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意篇第七七
關燈
小
中
大
間的事例來侍奉鬼神,依照對待活人的道理來侍奉死人。
人有賞賜功勞供養親人的道理,因此也有報答恩德祭祀祖先的道理。
【原文】 77·10孔子之畜狗死,使子贛埋之,曰:“吾聞之也,弊帷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
丘也貧,無蓋,于其封也,亦與之席,毋使其首陷焉。
“延陵季子過徐,徐君好其劍,季子以當使于上國,未之許與。
季子使還,徐君已死。
季子解劍帶其冢樹。
禦者曰:“徐君已死,尚誰為乎?”季子曰:“前已心許之矣,可以徐君死故負吾心乎?”遂帶劍于冢樹而去。
祀為報功者,其用意猶孔子之埋畜狗也;祭為不背先者,其恩猶季之帶劍于冢樹也(11)。
【注釋】 畜狗:家犬。
贛(gòng貢):通“貢”。
子贛:子貢。
參見3·3注。
蓋:傘形的車蓋。
丘:孔子自稱。
封:聚土為墳稱“封”,這裡指埋葬。
以上事參見《禮記·檀弓下》。
延陵季子:季劄。
參見16·3注。
徐:參見16·4注。
徐君:徐國國君。
劉向認為他就是被楚文王所滅的徐偃王。
上國:參見16·4注。
以上事參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11)之:據遞修本應作“子”。
【譯文】 孔子養的狗死了,派子貢去埋狗,并說:“我聽說,破舊的帳幕不丢掉,是用來埋馬;破舊的車蓋不丢掉,是用來埋狗。
我貧窮,沒有車蓋,對于狗的埋葬,也要給它用席子,不要讓它的頭陷在泥土中。
”延陵季子路過徐國,徐國國君喜歡他的劍,季子因為正要出使到中原各國去,所以沒有答應把劍贈送他。
季子出使回來路過徐國,徐國國君已經死了。
季子解下佩劍挂在徐君墳墓的樹上。
駕車的人問:“徐君已經死了,劍還贈給誰呢?”季子說:“先前我心裡已答應贈劍給他了,難道能夠因為徐君已經死了的緣故而違背我的本心嗎?”于是就挂劍在墳墓的樹上而離開了徐國。
祭祀為報功,用意就同孔子埋葬所養的狗一樣;祭祀是為了不背棄祖先,報答恩德就同季子挂劍在墳墓的樹上一樣。
【原文】 77·11聖人知其若此,祭猶齋戒畏敬,若有鬼神,修興弗絕,若有禍福。
重恩尊功,殷勤厚恩,未必有鬼而享之者。
何以明之?以飲食祭地也。
人将飲食,謙退,示當有所先。
孔子曰:“雖蔬食萊羹,瓜祭,必齋如也。
”《禮》曰:“侍食于君,君使之祭,然後飲食之。
”祭,猶禮之諸祀也。
飲食亦可毋祭,禮之諸神,亦可毋祀也。
祭、祀之實一也,用物之費同也。
知祭地無神,猶謂諸祀有鬼,不知類也。
【注釋】 示當有所先:意即表示應當先祭祀産生五谷的地以報其恩。
《禮記·曲禮上》疏:“祭者,君子不忘本,有德必酬之,故得食而種種出少許置在豆間之地,以報先代造食之人也。
”瓜:據《論語·鄉黨》應為“必”。
引文見《論語·鄉黨》。
引文見《禮記·玉藻》。
【譯文】 聖人知道祭祀的意義是這樣,可是祭祀前還要齋戒,祭祀時還要嚴肅恭敬,好像真有鬼神一樣,連續不斷地舉行祭祀,好像鬼神真能消禍降福一樣。
實際上這是尊重祖先的恩德和前人的功績,殷勤地厚愛他們,未必有什麼鬼神來享用祭品。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用吃飯時祭地這件事就可以證明。
人們将要吃飯時,先謙讓,表示應當先祭地。
