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義篇第七六
關燈
小
中
大
《周禮·天官·亨人》疏:“謂大古之羹,不調以鹽菜及五味。
”斛(hú胡):古容量單位。
漢代十鬥為一斛。
郊:古代帝王在南郊祭天叫“郊”。
【譯文】 如果天地的精神,就像人具有的精神一樣,就人的精神來說,怎麼能吃喝東西呢?中等人的身體高七八尺,身大有四五圍,要吃一鬥食物,喝一鬥湯,才能飽足,吃得多的要三四鬥才夠。
天地的廣大,要以萬裡來計算。
圜丘上面,一頭小牛犢,加上谷物、麥芽糖和肉湯,不過幾斛而已,用這點東西給天地吃,天地怎麼能吃得飽呢?天地的想法就同人的想法一樣,人吃東西不飽足,就會埋怨主人,不會用恩德來回報他。
一定要說天地确實能吃得飽,那麼古代郊祀的人就對不起天地了。
【原文】 76·4山,猶人之有骨節也;水,猶人之有血脈也。
故人食腸滿,則骨節與血脈因以盛矣。
今祭天地,則山川随天地而飽。
今别祭山川,以為異神,是人食已,更食骨節與血脈也。
社稷,報生谷物之功。
萬民生于天地,猶毫毛生于體也。
祭天地,則社稷設其中矣,人君重之,故複别祭。
必以為有神,是人之膚肉當複食也。
【注釋】 社稷:參見28·36注。
這裡指祭祀“社稷”。
【譯文】 大地上的山,好比人身上有骨骼;大地上的水,好比人身上有血脈。
所以人吃喝得腸胃飽滿了,那麼骨骼和血脈因此也就強健旺盛了。
現在祭祀天地,那麼山川也随天地而吃飽了。
如今又另外祭祀山川,認為是不同的神,這樣就等于說人吃完了,還要讓骨骼和血脈再吃。
祭祀社稷,是為了報答它們生育谷物的功勞。
萬民生長在天地之間,好比毫毛生長在人體上一樣。
祭祀天地,那麼社稷也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社稷,所以又另外祭祀。
一定要認為社稷神靈,這等于說人吃飽後皮膚和肌肉還要再吃東西。
【原文】 76·5五祀初本在地,門、戶用木與土,土木生于地,井、竈、室中霤皆屬于地,祭地,五祀設其中矣,人君重之,故複别祭。
必以為有神,是食已,當複食形體也。
風伯、雨師、雷公,是群神也。
風,猶人之有吹喣也;雨,猶人之有精液也;雷,猶人之有腹鳴也。
三者附于天地,祭天地,三者在矣,人君重之,故别祭。
必以為有神,則人吹喣、精液、腹鳴,當複食也。
日、月,猶人之有目;星辰,猶人之有發。
三光附天,祭天,三光在矣,人君重之,故複别祭。
必以為有神,則人之食已,複食目與發也。
【注釋】 室中霤(liù六):家中祭祀的土地神。
據上文“是人食已”,“是”字下當有“人”字。
風伯:傳說中的神禽,名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能緻風雨。
雨師:古代神話中的司雨之神,一名屏翳,一名号屏,一名玄冥。
雷公:即雷神。
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吹喣(xǔ許):呼氣。
據遞修本,“故”字下有“複”字。
【譯文】 五種祭祀的對象起初都來源于土地,門、戶是用土和木造成的,土和木生于地上,井神、竈神、室中霤都屬于地,祭祀土地,五祀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五祀,所以又另外祭祀。
一定認為五祀的對象有神靈,這等于說人吃完了,還要再給身體的其他部分吃。
風師、雨伯、雷公,是一般的神。
風,好比人有呼吸;雨,好比人有精液;雷,好比人有腹鳴。
風、雨、雷都附于天地,祭祀天地,三者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這三者,所以又另外祭祀。
一定認為風、雨、雷有神靈,那麼人的呼吸、精液、腹鳴都應當再吃東西了。
日月,好比人有眼睛;星,好比人有毛發。
日月星依附于天,祭祀天,日月星辰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日月星,所以又另外祭祀。
一定認為日月星有神靈,那就是說人吃完了,又讓眼睛和毛發再吃東西。
【原文】 76·6宗廟,己之先也。
生存之時,謹敬供養,死不敢不信,故修祭祀,緣先事死,示不忘先。
五帝三王郊宗黃帝、帝喾之屬,報功堅力,不敢忘德,未必有鬼神審能歆享之也。
夫不能歆享,則不能神;不能神,則不能為福,亦不能為禍。
禍福之起,由于喜怒;喜怒之發,由于腹腸。
有腹腸者辄能飲食,不能飲食則無腹腸,無腹腸則無用喜怒,無用喜怒則無用為禍福矣。
