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知篇第七八

關燈
(11),皆案兆察迹,推原事類。

     【注釋】 辛有:人名,東周初大夫。

    伊川:指伊河流域,今河南嵩縣一帶。

     被:通“披”。

     晉:春秋時晉國。

    陸渾之戎:戎族的一支,原居西北地區,春秋時被秦、晉遷到伊川。

    事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據上文例,“竟如”後疑脫“其言”二字。

     據上文,“天子”後疑脫“宮”字。

     墓:疑當作“基”,形近而誤。

    博平之基:廣闊平坦的地基。

    指具有修建宮殿的地理條件。

    韓信:參見3·4注(14)。

     行:設法。

    營:營造,營建。

     王:疑當作“土”,形近而誤。

     上“之”字衍,尋上文可證。

     (11)達視:看得非常遠。

    洞聽:聽得非常透徹。

    達視洞聽:指超過一般人的視力和聽力。

     【譯文】 這樣說來樗裡子預見到天子的宮殿夾着他的墳墓,也就像辛有預知伊川一帶将會變成戎族居住的地區一樣。

    從前辛有經過伊川,見到披頭散發祭祀的人,就說:“不超過一百年,這個地方将會變成戎族居住的地區了!”那以後一百年,晉國遷移陸渾之戎到伊川一帶居住,竟然像辛有所預言的一樣。

    辛有預見到伊川将變成戎族居住的地區,是由于見到了披頭散發的先兆;樗裡子預見到天子的宮殿會夾着他的墳墓,也是由于見到了墓旁有廣闊平坦的地基。

    韓信埋葬他的母親,也設法營建在又高又寬敞的地方,讓墓的旁邊可以安置萬戶人家。

    以後竟然有萬戶人家居住在墓旁。

    所以樗裡子見到廣闊平坦的土地有修建宮台的征兆,就像韓信看到又高又寬敞的地方會出現萬戶人家一樣。

    能夠先知預見到未來的事情,并沒有超過一般人的視力和聽力,都是通過考察事情的征兆和迹象,根據同類事物進行推論得來的。

     【原文】 78·10春秋之時,卿、大夫相與會遇,見動作之變,聽言談之詭,善則明吉祥之福,惡則處兇妖之禍。

    明福處禍,遠圖未然,無神怪之知,皆由兆類。

    以今論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慮所能見也;不可知之事,不學不問不能知也。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雖大無難;不可知之事,厲心學問,雖小無易。

    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注釋】 可知之事:指通過自己的思考就能知道的事情。

     不可知之事:指單憑自己的思考不能知道的事情。

     厲:同“勵”。

    磨勵。

     【譯文】 春秋的時候,卿、大夫相互交往聚會,看到動作異常,聽見言談反常,善就說明是吉祥的福祐,惡就判斷是兇妖的禍患。

    能預先判明禍福,老早就考慮到尚未出現的事情,并沒有神怪的才智,都是由于察覺了先兆。

    現在用它來論述,所以能夠知道的事,通過思慮就能預見到;通過思慮不能夠知道的事,不學不問就不能夠知道。

    不學就能自己知道,不問就能自己通曉,從古到今已有的事例中,還沒有見到過。

    可以知道的事,隻要精心去思考它,事情再大也不難明白;不可以知道的事,即使用心學習和請教别人,事情再小也不容易弄懂,所以即使有智能的人,不學就沒有成就,不請教别人就不會知道。

