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賢篇第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以設問形式,批駁了十九種識别“賢人”的觀點,提出了王充自己識别“賢人”的标準。
識别“賢人”的問題,實質上是統治階級用什麼标準選拔和任用官吏的問題。
漢代選拔任用官吏的标準五花八門,王充認為按這些标準選拔任用的官吏,都是些“俗士”,并非“真賢”。
他們一旦得勢,便“據官爵之尊,望顯盛之名”,于是就壟斷了“賢人”的美名,而“賢者還在闾巷之間,貧賤終老,被無驗之謗”。
王充的論述,是對當時評選和用人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那麼,賢人的标準是什麼呢?王充認為首先是心善。
“心善則能辨然否”,否則就會“白黑不分,善惡同倫,政治錯亂,法度失平”。
有善心的賢人,“才能未必高也而心明,智力未必多也而舉是”,“雖貧賤窮困,功不成而效不立,猶為賢矣”。
用這個标準衡量,王充認為隻有桓譚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漢之賢人”。
(桓譚因為反對谶緯迷信,觸怒了光武帝,被斥為“非聖無法”,遭貶而死。
)孔子作《春秋》,稱為素王;桓譚作《新論》,稱得上是素丞相,王充以他作為定賢的标準,實則是在為自己說法。
王充所謂“善心”的政治内容,仍然是“治家親戚有倫,治國則尊卑有序”,沒有超出封建綱常名教的範圍。
【原文】 80·1聖人難知,賢者比于聖人為易知。
世人且不能知賢,安能知聖乎?世人雖言知賢,此言妄也。
知賢何用?知之如何? 【譯文】 聖人不容易識别,賢人比起聖人來要容易識别些。
一般人對賢人尚且不能識别,怎麼能識别聖人呢?一般人雖然說能識别賢人,但這話肯定是假的。
用什麼來識别賢人呢?怎樣才能識别賢人呢? 【原文】 80·2以仕宦得高官身富貴為賢乎?則富貴者天命也。
命富貴,不為賢;命貧賤,不為不肖。
必以富貴效賢不肖,是則仕宦以才不以命也。
【注釋】 仕宦:做官。
天命:即“命”,分為“壽命”和“祿命”兩種。
參見《命義篇》。
【譯文】 把做官居高位而自身享受富貴的人稱為賢人嗎?富貴卻是由天命所決定的。
有富貴命的人,不等于是賢人;有貧賤命的人,不等于是不賢的人。
如果一定要以命是否富貴來檢驗賢還是不賢,那麼這等于說決定能不能當官的因素是個人的才能而不是命了。
【原文】 80·3以事君調合寡過為賢乎?夫順阿之臣,佞倖之徒是也。
準主而說,适時而行,無廷逆之郄,則無斥退之患。
或骨體■麗,面色稱媚,上不憎而善生,恩澤洋溢過度,未可謂賢。
【注釋】 佞(nìng濘):谄媚逢迎。
佞倖之徒:谄媚逢迎而得到寵幸的人。
準主:揣摩君王的意圖。
郄(xì細):同“隙”。
間隙,隔閡。
上:指君王。
善:指喜愛的心情。
【譯文】 把君王侍奉得舒心很少有過錯的人稱為賢人嗎?這些不過是阿谀奉承之臣,谄媚逢迎之徒罷了。
揣測準君王的心思才說話,尋找到适當的時機才行事,不曾有在朝廷上抵觸君王所産生的隔閡,就不會有被貶職和罷官的危險。
有的是身體姿态優美,面色漂亮可愛,讓君王不憎惡而産生喜愛的心情,對他的恩寵多得超過了限度,這也不能稱他是賢人。
【原文】 80·4以朝庭選舉皆歸善為賢乎?則夫著見而人所知者舉多,幽隐人所不識者薦少,虞舜是也。
堯求,則咨于鲧、共工,則嶽已不得。
由此言之,選舉多少,未可以知實。
或德高而舉之少,或才下而薦之多。
明君求善察惡于多少之間,時得善惡之實矣。
且廣交多徒,求索衆心者,人愛而稱之;清直不容鄉黨,志潔不交非徒,失衆心者,人憎而毀之。
