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篇第七五

關燈
人一分之肉也,安能曉之?如所解宅神乎?則此名曰“解宅”,不名曰“解土”。

    禮,入宗廟,無所主意,斬尺二寸之木,名之曰主,主心事之,不為人像。

    今解土之祭,為土偶人,像鬼之形,何能解乎?神,荒忽無形,出入無門,故謂之神。

    今作形像,與禮相違,失神之實,故知其非。

    象似布藉,不設鬼形,解土之禮,立土偶人,如祭山可為石形,祭門戶可作木人乎? 【注釋】 照上文句例,“一宅之土”下疑脫“乎”字。

     主(hù注):通“注”,傾心。

     主:指宗廟裡立的祖先牌位,又稱神主。

     布:鋪。

    藉:墊子,席子。

    象似布藉:這句話疑有脫誤,大意是按禮的規定,祭祀鬼神隻是象征性地設一個坐位就行了。

     形:據文意,疑當作“人”。

     【譯文】 現在所要解謝的是地神嗎?而地的耳朵遙遠,不能聽到。

    所要解謝的是一宅之土嗎?而一宅之土好比人身上的一部分肉,怎麼能明白這一點呢?如果所解謝的是宅神嗎?那麼這名稱就該叫“解宅”,不該叫“解土”。

    根據禮的規定,人們到宗廟裡去祭祀,由于沒有一個集中表達心意的地方,就砍一根一尺二寸長的木棒,稱之為神主,傾心侍奉它,但并不設人的形象。

    現在解土的祭祀,設置土偶人,像鬼神的形象,怎麼解釋謝呢?神,恍恍惚惚沒有固定的形體,出入不通過門,所以稱為神。

    現在制作了形象,與禮的規定相違背,違反了神“荒忽無形”的事實,所以知道它是錯的。

    應該安設一個象征性的坐位,不設立鬼的形象,而解土的禮節,卻設立了土偶人。

    如果祭山神可以做一個石人,那麼祭門神戶神可以制作一個木人嗎? 【原文】 75·11晉中行寅将亡,召其太祝,欲加罪焉,曰:“子為我祀,犧牲不肥澤也?且齊戒不敬也?使吾國亡,何也?”祝簡對曰:“昔日吾先君中行密子有車十乘,不憂其薄也,憂德義之不足也。

    今主君有革車百乘,不憂義之薄也,唯患車之不足也。

    夫船車饬則賦斂厚,賦斂厚則民謗詛。

    君苟以祀為有益于國乎(11);詛亦将為亡矣。

    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祝其何罪?”中行子乃慚。

     【注釋】 中行寅:即荀寅。

    參見64·9注。

    亡:逃走。

    這裡指中行氏被當權的大夫趙氏打敗後,逃離晉國。

     太祝:掌管祭祀的官。

     祀:此文出自劉向《新序·雜事》,當據之改作“祝”。

     齊:通“齋”。

    齊戒:即齋戒。

     簡:太祝的名字。

     日:疑為“者”之壞字。

    《新序》亦為“者”。

    先君:已故的君王。

    中行密子:中行寅之父。

    《新序》作“穆子”。

    車:《新序》作“皮車”。

    乘(shèng聖):古代四匹馬拉的戰車一輛稱一乘。

    主君:指中行寅。

    革車:用皮革包裹車廂的車。

     據《新序·雜事》“義”字前有“德”字。

     饬:通“飾”。

    裝飾。

     謗:指責。

    詛:詛咒,祈禱鬼神降禍于所恨的人。

     (11)祀:本文以“祝”、“詛”對言,作“祀”誤,據《新序·雜事》應作“祝”。

     【譯文】 晉國中行寅将要逃亡,召見他的太祝,想要給他加罪,說:“你替我祭祀祈禱,是所用的犧牲不肥美光潤呢?還是齋戒時不嚴肅認真呢?使我的國家遭到滅亡,是為什麼呢?”太祝簡回答說:“過去我們的先君中行密子有戰車十乘,不愁戰車少,憂慮的是德義不足。

    現在主君有革車上百乘,不憂慮德義少,隻愁戰車不足。

    船和車裝飾得越好則征收的賦稅就越重,賦稅過重那麼老百姓就要指責詛咒。

    您如果認為祭祀有益于國家,那麼老百姓的詛咒也會使國家滅亡。

    一個人祝禱,一國人詛咒,一個人的祝禱抵不過一萬人的詛咒,國家滅亡,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當太祝的有什麼罪呢?”中行子這才感到慚愧。

     【原文】 75·12今世信祭祀,中行子之類也。

    不修其行而豐其祝,不敬其上而畏其鬼;身死禍至,歸之于祟,謂祟未得;得祟修祀,禍繁不止,歸之于祭,謂祭未敬。

    夫論解除,解除無益;論祭祀,祭祀無補;論巫祝,巫祝無力。

    竟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明矣哉! 【注釋】 祟:指兇神作怪。

     【譯文】 現在社會上迷信祭祀,就同中行子這類人一樣。

    不修養自己的操行而是隆重地進行祭祀,不尊敬祖先而是害怕鬼神;生命死亡禍殃到來,就歸罪于兇神作怪,認為是由于什麼兇神在作怪沒有搞清楚的緣故;等到了解了是哪種兇神在作怪去祭祀它,而禍亂仍然不斷發生,又歸罪于祭祀,認為是祭祀不恭敬。

    若論解除,解除于事無益;若論祭祀,祭祀于事無補;若論巫祝,巫祝也無能為力。

    歸根到底兇禍在人不在鬼,在于德義而不在于祭祀,這是很明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