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知篇第七八

關燈
【題解】 《實知篇》和後面的《知實篇》是王充的兩篇重要哲學論文。

    本篇重點考察知識的來源問題。

     漢儒認為,聖人能“前知千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

    《白虎通》則宣稱:“聖人所以能獨見前睹,與神通精者,蓋皆天所生也。

    ” 王充在本篇中批判了這種觀點。

    他指出,“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聖賢不能性知,須任耳目以定情實”;“不問自知,不學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他認為,世上根本沒有什麼“達視洞聽之聰明,”所謂“先知之見方來之事”,都離不開“案兆察迹,推原事類”,“如無聞見,則無所狀”。

    所謂聖賢先知,其奧秘在于他們能“陰見默識,用思深秘”,“先聞見于外”,而一般人往往忽略,不動腦筋,因此,“見賢聖之名物,則謂之神”。

    其實,“天下之事,世間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開精;不可思而知,上聖不能省”。

    “所謂聖者,須學以聖”,并無神奇可言。

    至于智明早成的人是有的,但他們的早成,同樣離不開後天的學習所得,“雖無師友,亦已有所問受矣。

    不學書,已弄筆墨矣。

    兒始生産,耳目始開,雖有聖性,安能有知”。

    把早成的人吹得神乎其神,是由于“褒稱過實,毀敗逾惡”的庸俗風氣造成的。

     【原文】 78·1儒者論聖人,以為前知千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故稱聖則神矣。

    若蓍、龜之知吉兇,蓍草稱神,龜稱靈矣。

    賢者才下不能及,智劣不能料,故謂之賢。

    夫名異則實殊,質同則稱鈞,以聖名論之,知聖人卓絕,與賢殊也。

     【注釋】 明:視力。

    指洞察事物的能力。

     聰:聽力。

    指辨别事物的能力。

     鈞:通“均”,相等。

     【譯文】 俗儒評論聖人,認為聖人前知千年以前的事,後知萬年以後的事,有獨到的眼力,有獨到的聽力,事物一出現就能說出它的名目來,聖人不學就能感知,不問就能通曉,所以一提到聖人就認為和神一樣了。

    就像蓍草和龜甲能占蔔吉兇,蓍草稱為神,龜甲稱為靈一樣。

    賢者才能低下比不上聖人,智慧較差不能預知未來,所以稱之為賢人。

    名稱不同那麼實質也不同,實質相同那麼名稱就一樣,就“聖”這個名稱來說,就可知聖人超群無比,與賢人不一樣。

     【原文】 78·2孔子将死,遺谶書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謂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

    ”其後,秦王兼吞天下,号“始皇”,巡狩至魯,觀孔子宅,乃至沙丘,道病而崩。

    又曰:“董仲舒亂我書。

    ”其後,江都相董仲舒論思《春秋》,造著傳記。

    又書曰:“亡秦者,胡也。

    ”其後,二世胡亥竟亡天下。

    用三者論之,聖人後知萬世之效也。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吹律自知殷宋大夫子氏之世也。

    不案圖、書,不聞人言,吹律精思,自知其世,聖人前知千歲之驗也。

     【注釋】 谶(chèn趁):谶語,神秘的預言。

    谶書:專門記載谶語的書。

     沙丘:古地名。

    在今河北巨鹿縣東南。

     董仲舒:參見13·7注。

    亂:治。

    整理發揮之意。

     江都:漢景帝之子劉非的封國,在今江蘇北部。

    相:參見59·2注。

    傳記: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引文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胡亥:秦始皇的小兒子,在位三年。

     若母匿之:《禮記·檀弓》鄭注:“孔子之父與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徵在恥焉不告。

    ”律:律管,古代用來定音的竹制樂器。

    殷宋:周滅殷(商)後,把殷王的後代封于宋(在今河南商丘縣南),所以稱為殷宋。

    子氏:殷人屬子姓,所以宋的宗室貴族稱子氏。

    圖、書:指“河圖”、“洛書”。

     【譯文】 孔子臨死的時候,留下谶書說:“不知是一個什麼男子,自稱是秦始皇,走上我的内堂,坐在我的床上,弄亂了我的衣裳,以後他到沙丘就會死去。

    ”以後,秦王統一了天下,号稱“始皇”,巡遊到達魯國地區,觀瞻了孔子的住宅,才到沙丘,就在途中生病死了。

    又說:“董仲舒整理發揮我著的書。

    ”以後,江都相董仲舒研究《春秋》,編寫了傳記。

    又寫道:“亡掉秦朝的,是名叫胡的人。

    ”以後,二世胡亥果然丢掉了天下。

    用這三件事來評論它,這就是聖人能預知萬年以後的事情的證明。

    孔子生下來以後不知道他的父親是誰,他的母親隐瞞了他,他用吹律管的辦法知道了自己是殷宋大夫子氏的後代。

    孔子不根據河圖、洛書,沒有聽人說,自吹律管精心思考,知道了他的身世,這就是聖人前知千年以前的事的證明。

     【原文】 78·3曰:此皆虛也。

    案神怪之言,皆在谶記,所表皆效圖、書。

    “亡秦者胡”,河圖之文也,孔子條暢增益,以表神怪。

    或後人詐記,以明效驗。

    高皇帝封吳王,送之,拊其背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反者,豈汝耶?”到景帝時,濞與七國通謀反漢。

