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實篇第七九
關燈
小
中
大
79·19齊桓公與管仲謀伐莒,謀未發而聞于國。
桓公怪之,問管仲曰:“與仲甫謀伐莒,未發,聞于國,其故何也?”管仲曰:“國必有聖人也。
”少頃,當東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
”乃令賓延而上之,分級而立。
管曰:“子邪,言伐莒?”對曰:“然”。
管仲曰:“我不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對曰:“臣聞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對曰:“臣聞君子有三色:歡然喜樂者,鐘鼓之色;愁然清淨者,衰绖之色;怫然充滿手足者,兵革之色。
君口垂不■,所言莒也(11);君舉臂而指,所當又莒也。
臣竊虞國小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12)。
”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别物審事矣。
雲“國必有聖人”者,至誠謂國必有也。
東郭牙至,雲“此必是已”,謂東郭牙聖也。
如賢與聖絕輩,管仲知時無十二聖之黨(13),當雲“國必有賢者”,無為言“聖”也。
謀未發而聞于國,管仲謂“國必有聖人”,是謂聖人先知也。
及見東郭牙,雲“此必是已”,謂賢者聖也。
東郭牙知之審,是與聖人同也。
【注釋】 齊桓公:參見3·2注(12)。
莒(jǔ舉):齊國附近的一個小國,在今山東莒縣一帶。
仲甫:又作“仲父”。
這是齊桓公對管仲的尊稱。
東郭牙(yù與):即東郭郵,也稱東郭垂,春秋時齊國人。
賓:主管接待的官。
延:引,請。
延而上之:将他引上殿堂。
據遞修本“管”字下應補“仲”字。
鐘鼓:兩種打擊樂器,這裡表示婚慶喜事。
衰绖(cuīdié崔疊):衰,生麻布制的喪服。
绖:麻制的喪帽和腰帶。
古人喪服胸前縫綴粗麻布叫衰,圍在頭上的散麻繩叫绖,纏在腰間的散麻繩叫腰绖。
這裡用來表示喪事。
怫(fèi費)然:憤怒的樣子。
“手足者”,義不可通。
此文乃本《呂覽》,“手足”下有“矜”字。
矜:手足抖動。
兵革:兵器,指戰争。
■:據《呂氏春秋·重言》當作“唫”。
唫(jìn盡):閉口。
口垂不唫:口張開而不閉起來。
(11)所言莒也:說的正是“莒”字。
古時“莒”字的發音與現在不同,所以口形也不一樣。
(12)這件事見《管子·小問》和《呂氏春秋·重言》。
(13)十二聖:參見15·6注。
【譯文】 齊桓公與管仲商議讨伐莒國,謀畫好了還沒有行動而國内的人都知道了。
桓公感到很奇怪,問管仲說:“我與仲父商議讨伐莒國,還沒有行動,國内的人都知道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管仲回答說:“國内一定有聖人。
”一會兒,正好東郭牙來了,管仲說:“一定是這個人了。
”于是就派一個管接待的官員把他請到殿堂上,分别按賓主的位置站好。
管仲說:“是您說我們要讨伐莒國嗎?”東郭牙說:“是的。
”管仲說:“我沒想要讨伐莒國,你憑什麼說我們要讨伐莒國呢?”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善于謀畫,小人善于推測,我是私下推測出來的。
”管仲說:“我沒有說要讨伐莒國,你根據什麼推測的呢?”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臉上有三種神色:婚慶喜事時,表露出歡樂高興的神色;舉辦喪事時,表露出愁苦哀傷的神色;發生戰争時,表露出非常憤怒以緻氣得四肢發抖的神色。
你的口開而不閉,說的正是“莒”字;你的手臂舉起來指,所對着的又是莒國的方向。
我私下想國家小而又不服從齊國的諸侯,大概隻有莒國吧!因此我就這樣說了。
”管仲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善于區别事物考察事理,他說“國内一定有聖人”,是真心誠意地說國内一定有。
東郭牙來了,管仲說“一定是這個人”,就是說東郭牙是聖人。
