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知篇第七八

關燈


    學生說:‘這是一頭黑牛,而蹄子是白色的。

    ’詹何說:‘對,這是一頭黑牛,而它的蹄子被人弄白了。

    ’派人看這頭牛,果然是黑牛而被人用白布裹在牛蹄上。

    詹何,是位賢人,尚且能夠聽聲音就知道牛的顔色,憑聖人的才智,反而不能知道嗎?” 【原文】 78·15曰:能知黑牛白其蹄,能知此牛誰之牛乎?白其蹄者以何事乎? 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

    雖審一事,曲辯問之,辄不能盡知。

    何則?不目見口問,不能盡知也。

     【注釋】 術數:這裡指陰陽五行、占蔔、星相等神秘的方術。

     曲:曲折,反複,這裡指多方面。

     【譯文】 回答說:能夠知道是黑牛而被人弄白了蹄子,能夠知道這頭牛是誰的牛嗎?把它的蹄子弄白是為什麼呢?術數僅僅能見到一個方面,不能弄清全部事實。

    即使明了一件事,如果多方面地加以辯駁和追問,往往就不能全部知道了。

    為什麼呢?不親眼望見親口詢問,就不可能全部知道。

     【原文】 78·16魯僖公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朝,舍于昌衍之上,聞牛鳴,曰:“是牛生三犧,皆已用矣。

    ”或問:“何以知之?”曰:“其音雲。

    ”人問牛主,竟如其言。

    此複用術數,非知所能見也。

    廣漢楊翁仲聽鳥獸之音,乘蹇馬之野,田間有放眇馬,相去,鳴聲相聞。

    翁仲謂其禦曰:“彼放馬知此馬,而目眇。

    ”其禦曰:“何以知之?”曰:“罵此轅中馬蹇,此馬亦罵之眇。

    ”其禦不信,往視之,目竟眇焉。

    翁仲之知馬聲,猶詹何、介葛盧之聽牛鳴也,據術任數,相合其意,不達視聽遙見流目以察之也。

     【注釋】 魯僖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

     介: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在今山東膠縣西南。

    葛盧:人名,介國國君。

    昌衍:古地名,即昌平鄉,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

     犧:祭祀用的純色牲畜,這裡指純色牛。

     廣漢:郡名,在今四川北部。

    楊翁仲:人名。

    據《藝文類聚》卷九十三引《論衡》文,“聽”字前有“能”字。

    “仲”字作“偉”。

    《太平禦覽》、《緯略》、《太平廣記》四三五引“翁仲”并作“翁偉”。

    可從,蹇(jiǎn減):跛,腿腳有病走不快。

     眇(miǎo秒):瞎了一隻眼。

     據《藝文類聚》卷九十三引《論衡》文,“相去”後有“數裡”二字。

    據本書《知實篇》“又不能達視遙見以審其實”,“視”字後的“聽”字當删。

    流目:轉眼看。

     【譯文】 魯僖公二十九年,介國葛盧來朝見,住在昌衍旁,他聽見牛叫,就說:“這頭牛生過三頭純色牛,都已經被用來祭祀了。

    ”有人問:“你怎麼知道這些的呢?”他回答說:“它的叫聲這樣說的。

    ”這個人去問牛的主人,情況果然同葛盧說的完全一樣。

    這又是在運用術數,不是憑智慧所能見到的。

    廣漢郡的楊翁偉能聽得出鳥獸的話,他乘坐一匹跛馬拉的車到野外去,田間有一匹正放着的瞎了一隻眼的馬,兩馬相距幾裡遠,鳴叫聲卻相互聽得見。

    翁偉對他的車夫說:“那匹正放着的馬知道我們這匹馬是跛的,而它自己的眼是瞎了一隻的。

    ”他的車夫問:“你怎麼知道這些呢?”翁偉回答說:“那匹馬罵這匹車轅中的馬是跛的,這匹馬也罵那匹馬是瞎了一隻眼的。

    ”他的車夫不相信,就去看那匹馬,那匹馬竟然是瞎了一隻眼的。

    楊翁偉聽得懂馬的聲音,就像詹何、介國的葛盧聽得懂牛叫一樣,是依靠術數,把兩匹馬叫聲的意思合在一起考察出來的,不是憑借視力強而轉眼就看出來的。

     【原文】 78·17夫聽聲有術,則察色有數矣。

    推用術數,若先聞見,衆人不知,則謂神聖。

    若孔子之見獸,名之曰狌狌;太史公之見張良,似婦人之形矣。

    案孔子未嘗見狌狌,至辄能名之;太史公與張良異世,而目見其形。

    使衆人聞此言,則謂神而先知。

    然而孔子名狌狌,聞昭人之歌;太史公之見張良,觀宣室之畫也。

    陰見默識,用思深秘。

    衆人闊略,寡所意識,見賢聖之名物,則謂之神。

    推此以論,詹何見黑牛白蹄,猶此類也。

    彼不以術數,則先時聞見于外矣。

     【注釋】 狌狌:同“猩猩”。

     似婦人之形:《史記·留侯世家贊》:“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 昭:據《意林》卷三引桓譚《新論》應作“野”。

