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鬼篇第六五

關燈
字的怪現象。

    有的妖氣模仿成人的形狀,有的則是人含着妖氣表現出一種怪異現象。

    妖氣模仿人的形狀的,就是大家所見到的鬼;人含着妖氣表現出怪異現象的,就是巫師一類的人。

    因此核實巫師的言辭,并不是有什麼根據而說出來的,那些預示吉兇的話,是通過巫師的口自己迸發出來的,就像兒童唱的歌謠一樣。

    童謠是兒童的嘴裡自動唱出來的,巫師話語中的意思也是自動流露出來的,嘴裡自動唱出來,意思自動流露出來,那麼鬼之成為人形,也就和聲音是妖氣自動形成的,聲音是自動發出來的,同屬于一回事情。

     【原文】 65·11世稱纣之時,夜郊鬼哭,及倉颉作書,鬼夜哭。

    氣能象人聲而哭,則亦能象人形而見,則人以為鬼矣。

    鬼之見也,人之妖也。

    天地之間,禍福之至,皆有兆象,有漸不卒然,有象不猥來。

    天地之道,人将亡,兇亦出;國将亡,妖亦見。

    猶人且吉,吉祥至;國且昌,昌瑞到矣。

    故夫瑞應妖祥,其實一也。

    而世獨謂鬼者不在妖祥之中,謂鬼猶神而能害人,不通妖祥之道,不睹物氣之變也。

     【注釋】 夜郊鬼哭:《帝王世紀》:“帝纣六月大風雨,飄牛馬,或鬼哭,或山鳴。

    ”倉颉:亦作蒼颉。

    參見11·3注。

     卒:同“猝”。

     【譯文】 世人說纣的時候,夜晚郊外有鬼在哭,到倉颉創造文字時,有鬼在晚上哭泣。

    妖氣既然能模仿人的聲音而哭泣,那麼也能模仿人形而出現,人們就認為是鬼了。

    鬼的出現,是一種像人形的妖氣。

    天地之間,禍福的到來,都有征兆,是有苗頭的不會突然到來,先有迹象不會猝然到來。

    天地間的道理,人将要死亡,兇兆也就出現了;國家将要滅亡,妖象也就出現了。

    如同人将有吉事,吉祥的征兆就出現;國家将要昌盛,昌盛的征兆就出現一樣。

    所以那些瑞應和妖祥,作為一種征兆實質上是一樣的。

    然而世人唯獨說鬼不在妖祥之中,說鬼就像神一樣能夠害人,這是不懂得吉兇征兆出現的道理,看不到物氣發生的變化。

     【原文】 65·12國将亡,妖見;其亡非妖也。

    人将死,鬼來,其死非鬼也。

    亡國者,兵也;殺人者,病也。

    何以明之?齊襄公将為賊所殺,遊于姑棼,遂田于貝丘,見大豕。

    從者曰:“公子彭生也。

    ”公怒曰:“彭生敢見!”引弓射之,豕人立而啼。

    公懼,墜于車,傷足喪履,而為賊殺之。

    夫殺襄公者,賊也。

    先見大豕于路,則襄公且死之妖也。

    人謂之彭生者,有似彭生之狀也。

    世人皆知殺襄公者非豕,而獨謂鬼能殺人,一惑也。

     【注釋】 齊襄公:參見9·8注。

     姑棼(fén墳):古地名,在今山東淄博市北。

     田:通“畋”。

    打獵。

    貝丘:古地名,在今山東博興南。

     彭生:齊襄公的堂弟,為襄公所殺。

    《史記·齊世家》集解:“公見彘,從者乃見彭生,鬼改形為豕也。

    ” 以上事參見《左傳·莊公八年》。

     【譯文】 國家将要滅亡,妖象就會出現;然而國家的滅亡,并不是由于妖象造成的。

    人将要死了,鬼就會到來,然而人死不是由于鬼造成的。

    使國家滅亡的是戰争;殺人緻死的是疾病。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齊襄公将要被賊人殺死,他巡遊于姑棼,接着又在貝丘打獵,在路上看見一頭大豬。

