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葬篇第六七
關燈
小
中
大
雖盡比幹之執,人人必不聽。
何則? 【注釋】 玙璠(yúfán魚凡):君王佩帶的美玉。
《說文》:“玙璠,魯之寶玉。
”《呂氏春秋·安死篇》高注:“玙璠,君珮玉也。
昭公在外,平子行君事,入宗廟,珮玙璠,故用之。
”斂:通“殓”。
這裡指把美玉放入死者的棺材中。
魯人将以玙璠斂:公元前517年,魯國季平子驅逐了魯昭公,自己代理君王事務,并把君王的玙璠珮帶在身上。
季平子死後,他的家臣陽虎要用玙璠給他裝殓,仲梁懷認為這是違反君臣之禮的,堅決不把玙璠交給陽虎。
參見《左傳·定公五年》。
徑庭:直接穿過庭院。
依照古禮,客人進入大門後,應該繞左側而行,“徑庭”是不符合禮的。
麗:曆,跨。
麗級:一步跨過一級台階。
按古禮,上台階應該走一步把雙腳并齊一下再上,“麗級”也是不符合禮的。
徑庭麗級而谏:孔子聽說陽虎要用玙璠給季平子裝殓,不顧應守的禮節,急忙跑去谏阻,表面上是說怕導緻掘墓,使屍體暴露,實際上他和仲梁懷一樣,是反對季平子用君王的佩玉殉葬。
《呂氏春秋·安死篇》:“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吊之,入門而左,從容也。
主人以玙璠收,孔子徑庭而趨,曆級而上。
” 僴(jiàn見):通“瞷”。
窺探。
抽:當為“抇”,形近而誤。
下文“抽”字同。
抇(hú胡):《廣雅》:“抇,掘也。
比幹:參見2·5注(17)。
執:通“摯”。
忠誠。
前“人”字疑衍,當删。
章士钊認為,“此下疑有脫文,與上文不銜接。
” 【譯文】 魯國人将要用玙璠裝殓季平子,孔子聽見這件事,直接穿過庭院一步跨上一級台階而去谏阻。
直接穿過庭院一步跨上一級台階,不符合禮的規範,孔子是為防止禍亂就不顧禮了。
禍亂的産生,常常是由于貪欲引起的。
玙璠是寶物,魯人用它來裝殓,奸詐的人窺探到它,貪欲之心必然産生。
奸詐之人的貪欲産生後,就不怕犯罪觸法。
不怕犯罪觸法,那麼丘墓就會被盜掘了。
孔子從細微的小事預見到明顯的大事,所以直接穿過庭院一步跨上一級台階,為防止禍亂而直接谏阻。
不闡明死人無知的道理,而标榜丘墓一定會被盜的阻谏,即使盡到像比幹那樣的忠誠,人們也必定不會相信的。
為什麼呢? 【原文】 67·7諸侯财多不憂貧,威強不懼抽。
死人之議,狐疑未定;孝子之計,從其重者。
如明死人無知,厚葬無益,論定議立,較著可聞,則玙璠之禮不行,徑庭之谏不發矣。
今不明其說而強其谏,此蓋孔子所以不能立其教。
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實,其意不分别者,亦陸賈之語指也。
【注釋】 其:指葬禮。
說:主張。
指死人無知,厚葬無益的主張。
陸賈之語:指上文提到的陸賈對人死有知無知“不肯明處”的議論。
指:通“旨”。
意旨。
【譯文】 諸侯因為财産多就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窮,因為權勢大也不怕人家來掘墓。
由于對死人有知還是無知的議論還有懷疑拿不定主意,所以孝子的想法總是傾向于厚葬。
如果闡明死人無知,厚葬沒有好處,主張觀點确定下來,明明白白地讓大家都知道,那麼用玙璠裝殓的禮節就不會實行,直接穿過庭院去阻谏的事就不會發生了。
現在不闡明主張而極力去阻谏,這大概就是孔子不能傳播他的教化的原因了。
孔子不是不明白死人有知無知的真實情況,他之所以故意不講清楚人死無知,也就含有陸賈議論的那種意旨。
【原文】 67·8夫言死無知,則臣子倍其君父。
故曰:“喪祭禮廢,則臣子恩泊。
臣子恩泊,則倍死亡先。
倍死亡先,則不孝獄多。
”聖人懼開不孝之源,故不明死無知之實。
異道不相連,事生厚,化自生,雖事死泊,何損于化?使死者有知,倍之非也;如無所知,倍之何損?明其無知,未必有倍死之害;不明無知,成事已有賊生之費。
【注釋】 倍:通“背”。
違背。
泊:通“薄”。
淡薄。
亡:通“忘”。
先:先人,祖考。
引文參見《禮記·經解》。
《大戴禮記·禮察》、《韓詩外傳》三,亦見此文。
【譯文】 講到人死無知,那麼臣、子就會違背君、父。
所以說:“喪祭的禮節荒廢,就使臣、子的恩情淡薄。
臣、子的恩情淡薄,那就會背棄死人忘記祖先。