故名多生于知謝,毀多失于衆意。
【注釋】 庭:通“廷”。
選舉:漢代由皇帝下诏書規定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選拔、舉薦人才。
歸善:稱贊。
見:同“現”。
這裡指出頭露面。
幽:不著名。
隐:潛藏,指不出頭露面。
虞舜是也:據《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是堯登位七十年後才有人推薦給堯的,又經過二十年的考察和試用,然後才讓位給他。
咨:商議,這裡指推薦。
鲧:參見7·3注。
共工:參見58·15注。
嶽:四嶽。
傳說是堯時東、南、西、北四方諸侯的首領。
按:以上三句疑有脫誤。
據《尚書·堯典》記載,堯征求賢人,。
。
兜推薦共工,衆人推薦鲧,堯不同意。
四嶽說“試可乃已”。
最後堯采納了四嶽的意見,用鲧去治水。
這裡的意思卻是:堯曾經尋求賢人,大家就推薦鲧和共工,而四嶽阻止堯的意見,緻使堯沒有得到像舜這樣的賢人。
非徒:指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
謝:拜賜,籠絡。
【譯文】 把朝廷選拔和舉薦官吏時大家都稱贊的人稱為賢人嗎?那麼那些經常出頭露面為人們所熟知的舉薦的人就多,不經常出頭露面為人們所不知的舉薦的人就少,虞舜就是這樣的人。
堯曾經尋求賢人,大家就推薦鲧和共工,而由于四嶽的制止,緻使堯沒有得到像舜這樣的賢人。
由此說來,舉薦的人的多少,不能用來作為識别被舉薦者賢與不賢的依據。
有的人道德高尚而舉薦他的人少,有的人才能低下而舉薦他的人多。
聖明的君王在舉薦人的多少之間求善察惡,有時是可以得到善惡的真實情況的。
況且廣泛結交各種人物,會籠絡衆心的人,人們喜歡他就稱贊他;清廉正直與鄉裡關系不融洽,志向高潔不結交志向不同之徒,失去了衆心的人,人們怨恨他就會毀謗他。
所以一個人的好名聲多半是由于懂得籠絡人心而得來的,壞名聲多半是不會讨好衆人造成的。
【原文】 80·5齊威王以毀封即墨大夫,以譽烹阿大夫,即墨有功而無譽,阿無效而有名也。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孔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曰:“未可也。
不若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夫如是,稱譽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賢也。
善人稱之,惡人毀之,毀譽者半,乃可有賢。
以善人所稱,惡人所毀,可以知賢乎?夫如是,孔子之言可以知賢,不知譽此人也者賢?毀此人者惡也?或時稱者惡而毀者善也!人眩惑無别也。
【注釋】 齊威王:戰國時齊國國君,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
姓田,名因齊,齊桓公之子。
繼位後,緻力于修政整軍,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将,孫膑為軍師,又罷黜奸吏,從而國勢日強。
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馬陵(今河南範縣四)二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諸侯。
他還在臨淄稷門外大興稷下之學,招納各國學者、遊士,開展“百家争鳴”,極一時之盛。
封:賜給封地。
