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實篇第七九

關燈
【題解】 本篇是《實知篇》的姊妹篇。

    文中列舉了十六個事例,進一步論述了知識來源于經驗這一基本觀點。

     王充在開篇即指出:“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衆不見信。

    ”他論述:“聖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間,不能獨見”,并不是“空說虛言”,光憑才智加以推論,而是有事實作為依據的。

    接着他列舉了十六個大部分與孔子有關的事例,批駁了“聖人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白虎通》)的觀點。

    為了破除聖人能先知的迷信,王充針對“倍英曰賢,萬英曰傑,萬傑曰聖”(《白虎通》)的論點,進一步引證各種事例,把聖人放到與賢人同等的地位。

    他指出,聖人“耳聞目見,與人無别,遭事睹物,與人無異,差賢一等爾,何以謂神而卓絕!”聖賢的區别隻決定于他們學習時所付出的勞動程度的不同(聖賢可學,為勞佚殊),并非聖人的耳目有什麼超人的達視之明”,能“知人所不知之狀”。

     王充雖然在本篇中提出了重視“效驗”的觀點,但他所指的“效驗”,大多是古人的傳說,古書的記載以及他個人直觀感到的某些事物,并不是指人們的社會實踐。

     【原文】 79·1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衆不見信。

    論聖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間,不能獨見,非徒空說虛言,直以才智準況之工也,事有證驗,以效實然。

    何以明之? 【注釋】 準況:通過比較對照,作出類推、判斷。

     【譯文】 大凡論述事理的人,如果違背了事實而不舉出證據,那麼,即使道理講得再動聽,說得再多,大家也還是不相信的。

    我論述聖人不能像神一樣先知,在先知的人中間,并不是隻有聖人才能預見,這不隻是憑空瞎說,也不隻是憑才智類推得巧妙。

    我的這種看法是有證據的,而且可以證明事實确實是這樣。

    有哪些事實可以用來證明它呢? 【原文】 79·2孔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有諸?”對曰:“以告者過也。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孔子曰:“豈其然乎?豈其然乎?”天下之人,有如伯夷之廉,不取一芥于人,未有不言不笑者也。

    孔子既不能如心揣度,以決然否,心怪不信,又不能達視遙見,以審其實,問公明賈,乃知其情。

    孔子不能先知,一也。

     【注釋】 公叔文子、公明賈:參見26·14注。

     夫子:這裡指公叔文子。

     時:适時。

     義:指符合儒家的禮義。

     豈其然乎:意思是那個傳話的人怎麼把公叔文子說成不言、不笑、不取呢?以上事參見《論語·憲問》。

     伯夷:參見1·4注。

     芥(jiè介):小草,比喻極輕微細小之物。

     達視遙見:看得非常透徹、非常遠。

     【譯文】 孔子向公明賈打聽公叔文子,說:“真的嗎,公叔文子不說話、不笑、不要别人的東西嗎?有這樣的事嗎?”公明賈回答說:“這是由于告訴你的人把話說過了頭。

    公叔文子在該說的時候才說,所以人們不讨厭他的話;高興的時候才笑,所以人們不讨厭他笑;符合禮義才索取,所以人們不讨厭他索取。

    ”孔子說:“難道真是這樣嗎?難道真是這樣嗎?”天下的人,能做到像伯夷那樣的廉潔,不拿别人一點東西,但是從來沒有不說話、不笑的人。

    孔子既不能按照自己的心願作出正确的判斷,心有疑問不能相信,又不能看得非常透徹、非常遠,以弄清楚事實,問了公明賈之後才知道了真實情況。

    孔子不能先知,這是第一條證據。

     【原文】 79·3陳子禽問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溫、良、恭、儉、讓,尊行也。

    有尊行于人,人親附之。

    人親附之,則人告語之矣。

    然則孔子聞政以人言,不神而自知之也。

    齊景公問子貢曰:“夫子賢乎?”子貢對曰:“夫子乃聖,豈徒賢哉?”景公不知孔子聖,子貢正其名;子禽亦不知孔子所以聞政,子貢定其實。

    對景公雲“夫子聖,豈徒賢哉”,則其對子禽亦當雲“神而自知之,不聞人言”。

    以子貢對子禽言之,聖人不能先知,二也。

     【注釋】 陳子禽:名亢,字子禽,春秋時陳國人,孔子的學生。

     夫子:指孔子。

    邦:國,指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與:同“欤”。

    下句後一“與”同。

     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

    以上事見《論語·學而》。

    王充引用這個典故,是為了說明“孔子聞政以人言,不神而自知”,所以對這個典故的解釋和《論語》的原意不一樣。

    尊行:高尚的德行。

     以上事見《韓詩外傳》卷八。

     【譯文】 陳子禽問子貢說:“孔老夫子每到一個國家,必定知道這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他自己打聽來的呢?還是人們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他是憑着溫良恭儉讓這些美德得來的。