    随從的人說:“豬是公子彭生變的。

    ”齊襄公發怒說:“彭生敢出現!”拉弓射大豬,大豬像人一樣站立起來呼号。

    齊襄公很害怕,墜落下車腳傷鞋丢,被賊人殺了他。

    殺死襄公的是賊人。

    先看見大豬在路上,就是襄公将要死而出現的妖象。

    随從的人說豬是彭生變的,是因為豬有點像彭生的形狀的緣故。

    世人都知道殺死襄公的不是大豬,而唯獨要說鬼能殺人,實在是糊塗啊。

     【原文】 65·13天地之氣為妖者,太陽之氣也。

    妖與毒同,氣中傷人者謂之毒,氣變化者謂之妖。

    世謂童謠,熒惑使之,彼言有所見也。

    熒惑火星,火有毒熒,故當熒惑守宿,國有禍敗。

    火氣恍惚,故妖象存亡。

    龍,陽物也,故時變化;鬼,陽氣也,時藏時見。

    陽氣赤,故世人盡見鬼,其色純朱。

    蜚兇,陽也,陽,火也,故蜚兇之類為火光。

    火熱焦物,故止集樹木,枝葉枯死。

    《鴻範》,五行二曰火;五事二曰言。

    言、火同氣,故童謠、詩歌為妖言。

    言出文成,故世有文書之怪。

     【注釋】 太陽之氣:極盛的陽氣。

    王充認為它可以形成“妖”這樣一種怪異現象。

    熒惑:即火星。

    熒惑使之:古代傳說,熒惑星化作小兒,下教群兒謠諺。

    《史記·天官書》正義:“熒惑為執法之星,其精為風伯,感童兒歌謠嬉戲也。

    ” 宿:這裡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

    參見17·1注。

     《鴻範》:即《洪範》,《尚書》中的一篇。

     五行二日火:按《洪範》的記載,五行為水、火、木、金、土,“火”排在第二位。

    五事二曰言:按《洪範》記載,五事為貌、言、視、聽、思,“言”排在第二位。

    言、火同氣:五事配五行,曆來諸說互異。

    王充以言屬火,正與《五行傳》相反。

     【譯文】 天地間的氣能變成妖的,是極盛的陽氣。

    妖與毒相同,陽氣能夠中傷人的稱之為毒,陽氣能夠變化的稱之為妖。

    世上的人說童謠是熒惑星的精氣誘導兒童唱的,這話是有一定見解的。

    熒惑是火星,火有毒光,所以倘若熒惑星侵犯心宿,國家就會有禍敗。

    由于熒惑星的火氣是恍恍惚惚的,所以它産生的妖象時有時無。

    龍,是随陽氣而出沒的動物,所以時常變化;鬼,是陽氣構成的,所以有時隐藏有時出現。

    陽氣是紅的,所以世人盡都看得見鬼,鬼的顔色都是純紅的。

    能飛的怪物,是陽氣構成的,陽,也就是火,所以“蜚兇”之類表現為火光。

    火灼熱能烤焦東西,所以“蜚兇”停聚在樹上,樹的枝葉會枯死。

    《洪範》記載,五行中第二位是火,五事中第二位是言。

    言與火都同屬于陽氣,所以童謠、詩歌都是妖氣誘導的言語。

    話說出來文字寫出來,所以世間上有以文書表現的怪異現象。

     【原文】 65·14世謂童子為陽,故妖言出于小童。

    童、巫含陽,故大雩之祭,舞童暴巫。

    雩祭之禮,倍陰合陽。

    故猶日食陰勝,攻社之陰也。

    日食陰勝,故攻陰之類;天旱陽勝,故愁陽之黨。

    巫為陽黨,故魯僖遭旱,議欲焚巫。

    巫含陽氣,以故陽地之民多為巫。

    巫黨于鬼,故巫者為鬼巫。

    鬼巫比于童謠,故巫之審者,能處吉兇。

    吉兇能處,吉兇之徒也。

    故申生之妖見于巫,巫含陽,能見為妖也。

    申生為妖,則知杜伯、莊子義、厲鬼之徒皆為妖也。

    杜伯之厲為妖,則其弓、矢、投措,皆妖毒也。

     【注釋】 暴:同“曝(pù鋪)”。

    曬。

    舞童暴巫:見《公羊傳·桓公五年》注、《禮記·檀弓》。

    日食陰勝:按陰陽五行說法,太陽屬陽,月亮屬陰,日食是陰勝陽的結果。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