如果聖人與賢人根本不是一類,管仲明知當時并沒有像黃帝等十二聖之類的人,他就應該說“國内一定有賢人”,不應當說是“聖人”。
謀畫好了還沒有行動而國内的人都知道了,管仲說“國内一定有聖人”,這是說聖人能先知。
等到看見了東郭牙,說“一定是這個人”,是說賢人就是聖人。
東郭牙對事情了解得這樣清楚,這和聖人是一樣的啊。
【原文】 79·20客有見淳于髡于梁惠王者,再見之,終無言也。
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生,言管、晏不及。
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寡人未足為言邪?”客謂髡。
曰:“固也!吾前見王志在遠,後見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
”客具報,王大駭,曰:“嗟乎!淳于生誠聖人也!前淳于生之來,人有獻龍馬者,寡人未及視,會生至。
後來,人有獻讴者,未及試,亦會生至。
寡人雖屏左右,私心在彼。
”夫髡之見惠王在遠與音也,雖湯、禹之察,不能過也。
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見,髡能知之。
以髡等為聖,則髡聖人也;如以髡等非聖,則聖人之知,何以過髡之知惠王也?觀色以窺心,皆有因緣以準的之。
【注釋】 客:指梁惠王的賓客。
淳于髡(kūn昆):姓淳于,名髡,戰國時齊國人。
梁惠王:參見30·1注。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曰”字前應補“髡”字。
志:心思。
志在遠:心思集中在遠方。
指梁惠王聚精會神地在想能跑得很遠的龍馬。
龍馬:古時稱身高八尺以上的馬叫龍馬。
讴(ōu歐):唱歌。
屏(bīng丙):屏退,打發開。
以上事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因緣:根據,憑借。
準的:“準”和“的”都是目标,這裡用作動詞,意即射中目标,引申為“判斷準确”。
【譯文】 有個賓客把淳于髡引見給梁惠王,梁惠王一連兩次接見他,淳于髡始終一言不發。
梁惠王對此很不高興,因此責備那個賓客說:“你贊揚淳于先生,說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并沒有什麼收獲。
難道我不值得跟他談話嗎?”這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于髡。
淳于髡說:“本來嘛,我前一次見惠王時,他的心思放在遠處,後一次見他時,他的心思在音樂上,我因此沒有說話。
”賓客把淳于髡的話一一彙報給惠王,惠王聽後大吃一驚,說:“哎呀!淳于先生實在是個聖人呀!前一次淳于先生來,正好有人來獻龍馬,還沒來得及看,正碰上淳于先生來了。
後一次他來,正好有人來獻歌手,我還沒來得及試聽,正巧他又來了。
我雖然屏退了左右的人,然而我的心思都在那兒。
”淳于髡能觀察到惠王的心思在遠處和音樂上,就是成湯、夏禹那樣明察的人,也不能超過他。
一個人的心思藏在心裡,從外面發現不了,淳于髡卻能知道。
如果把淳于髡這類人看作是聖人,那麼淳于髡就是聖人了;如果認為淳于髡這類人不是聖人,那麼所謂聖人的明智,又怎麼能超過淳于髡對于梁惠王的了解呢?通過觀察面部表情來探測内心的活動,都是由于有所依據才能推測得那麼準确。
【原文】 79·21楚靈王會諸侯,鄭子産曰:“魯、邾、宋、衛不來。
”及諸侯會,四國果不至。
趙堯為符玺禦史,趙人方與公謂禦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趙堯且代君位。
”其後堯果為禦史大夫。
然則四國不至,子産原其理也;趙堯之為禦史大夫,方與公睹其狀也。
原理睹狀,處著方來,有以審之也。
魯人公孫臣,孝文皇帝時上書,言漢土德,其符黃龍當見(11)。
後黃龍見成紀(12)。
然則公孫臣知黃龍将出,案律曆以處之也(13)。
【注釋】 楚靈王:參見9·9注。
鄭:春秋時諸侯國,都城在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
子産:姓公孫,名僑,字子産,鄭國大夫。
魯、邾、宋、衛:都是春秋時的諸侯國。