    建此言者,或時觀氣見象,處其有反,不知主名,高祖見濞之勇,則謂之是。

     【注釋】 谶記:即谶書。

     條暢增益:指對文字進行加工,使之通暢而有條理并增添潤色。

     吳王:劉濞(前215~前154),劉邦的侄子。

    西漢諸侯王,沛縣人。

    封吳王,在封國内鑄錢、煮鹽,招納天下亡人,擴張勢力。

    後景帝采晁錯議,削奪王國封地,他以誅晁錯為名,聯合楚、趙等國叛亂,不久即敗,逃亡東越被殺。

     拊:拍。

     七國:指漢初所封的七個同姓諸侯王國吳、楚、趙、膠西、濟南、菑(ī資)川、膠東。

    事參見《史記·吳王濞傳》。

     建此言者:指向漢高租劉邦提出“五十年後東南地區有人謀反”這句話的人。

    觀氣見象:指觀察天象看到社會上将要發生事情的征兆。

     【譯文】 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是虛妄不實的。

    考察神怪的說法,全在谶書之中,它所記載的都是從河圖、洛書哪裡仿效來的。

    “亡秦者胡”就是仿效《河圖》上的話。

    孔子使它條理通暢給它增添潤色,用來記載神怪的事情;也許是後人僞造的,用來表明聖人的效驗。

    漢高祖封劉濞為吳王,給他送行的時候,拍着他的背說:“漢朝開國五十年後,東南地區有謀反的人,難道會是你嗎?”到漢景帝的時候,劉濞與七國串通反叛漢朝。

    提出這句話的人,也許是觀察了天象,判斷東南地區将會有反叛發生,并不知當事人的名字,高祖見劉濞勇武,就認為他是這個當事人。

     【原文】 78·4原此以論,孔子見始皇、仲舒,或時但言“将有觀我之宅”、“亂我之書”者,後人見始皇入其宅,仲舒讀其書,則增益其辭,著其主名。

    如孔子神而空見始皇、仲舒,則其自為殷後子氏之世,亦當默而知之,無為吹律以自定也。

    孔子不吹律,不能立其姓,及其見始皇,睹仲舒,亦複以吹律之類矣。

     【注釋】 見:訓為“知”。

     睹:疑為衍字。

    上文兩見“見始皇、仲舒”,谶書并未言孔子與始皇、仲舒相見,則此不當言“睹仲舒”。

     【譯文】 根據這點來推論,孔子預知秦始皇、董仲舒所做的事,也許僅僅隻是說過“将有人觀覽我的住宅”、“整理我的著作”這樣的話,後人見秦始皇入孔子的住宅,董仲舒讀孔子的書,就增添孔子說過的話,把當事人标明出來了。

    如果孔子真的神奇,能夠憑空預知秦始皇、董仲舒所做的事,那麼他自己是殷後子氏的後代,也應該默默無聲地就知道這一點,用不着以吹律管的辦法來自己确定。

    孔子不吹律管,就不能确定他的姓,涉及到他預知秦始皇、董仲舒的事,也還是用了吹律管以定姓氏的這類辦法了。

     【原文】 78·5案始皇本事,始皇不至魯,安得上孔子之堂,踞孔子之床,颠倒孔子之衣裳乎?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出遊,至雲夢,望祀虞舜于九嶷。

    浮江下,觀藉柯,度梅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濤惡,乃西百二十裡,從陝中度,上會稽(11),祭大禹,立石刊頌,望于南海。

    還過(12),從江乘(13),旁海上(14),北至琅邪(15)。

    自琅邪北至勞、成山(16),因至之罘(17),遂并海(18),西至平原津而病(19),崩于沙丘平台(20)。

     【注釋】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

     雲夢:古澤名,在今湖北長江南北,江北為“雲”,江南為“夢”,合稱雲夢。

    九嶷:山名,在今湖南甯遠縣南,傳說舜葬于此。

     江:指長江。

     藉柯:古地名,境域不詳。

    一種說法認為是一種木船。

    《史記·秦始皇本紀》作“籍柯”。

    度:通“渡”。

    梅渚:古地名,在今安徽當塗縣西。

    《史記·秦始皇本紀》作“海渚”。

    丹陽:古縣名,在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南。

     錢唐:即錢塘,古縣名,在今浙江杭州市西。

     浙江:即錢塘江。

     陝(xiá俠):同“狹”。

    《史記·秦始皇本紀》作“狹”。

     (11)會稽:參見10·7注。

    傳說夏禹巡狩東方時死于會稽并葬在那裡。

     (12)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過”字後有“吳”字。

    吳:古縣名,在今江蘇蘇州市。

     (13)江乘:古縣名,在今江蘇南京市東北。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乘”字後有“渡”字。

     (14)旁(bàng棒):同“傍”。

    靠,沿着。

     (15)琅邪:山名,在今山東膠南縣海濱。

     (16)勞:山名,今名崂山,在今山東崂山縣。

    成山:又名榮成山,在今山東榮成縣東北。

     (17)元罘(fú浮):山名,亦作芝罘,在今山東煙台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