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實篇第七九

關燈
;神者,眇茫恍惚無形之實。

    實異,質不得同;實鈞,效不得殊。

    聖神号不等,故謂聖者不神,神者不聖。

    東郭牙善意,以知國情;子貢善意,以得貨利。

    聖人之先知,子貢、東郭牙之徒也。

    與子貢、東郭同,則子貢、東郭之徒亦聖也。

    夫如是,聖賢之實同而名号殊,未必才相懸絕,智相兼倍也。

     【注釋】 術、數:指方法、謀略,這裡包括各種推測吉兇的手段。

     知:通“智”。

     實:事物。

     鈞:通“均”。

     【譯文】 賢聖的智慧如何,事情應該說已經得到驗證了。

    賢聖的才能,是都能先知。

    他們的先知,是運用各種術數,或者是善于估計和巧妙的推算,并不是聖人憑空就知道的。

    神怪與聖賢,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聖人與賢人的才智差不多,所以他們動腦筋想問題互有長短;他們對待事情并沒有什麼神怪的地方,因而聖和賢這兩種名号可以相互更換。

    所以,賢、聖是道德高尚、智能卓越的稱号;而“神”卻是一種渺茫恍惚無形的事物。

    事物不同,性質也不會一樣;事物相同,表現也不會是兩樣。

    聖和神的名号是不同的,所以說聖不是神,神也不是聖。

    東郭牙因為善于推測所以能知道國家的内情;子貢善于估計所以能夠賺錢。

    聖人的先知,就是子貢、東郭牙這類人的先知。

    聖人既然與子貢、東郭牙相同,那麼子貢、東郭牙這類人也就是聖人了,既然如此,聖人與賢人的實質是一樣的而隻是名号不同,他們之間才能不一定相差很遠,智慧也不會成倍相差。

     【原文】 79·23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貢曰:“故天縱之将聖,又多能也。

    ”将者,且也。

    不言已聖,言且聖者,以為孔子聖未就也。

    夫聖若為賢矣,治行厲操,操行未立,則謂且賢。

    今言且聖,聖可為之故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

    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

    當子貢答太宰時,殆三十、四十之時也。

     【注釋】 太宰:官名,位在卿與大夫之間,掌管國君宮廷事務。

    一說指春秋末年的吳太宰伯嚭(pì疋)。

    一說泛指古代某個當太宰的人。

     以上事參見《論語·子罕》。

     據文意,“聖”字前疑當有“為”字。

     有:通“又”。

     立:獨立,有主見。

    指符合禮的規範。

     天命:指天道運行之精理。

     耳順:一聽到别人說的話,就能辨明是非真假。

    引文參見《論語·為政》。

    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孔子四十歲時,子貢才九歲,王充認為子貢回答太宰問題時,正是孔子三十或四十歲時,這個推算是不正确的。

     【譯文】 太宰向子貢問道:“孔子是個聖人吧?他怎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說:“這本來是上天讓他将成為聖人,又使他這麼多才多藝的。

    ”将,就是将要的意思。

    子貢不說已經是聖人,而說将要成為聖人,是他認為孔子當時還沒有成為聖人的緣故。

    成為聖人和成為賢人一樣,要修養磨煉自己的操行,操行還沒有磨煉成功的時候,那隻能說是将要成為賢人。

    現在子貢說孔子将要成為聖人,是因為聖人是可以做到的緣故。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業,三十歲言行合于禮,四十歲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一聽到别人說的話,就能辨明是非真假。

    ”從“知天命”到“耳順”,學習有了成就,智慧更加通達,這是成了聖人的驗證。

    還沒有到五六十歲的時候,就不能“知天命”,達到“耳順”的程度,所以就稱之為将要。

    當子貢回答太宰的問話時,大概是孔子三四十歲的時候吧。

     【原文】 79·24魏昭王問于田诎,曰:“寡人在東宮之時,聞先生之議,曰:‘為聖易’,有之乎?”田诎對曰:“臣之所學也。

    ”昭王曰:“然則先生聖乎?”田诎曰:“未有功而知其聖者,堯之知舜也;待其有功而後知其聖者,市人之知舜也。

    今诎未有功,而王問诎曰:‘若聖乎?’敢問王亦其堯乎?”夫聖可學為,故田诎謂之易。

    如卓與人殊,禀天性而自然,焉可學?而為之安能成?田诎之言“為易聖”,未必能成。

    田诎之言為易,未必能是。

    言“臣之所學”,蓋其實也。

     【注釋】 魏昭王:戰國時魏國國君,名遫(sù速):公元前295~前277年在位。

    田诎(qū屈):人名,生平不詳。

     東宮:太子住的地方。

     市人:指一般人。

     敢問:謙詞,自言冒昧,大膽地問。

    這段話參見《呂氏春秋·審應》。

    易聖:按文意當為“聖易”。

    上文作“為聖易”。

     【譯文】 魏昭王向田诎問道:“我做太子的時候。

    聽說先生有這樣的議論,說‘做聖人容易’,有這回事嗎?”田诎回答說:“聖人是我所要學着去做到的。

    ”昭王問:“這麼說先生是聖人嗎?”田诎說:“沒有作出功績之前就能知道他是聖人,這是堯對舜的認識;等到有了功績之後才能知道他是聖人,這是一般人對舜的認識。

    現在我還沒有什麼功績,而王就問我‘你是聖人嗎?’敢問大王你也是堯一樣的聖人嗎?”聖人是可能通過學習做到的,所以田诎說做聖人容易。

    如果聖人卓絕得與一般人大不一樣,是禀受天性自然生成的,那怎麼能學呢?學習做聖人又怎麼能成功呢?田诎說的“做聖人容易”,未必能夠成功;田诎說的“做聖人容易”,也未必是對的。