即墨:齊國邑名,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
大夫:治理一邑的地方長官,相當于後來的縣令。
阿:齊國邑名,在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以上事參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劉向《列女傳》。
據說,齊威王在很多人毀謗即墨大夫的情況下,派人進行調查,當得知即墨大夫很有治理才能時,便賜給他萬家封地。
相反,在很多人吹捧阿大夫的情況下,也派人進行調查,當發現阿大夫治理無能,隻是通過賄賂得名譽時,便将他烹了。
以上事參見《論語·子路》。
小大:年少的和年老的,泛指所有的人。
“也”字疑應在“賢”字下。
文句應為:“不知譽此人者,賢也?”方與下二句相應。
【譯文】 齊威王因為毀謗而封賜即墨大夫,因為稱譽而烹殺阿大夫,是因為即墨大夫有政績而沒有受到稱贊,阿大夫沒有功績而獲得名譽的緣故。
子貢問道:“一鄉的人都誇獎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還不能肯定。
”子貢又問:“一鄉的人都讨厭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也還不能肯定。
最好是一鄉的好人都誇獎他,一鄉的壞人都讨厭他。
”這樣說來,稱譽的人多而所有的人都說他好的人,不一定是賢人。
好人稱贊他,壞人毀謗他,毀謗和稱贊的人各占一半,這樣的人才可能是賢人。
根據好人所稱贊的,壞人所毀謗的,就能夠識别賢人了嗎?如果是這樣,孔子的話可以識别賢人,同樣不知道稱贊這個人的,是不是好人呢?毀謗這個人的,是不是壞人呢?也許稱贊這個人的是壞人而毀謗這個人的卻是好人呢!人們照樣感到迷惑而無法去識别賢人啊。
【原文】 80·6以人衆所歸附、賓客雲合者為賢乎?則夫人衆所歸附者,或亦廣交多徒之人也,衆愛而稱之,則蟻附而歸之矣。
或尊貴而為利,或好士下客,折節俟賢。
信陵、孟嘗、平原、春申,食客數千,稱為賢君。
大将軍衛青及霍去病,門無一客,稱為名将。
故賓客之會,在好下之君,利害之賢。
或不好士,不能為輕重,則衆不歸而士不附也。
【注釋】 雲合:像雲一樣聚合,比喻人極多。
蟻附:像螞蟻聚集在一起,比喻歸附的人很多。
士:指讀書人或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下客:以謙遜的态度對待賓客。
折:屈,這裡指改變。
節:這裡指貴族的架子、高傲的态度。
俟(sì四):等待。
信陵:指信陵君魏無忌。
參見16·17注。
孟嘗:指孟嘗君田文。
參見1·6注。
平原:指平原君趙勝。
參見26·17注。
春申:指春申君黃歇。
參見26·17注。
食客:古代貴族和大官門下所養的賓客。
君:封君,有封地的貴族。
衛青:參見11·8注。
霍去病:參見50·9注。
好下之君:好士下客的封君。
利害之賢:給人以利或害的人,即有權勢的達官貴人。
【譯文】 把衆人所歸附、賓客很多的人稱為賢人嗎?而那些衆人所歸附的,也許是廣泛結交各種人物的那種人,衆人喜歡他而稱贊他,就像螞蟻聚集一樣去歸附他。
有的處于顯貴地位而能給人利益,有的喜好士人而對待賓客謙遜,放下架子以等待賢人的光臨。
信陵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養了幾千個食客,被稱為賢君。
大将軍衛青及霍去病,門下沒有養一個賓客,仍然被稱為名将。
所以賓客的聚集,在于有好士下客的封君,給人以利或害的達官貴人。
如果不好士下客,不能給人以利或害,那麼衆人不歸附而士人也不會去歸附了。