孔子說:“即使吃的是粗米飯蔬菜湯,也必定要拿出一點來祭一祭,而且一定要像齋戒那樣誠心敬意。
”《禮記》上說:“伺候君王吃飯,君王要讓他先祭祀,然後才吃飯。
”吃飯前祭地,就像禮所規定的各種祭祀一樣。
吃飯之前也可以不祭祀,禮所規定要祭的各種神,也可以不祭祀。
飲食之祭和諸神之祀實質上是一樣的,使用祭品的耗費也是相同的。
知道祭地并沒有什麼神,但是還要說各種祭祀都有鬼,這是不懂得類推的緣故。
【原文】 77·12經傳所載,賢者所紀,尚無鬼神,況不著篇籍!世間淫祀非鬼之祭,信其有神為禍福矣。
好道學仙者,絕谷不食,與人異食,欲為清潔也。
鬼神清潔于仙人,如何與人同食乎?論之以為人死無知,其精不能為鬼。
假使有之,與人異食。
異食則不肯食人之食;不肯食人之食則無求于人;無求于人則不能為人禍福矣。
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與不得。
得則喜,不得則怒。
喜則施恩而為福,怒則發怒而為禍;鬼神無喜怒,則雖常祭而不絕,久廢而不修,其何禍福于人哉? 【注釋】 道:這裡指求仙的法術。
【譯文】 經傳上記載的,賢者所記載的,尚且沒有鬼神,何況沒有寫在書上的呢!社會濫祭不該祭的鬼,迷信他們有神靈能造成禍福。
喜好法術求仙的人,不吃谷食,和一般人吃的不相同,是想身心清潔。
鬼神比仙人更清潔,怎麼會跟人吃同樣的東西呢?評論認為人死後是沒有知覺的,他的精神不會變成鬼。
假使有變成鬼的,和人吃的就不一樣。
吃的東西不同就不肯吃人的食物;不肯吃人的食物就對人無所求;對人無所求就不能給人造成禍福。
大凡人有喜怒,在于對所追求的東西得與不得。
得到就歡喜,不得就憤怒。
歡喜就施恩而成福,憤怒就發怒而成禍。
鬼神沒有喜怒,那麼即使經常不斷地進行祭祀,長時間地廢棄而不進行祭祀,對人又會有什麼禍福呢?
人有賞賜功勞供養親人的道理,因此也有報答恩德祭祀祖先的道理。
【原文】 77·10孔子之畜狗死,使子贛埋之,曰:“吾聞之也,弊帷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
丘也貧,無蓋,于其封也,亦與之席,毋使其首陷焉。
“延陵季子過徐,徐君好其劍,季子以當使于上國,未之許與。
季子使還,徐君已死。
季子解劍帶其冢樹。
禦者曰:“徐君已死,尚誰為乎?”季子曰:“前已心許之矣,可以徐君死故負吾心乎?”遂帶劍于冢樹而去。
祀為報功者,其用意猶孔子之埋畜狗也;祭為不背先者,其恩猶季之帶劍于冢樹也(11)。
【注釋】 畜狗:家犬。
贛(gòng貢):通“貢”。
子贛:子貢。
參見3·3注。
蓋:傘形的車蓋。
丘:孔子自稱。
封:聚土為墳稱“封”,這裡指埋葬。
以上事參見《禮記·檀弓下》。
延陵季子:季劄。
參見16·3注。
徐:參見16·4注。
徐君:徐國國君。
劉向認為他就是被楚文王所滅的徐偃王。
上國:參見16·4注。
以上事參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11)之:據遞修本應作“子”。
【譯文】 孔子養的狗死了,派子貢去埋狗,并說:“我聽說,破舊的帳幕不丢掉,是用來埋馬;破舊的車蓋不丢掉,是用來埋狗。
我貧窮,沒有車蓋,對于狗的埋葬,也要給它用席子,不要讓它的頭陷在泥土中。
”延陵季子路過徐國,徐國國君喜歡他的劍,季子因為正要出使到中原各國去,所以沒有答應把劍贈送他。
季子出使回來路過徐國,徐國國君已經死了。
季子解下佩劍挂在徐君墳墓的樹上。
