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葬篇第六七
關燈
小
中
大
子謂為刍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 睹用人殉之兆:意即從中看出了将來會用人去殉葬的苗頭。
實際上,在孔子之前早就有了人殉,用偶人殉葬比人殉要晚得多。
根據地下發掘,早在商代,奴隸主就大量用奴隸殉葬了。
殉:《禮記·檀弓下》鄭注:“殺人以衛死者曰殉。
” 傳:疑為“儒”之誤。
本篇并舉儒墨議論之誤。
【譯文】 孔子又說,雖然殉葬的器物做得不精緻,但表示了人們認為人死後還很神明的心意。
俑就是偶人,形狀像活人一樣,所以魯國用偶人殉葬,孔子為此而歎息。
他從中看出将會用人殉葬的苗頭,因此歎息哀痛用偶人殉葬。
如果孔子認為對待死人應當像對待活人那樣為他備辦器物,并不是表示死人真像活人一樣,用意全在于宣揚他的禮教,用偶人殉葬,擔心以後會用活人殉葬,用明器殉葬,難道就不怕後人用精緻的器物殉葬嗎?杜絕了用活人殉葬的根源,而不堵塞浪費财物的渠道,重視人而不愛惜财物,愛惜人而不擔憂國家,儒家議論的錯誤就在于此。
【原文】 67·12救漏防者,悉塞其穴,則水洩絕。
穴不悉塞,水有所漏,漏則水為患害。
論死不悉則奢禮不絕,不絕則喪物索用。
用索物喪,民貧耗之至,危亡之道也。
【注釋】 漏防:有漏洞的堤壩。
奢禮:指厚葬。
【譯文】 治理有漏洞的堤壩,要全部堵塞堤壩的漏洞,這樣水的洩漏就會停止。
漏洞不全部堵塞,水有洩漏的地方,洩漏那麼水就會造成災害。
論述死人無知不徹底,那麼厚葬的奢侈禮節就不會杜絕,不杜絕就會讓人傾家蕩産。
财物消耗幹淨,老百姓會貧困到極點,這是使國家走向危亡的道路。
【原文】 67·13蘇秦為燕,使齊國之民高大丘冢,多藏财物,蘇秦身弗以勸勉之。
财盡民貪,國空兵弱,燕軍卒至,無以自衛,國破城亡,主出民散。
今不明死之無知,使民自竭以厚葬親,與蘇秦奸計同一敗。
【注釋】 蘇秦為燕: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了幫助燕國,曾到齊國去做官,借機勸齊湣(mǐn敏)王提倡厚葬,擴建宮室園囿,以消耗齊國的财力。
蘇秦:參見11·3注。
弗:當作“茀”,通“绋”。
送葬時引棺的繩索。
蘇秦身绋以勸勉之:此事不明出處。
也許王充别有所本。
貪:據遞修本應作“貧”。
卒:通“猝”。
主出: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公元前284年,燕軍攻破齊都,齊湣王出逃。
【譯文】 蘇秦為了燕國,讓齊國的老百姓把墳墓造得又高又大,在墳墓中多藏财物,蘇秦親自執绋送葬以勸導齊人厚葬。
齊國财物耗盡百姓貧窮,國庫空虛将士無力,燕軍突然打來,齊國沒有什麼可以自衛,國都被攻破城市被占領,君王逃走百姓散盡。
現在不闡明死人無知,讓老百姓耗盡自己的财物,這和蘇秦的奸計是同一種禍害。
【原文】 67·14墨家之議,自違其術,其薄葬而又右鬼,右鬼引效,以杜伯為驗。
杜伯死人,如謂杜伯為鬼,則夫死者審有知。
如有知而薄葬之,是怒死人也。
情欲厚而惡薄,以薄受死者之責,雖右鬼,其何益哉?如以鬼非死人,則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則其薄葬非也。
術用乖錯,首尾相違,故以為非。
非與是不明,皆不可行。
夫如是,世俗之人,可一詳覽。
詳覽如斯,可一薄葬矣。
【注釋】 據本書《案書篇》“人情欲厚惡薄”,“情”字前應補“人”字。
斯:此。
指王充本文所分析的道理。
【譯文】 墨家的主張同他的觀點自相矛盾,墨家主張薄葬而又崇尚鬼,崇尚鬼舉例證明,就以杜伯為例。
杜伯是死人,如果認為杜伯是鬼,那麼死人确實有知。
如果死人有知而薄葬他,這是激怒死人。
人的心情是想厚葬而讨厭薄葬,由于薄葬而受到死人的責罰,即使崇尚鬼,那又有什麼好處呢?如果認為鬼不是死人變的,那麼相信杜伯死後變鬼就不對了;如果認為鬼是死人變的,那麼對他薄葬也就不對了。
基本觀點和具體主張互相違背,前後矛盾,所以認為墨家的觀點是錯的。
是與非沒有闡明,所以都行不通。