背棄死人忘記祖先,犯不
何則? 【注釋】 玙璠(yúfán魚凡):君王佩帶的美玉。
《說文》:“玙璠,魯之寶玉。
”《呂氏春秋·安死篇》高注:“玙璠,君珮玉也。
昭公在外,平子行君事,入宗廟,珮玙璠,故用之。
”斂:通“殓”。
這裡指把美玉放入死者的棺材中。
魯人将以玙璠斂:公元前517年,魯國季平子驅逐了魯昭公,自己代理君王事務,并把君王的玙璠珮帶在身上。
季平子死後,他的家臣陽虎要用玙璠給他裝殓,仲梁懷認為這是違反君臣之禮的,堅決不把玙璠交給陽虎。
參見《左傳·定公五年》。
徑庭:直接穿過庭院。
依照古禮,客人進入大門後,應該繞左側而行,“徑庭”是不符合禮的。
麗:曆,跨。
麗級:一步跨過一級台階。
按古禮,上台階應該走一步把雙腳并齊一下再上,“麗級”也是不符合禮的。
徑庭麗級而谏:孔子聽說陽虎要用玙璠給季平子裝殓,不顧應守的禮節,急忙跑去谏阻,表面上是說怕導緻掘墓,使屍體暴露,實際上他和仲梁懷一樣,是反對季平子用君王的佩玉殉葬。
《呂氏春秋·安死篇》:“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吊之,入門而左,從容也。
主人以玙璠收,孔子徑庭而趨,曆級而上。
” 僴(jiàn見):通“瞷”。
窺探。
抽:當為“抇”,形近而誤。
下文“抽”字同。
抇(hú胡):《廣雅》:“抇,掘也。
比幹:參見2·5注(17)。
執:通“摯”。
忠誠。
前“人”字疑衍,當删。
章士钊認為,“此下疑有脫文,與上文不銜接。
” 【譯文】 魯國人将要用玙璠裝殓季平子,孔子聽見這件事,直接穿過庭院一步跨上一級台階而去谏阻。
直接穿過庭院一步跨上一級台階,不符合禮的規範,孔子是為防止禍亂就不顧禮了。
禍亂的産生,常常是由于貪欲引起的。
玙璠是寶物,魯人用它來裝殓,奸詐的人窺探到它,貪欲之心必然産生。
奸詐之人的貪欲産生後,就不怕犯罪觸法。
不怕犯罪觸法,那麼丘墓就會被盜掘了。
孔子從細微的小事預見到明顯的大事,所以直接穿過庭院一步跨上一級台階,為防止禍亂而直接谏阻。
不闡明死人無知的道理,而标榜丘墓一定會被盜的阻谏,即使盡到像比幹那樣的忠誠,人們也必定不會相信的。
為什麼呢? 【原文】 67·7諸侯财多不憂貧,威強不懼抽。
死人之議,狐疑未定;孝子之計,從其重者。
如明死人無知,厚葬無益,論定議立,較著可聞,則玙璠之禮不行,徑庭之谏不發矣。
今不明其說而強其谏,此蓋孔子所以不能立其教。
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實,其意不分别者,亦陸賈之語指也。
【注釋】 其:指葬禮。
說:主張。
指死人無知,厚葬無益的主張。
陸賈之語:指上文提到的陸賈對人死有知無知“不肯明處”的議論。
指:通“旨”。
意旨。
【譯文】 諸侯因為财産多就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窮,因為權勢大也不怕人家來掘墓。
由于對死人有知還是無知的議論還有懷疑拿不定主意,所以孝子的想法總是傾向于厚葬。
如果闡明死人無知,厚葬沒有好處,主張觀點确定下來,明明白白地讓大家都知道,那麼用玙璠裝殓的禮節就不會實行,直接穿過庭院去阻谏的事就不會發生了。
現在不闡明主張而極力去阻谏,這大概就是孔子不能傳播他的教化的原因了。
孔子不是不明白死人有知無知的真實情況,他之所以故意不講清楚人死無知,也就含有陸賈議論的那種意旨。
【原文】 67·8夫言死無知,則臣子倍其君父。
故曰:“喪祭禮廢,則臣子恩泊。
臣子恩泊,則倍死亡先。
倍死亡先,則不孝獄多。
”聖人懼開不孝之源,故不明死無知之實。
異道不相連,事生厚,化自生,雖事死泊,何損于化?使死者有知,倍之非也;如無所知,倍之何損?明其無知,未必有倍死之害;不明無知,成事已有賊生之費。
【注釋】 倍:通“背”。
違背。
泊:通“薄”。
淡薄。
亡:通“忘”。
先:先人,祖考。
引文參見《禮記·經解》。
《大戴禮記·禮察》、《韓詩外傳》三,亦見此文。
【譯文】 講到人死無知,那麼臣、子就會違背君、父。
所以說:“喪祭的禮節荒廢,就使臣、子的恩情淡薄。
臣、子的恩情淡薄,那就會背棄死人忘記祖先。
背棄死人忘記祖先,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