邾(hū朱):即春秋時的鄒國,在今山東省鄒縣東南。
引文參見《左傳·昭公四年》,四國作“魯、衛、曹(在今山東定陶一帶)、邾”。
此文雲“宋不來”,誤。
趙堯:人名,事迹見《史記·周昌列傳》。
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
玺(xǐ喜):皇帝的大印。
符玺禦史:皇帝的監印官,隸屬于禦史大夫。
方與公:《史記》、《漢書》隻注“方與”是縣名,公,其号。
疑當是方與縣令。
禦史大夫:參見11·10注。
周昌:漢代沛縣人,高祖時為禦史大夫。
曾随劉邦起義,立有戰功,蕭何、曹參等人都很敬佩他。
引文參見《史記·周昌列傳》,文字稍有不同。
以上事參見《史記·張丞相列傳》。
公孫臣:漢文帝時人。
孝文皇帝:即漢文帝劉恒。
土德:據陰陽五行說,朝代的更替是按五行相克的道理循環的。
漢人認為秦朝為水德,而土能勝水,漢取代了秦,故漢朝應為土德。
(11)符:符瑞,吉祥的征兆。
黃:按照陰陽五行說,五行中的土是與五色中的黃相配屬的,漢是土德,出現的符瑞就是黃色。
(12)成紀:地名,舊城在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三十裡。
以上事參見《漢書·文帝紀》。
(13)律:樂律。
曆:曆法。
【譯文】 楚靈王召集各國諸侯,鄭國的子産說:“魯、邾、宋、衛四國不會來。
”等到各國諸侯聚會時,這四國果然沒有到。
趙堯是符玺禦史,趙人方與公對禦史大夫周昌說:“你手下的禦史趙堯将要代替你的職位。
”後來,趙堯果然做了禦史大夫。
這樣說來,四國諸侯不來參與盟會,鄭子産是根據情理推斷出來的,趙堯做禦史大夫,方與公是通過某種狀況觀察出來的。
推究情理、觀察狀況,推斷未來,都是有所依據而考察出來的。
魯人公孫臣,在漢文帝時上奏章給皇帝,說漢朝是土德,它的吉兆黃龍該要出現了。
後來,黃龍果然在成紀這個地方出現了。
公孫臣知道黃龍将要出現,是根據樂律和曆法推斷出來的。
【原文】 79·22賢聖之知,事宜驗矣。
賢聖之才,皆能先知。
其先知也,任術用數,或善商而巧意,非聖人空知。
神怪與聖賢,殊道異路也。
聖賢知不逾,故用思相出入;遭事無神怪,故名号相貿易。
故夫賢聖者,道德智能之号
桓公怪之,問管仲曰:“與仲甫謀伐莒,未發,聞于國,其故何也?”管仲曰:“國必有聖人也。
”少頃,當東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
”乃令賓延而上之,分級而立。
管曰:“子邪,言伐莒?”對曰:“然”。
管仲曰:“我不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對曰:“臣聞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對曰:“臣聞君子有三色:歡然喜樂者,鐘鼓之色;愁然清淨者,衰绖之色;怫然充滿手足者,兵革之色。
君口垂不■,所言莒也(11);君舉臂而指,所當又莒也。
臣竊虞國小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12)。
”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别物審事矣。
雲“國必有聖人”者,至誠謂國必有也。
東郭牙至,雲“此必是已”,謂東郭牙聖也。
如賢與聖絕輩,管仲知時無十二聖之黨(13),當雲“國必有賢者”,無為言“聖”也。
謀未發而聞于國,管仲謂“國必有聖人”,是謂聖人先知也。
及見東郭牙,雲“此必是已”,謂賢者聖也。
東郭牙知之審,是與聖人同也。
【注釋】 齊桓公:參見3·2注(12)。
莒(jǔ舉):齊國附近的一個小國,在今山東莒縣一帶。
仲甫:又作“仲父”。
這是齊桓公對管仲的尊稱。
東郭牙(yù與):即東郭郵,也稱東郭垂,春秋時齊國人。
賓:主管接待的官。
延:引,請。
延而上之:将他引上殿堂。
據遞修本“管”字下應補“仲”字。
鐘鼓:兩種打擊樂器,這裡表示婚慶喜事。
衰绖(cuīdié崔疊):衰,生麻布制的喪服。
绖:麻制的喪帽和腰帶。
古人喪服胸前縫綴粗麻布叫衰,圍在頭上的散麻繩叫绖,纏在腰間的散麻繩叫腰绖。
這裡用來表示喪事。
怫(fèi費)然:憤怒的樣子。
“手足者”,義不可通。
此文乃本《呂覽》,“手足”下有“矜”字。