     【原文】 78·11難曰:“夫項讬年七歲教孔子。

    案七歲未入小學而教孔子,性自知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其次也。

    ’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學問,謂若項讬之類也。

    王莽之時,勃海尹方年二十一,無所師友,性智開敏,明達六藝。

    魏都牧淳于倉奏:‘方不學,得文能讀誦,論義引五經文,文說議事,厭合人之心。

    ’帝征方,使射蜚蟲,。

    。

    射無非知者,天下謂之聖人。

    夫無所師友,明達六藝,本不學書,得文能讀,此聖人也。

    不學自能,無師自達,非神如何?” 【注釋】 項讬:又作“項橐”,春秋時人,傳說他“七歲而為孔子師”。

    參見《戰國策·秦策》、《淮南子·修務訓》、《新序·雜事》五。

     引文見《論語·季氏》。

     王莽:參見9·15注(15)。

     勃海:郡名,在今河北東南部。

    尹方:人名。

     六藝:即六經。

    參見16·6注。

     魏都:指西漢末年曾為冀州治所的邺縣(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

    邺縣在戰國時曾為魏文侯的國都,在漢代又一直是魏郡的治所,所以稱之為魏都。

    當時尹方的家鄉勃海郡歸冀州管轄。

    牧:州牧。

    西漢後期把一州的軍政長官剌史改稱“州牧”。

    淳于倉:人名,姓淳于,名倉。

    厭:同“餍”。

    滿足。

     射:猜測,辨認。

    蜚:通“飛”。

    蜚蟲:即鳥蟲書,一種變體篆書,以像鳥蟲之形而得名。

    。

    。

    :同“策”。

    竹簡。

    。

    。

    射:即策試,又名射策,對策,策問。

    漢代的一種考試方法,将試題寫在竹簡上,讓被考人回答。

    非:據文意,當為“弗”。

     【譯文】 有人責難說:“項讬年僅七歲就教導孔子。

    考察他七歲時尚未進入小學而教導孔子,這是天生的自知了。

    孔子說:‘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通過學習而知道的,是次一等。

    ’隻說天生就知道的,不講學習和請教别人,說的就是像項讬這樣的人。

    王莽的時候,勃海郡的尹方年紀才二十一歲,沒有老師也沒有學友,卻天生智慧聰明,通曉六藝。

    魏都牧淳于倉向皇帝上奏:‘尹方不用學習,得到文章就能讀誦,論說道理能引用五經文字,解釋文字議論事理,都能滿足人們的心意。

    ’皇帝征召尹方,讓他辨認鳥蟲書,又對他進行策試,他沒有不知道的,天下人稱他是聖人。

    沒有老師、學友,卻通曉六藝,根本不學寫字,得到文章卻能誦讀,這是聖人了。

    不學自己能知道,沒有老師自己能通曉,不是神而先知又是什麼呢?” 【原文】 78·12曰:雖無師友,亦已有所問受矣;不學書,已弄筆墨矣。

    兒始生産,耳目始開,雖有聖性,安能有知?項讬七歲,其三四歲時,而受納人言矣。

    尹方年二十一,其十四五時,多聞見矣。

    性敏才茂,獨思無所據,不睹兆象,不見類驗,卻念百世之後,有馬生牛,牛生驢,桃生李,李生梅,聖人能知之乎?臣弑君,子弑父,仁如顔淵,孝如曾參,勇如贲、育,辯如賜、予,聖人能見之乎? 【注釋】 卻念:退思,往後推想。

     顔淵:參見2·2注(18)。

     曾參:參見2·2注(18)。

     贲、育:孟贲、夏育。

    參見2·4注(15)、25·7注。

     賜:端木賜,子貢。

    參見3·3注。

    予:宰予。

    參見11·14注(12)。

     【譯文】 回答說:即使沒有師友,也已經有所提問與接受指教了;不學寫字,已經擺弄過筆墨了。

    小孩剛生下來,耳目才開始張開,即使有聖性,怎麼能有知識呢?項讬雖然才七歲,但他三四歲時,已經能接受容納人們所講的事情了。

    尹方雖然才二十一歲,但他十四五歲時,已經有許多所聞所見了。

    天性聰明才智過人,獨自思考無所依據,沒有覺察到預兆,不見類似的效驗,往下推想到百代之後,會有馬生牛,牛生驢,桃樹結李子,李樹結梅子,聖人能預見到這些情況嗎?往下推想到百代之後,會有臣殺君,子殺父,像顔淵那樣的仁人,像曾參那樣的孝子,像孟贲、夏育那樣的勇士,像子貢、宰予那樣的能言善辨的人,聖人能預見到這些情況嗎? 【原文】 78·13孔子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又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損益,言“可知”;稱後生,言“焉知”。

    後生難處,損益易明也。

    此尚為遠,非所聽察也。

    使一人立于牆東,令之出聲,使聖人聽之牆西,能知其黑白、短長、鄉裡、姓字、所自從出乎?溝有流壍,澤有枯骨,發首陋亡,肌肉腐絕,使人詢之,能知其農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非聖人無知,其知無以知也。

    知無以知,非問不能知也。

    不能知,則賢聖所共病也。

     【注釋】 引文見《論語·為政》。

     引文見《論語·子罕》。

     損益:增減。

    這裡指對周代禮義制度的增減改易。

     所自從出:指家族淵緣。

     壍:據本書《四諱篇》“腐澌于溝”,當作“澌”。

    澌(sī思):死。

    這裡指死屍。

    之:指聖人。

     【譯文】 孔子說:“如果将來有人繼承周朝的禮制,即使經過一百代,它的損益情況也還是可以預見得到的。

    ”又說:“後輩是可令人敬畏的,怎麼能知道後來的人不如現在的呢?”孔子論将來禮制的增減改易,稱為“可以知道”,講後輩,稱為“怎麼知道”。

    這是因為後輩的情況難以斷定,而制度的增減改易容易判明的緣故。

    這些例子都比較遙遠,不是人們所能耳聞目見的。

    讓一個人站立在牆的東面,叫他發出聲音,讓聖人在牆的西面聽他的聲音,聖人能知道這個人皮膚黑白、身材高矮、籍貫、姓名和家族淵緣嗎?水溝裡有流屍,山澤裡有枯骨,頭發和面孔都爛掉了,肌肉都腐爛消失了,讓人去詢問聖人,聖人能知道他是務農還是經商,年齡大小,以及犯什麼罪而被處死的嗎?并不是聖人無知,而是隻憑他的才智是無從知道的。

    憑他的才智無從知道,不問就不能知道。

    不問不能知道,這是賢聖同樣具有的缺陷。

     【原文】 78·14難曰:“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鳴于門外。

    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蹄。

    ’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其蹄。

    ’使人視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蹄。

    詹何,賢者也,尚能聽聲而知其色,以聖人之智,反不能知乎?” 【注釋】 詹何:人名。

     以上事參見《韓非子·解老》。

     【譯文】 有人責難說:“詹何坐着,他的學生在旁邊侍候,有一頭牛在門外面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