【注釋】 先:據遞修本應作“生”。
緣生事死:《白虎通德論·宗廟》
”斛(hú胡):古容量單位。
漢代十鬥為一斛。
郊:古代帝王在南郊祭天叫“郊”。
【譯文】 如果天地的精神,就像人具有的精神一樣,就人的精神來說,怎麼能吃喝東西呢?中等人的身體高七八尺,身大有四五圍,要吃一鬥食物,喝一鬥湯,才能飽足,吃得多的要三四鬥才夠。
天地的廣大,要以萬裡來計算。
圜丘上面,一頭小牛犢,加上谷物、麥芽糖和肉湯,不過幾斛而已,用這點東西給天地吃,天地怎麼能吃得飽呢?天地的想法就同人的想法一樣,人吃東西不飽足,就會埋怨主人,不會用恩德來回報他。
一定要說天地确實能吃得飽,那麼古代郊祀的人就對不起天地了。
【原文】 76·4山,猶人之有骨節也;水,猶人之有血脈也。
故人食腸滿,則骨節與血脈因以盛矣。
今祭天地,則山川随天地而飽。
今别祭山川,以為異神,是人食已,更食骨節與血脈也。
社稷,報生谷物之功。
萬民生于天地,猶毫毛生于體也。
祭天地,則社稷設其中矣,人君重之,故複别祭。
必以為有神,是人之膚肉當複食也。
【注釋】 社稷:參見28·36注。
這裡指祭祀“社稷”。
【譯文】 大地上的山,好比人身上有骨骼;大地上的水,好比人身上有血脈。
所以人吃喝得腸胃飽滿了,那麼骨骼和血脈因此也就強健旺盛了。
現在祭祀天地,那麼山川也随天地而吃飽了。
如今又另外祭祀山川,認為是不同的神,這樣就等于說人吃完了,還要讓骨骼和血脈再吃。
祭祀社稷,是為了報答它們生育谷物的功勞。
萬民生長在天地之間,好比毫毛生長在人體上一樣。
祭祀天地,那麼社稷也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社稷,所以又另外祭祀。
一定要認為社稷神靈,這等于說人吃飽後皮膚和肌肉還要再吃東西。
【原文】 76·5五祀初本在地,門、戶用木與土,土木生于地,井、竈、室中霤皆屬于地,祭地,五祀設其中矣,人君重之,故複别祭。
必以為有神,是食已,當複食形體也。
風伯、雨師、雷公,是群神也。
風,猶人之有吹喣也;雨,猶人之有精液也;雷,猶人之有腹鳴也。
三者附于天地,祭天地,三者在矣,人君重之,故别祭。
必以為有神,則人吹喣、精液、腹鳴,當複食也。
日、月,猶人之有目;星辰,猶人之有發。
三光附天,祭天,三光在矣,人君重之,故複别祭。
必以為有神,則人之食已,複食目與發也。
【注釋】 室中霤(liù六):家中祭祀的土地神。
據上文“是人食已”,“是”字下當有“人”字。
風伯:傳說中的神禽,名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能緻風雨。
雨師:古代神話中的司雨之神,一名屏翳,一名号屏,一名玄冥。
雷公:即雷神。
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吹喣(xǔ許):呼氣。
據遞修本,“故”字下有“複”字。
【譯文】 五種祭祀的對象起初都來源于土地,門、戶是用土和木造成的,土和木生于地上,井神、竈神、室中霤都屬于地,祭祀土地,五祀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五祀,所以又另外祭祀。
一定認為五祀的對象有神靈,這等于說人吃完了,還要再給身體的其他部分吃。
風師、雨伯、雷公,是一般的神。
風,好比人有呼吸;雨,好比人有精液;雷,好比人有腹鳴。
風、雨、雷都附于天地,祭祀天地,三者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這三者,所以又另外祭祀。
一定認為風、雨、雷有神靈,那麼人的呼吸、精液、腹鳴都應當再吃東西了。
日月,好比人有眼睛;星,好比人有毛發。
日月星依附于天,祭祀天,日月星辰都包括在其中了,君王尊重日月星,所以又另外祭祀。
一定認為日月星有神靈,那就是說人吃完了,又讓眼睛和毛發再吃東西。
【原文】 76·6宗廟,己之先也。
生存之時,謹敬供養,死不敢不信,故修祭祀,緣先事死,示不忘先。
五帝三王郊宗黃帝、帝喾之屬,報功堅力,不敢忘德,未必有鬼神審能歆享之也。
夫不能歆享,則不能神;不能神,則不能為福,亦不能為禍。
禍福之起,由于喜怒;喜怒之發,由于腹腸。
有腹腸者辄能飲食,不能飲食則無腹腸,無腹腸則無用喜怒,無用喜怒則無用為禍福矣。
【注釋】 先:據遞修本應作“生”。
緣生事死:《白虎通德論·宗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