既然如此,世俗之人,可以全面詳細鑒别。
詳細鑒别如上文所分析的,就可以一律實行薄葬了。
” 睹用人殉之兆:意即從中看出了将來會用人去殉葬的苗頭。
實際上,在孔子之前早就有了人殉,用偶人殉葬比人殉要晚得多。
根據地下發掘,早在商代,奴隸主就大量用奴隸殉葬了。
殉:《禮記·檀弓下》鄭注:“殺人以衛死者曰殉。
” 傳:疑為“儒”之誤。
本篇并舉儒墨議論之誤。
【譯文】 孔子又說,雖然殉葬的器物做得不精緻,但表示了人們認為人死後還很神明的心意。
俑就是偶人,形狀像活人一樣,所以魯國用偶人殉葬,孔子為此而歎息。
他從中看出将會用人殉葬的苗頭,因此歎息哀痛用偶人殉葬。
如果孔子認為對待死人應當像對待活人那樣為他備辦器物,并不是表示死人真像活人一樣,用意全在于宣揚他的禮教,用偶人殉葬,擔心以後會用活人殉葬,用明器殉葬,難道就不怕後人用精緻的器物殉葬嗎?杜絕了用活人殉葬的根源,而不堵塞浪費财物的渠道,重視人而不愛惜财物,愛惜人而不擔憂國家,儒家議論的錯誤就在于此。
【原文】 67·12救漏防者,悉塞其穴,則水洩絕。
穴不悉塞,水有所漏,漏則水為患害。
論死不悉則奢禮不絕,不絕則喪物索用。
用索物喪,民貧耗之至,危亡之道也。
【注釋】 漏防:有漏洞的堤壩。
奢禮:指厚葬。
【譯文】 治理有漏洞的堤壩,要全部堵塞堤壩的漏洞,這樣水的洩漏就會停止。
漏洞不全部堵塞,水有洩漏的地方,洩漏那麼水就會造成災害。
論述死人無知不徹底,那麼厚葬的奢侈禮節就不會杜絕,不杜絕就會讓人傾家蕩産。
财物消耗幹淨,老百姓會貧困到極點,這是使國家走向危亡的道路。
【原文】 67·13蘇秦為燕,使齊國之民高大丘冢,多藏财物,蘇秦身弗以勸勉之。
财盡民貪,國空兵弱,燕軍卒至,無以自衛,國破城亡,主出民散。
今不明死之無知,使民自竭以厚葬親,與蘇秦奸計同一敗。
【注釋】 蘇秦為燕: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了幫助燕國,曾到齊國去做官,借機勸齊湣(mǐn敏)王提倡厚葬,擴建宮室園囿,以消耗齊國的财力。
蘇秦:參見11·3注。
弗:當作“茀”,通“绋”。
送葬時引棺的繩索。
蘇秦身绋以勸勉之:此事不明出處。
也許王充别有所本。
貪:據遞修本應作“貧”。
卒:通“猝”。
主出: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公元前284年,燕軍攻破齊都,齊湣王出逃。
【譯文】 蘇秦為了燕國,讓齊國的老百姓把墳墓造得又高又大,在墳墓中多藏财物,蘇秦親自執绋送葬以勸導齊人厚葬。
齊國财物耗盡百姓貧窮,國庫空虛将士無力,燕軍突然打來,齊國沒有什麼可以自衛,國都被攻破城市被占領,君王逃走百姓散盡。
現在不闡明死人無知,讓老百姓耗盡自己的财物,這和蘇秦的奸計是同一種禍害。
【原文】 67·14墨家之議,自違其術,其薄葬而又右鬼,右鬼引效,以杜伯為驗。
杜伯死人,如謂杜伯為鬼,則夫死者審有知。
如有知而薄葬之,是怒死人也。
情欲厚而惡薄,以薄受死者之責,雖右鬼,其何益哉?如以鬼非死人,則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則其薄葬非也。
術用乖錯,首尾相違,故以為非。
非與是不明,皆不可行。
夫如是,世俗之人,可一詳覽。
詳覽如斯,可一薄葬矣。
【注釋】 據本書《案書篇》“人情欲厚惡薄”,“情”字前應補“人”字。
斯:此。
指王充本文所分析的道理。
【譯文】 墨家的主張同他的觀點自相矛盾,墨家主張薄葬而又崇尚鬼,崇尚鬼舉例證明,就以杜伯為例。
杜伯是死人,如果認為杜伯是鬼,那麼死人确實有知。
如果死人有知而薄葬他,這是激怒死人。
人的心情是想厚葬而讨厭薄葬,由于薄葬而受到死人的責罰,即使崇尚鬼,那又有什麼好處呢?如果認為鬼不是死人變的,那麼相信杜伯死後變鬼就不對了;如果認為鬼是死人變的,那麼對他薄葬也就不對了。
基本觀點和具體主張互相違背,前後矛盾,所以認為墨家的觀點是錯的。
是與非沒有闡明,所以都行不通。
既然如此,世俗之人,可以全面詳細鑒别。
詳細鑒别如上文所分析的,就可以一律實行薄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