【原文】 80·7以居位治人,得民心歌詠之為賢乎?則夫得民心者,與彼得士意者,無以異也。
為虛恩拊循其民,民之欲得,即喜樂矣。
何以效之?齊田成子、越王勾踐是也。
成子欲專齊政,以大鬥貸、小鬥收而民悅。
勾踐欲雪會稽之恥,拊循其民,吊死問病而民喜。
二者皆自有所欲為于他,而僞誘屬其民,誠心不加,而民亦說。
孟嘗君夜出秦關,雞未鳴而關不闿,下坐賤客鼓臂為雞鳴,而雞皆和之,關即闿,而孟嘗得出(11)。
以雞可以奸聲感(12),則人亦可以僞恩動也。
人可以僞恩動,則天亦可巧詐應也。
動緻天氣(13),宜以精神(14),而人用陽燧取火于天(15),消煉五石(16),五月盛夏,鑄以為器(17),乃能得火。
今又但取刀、劍、恒銅鈎之屬(18),切磨以向日,亦得火焉。
夫陽燧、刀、劍、鈎能取火于日,恒非賢聖亦能動氣于天。
若董仲舒信土龍之能緻雲雨(19),蓋亦有以也。
夫如是,應天之治,尚未可謂賢,況徒得人心,即謂之賢,如何? 【注釋】 拊:保護,扶養。
拊循:撫慰,安撫。
田成子:即田常。
參見29·8注。
越王勾踐:參見8·8注。
會稽:山名。
參見10·7注。
勾踐為吳國打敗後曾被困在這裡。
吊死:慰問死者的親屬。
誘屬:誘緻,引誘招緻。
加:施加。
說:通“悅”。
孟嘗君夜出秦關:參見1·6注“雞鳴之客”條。
闿(kāi開):開。
下坐:地位低下的人的席位。
賤客:指食客。
鼓臂為雞鳴:據十五卷本應作“鼓掌僞鳴”。
鼓掌僞鳴:在嘴邊運動手掌學雞叫。
(11)以上事見《史記·孟嘗君列傳》。
(12)又:據《亂龍篇》47·2“夫雞可以奸聲感”應作“夫”。
奸聲:僞裝的聲音。
(13)天氣:指氣象的變化。
(14)精神:指精誠,誠心誠意。
按:王充反對精神可以感動天,這裡是指鼓吹“天人感應”者的說法。
(15)陽燧:古代向日取火用的凹面銅鏡。
(16)五石:參見8·5注。
(17)器:指陽燧。
(18)恒:一般的。
銅鈎:有彎曲鋒刃的銅兵器。
(19)董仲舒:參見13·7注。
【譯文】 把居官在位統治人民,得民心受人民歌頌的人稱為賢人嗎?而這些得民心的人,和那些得士子歡心的人,并沒有什麼不同。
用虛僞的恩惠安撫老百姓,老百姓的欲望得到滿足,于是就高興而樂意歸附他了。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齊國的田成子和越王勾踐就是這樣的人。
田成子想掌握齊國的政權,用大鬥借出,小鬥收進而使老百姓喜歡。
勾踐想洗去被困在會稽山的恥辱,就安撫他的老百姓,慰問死者的親屬和病人而使老百姓高興。
這兩個人都各自另有要想達到的目的,而虛僞地引誘招緻他們的老百姓,并沒有給老百姓以誠心,但老百姓也很高興。
孟嘗君半夜要逃出秦關,雞沒有叫關門就不開,一個地位很低的食客用手掌放在嘴邊學雞叫,附近的雞都應和叫了起來,關門立即打開,孟嘗君得以逃出秦關。
雞能夠用僞裝的聲音去感動它,那麼人也可以被虛假的恩惠所感動。
人可以被虛假的恩惠所感動,那麼上天也可以用巧妙的欺詐手段去感動。
感動招緻天氣變化,應當用精誠之心,而人卻使用陽燧從天上取到火,用來熔煉五石,在盛夏的五月,澆鑄成陽燧,就能取得火。
現在又隻要把刃、劍和普通的曲刃銅兵器這類東西拿來,向着太陽磨擦,也能從天上取到火。
這些刀、劍、鈎能從太陽那裡取火,那麼普通的人,即使不是聖賢,也能夠感動天上的氣象變化了。
就像董仲舒相信用土龍能招來雲雨一樣,大約也是有他的理由的。
如果是這樣,應和上天的統治,尚且不能說是賢人,何況僅僅是獲得民心,就說他是賢人,怎麼樣呢? 【原文】 80·8以居職有成功見效為賢乎?夫居職何以為功效?以人民附之,則人民可以僞恩說也。
陰陽和,百姓安者,時也。