    野人:山野之民。

     宣室:漢朝末央宮前殿正室。

    《史記集解》:“宣室,未央宮前正室。

    ”《三輔故事》:“宣室,在未央殿北。

    ” 識(hì志):通“志”。

    記住。

     【譯文】 聽聲音有方術,那麼察看顔色就有術數了。

    運用術數來推算,就像事先聽到和見到過似的,大家不明白這一點,就認為他是神是聖了。

    就像孔子看見一頭野獸,馬上能說出它是猩猩;司馬遷看到畫上的張良,說他相貌像女人這類事情一樣。

    考察孔子并沒有見過猩猩,而見到了就能說出它的名字;司馬遷和張良不在同一個時代,而眼睛卻看到了他的相貌。

    假如大家聽到這些話,就認為他們是神而先知的人。

    然而孔子叫出猩猩的名字,是聽到過山野之民唱的歌;太史公看出張良的形象,是從宣室的畫像上先見過的。

    賢聖暗中看到過而默記在心,運用心思深沉而隐秘;衆人馬虎大意,很少留心,見到賢聖說出事物的名稱,就認為他們很神。

    以此推論,詹何見到黑牛弄白了蹄子,也是這類情況。

    他如果不是靠術數推算出來的,那就是先前已經從外邊聽見或見到過了。

     【原文】 78·18方今占射事之工,據正術數,術數不中,集以人事。

    人事于術數而用之者,與神無異。

    詹何之徒,方今占射事者之類也。

    如以詹何之徒性能知之,不用術數,是則巢居者先知風,穴處者先知雨。

    智明早成,項讬、尹方其是也。

     【注釋】 占射事之工:以通過占蔔猜度事物預測吉兇為職業的人。

     正:判斷。

     據文意,“人事”前當有“集”字。

     巢居者:在樹上搭窩住的動物,指鳥類。

     穴處者:在地上鑿洞而居的動物,指蚯蚓、螞蟻之類。

     【譯文】 當今以占射事物為職業的人,首先依據術數來判斷吉兇,術數判斷不中,就摻雜以人事。

    能把人事和術數結合起來運用的人,就和神沒有什麼不同了。

    詹何這類人,就是當今占射事物一類的人。

    如果認為詹何這類人天生就能預知那些事,不依靠術數來推算,那他們就像鳥類能預知刮風,蚯蚓螞蟻之類能預知下雨一樣了。

    聰明才智早熟,項讬、尹方大概就屬于這一類人吧。

     【原文】 78·19難曰:“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

    帝喾生而自言其名。

    未有聞見于外,生辄能言,稱其名,非神靈之效,生知之驗乎?” 【注釋】 弱:幼小。

    這裡指剛生下來。

     以上事見《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五帝德篇》。

     【譯文】 有人責難說:“黃帝天生就很神靈,剛生下來就能說話。

    帝喾生下來就能自己說出自己的名字。

    沒有在外面的見聞,生下來就能說話,稱呼自己的名字,難道不是神靈和天生預知的證明嗎?” 【原文】 78·20曰:黃帝生而言,然而母懷之二十月生,計其月數,亦已二歲在母身中矣。

    帝喾能自言其名,然不能言他人之名,雖有一能,未能遍通。

    所謂神而生知者,豈謂生而能言其名乎?乃謂不受而能知之,未得能見之也?黃帝、帝喾雖有神靈之驗,亦皆早成之才也。

    人才早成,亦有晚就。

    雖未就師,家問室學。

    人見其幼成早就,稱之過度。

     【注釋】 以上事參見本書《吉驗篇》。

    尋下文,“二十”後當有“五”字。

    《宋書·符瑞志》作“孕二十五月而生”。

     晚就:指經過後天學習而成就的。

     【譯文】 回答說:黃帝生下來能說話,然而他的母親懷他二十五個月才生下他來,計算這個月數,他也已經有兩年在他母親的身體中了。

    帝喾生下來能自己說出名字,然而他不能說出别人的名字,即使有一方面的才能,卻不能通曉所有的事情。

    所謂神靈能天生先知的人,難道講的是生下來就能說出他自己的名字嗎?還是說沒有經過傳授就能知道,沒有接觸過就能預見呢?黃帝、帝喾雖然有神靈的證明,但也都是屬于有早熟的才智。

    人的聰明才智有成熟得早的,也有經過後天學習才成就的。

    即使沒有請教老師,在家裡已經向人請教和學習過了。

    人們見他年幼而才智早成,稱贊他就過頭了。

     【原文】 78·21雲項讬七歲,是必十歲;雲教孔子,是必孔子問之。

    雲黃帝、帝喾生而能言,是亦數月。

    雲尹方年二十一,是亦且三十;雲無所師友,有不學書,是亦遊學家習。

    世俗褒稱過實,毀敗逾惡。

    世俗傳顔淵年十八歲升太山,望見吳昌門外有系白馬。

    定考實,顔淵年三十,不升太山,不望吳昌門。

    項讬之稱,尹方之譽,顔淵之類也。

     【注釋】 十歲:《天中記》引《圖經》雲:“項橐魯人,十歲而亡,時人屍而祝之,号小兒神。

    ”有:通“又”。

     十八:當為“三十”。

    下文及本書《書虛篇》文可證。

    太山:即泰山。

    吳:指春秋時吳國的國都,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昌門:即阊門,吳國國都的西城門。

    以上事參見本書《書虛篇》。

     【譯文】 說項讬七歲,這一定是有十歲了;說他教孔子,這一定是孔子去問過他。

    說黃帝、帝喾生下來就能說話,這也一定是生下來幾個月了。

    說尹方二十一歲,這也一定是将近三十歲了;說他沒有什麼師友,又不學習寫字,這也一定是他出外或在家學習過了。

    世間習俗稱贊别人時總是超過實際情況,說别人的壞話往往超過了他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