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實篇第七九

關燈
sì四)一塊耕地。

     津:渡口。

    《水經》潕水注:“方城西有黃城山,是長沮、桀溺耦耕之所。

    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

    ”以上事參見《論語·微子》。

     論者:指為孔子辯護的人。

     【譯文】 長沮、桀溺兩人合作在一起耕地,孔子從旁邊經過,派子路向他們打聽渡口在什麼地方。

    如果孔子知道渡口在什麼地方,就不該再去詢問。

    辯護的人說:“這是想考察一下隐士的品行。

    ”既然孔子先知,那他就該自己知道,用不着考察。

    如果不知道而去問他們,這正好說明他不能先知,這是第七條證據。

     【原文】 79·9孔子母死,不知其父墓,殡于五甫之衢。

    人見之者以為葬也。

    蓋以無所合葬,殡之謹,故人以為葬也。

    鄰人鄒曼甫之母告之,然後得合葬于防。

    有茔自在防,殡于衢路,聖人不能先知,八也。

     【注釋】 殡:停放棺材。

    這裡指臨時性的淺葬。

    衢(qú渠),大路。

    五甫之衢:五甫衢,一作五父衢,路名,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

    《左傳·襄公十一年》杜注:“五父衢,道名,在魯國東南。

    ”葬:這裡指正式埋葬。

    古人埋棺于坎為殡,殡淺而葬深。

     鄒曼甫:人名。

     防:防山,在今山東曲阜縣東。

    以上事參見《禮記·檀弓》。

     茔(yíng營):墳地。

     【譯文】 孔子的母親死了,因為孔子不知道他父親的墳墓在何處,所以就把他母親臨時葬在五甫衢。

    别人看見就認為是正式埋葬了。

    大概是因為沒找着與他父親合葬的地方,在臨時埋葬他母親時,禮儀很鄭重,所以别人就認為是正式埋葬了。

    鄰居鄒曼甫的母親把孔子父親的墳墓所在地告訴了他,然後才得以把他的父母合葬在防山。

    本來在防山就有他父親的墳地,而孔子卻把他的母親臨時葬在五甫衢路旁,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八條證據。

     【原文】 79·10既得合葬,孔子反。

    門人後,雨甚至。

    孔子問曰:“何遲也?” 曰:“防墓崩。

    ”孔子不應。

    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如孔子先知,當先知防墓崩,比門人至,宜流涕以俟之。

    人至乃知之,聖人不能先知,九也。

     【注釋】 三:再三。

    指門人說了好幾遍。

     泫然:淚流滿面的樣子。

     修墓:壘墳頭。

    以上事參見《禮記·檀弓上》。

     【譯文】 合葬之後,孔子先返回家裡。

    門人後回來,雨下得很大。

    孔子問:“怎麼回來得這麼晚啊?”門人回答說:“防山的墓倒塌了。

    ”孔子不再說什麼,門人說了好幾遍,孔子才淚流滿面地說:“我聽說,古時候是不修墓的。

    ”如果孔子先知,應當事先知道防山的墓會倒塌,等到門人回來的時候,應該是流着淚等着他們。

    門人到家之後才知道墓倒塌了,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九條證據。

     【原文】 79·11子入太廟,每事問。

    不知故問,為人法也。

    孔子未嘗入廟,廟中禮器衆多非一,孔子雖聖,何能知之?“以嘗見,實已知,而複問,為人法。

    ”孔子曰:“疑思問。

    ”疑乃當問邪!“實已知,當複問,為人法”,孔子知五經,門人從之學,當複行問,以為人法,何故專口授弟子乎?不以已知五經複問為人法,獨以已知太廟複問為人法,聖人用心,何其不一也?以孔子入太廟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十也。

     【注釋】 太廟:天子或諸侯的祖廟。

    這裡指周公廟。

     以上事參見《論語·八佾》。

     疑句首脫“論者曰”三字,遂使文句上下無屬。

    王充意為孔子不知故問,而責難者認為,孔子實已知而複問。

    上文“論者曰:欲觀隐者之操”。

    下文“論者曰:孔子自知不用”。

    其立文并同可證。

     引文見《論語·季氏》。

     【譯文】 孔子進入太廟,每件事都問。

    因為他不知道所以才問,這是為了給人們做榜樣。

    孔子從來沒有進過太廟,廟裡的禮器很多不隻是一兩件,孔子即使是聖人,怎麼能都知道呢?辯護的人說:“太廟裡的禮器孔子曾經都見過,實際上他已經知道,然而還要再問一問,這是為了給别人做榜樣。

    ”孔子說:“有了疑問要想到請教别人。

    ”這是說有了疑難才應該問啊!如果說“實際上已經知道,還應當再問,以此給人做榜樣”,那麼孔子通曉“五經”,學生們跟他學習,他也應該再去請教一下别人,以此來給人做榜樣,為什麼孔子隻是給學生講課而不請教别人呢?不用自己已經知道五經還去請教别人這種行為給人做榜樣,唯獨以自己已經知道太廟裡的禮器而再問别人這種事給人做榜樣,聖人的用心,怎麼這樣不一緻呢?以孔子進太廟這件事來說,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十條證據。