時和,不肖遭其安;不和,雖聖逢其危。
如以陰陽和而效賢不肖,則堯以洪水得黜,湯以大旱為殿下矣。
如功效謂事也,身為
識别“賢人”的問題,實質上是統治階級用什麼标準選拔和任用官吏的問題。
漢代選拔任用官吏的标準五花八門,王充認為按這些标準選拔任用的官吏,都是些“俗士”,并非“真賢”。
他們一旦得勢,便“據官爵之尊,望顯盛之名”,于是就壟斷了“賢人”的美名,而“賢者還在闾巷之間,貧賤終老,被無驗之謗”。
王充的論述,是對當時評選和用人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那麼,賢人的标準是什麼呢?王充認為首先是心善。
“心善則能辨然否”,否則就會“白黑不分,善惡同倫,政治錯亂,法度失平”。
有善心的賢人,“才能未必高也而心明,智力未必多也而舉是”,“雖貧賤窮困,功不成而效不立,猶為賢矣”。
用這個标準衡量,王充認為隻有桓譚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漢之賢人”。
(桓譚因為反對谶緯迷信,觸怒了光武帝,被斥為“非聖無法”,遭貶而死。
)孔子作《春秋》,稱為素王;桓譚作《新論》,稱得上是素丞相,王充以他作為定賢的标準,實則是在為自己說法。
王充所謂“善心”的政治内容,仍然是“治家親戚有倫,治國則尊卑有序”,沒有超出封建綱常名教的範圍。
【原文】 80·1聖人難知,賢者比于聖人為易知。
世人且不能知賢,安能知聖乎?世人雖言知賢,此言妄也。
知賢何用?知之如何? 【譯文】 聖人不容易識别,賢人比起聖人來要容易識别些。
一般人對賢人尚且不能識别,怎麼能識别聖人呢?一般人雖然說能識别賢人,但這話肯定是假的。
用什麼來識别賢人呢?怎樣才能識别賢人呢? 【原文】 80·2以仕宦得高官身富貴為賢乎?則富貴者天命也。
命富貴,不為賢;命貧賤,不為不肖。
必以富貴效賢不肖,是則仕宦以才不以命也。
【注釋】 仕宦:做官。
天命:即“命”,分為“壽命”和“祿命”兩種。
參見《命義篇》。
【譯文】 把做官居高位而自身享受富貴的人稱為賢人嗎?富貴卻是由天命所決定的。
有富貴命的人,不等于是賢人;有貧賤命的人,不等于是不賢的人。
如果一定要以命是否富貴來檢驗賢還是不賢,那麼這等于說決定能不能當官的因素是個人的才能而不是命了。
【原文】 80·3以事君調合寡過為賢乎?夫順阿之臣,佞倖之徒是也。
準主而說,适時而行,無廷逆之郄,則無斥退之患。
或骨體■麗,面色稱媚,上不憎而善生,恩澤洋溢過度,未可謂賢。
【注釋】 佞(nìng濘):谄媚逢迎。
佞倖之徒:谄媚逢迎而得到寵幸的人。
準主:揣摩君王的意圖。
郄(xì細):同“隙”。
間隙,隔閡。
上:指君王。
善:指喜愛的心情。
【譯文】 把君王侍奉得舒心很少有過錯的人稱為賢人嗎?這些不過是阿谀奉承之臣,谄媚逢迎之徒罷了。
揣測準君王的心思才說話,尋找到适當的時機才行事,不曾有在朝廷上抵觸君王所産生的隔閡,就不會有被貶職和罷官的危險。
有的是身體姿态優美,面色漂亮可愛,讓君王不憎惡而産生喜愛的心情,對他的恩寵多得超過了限度,這也不能稱他是賢人。
【原文】 80·4以朝庭選舉皆歸善為賢乎?則夫著見而人所知者舉多,幽隐人所不識者薦少,虞舜是也。
堯求,則咨于鲧、共工,則嶽已不得。
由此言之,選舉多少,未可以知實。
或德高而舉之少,或才下而薦之多。
明君求善察惡于多少之間,時得善惡之實矣。
且廣交多徒,求索衆心者,人愛而稱之;清直不容鄉黨,志潔不交非徒,失衆心者,人憎而毀之。
故名多生于知謝,毀多失于衆意。
【注釋】 庭:通“廷”。
選舉:漢代由皇帝下诏書規定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選拔、舉薦人才。