駕車的人問:“徐君已經死了,劍還贈給誰呢?”季子說:“先前我心裡已答應贈劍給他了,難道能夠因為徐君已經死了的緣故而違背我的本心嗎?”于是就挂劍在墳墓的樹上而離開了徐國。
祭祀為報功,用意就同孔子埋葬所養的狗一樣;祭祀是為了不背棄祖先,報答恩德就同季子挂劍在墳墓的樹上一樣。
【原文】 77·11聖人知其若此,祭猶齋戒畏敬,若有鬼神,修興弗絕,若有禍福。
重恩尊功,殷勤厚恩,未必有鬼而享之者。
何以明之?以飲食祭地也。
人将飲食,謙退,示當有所先。
孔子曰:“雖蔬食萊羹,瓜祭,必齋如也。
”《禮》曰:“侍食于君,君使之祭,然後飲食之。
”祭,猶禮之諸祀也。
飲食亦可毋祭,禮之諸神,亦可毋祀也。
祭、祀之實一也,用物之費同也。
知祭地無神,猶謂諸祀有鬼,不知類也。
【注釋】 示當有所先:意即表示應當先祭祀産生五谷的地以報其恩。
《禮記·曲禮上》疏:“祭者,君子不忘本,有德必酬之,故得食而種種出少許置在豆間之地,以報先代造食之人也。
”瓜:據《論語·鄉黨》應為“必”。
引文見《論語·鄉黨》。
引文見《禮記·玉藻》。
【譯文】 聖人知道祭祀的意義是這樣,可是祭祀前還要齋戒,祭祀時還要嚴肅恭敬,好像真有鬼神一樣,連續不斷地舉行祭祀,好像鬼神真能消禍降福一樣。
實際上這是尊重祖先的恩德和前人的功績,殷勤地厚愛他們,未必有什麼鬼神來享用祭品。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用吃飯時祭地這件事就可以證明。
人們将要吃飯時,先謙讓,表示應當先祭地。
孔子說:“即使吃的是粗米飯蔬菜湯,也必定要拿出一點來祭一祭,而且一定要像齋戒那樣誠心敬意。
”《禮記》上說:“伺候君王吃飯,君王要讓他先祭祀,然後才吃飯。
”吃飯前祭地,就像禮所規定的各種祭祀一樣。
吃飯之前也可以不祭祀,禮所規定要祭的各種神,也可以不祭祀。
飲食之祭和諸神之祀實質上是一樣的,使用祭品的耗費也是相同的。
知道祭地并沒有什麼神,但是還要說各種祭祀都有鬼,這是不懂得類推的緣故。
【原文】 77·12經傳所載,賢者所紀,尚無鬼神,況不著篇籍!世間淫祀非鬼之祭,信其有神為禍福矣。
好道學仙者,絕谷不食,與人異食,欲為清潔也。
鬼神清潔于仙人,如何與人同食乎?論之以為人死無知,其精不能為鬼。
假使有之,與人異食。
異食則不肯食人之食;不肯食人之食則無求于人;無求于人則不能為人禍福矣。
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與不得。
得則喜,不得則怒。
喜則施恩而為福,怒則發怒而為禍;鬼神無喜怒,則雖常祭而不絕,久廢而不修,其何禍福于人哉? 【注釋】 道:這裡指求仙的法術。
【譯文】 經傳上記載的,賢者所記載的,尚且沒有鬼神,何況沒有寫在書上的呢!社會濫祭不該祭的鬼,迷信他們有神靈能造成禍福。
喜好法術求仙的人,不吃谷食,和一般人吃的不相同,是想身心清潔。
鬼神比仙人更清潔,怎麼會跟人吃同樣的東西呢?評論認為人死後是沒有知覺的,他的精神不會變成鬼。
假使有變成鬼的,和人吃的就不一樣。
吃的東西不同就不肯吃人的食物;不肯吃人的食物就對人無所求;對人無所求就不能給人造成禍福。
大凡人有喜怒,在于對所追求的東西得與不得。
得到就歡喜,不得就憤怒。
歡喜就施恩而成福,憤怒就發怒而成禍。
鬼神沒有喜怒,那麼即使經常不斷地進行祭祀,長時間地廢棄而不進行祭祀,對人又會有什麼禍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