矜:手足抖動。
兵革:兵器,指戰争。
■:據《呂氏春秋·重言》當作“唫”。
唫(jìn盡):閉口。
口垂不唫:口張開而不閉起來。
(11)所言莒也:說的正是“莒”字。
古時“莒”字的發音與現在不同,所以口形也不一樣。
(12)這件事見《管子·小問》和《呂氏春秋·重言》。
(13)十二聖:參見15·6注。
【譯文】 齊桓公與管仲商議讨伐莒國,謀畫好了還沒有行動而國内的人都知道了。
桓公感到很奇怪,問管仲說:“我與仲父商議讨伐莒國,還沒有行動,國内的人都知道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管仲回答說:“國内一定有聖人。
”一會兒,正好東郭牙來了,管仲說:“一定是這個人了。
”于是就派一個管接待的官員把他請到殿堂上,分别按賓主的位置站好。
管仲說:“是您說我們要讨伐莒國嗎?”東郭牙說:“是的。
”管仲說:“我沒想要讨伐莒國,你憑什麼說我們要讨伐莒國呢?”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善于謀畫,小人善于推測,我是私下推測出來的。
”管仲說:“我沒有說要讨伐莒國,你根據什麼推測的呢?”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臉上有三種神色:婚慶喜事時,表露出歡樂高興的神色;舉辦喪事時,表露出愁苦哀傷的神色;發生戰争時,表露出非常憤怒以緻氣得四肢發抖的神色。
你的口開而不閉,說的正是“莒”字;你的手臂舉起來指,所對着的又是莒國的方向。
我私下想國家小而又不服從齊國的諸侯,大概隻有莒國吧!因此我就這樣說了。
”管仲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善于區别事物考察事理,他說“國内一定有聖人”,是真心誠意地說國内一定有。
東郭牙來了,管仲說“一定是這個人”,就是說東郭牙是聖人。
如果聖人與賢人根本不是一類,管仲明知當時并沒有像黃帝等十二聖之類的人,他就應該說“國内一定有賢人”,不應當說是“聖人”。
謀畫好了還沒有行動而國内的人都知道了,管仲說“國内一定有聖人”,這是說聖人能先知。
等到看見了東郭牙,說“一定是這個人”,是說賢人就是聖人。
東郭牙對事情了解得這樣清楚,這和聖人是一樣的啊。
【原文】 79·20客有見淳于髡于梁惠王者,再見之,終無言也。
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生,言管、晏不及。
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寡人未足為言邪?”客謂髡。
曰:“固也!吾前見王志在遠,後見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
”客具報,王大駭,曰:“嗟乎!淳于生誠聖人也!前淳于生之來,人有獻龍馬者,寡人未及視,會生至。
後來,人有獻讴者,未及試,亦會生至。
寡人雖屏左右,私心在彼。
”夫髡之見惠王在遠與音也,雖湯、禹之察,不能過也。
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見,髡能知之。
以髡等為聖,則髡聖人也;如以髡等非聖,則聖人之知,何以過髡之知惠王也?觀色以窺心,皆有因緣以準的之。
【注釋】 客:指梁惠王的賓客。
淳于髡(kūn昆):姓淳于,名髡,戰國時齊國人。
梁惠王:參見30·1注。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曰”字前應補“髡”字。
志:心思。
志在遠:心思集中在遠方。
指梁惠王聚精會神地在想能跑得很遠的龍馬。
龍馬:古時稱身高八尺以上的馬叫龍馬。
讴(ōu歐):唱歌。
屏(bīng丙):屏退,打發開。
以上事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因緣:根據,憑借。
準的:“準”和“的”都是目标,這裡用作動詞,意即射中目标,引申為“判斷準确”。
【譯文】 有個賓客把淳于髡引見給梁惠王,梁惠王一連兩次接見他,淳于髡始終一言不發。
梁惠王對此很不高興,因此責備那個賓客說:“你贊揚淳于先生,說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并沒有什麼收獲。
