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意篇第七七

關燈
本當作“反”。

     《月令》:《禮記》中的一篇。

    祭戶以春:《白虎通德論·五祀》:“春祭戶,戶者人所出入,春亦萬物始觸戶而出也。

    秋祭門,門以閉藏自固也,秋亦萬物成熟,内備自守也。

    ” 【譯文】 春天求雨的祭祀被廢除了,秋天求雨的祭祀仍然保存下來,所以社會上常年舉行對靈星的祭祀,到現在一直不間斷。

    祭祀的名稱和從前不一樣了,所以世人不明白;祭禮廢除不用了,所以儒者不知道。

    世儒考察祭禮。

    不知道為什麼祭祀靈星,因為它難懂也就不知道怎麼解釋,由于皇帝稱它叫“明星”,根據明星這一名稱,就把它解釋為“歲星”。

    歲星,與東方相配屬。

    東方與春天相配屬,春天掌管生長萬物,因此祭祀歲星,是祈求春天之福。

    四季對萬物生長都有貢獻,隻在春天祈求,是因為重視根本尊重一年的開始。

    如果真像儒者說的那樣,求春之福,反而在秋天祭祀,這就不是祈求春天之福了。

    《月令》中規定在春天祭戶神,在秋天祭門神,各自根據合适的季節祭祀。

    如果有人在秋天祭門神,卻說是祭戶神,評論的人能同意這種說法嗎? 【原文】 77·8不然,則明星非歲星也,乃龍星也。

    龍星二月見,則雩祈谷雨;龍星八月将入,則秋雩祈谷實。

    儒者或見其義,語不空生。

    春雩廢,秋雩興,故秋雩之名,自若為明星也,實曰靈星。

    靈星者,神也;神者,謂龍星也。

    群神謂風伯、雨師、雷公之屬。

    風以搖之,雨以潤之,雷以動之,四時生成,寒暑變化。

    日月星辰,人所瞻仰。

    水旱,人所忌惡。

    四方,氣所由來。

    山林川谷,民所取材用。

    此鬼神之功也。

     【注釋】 明星非歲星:意思是,明星後來是在秋天祭祀,歲星是該在春天祭祀的,所以二者不能混淆。

    據上下文意,“雩”字前疑當補“春”字。

     “龍”字與“靈”字通用,聲轉作“靈”。

    《論語發微》:“《論衡》以靈星為龍星,聲之轉。

    ”黃震《日抄》:“《論衡》釋靈星之名,似矣。

    ” 鬼神:王充指的是“百神”,也即是自然的力量。

     【譯文】 不是這樣的話,那麼明星就不是歲星,而是龍星。

    龍星在二月出現,就舉行春雩祈求滋養谷物的雨水;龍星在八月将要看不見了,就舉行秋雩祈求谷物有收成。

    有的儒者可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他們的話不是憑空說的。

    春雩廢除了,秋雩興起了,所以秋雩的名稱,自然就像是對明星的祭祀了,實際上它應該叫靈星。

    靈星是神,神,講的就是龍星。

    衆神指的是風伯、雨師、雷公之類的神。

    風搖動萬物,雨滋潤萬物,雷震動萬物,四季使萬物生長、成熟,寒暑使萬物發生變化。

    日月星辰,是人們所瞻仰的,水旱災害,是人們所憎恨的。

    四方,是氣産生出來的處所。

    山林川谷,是老百姓取得資财的地方。

    這就是百神的功勞。

     【原文】 77·9凡祭祀之義有二:一曰報功,二曰修先。

    報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

    力勉恩崇,功立化通,聖王之務也。

    是故“聖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帝喾能序星辰以著衆。

    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

    舜勤民事而野死。

    鲧勤洪水而殛死。

    禹能修鲧之功。

    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

    颛顼能修之。

    契為司徒而民成。

    冥勤其官而水死。

    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

    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

    ”凡此功烈,施布于民,民賴其力,故祭報之。

    宗廟先祖,己之親也,生時有養親之道,死亡義不可背,故修祭祀,示如生存。

    推人事鬼神,緣生事死。

    人有賞功供養之道,故有報恩祀祖之義。

     【注釋】 引文參見《禮記·祭法》。

     序星辰:指了解星辰的位次和它們在不同季節出沒的規律。

    著衆:意思是使老百姓辦事情了解休作之期。

     義終:善終。

    指堯禅位給舜,安享晚年。

     司徒:官名,掌管教化。

     除其虐:指湯放逐夏朝的最後一個君王桀。

     去民之災:指周文王、周武王消滅商朝最後一個君王纣。

    引文見《禮記·祭法》。

     【譯文】 大凡祭祀的道理有兩點:一是報答功勞,二是敬奉祖先。

    報答功勞是為了勉勵盡心盡力的人,敬奉祖先是為了尊崇有恩德的人。

    盡心盡力受到勉勵,恩德受到尊崇,功業樹立教化廣布,是聖王的職責。

    所以“聖王制定了祭祀的标準,凡制定法律能在民間施行的人就祭祀他,凡勤勞國事而死的人就祭祀他,凡有戰功安定國家的人就祭祀他,凡能防禦大災害的人就祭祀他,凡能抵禦大禍患的人就祭祀他。

    ”“帝喾能了解星辰的位次及出沒而使老百姓行事有依據。

    堯能賞罰分明施刑以法而得到善終。

    舜辛勤地為民辦事而死在邊遠的地方。

    鲧辛辛苦苦地理洪水無功而受處死。

    禹能完滿地完成鲧治水的事業。

    黃帝給百物确定了名稱,以此啟發老百姓共同享受這此财富。

    颛顼能使黃帝的事業更加完備,契當司徒教化百姓很有成效。

    冥盡到了水官的職責而死于治水的事業。

    湯以寬厚統治百姓而放逐了夏桀。

    文王用文治,武王用武功,除掉了百姓的災禍。

    ”所有這些功業,普遍地給老百姓帶來了好處,老百姓依靠了他們的力量,所以祭祀報答他們。

    宗廟供奉的祖先,是自己的親人,他們活着的時候有贍養他們的道義,死亡後按禮不能背棄他們,所以舉行祭祀,表示和活着的時候一樣對待他們。

    根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