歸善:稱贊。
見:同“現”。
這裡指出頭露面。
幽:不著名。
隐:潛藏,指不出頭露面。
虞舜是也:據《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是堯登位七十年後才有人推薦給堯的,又經過二十年的考察和試用,然後才讓位給他。
咨:商議,這裡指推薦。
鲧:參見7·3注。
共工:參見58·15注。
嶽:四嶽。
傳說是堯時東、南、西、北四方諸侯的首領。
按:以上三句疑有脫誤。
據《尚書·堯典》記載,堯征求賢人,。
。
兜推薦共工,衆人推薦鲧,堯不同意。
四嶽說“試可乃已”。
最後堯采納了四嶽的意見,用鲧去治水。
這裡的意思卻是:堯曾經尋求賢人,大家就推薦鲧和共工,而四嶽阻止堯的意見,緻使堯沒有得到像舜這樣的賢人。
非徒:指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
謝:拜賜,籠絡。
【譯文】 把朝廷選拔和舉薦官吏時大家都稱贊的人稱為賢人嗎?那麼那些經常出頭露面為人們所熟知的舉薦的人就多,不經常出頭露面為人們所不知的舉薦的人就少,虞舜就是這樣的人。
堯曾經尋求賢人,大家就推薦鲧和共工,而由于四嶽的制止,緻使堯沒有得到像舜這樣的賢人。
由此說來,舉薦的人的多少,不能用來作為識别被舉薦者賢與不賢的依據。
有的人道德高尚而舉薦他的人少,有的人才能低下而舉薦他的人多。
聖明的君王在舉薦人的多少之間求善察惡,有時是可以得到善惡的真實情況的。
況且廣泛結交各種人物,會籠絡衆心的人,人們喜歡他就稱贊他;清廉正直與鄉裡關系不融洽,志向高潔不結交志向不同之徒,失去了衆心的人,人們怨恨他就會毀謗他。
所以一個人的好名聲多半是由于懂得籠絡人心而得來的,壞名聲多半是不會讨好衆人造成的。
【原文】 80·5齊威王以毀封即墨大夫,以譽烹阿大夫,即墨有功而無譽,阿無效而有名也。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孔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曰:“未可也。
不若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夫如是,稱譽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賢也。
善人稱之,惡人毀之,毀譽者半,乃可有賢。
以善人所稱,惡人所毀,可以知賢乎?夫如是,孔子之言可以知賢,不知譽此人也者賢?毀此人者惡也?或時稱者惡而毀者善也!人眩惑無别也。
【注釋】 齊威王:戰國時齊國國君,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
姓田,名因齊,齊桓公之子。
繼位後,緻力于修政整軍,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将,孫膑為軍師,又罷黜奸吏,從而國勢日強。
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馬陵(今河南範縣四)二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諸侯。
他還在臨淄稷門外大興稷下之學,招納各國學者、遊士,開展“百家争鳴”,極一時之盛。
封:賜給封地。
即墨:齊國邑名,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
大夫:治理一邑的地方長官,相當于後來的縣令。