     【原文】 79·12主人請賓飲食,若呼賓頓若舍。

    賓如聞其家有輕子洎孫,必教親徹馔退膳,不得飲食;閉館關舍,不得頓。

    賓之執計,則必不往。

    何則?知請呼無喜,空行勞辱也。

    如往無喜,勞辱複還,不知其家,不曉其實。

    人實難知,吉兇難圖。

    如孔子先知,宜知諸侯惑于讒臣,必不能用,空勞辱己,聘召之到,宜寝不住。

    君子不為無益之事,不履辱身之行。

    無為周流應聘,以取削迹之辱;空說非主,以犯絕糧之厄。

    由此言之,近不能知。

    論者曰:“孔子自知不用,聖思闵道不行,民在塗炭之中,庶幾欲佐諸侯,行道濟民,故應聘周流,不避患恥。

    為道不為己,故逢患而不惡;為民不為名,故蒙謗而不避。

    ”曰:此非實也。

    孔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11)。

    ”是謂孔子自知時也。

    何以自知?魯、衛,天下最賢之國也(12),魯、衛不能用己,則天下不能用己也,故退作《春秋》,删定《詩》、《書》。

    以自衛反魯言之,知行應聘時,未自知也。

    何則?無兆象效驗,聖人無以定也。

    魯、衛不能用,自知極也;魯人獲麟,自知絕也(13)。

    道極命絕,兆象著明,心懷望沮(14),退而幽思。

    夫周流不休,猶病未死,禱蔔使痊也,死兆未見,冀得活也。

    然則應聘,未見絕證,冀得用也。

    死兆見舍,蔔還毉絕(15),攬筆定書(16)。

    以應聘周流言之,聖人不能先知,十一也。

     【注釋】 頓:止,住宿。

     洎:據遞修本當作“泊”。

    泊:通“薄”。

    輕薄。

     親:指父母。

    徹,通“撤”。

    撤掉。

    馔(huàn賺):酒食。

     周流:周遊列國,四處奔走。

     削迹之辱:參見5·6注。

     說(shuì稅):遊說。

    非主:不好的君主,這裡指不采納孔子主張的君主。

    絕糧之厄:參見1·3注。

     闵:同“憫”。

    這裡是憂慮、關心的意思。

     塗:泥污。

    塗炭之中:水深火熱之中。

     正:訂正。

    樂正:指孔子按自己的觀點對當時的音樂加以訂正。

    他認為通過訂正,音樂就納入了“正道”。

     (11)各得其所:指使《雅》、《頌》恢複了各自應有的地位。

    引文見《論語·子罕》。

     (12)最賢之國:指周禮最完備的國家。

     (13)魯人獲麟,自知絕也:參見《指瑞篇》51·4和《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14)望:怨恨。

    沮:沮喪。

     (15)毉(yī):同“醫”。

     (16)定書:指删定《詩》、《書》。

     【譯文】 主人請賓客飲酒吃飯,或者想請客人住在他的家裡。

    客人如果聽說他家有輕薄子孫,輕薄子孫必定會叫他的父母端走酒菜,使客人吃不上、喝不上;還會關上房門,使客人不能留宿。

    那麼客人會拿定主意,肯定不會再去了。

    為什麼呢?因為客人知道被請去了也不會有高興的事,隻是白跑一趟受一番勞累和侮辱罷了。

    如果去了沒有什麼可高興的事,又白勞累一場受頓侮辱回來,那是因為客人不了解主人的家庭,不了解他家的具體情況。

    人和具體情況都很難預知,吉兇也很難預料。

    如果孔子先知,就應該知道諸侯已經被讒臣所迷惑,是一定不會任用自己的,隻能空跑一趟還使自己受到侮辱,聘書和召令到了,也應該擱置起來不去應聘。

    君子不去做那種毫無益處的事情,不走使自己受到侮辱的路。

    不必要周遊列國去答應諸侯的聘請,而自取“削迹”的侮辱;不應該白費力氣去遊說那些不會采用自己主張的君主,而自找“絕糧”的災禍。

    由此說來,孔子似乎并不能先知。

    為孔子辯護的人說:“孔子自己知道是不會被任用的,聖人憂慮的是‘道’行不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多半是想要輔佐諸侯,推行他的道而拯救老百姓,所以才答應諸侯的聘請周遊列國,不躲避災禍和恥辱。

    由于他為的是行道而不是為自己,所以遇到災禍也下怨恨;為的是老百姓而不是為了出名,所以遭受诽謗也不顧忌。

    ”我說:這些都不是真實的。

    孔子說過:“我從衛國到魯國後,才把《詩》的樂曲進行了整理,使《雅》樂和《頌》樂各得其适當的位置。

    ”這就是說孔子了解當時的形勢。

    根據什麼說他自己知道呢?魯國和衛國,是天下執行周禮最完備的國家,魯國和衛國不能任用自己,那麼天下就沒有什麼國家會任用自己了,所以他才回到魯國作《春秋》,删改編定《詩》、《書》。

    以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這件事來說,可以知道孔子将要應聘時,還不知道自己前途如何。

    為什麼呢?沒有兆象而無從察考,聖人是沒有根據來作出判斷的。

    等到魯、衛兩國不任用自己,這才知道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等到魯國人捉到了麒麟,他才知道自己再也沒有什麼希望了。

    道行不通,命也完了,征兆明明白白地顯現出來,内心懷着怨恨、沮喪,隻好回去冥思苦想。

    孔子不停地周遊列國,如同生了病又不到死的地步,所以祈禱占蔔希望病好,因為死的征兆還沒有出現,希望能活下去。

    這樣說來,孔子應聘是因為沒有看到徹底絕望的證據,還希望自己能被任用。

    等到家中出現了要死人的征兆,占蔔的人回頭就走,醫生也拒絕治療,這才拿起筆來删定《詩》、《書》。

    以孔子應聘周遊這件事來說,聖人不能先知,這是第十一條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