    ”溫良恭儉讓是高尚的德行。

    用高尚的德行對待人,人們就親近他。

    人們親近他,那麼人們就會告訴他了。

    既然如此,那麼孔子就是由于人們告訴他才了解政治情況的,并不是神而自知的。

    齊景公問子貢說:“孔老夫子是個賢人嗎?”子貢回答說:“他乃是聖人,哪裡隻是個賢人呢?”齊景公不知道孔子是聖人,子貢訂正了他的名稱;陳子禽也不知道孔子是用什麼辦法知道政治情況的,子貢确定了它的實情。

    既然回答齊景公時說“他是聖人,哪裡隻是個賢人”,那麼子貢對子禽也應當說“他是神而自知的,不是聽别人說的”。

    就子貢回答陳子禽的話來說,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二條證據。

     【原文】 79·4顔淵炊飯,塵落甑中,欲置之則不清,投地則棄飯,掇而食之。

    孔子望見,以為竊食。

    聖人不能先知,三也。

     【注釋】 甑(èng贈):古代蒸飯用的瓦器。

     掇(duō多):拾,撿。

     以上事見《呂氏春秋·任數》、《孔子家語·困誓》。

     【譯文】 顔淵饒火做飯,灰塵掉到飯甑裡,想放開它不管飯就不幹淨了,想把有灰的飯倒掉就要糟踏一些飯,所以就把它挑出來吃了。

    孔子遠遠地看見了,認為顔淵是在偷飯吃。

    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三條證據。

     【原文】 79·5塗有狂夫,投刃而候;澤有猛虎,厲牙而望。

    知見之者,不敢前進。

    如不知見,則遭狂夫之刃,犯猛虎之牙矣。

    匡人之圍孔子,孔子如審先知,當早易道,以違其害。

    不知而觸之,故遇其患。

    以孔子圍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四也。

     【注釋】 塗:通“途”。

    道路。

    狂夫:強暴的人。

     投刃:把刀戳在地上,指準備行兇。

     厲:同“砺”。

    磨。

     匡:春秋時衛國地名,在今幽銑ぴ匚髂稀NЭ鬃櫻汗?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曾在匡這個地方被當地百姓圍困了五天。

    事見《論語·子罕》、《史記·孔子世家》。

     【譯文】 路上有個狂人,把刀戳在地上等着;野澤中有隻猛虎,磨着牙在望着。

     知道或看到的人就不敢再向前走了。

    如果不知道或者沒有看見而繼續往前走,那麼就會被狂人殺掉,被老虎吃掉。

    匡人包圍了孔子,如果孔子真能先知,那就該早早地換一條路走,以避開這場災禍。

    孔子因為事先不知道,所以才遇上匡人,遭了這場災禍。

    以孔子被圍這件事來說,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四條證據。

     【原文】 79·6子畏于匡,顔淵後。

    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

    ”如孔子先知,當知顔淵必不觸害,匡人必不加悖。

    見顔淵之來,乃知不死;未來之時,謂以為死。

    聖人不能先知,五也。

     【注釋】 子:指孔子。

    畏:懼,指受到威脅。

     以上事見《論語·先進》。

     悖(bèi倍):亂,暴逆,這裡指弄死、殺害。

     【譯文】 孔子在匡地被圍困受到威脅,顔淵最後逃出來。

    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

    ”如果孔子先知,就應該知道顔淵一定沒有遇害,匡人一定沒有弄死他。

    看到顔淵回來了,才知道他沒有死;沒有看見他回來的時候,說認為他死了。

    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五條證據。

     【原文】 79·7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孔子不欲見,既往,候時其亡,是勢必不欲見也。

    反,遇于路。

    以孔子遇陽虎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六也。

     【注釋】 陽貨:參見28·58注。

     饋(kuì愧):贈送。

    《論語》作“歸”。

    豚(tún屯):小豬。

    這裡指蒸熟的小豬。

    饋孔子豚:古禮規定,凡大夫贈東西給士,士如果不是在家當面接受,就必須親自去大夫家拜謝。

    陽貨想請孔子出來做他的助手,孔子不願意,陽貨就利用禮俗,趁孔子不在家時,去送蒸熟的小豬給他,孔子不願見陽貨,又不好違禮,也趁陽貨不在家時登門拜謝。

     時:通“伺”。

    窺伺,伺機。

    亡:無。

    這裡指不在家。

     反:同“返”。

     以上事見《論語·陽貨》。

     【譯文】 陽貨想讓孔子來拜見他,孔子不去拜見,陽貨就送給孔子一隻蒸熟了的小豬。

    孔子探明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他,不料在半路上碰見了陽貨。

    孔子本來是不想見到陽貨的,所以既然去拜會,卻又打探他不在家的時候才去,這種情況說明孔子堅決不想見到陽貨。

    可是回來時,卻在路上碰上了他。

    以孔子碰見陽貨這件事來說,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六條證據。

     【原文】 79·8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如孔子知津,不當更問。

    論者曰:“欲觀隐者之操。

    ”則孔子先知,當自知之,無為觀也;如不知而問之,是不能先知,七也。

     【注釋】 長沮(jǔ舉)、桀溺:春秋時兩個不知真實姓名的隐士。

    耦而耕:兩人各執一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