阿:齊國邑名,在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以上事參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劉向《列女傳》。
據說,齊威王在很多人毀謗即墨大夫的情況下,派人進行調查,當得知即墨大夫很有治理才能時,便賜給他萬家封地。
相反,在很多人吹捧阿大夫的情況下,也派人進行調查,當發現阿大夫治理無能,隻是通過賄賂得名譽時,便将他烹了。
以上事參見《論語·子路》。
小大:年少的和年老的,泛指所有的人。
“也”字疑應在“賢”字下。
文句應為:“不知譽此人者,賢也?”方與下二句相應。
【譯文】 齊威王因為毀謗而封賜即墨大夫,因為稱譽而烹殺阿大夫,是因為即墨大夫有政績而沒有受到稱贊,阿大夫沒有功績而獲得名譽的緣故。
子貢問道:“一鄉的人都誇獎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還不能肯定。
”子貢又問:“一鄉的人都讨厭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也還不能肯定。
最好是一鄉的好人都誇獎他,一鄉的壞人都讨厭他。
”這樣說來,稱譽的人多而所有的人都說他好的人,不一定是賢人。
好人稱贊他,壞人毀謗他,毀謗和稱贊的人各占一半,這樣的人才可能是賢人。
根據好人所稱贊的,壞人所毀謗的,就能夠識别賢人了嗎?如果是這樣,孔子的話可以識别賢人,同樣不知道稱贊這個人的,是不是好人呢?毀謗這個人的,是不是壞人呢?也許稱贊這個人的是壞人而毀謗這個人的卻是好人呢!人們照樣感到迷惑而無法去識别賢人啊。
【原文】 80·6以人衆所歸附、賓客雲合者為賢乎?則夫人衆所歸附者,或亦廣交多徒之人也,衆愛而稱之,則蟻附而歸之矣。
或尊貴而為利,或好士下客,折節俟賢。
信陵、孟嘗、平原、春申,食客數千,稱為賢君。
大将軍衛青及霍去病,門無一客,稱為名将。
故賓客之會,在好下之君,利害之賢。
或不好士,不能為輕重,則衆不歸而士不附也。
【注釋】 雲合:像雲一樣聚合,比喻人極多。
蟻附:像螞蟻聚集在一起,比喻歸附的人很多。
士:指讀書人或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下客:以謙遜的态度對待賓客。
折:屈,這裡指改變。
節:這裡指貴族的架子、高傲的态度。
俟(sì四):等待。
信陵:指信陵君魏無忌。
參見16·17注。
孟嘗:指孟嘗君田文。
參見1·6注。
平原:指平原君趙勝。
參見26·17注。
春申:指春申君黃歇。
參見26·17注。
食客:古代貴族和大官門下所養的賓客。
君:封君,有封地的貴族。
衛青:參見11·8注。
霍去病:參見50·9注。
好下之君:好士下客的封君。
利害之賢:給人以利或害的人,即有權勢的達官貴人。
【譯文】 把衆人所歸附、賓客很多的人稱為賢人嗎?而那些衆人所歸附的,也許是廣泛結交各種人物的那種人,衆人喜歡他而稱贊他,就像螞蟻聚集一樣去歸附他。
有的處于顯貴地位而能給人利益,有的喜好士人而對待賓客謙遜,放下架子以等待賢人的光臨。
信陵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養了幾千個食客,被稱為賢君。
大将軍衛青及霍去病,門下沒有養一個賓客,仍然被稱為名将。
所以賓客的聚集,在于有好士下客的封君,給人以利或害的達官貴人。
如果不好士下客,不能給人以利或害,那麼衆人不歸附而士人也不會去歸附了。
【原文】 80·7以居位治人,得民心歌詠之為賢乎?則夫得民心者,與彼得士意者,無以異也。
為虛恩拊循其民,民之欲得,即喜樂矣。
何以效之?齊田成子、越王勾踐是也。