    他所說的“聖人是我所要學着做到的”,這大概倒是符合實際的。

     【原文】 79·25賢可學為,勞佚殊,故賢聖之号,仁智共之。

    子貢問于孔子:“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餍,而教不倦。

    ”子貢曰:“學不餍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由此言之,仁智之人,可謂聖矣。

    孟子曰:“子夏、子遊、子張,得聖人之一體;冉牛、闵子骞、顔淵,具體而微。

    ”六子在其世,皆有聖人之才,或頗有而不具,或備有而不明,然皆稱聖人,聖人可勉成也。

    孟子又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已則已,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之聖人也(11)。

    ”又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12)。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13),懦夫有立志;聞柳之惠之風者,薄夫敦(14),鄙夫寬(15),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之者,莫不興起,非聖而若是乎(16)?而況親炙之乎(17)?”夫伊尹、伯夷、柳下惠不及孔子,而孟子皆曰“聖人”者,賢聖同類,可以共一稱也。

    宰予曰(18):“以予觀夫子,賢于堯、舜遠矣(19)。

    ”孔子聖,宜言聖于堯、舜,而言賢者,聖賢相出入,故其名稱相貿易也。

     【注釋】 賢:當為“聖”之誤字。

    此處全就聖人為說,作“賢”,明為字誤。

     佚:通“逸”。

     餍(yàn厭):滿足。

     以上事參見《孟子·公孫醜上》。

     子夏、子遊、子張:都是孔子的學生。

     冉牛、闵子骞、顔淵:都是孔子的學生。

    引文參見《孟子·公孫醜上》。

    伯夷:參見1·4注。

     伊尹:參見1·2注。

     已:止,指不當官。

     速:迅速離開。

     (11)引文見《孟子·公孫醜上》。

     (12)柳下惠:參見8·3注。

     (13)頑夫:貪财的人。

    頑:貪。

     (14)薄夫:刻薄的人。

    敦:厚道。

     (15)鄙:偏激,引申為陝隘。

    鄙夫:心胸狹隘的人。

     (16)而:通“能”。

     (17)炙:烤,這裡指熏陶。

    親炙:直接受到教育熏陶。

    引文參見《孟子·盡心下》。

     (18)宰予:參見11·14注(12)。

     (19)引文參見《孟子·公孫醜上》。

     【譯文】 聖人可以經過學習做到,隻是用功的程度更特殊些罷了,所以賢人聖人的稱号雖有區别,但在仁與智方面是共同的。

    子貢對孔子問道:“您已經是聖人了嗎?”孔子說:“聖人,我達不到,我隻是學習從不滿足,教人從不覺得疲倦而已。

    ”子貢說:“學習不滿足,就是智;教人不疲倦,就是仁。

    有仁又有智,您就是聖人了。

    ”由此說來,具有仁智的人,就可以稱為聖人了。

    孟子說:“子夏、子遊、子張,都學到了聖人的一個方面;冉牛、闵子骞、顔淵,他們學到了聖人的各個方面,但程度不深。

    ”這六個人在當時,都具有做聖人的才能,有的略有聖人之才而不全面,有的具備了聖人之才而不夠高明,然而都稱他們是聖人,這說明聖人是可以經過努力學習而達到的。

    孟子又說:“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輔佐,不是他理想的百姓就不去召喚,天下太平時出來做官,天下大亂時退去歸隐,伯夷是這樣的人。

    什麼樣的君王都可以輔佐,什麼樣的百姓都可以召喚,局勢穩定可以做官,社會動亂也可以做官,伊尹是這樣的人。

    可以做官就做官,做不成官就不做,能做多久就做多久,該離開就趕快離開,孔子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都是古代的聖人。

    ”孟子還說:“聖人,是百代的師表,伯夷,柳下惠正是這樣的人。

    因此,聽到伯夷品性的人,貪婪的人廉潔了,懦弱的人也長了志氣;聽到柳下惠品性的人,刻薄的人厚道了,狹隘的人寬宏大度了。

    他們興起在百代以前,百代以後知道他們事迹的人,沒有不受感動鼓舞的。

    難道不是聖人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嗎?更何況親身受到他們熏陶教育的人呢?”伊尹、伯夷、柳下惠比不上孔子,然而孟子都把他們稱為“聖人”,說明聖人、賢人同是一類人,可以共用一個稱号。

    宰予說:“據我看孔子,要比堯、舜賢良得多。

    ”孔子是聖人,宰予應當說“比堯、舜更聖明”,然而他說“賢”,正說明聖、賢差不多,所以聖、賢這兩個名稱可以互相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