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毒篇第六六

關燈
【題解】 本篇發揮了《訂鬼篇》提出的命題,專門言毒,但其中雜有不少俗見、偏見和迷信。

     王充認為萬物都是由元氣構成的,有人提出責難說:“萬物之生,皆禀元氣,元氣之中,有毒螫乎?”針對這一問題,本篇集中論述了“毒”的來源和危害。

    王充列舉了世間存在的和傳說中的各種有毒的事物,用火煙可以傷人焦物的感性知識加以推論,認為凡是能害人的“毒”,表現雖然千差萬别,但都是由“太陽之熱氣”構成的。

     在篇末,王充指出:“君子不畏虎,獨畏讒夫之口。

    讒夫之口,為毒大矣。

    ”他認為讒言可以使“一國潰亂”,“讒言罔極,交亂四國”,表示了他對讒言的極端痛恨,反映了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原文】 66·1或問曰:“天地之間,萬物之性,含血之蟲,有蝮蛇、蜂、虿,鹹懷毒螫,犯中人身,謂護疾痛,當時不救,流遍一身;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食之湊懑,頗多殺人。

    不知此物,禀何氣于天?萬物之生,皆禀元氣,元氣之中,有毒螫乎?” 【注釋】 含血之蟲:泛指各種動物。

     蝮蛇:參見48·3注。

    虿(chài拆去):一名杜伯,蠍子一類的毒蟲。

    毒螫(shì士):毒汁,毒素。

     謂護:“謂”當作“渭”、“護”當作“濩”。

    皆疾痛流行之狀。

    渭濩(hù護):流散,漫延。

     巴豆:常綠小喬木,其種子是劇烈的瀉劑。

    《續博物志》:“巴豆,神仙食一枚即死。

    ”《證類本草》:“巴豆,出巴郡川谷,木高一二丈,一房三瓣,一瓣有實二粒,一房共實六粒也。

    ”野葛:即冶葛。

    《南方草木狀》:“冶葛,毒草也。

    蔓生,葉如羅勒,光而厚。

    一名胡蔓草。

    ”《博物志》:“野葛食之殺人。

    ” 湊懑(mèn悶):氣積胸悶。

    《素問·大奇論》:“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注:“滿謂脈氣滿實也。

    ”滿通懑。

     【譯文】 有人問道:“天地之間,萬物的特性,含有血氣的各種動物中,有蝮蛇、蜂、虿等等,都含有毒汁,毒汁侵入人體之中,疾痛漫延,當時如果不救治,毒汁就會流遍全身;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吃了它就會氣積胸悶,很能傷害人。

    不知道這類東西是從上天那裡承受了什麼樣的氣而形成的?萬物的産生,都是承受了上天的元氣,元氣之中,有形成毒螫的氣嗎?” 【原文】 66·2曰:“夫毒,太陽之熱氣也,中人人毒。

    人食湊懑者,其不堪任也。

    不堪任則謂之毒矣。

    太陽火氣,常為毒螫,氣熱也。

    太陽之地,人民促急,促急之人,口舌為毒。

    故楚、越之人促急捷疾,與人談言;口唾射人,則人脤胎,腫而為創。

    南郡極熱之地,其人祝樹,樹枯;唾鳥,鳥墜。

    巫鹹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禍者,生于江南,含烈氣也。

    夫毒,陽氣也,故其中人,若火灼人。

    或為蝮所中,割肉置地焦沸,火氣之驗也。

    四方極皆為維邊,唯東南隅有溫烈氣。

    溫烈氣發,常以春夏。

    春夏陽起,東南偶,陽位也(11)。

     【注釋】 太陽火氣:按陰陽五行家的說法,“太陽”和五行中的“火”是相配屬的,太陽之氣就是“火氣”。

     太陽之地:陰陽五行家認為,“太陽”和南方是相配屬的,“太陽之地”指南邊最熱的地方。

    胎:疑為草書“脹”字形誤。

    《素問》有“。

    。

    脹”,《白虎通義·情性》有“脤張”,音義同。

    ”脤(shèn甚)脹:腫脹。

     創:通“瘡”。

     南郡:這裡指南方各州郡。

     祝:通“咒”。

    詛咒:一種求神禍人的法術。

     巫鹹:傳說的商代神巫。

     割肉:《史記·田儋列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

    何者?為害于身也。

    ”維:地維。

    指地的四角。

    《淮南子·天文訓》注:“四角為維。

    ”四方極皆為維邊:王充認為地是方的,因此得出這個結論。

     溫烈氣:溫氣指春天溫暖之氣,烈氣指夏天熾熱之氣。

     (11)陽位:陽氣正常的位置。

    陰陽五行家認為春天陽氣從東北方開始出現,逐漸南行,夏天到達它正常的位置,即正南方。

    這時陽氣最盛,天氣最熱。

    東南角緊靠正南方,所以王充認為它也是“陽位”。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