沒有功績就看不出他的賢能。

    燕國有一個山谷,谷中氣候寒冷,莊稼不能生長。

    鄒衍吹奏律管招來暖氣,不久之後寒谷變成溫谷,燕國用它來種黍,黍長得很好獲得了豐收,到今天還稱它叫“黍谷”。

    使陰陽之氣調和,應當靠道德至誠之心。

    然而鄒衍吹奏律管之後,寒谷變成溫谷,莊稼能夠生長成熟。

    據這種情況來推論各種辦得成功的事情,猶如采取鄒衍吹奏律管的辦法一樣。

    所以掌握了那種方法,即使是不賢的人也沒有做不到的事;失去了度數,即使是賢聖,也有治理不好國家的時候。

    這是根據功效不可以檢驗賢人的第二點。

     【原文】 80·12人之舉事,或意至而功不成,事不立而勢貫山。

    荊轲、醫夏無且是矣。

    荊柯入秦之計,本欲劫秦王生緻于燕,邂逅不偶,為秦所擒。

    當荊轲之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醫夏無且以藥囊提荊轲。

    既而天下名轲為烈士,秦王賜無且金二百镒。

    夫為秦所擒,生緻之功不立,藥囊提刺客,益于救主,然猶稱賞者,意至勢盛也。

    天下之士不以荊轲功不成,不稱其義,秦王不以無且無見效,不賞其志。

    志善不效成功,義至不謀就事。

    義有餘,效不足,志巨大而功細小,智者賞之,愚者罰之。

    必謀功不察志,論陽效不存陰計,是則豫讓拔劍斬襄子之衣,不足識也;伍子胥鞭笞平王屍,不足載也;張良椎始皇誤中副車,不足記也。

    三者道地不便,計畫不得,有其勢而無其功,懷其計而不得為其事。

    是功不可以效賢,三也。

     【注釋】 貫:貫穿,這裡指震撼。

     荊轲:參見16·28注。

    夏無且(jū居):秦王政的禦醫,在荊轲刺秦王時,用藥囊投擲荊轲,保護秦王。

     邂逅(xièhòu謝後):偶爾,一旦。

     镒:參見29·17注。

     據上下文意,“益”字前應有“無”字。

     豫讓:參見19·5注。

    據說,他謀刺趙襄子未遂而被俘後,要求用劍砍趙襄子的衣服,以表達替智伯報仇的心意,趙襄子滿足了他的要求。

    襄子:趙無恤。

    參見10·10注。

    識(hì志):通“志”。

    記載。

     伍子胥:伍員。

    參見1·2注。

    平王:楚平王。

    參見9·9注。

     張良:參見7·4注。

    椎:同“錘”。

    副車:随從皇帝的車輛。

     道地不便:指客觀環境不利。

     【譯文】 人們辦事情,有的心意盡到了然而事情卻沒有辦成功,事情沒有辦成功但是氣勢卻震撼山嶽。

    荊轲和禦醫夏無且就是這樣的人。

    荊轲到秦國去的計劃,原本是想劫持秦王将他活捉到燕國,偶爾不巧,被秦國捉住了。

    當荊轲追逐秦王,秦王環繞柱子而奔逃的時候,禦醫夏無且用藥囊投擲刺客荊轲。

    後來,天下的人都稱荊轲是壯烈之士,秦王賞賜夏無且二百镒金。

    荊轲被秦國捉住,沒有立下活捉秦王的功勞,夏無且用藥囊投擲刺客,對救護君王并沒什麼好處,然而人們之所以仍然稱贊荊轲,秦王仍然賞賜夏無且,是因為他們的心意盡到了氣勢也很旺盛的緣故。

    天下的人士不會因為荊轲沒有立下功勞而不稱贊他的道義,秦王也不會因為夏無且沒有做出功效而不賞賜他的心意。

    心意好就不必檢驗是否成功,道義盡到了就不必考慮事情是否辦好了。

    道義有餘,功效不足,心意巨大而功勞細小,明智的人就會賞賜這樣的人,昏庸的人就會懲罰這樣的人。

    如果一定隻考慮功效而不考察心意,隻論表面效果而不考察内心意圖,那麼,豫讓拔劍砍趙襄子衣服這件事,就不值得記載: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屍體這件事,不值得記載;張良錘擊秦始皇誤中随從的車子這件事,也不值得記載。

    三個人都是由于客觀環境不利,考慮謀畫得不周全,僅僅有氣勢而沒有實際功效,心懷報仇的計劃而不能達到報仇的目的。

    這是功效不可以檢驗賢人的第三點。

     【原文】 80·13以孝于父、弟于兄為賢乎?則夫孝弟之人,有父兄者也,父兄不慈,孝弟乃章。

    舜有瞽瞍,參有曾皙,孝立名成,衆人稱之。

    如無父兄,父兄慈良,無章顯之效,孝弟之名,無所見矣。

    忠于君者,亦與此同。

    龍逢、比幹忠著夏、殷,桀、纣惡也;稷、契、臯陶忠暗唐、虞,堯、舜賢也。

    故螢火之明,掩于日月之光;忠臣之聲,蔽于賢君之名。

    死君之難,出命捐身,與此同。

    臣遭其時,死其難,故立其義而獲其名。

    大賢之涉世也,“翔而有集”,“色斯而舉”;亂君之患,不累其身;危國之禍,不及其家,安得逢其禍而死其患乎? 【注釋】 弟(tì替):同“悌”。

    尊敬兄長。

     章:同“彰”。

    顯著,出名。

     舜有瞽瞍:傳說舜的父親瞽瞍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