難道我不值得跟他談話嗎?”這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于髡。
淳于髡說:“本來嘛,我前一次見惠王時,他的心思放在遠處,後一次見他時,他的心思在音樂上,我因此沒有說話。
”賓客把淳于髡的話一一彙報給惠王,惠王聽後大吃一驚,說:“哎呀!淳于先生實在是個聖人呀!前一次淳于先生來,正好有人來獻龍馬,還沒來得及看,正碰上淳于先生來了。
後一次他來,正好有人來獻歌手,我還沒來得及試聽,正巧他又來了。
我雖然屏退了左右的人,然而我的心思都在那兒。
”淳于髡能觀察到惠王的心思在遠處和音樂上,就是成湯、夏禹那樣明察的人,也不能超過他。
一個人的心思藏在心裡,從外面發現不了,淳于髡卻能知道。
如果把淳于髡這類人看作是聖人,那麼淳于髡就是聖人了;如果認為淳于髡這類人不是聖人,那麼所謂聖人的明智,又怎麼能超過淳于髡對于梁惠王的了解呢?通過觀察面部表情來探測内心的活動,都是由于有所依據才能推測得那麼準确。
【原文】 79·21楚靈王會諸侯,鄭子産曰:“魯、邾、宋、衛不來。
”及諸侯會,四國果不至。
趙堯為符玺禦史,趙人方與公謂禦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趙堯且代君位。
”其後堯果為禦史大夫。
然則四國不至,子産原其理也;趙堯之為禦史大夫,方與公睹其狀也。
原理睹狀,處著方來,有以審之也。
魯人公孫臣,孝文皇帝時上書,言漢土德,其符黃龍當見(11)。
後黃龍見成紀(12)。
然則公孫臣知黃龍将出,案律曆以處之也(13)。
【注釋】 楚靈王:參見9·9注。
鄭:春秋時諸侯國,都城在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
子産:姓公孫,名僑,字子産,鄭國大夫。
魯、邾、宋、衛:都是春秋時的諸侯國。
邾(hū朱):即春秋時的鄒國,在今山東省鄒縣東南。
引文參見《左傳·昭公四年》,四國作“魯、衛、曹(在今山東定陶一帶)、邾”。
此文雲“宋不來”,誤。
趙堯:人名,事迹見《史記·周昌列傳》。
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
玺(xǐ喜):皇帝的大印。
符玺禦史:皇帝的監印官,隸屬于禦史大夫。
方與公:《史記》、《漢書》隻注“方與”是縣名,公,其号。
疑當是方與縣令。
禦史大夫:參見11·10注。
周昌:漢代沛縣人,高祖時為禦史大夫。
曾随劉邦起義,立有戰功,蕭何、曹參等人都很敬佩他。
引文參見《史記·周昌列傳》,文字稍有不同。
以上事參見《史記·張丞相列傳》。
公孫臣:漢文帝時人。
孝文皇帝:即漢文帝劉恒。
土德:據陰陽五行說,朝代的更替是按五行相克的道理循環的。
漢人認為秦朝為水德,而土能勝水,漢取代了秦,故漢朝應為土德。
(11)符:符瑞,吉祥的征兆。
黃:按照陰陽五行說,五行中的土是與五色中的黃相配屬的,漢是土德,出現的符瑞就是黃色。
(12)成紀:地名,舊城在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三十裡。
以上事參見《漢書·文帝紀》。
(13)律:樂律。
曆:曆法。
【譯文】 楚靈王召集各國諸侯,鄭國的子産說:“魯、邾、宋、衛四國不會來。
”等到各國諸侯聚會時,這四國果然沒有到。
趙堯是符玺禦史,趙人方與公對禦史大夫周昌說:“你手下的禦史趙堯将要代替你的職位。
”後來,趙堯果然做了禦史大夫。
這樣說來,四國諸侯不來參與盟會,鄭子産是根據情理推斷出來的,趙堯做禦史大夫,方與公是通過某種狀況觀察出來的。
推究情理、觀察狀況,推斷未來,都是有所依據而考察出來的。
魯人公孫臣,在漢文帝時上奏章給皇帝,說漢朝是土德,它的吉兆黃龍該要出現了。
後來,黃龍果然在成紀這個地方出現了。
公孫臣知道黃龍将要出現,是根據樂律和曆法推斷出來的。
【原文】 79·22賢聖之知,事宜驗矣。
賢聖之才,皆能先知。
其先知也,任術用數,或善商而巧意,非聖人空知。
神怪與聖賢,殊道異路也。
聖賢知不逾,故用思相出入;遭事無神怪,故名号相貿易。
故夫賢聖者,道德智能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