成子欲專齊政,以大鬥貸、小鬥收而民悅。
勾踐欲雪會稽之恥,拊循其民,吊死問病而民喜。
二者皆自有所欲為于他,而僞誘屬其民,誠心不加,而民亦說。
孟嘗君夜出秦關,雞未鳴而關不闿,下坐賤客鼓臂為雞鳴,而雞皆和之,關即闿,而孟嘗得出(11)。
以雞可以奸聲感(12),則人亦可以僞恩動也。
人可以僞恩動,則天亦可巧詐應也。
動緻天氣(13),宜以精神(14),而人用陽燧取火于天(15),消煉五石(16),五月盛夏,鑄以為器(17),乃能得火。
今又但取刀、劍、恒銅鈎之屬(18),切磨以向日,亦得火焉。
夫陽燧、刀、劍、鈎能取火于日,恒非賢聖亦能動氣于天。
若董仲舒信土龍之能緻雲雨(19),蓋亦有以也。
夫如是,應天之治,尚未可謂賢,況徒得人心,即謂之賢,如何? 【注釋】 拊:保護,扶養。
拊循:撫慰,安撫。
田成子:即田常。
參見29·8注。
越王勾踐:參見8·8注。
會稽:山名。
參見10·7注。
勾踐為吳國打敗後曾被困在這裡。
吊死:慰問死者的親屬。
誘屬:誘緻,引誘招緻。
加:施加。
說:通“悅”。
孟嘗君夜出秦關:參見1·6注“雞鳴之客”條。
闿(kāi開):開。
下坐:地位低下的人的席位。
賤客:指食客。
鼓臂為雞鳴:據十五卷本應作“鼓掌僞鳴”。
鼓掌僞鳴:在嘴邊運動手掌學雞叫。
(11)以上事見《史記·孟嘗君列傳》。
(12)又:據《亂龍篇》47·2“夫雞可以奸聲感”應作“夫”。
奸聲:僞裝的聲音。
(13)天氣:指氣象的變化。
(14)精神:指精誠,誠心誠意。
按:王充反對精神可以感動天,這裡是指鼓吹“天人感應”者的說法。
(15)陽燧:古代向日取火用的凹面銅鏡。
(16)五石:參見8·5注。
(17)器:指陽燧。
(18)恒:一般的。
銅鈎:有彎曲鋒刃的銅兵器。
(19)董仲舒:參見13·7注。
【譯文】 把居官在位統治人民,得民心受人民歌頌的人稱為賢人嗎?而這些得民心的人,和那些得士子歡心的人,并沒有什麼不同。
用虛僞的恩惠安撫老百姓,老百姓的欲望得到滿足,于是就高興而樂意歸附他了。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齊國的田成子和越王勾踐就是這樣的人。
田成子想掌握齊國的政權,用大鬥借出,小鬥收進而使老百姓喜歡。
勾踐想洗去被困在會稽山的恥辱,就安撫他的老百姓,慰問死者的親屬和病人而使老百姓高興。
這兩個人都各自另有要想達到的目的,而虛僞地引誘招緻他們的老百姓,并沒有給老百姓以誠心,但老百姓也很高興。
孟嘗君半夜要逃出秦關,雞沒有叫關門就不開,一個地位很低的食客用手掌放在嘴邊學雞叫,附近的雞都應和叫了起來,關門立即打開,孟嘗君得以逃出秦關。
雞能夠用僞裝的聲音去感動它,那麼人也可以被虛假的恩惠所感動。
人可以被虛假的恩惠所感動,那麼上天也可以用巧妙的欺詐手段去感動。
感動招緻天氣變化,應當用精誠之心,而人卻使用陽燧從天上取到火,用來熔煉五石,在盛夏的五月,澆鑄成陽燧,就能取得火。
現在又隻要把刃、劍和普通的曲刃銅兵器這類東西拿來,向着太陽磨擦,也能從天上取到火。
這些刀、劍、鈎能從太陽那裡取火,那麼普通的人,即使不是聖賢,也能夠感動天上的氣象變化了。
就像董仲舒相信用土龍能招來雲雨一樣,大約也是有他的理由的。
如果是這樣,應和上天的統治,尚且不能說是賢人,何況僅僅是獲得民心,就說他是賢人,怎麼樣呢? 【原文】 80·8以居職有成功見效為賢乎?夫居職何以為功效?以人民附之,則人民可以僞恩說也。
陰陽和,百姓安者,時也。
時和,不肖遭其安;不和,雖聖逢其危。
如以陰陽和而效賢不肖,則堯以洪水得黜,湯以大旱為殿下矣。
如功效謂事也,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