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妖篇第六四
關燈
小
中
大
晉陽一年多,引汾河水灌晉陽城,城隻差三闆就要淹沒了。
襄子懼怕,派相官張孟談和韓、魏私下談判,韓、魏與趙合謀,竟然在三月丙戌日那天,反而滅掉了知氏,三國共分了知氏的領地。
大概是妖祥之氣像人的形狀,自稱是霍太山的神,如同夏朝宮廷的妖象像龍,自稱是褒國的兩位君王一樣。
趙簡子遇到的妖象像人,自稱是天帝的使者。
根據什麼知道不是霍太山的神呢?解釋說:太山,是地的形體,好比人有骨節一樣,骨節怎麼會成為神呢?如果霍太山有神,這個神應該像霍太山的形狀。
為什麼呢?人們認為鬼是死人的精神變的,它的形象如同活人的形象。
現在霍太山又廣又長與人不相同,而它的精神卻和人沒有一點不同。
和人沒有一點不同,那就不是山神而是鬼類似于人。
鬼類似于人,那就是妖祥之氣構成的了。
【原文】 64·16秦始皇帝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星墜下,至地為石。
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
”始皇聞之,令禦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家人誅之,因燔其石。
妖,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野,或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我遺鎬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使者問之,因忽不見,置其璧去。
使者奉璧具以言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過知一歲事。
”乃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
”使禦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11)。
明三十七年(12),夢與海神戰,如人狀。
是何謂也? 【注釋】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
熒惑:即火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
守:迫近,侵犯。
心:心宿,二十八宿之一。
熒惑守心:迷信說法認為這是兇兆。
據本書《語增篇》“民或刻其石”,此句前當有“民或”二字。
《漢書·五行志》亦有“民或”二字。
地分:國土分裂。
指國家的統一被破壞,出現割據局面。
禦史:官名,主要掌管糾察。
妖: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作“秋”。
野: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作“舒”。
關東:今河南函谷關以東。
華陰:今陝西華陰。
平舒:古地名,在今華陰西北。
《水經注》十九雲:“渭水又東經平舒北,城枕渭濱,半破淪水,南面通衢。
昔秦之将亡也,江神返璧于華陰平舒道,即其處也。
” 鎬(hào号)池:古池名,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
鎬池君:謂水神。
今:當作“明”。
三十六年言祖龍死,果三十七年始皇崩,其言驗。
祖龍:指秦始皇。
《史記》裴骃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
” 禦府:掌管制造和供應宮廷服飾的機構。
(11)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
(12)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
【譯文】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熒惑星侵犯心宿,有星從天墜下來,到地上變為石頭。
有老百姓在這塊殒石上刻字:“始皇當死國土分裂。
”始皇聽見這件事,命令禦史追查,沒有人承認,就把住在殒石旁的人全部抓來殺掉,随着燒毀了這塊殒石。
秋天,秦始皇的使者在晚上從關東路過華陰平舒,有人拿着一塊璧攔住使者,說:“請為我把璧贈送給鎬池君。
”随着又說:“明年祖龍要死了。
”使者想問這件事,忽然這個人就不見了,留下那塊璧就離開了。
使者獻上璧并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報告了秦始皇。
秦始皇沉默很久,說:“山鬼隻不過知道一年以内的事情。
”于是又說:“‘祖龍’是人的祖先。
”讓禦府官來看這塊璧,原來是二十八年出巡時沉入江中的那塊璧。
第二年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夢見與海神交戰,海神像人的形狀。
這怎麼解釋呢? 【原文】 64·17曰:皆始皇且死之妖也。
始皇夢與海神戰,恚怒,入海,候神射大魚,自琅邪至勞、成山不見。
至之罘山,還見巨魚,射殺一魚,遂旁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到沙丘而崩。
當星墜之時,熒惑為妖,故石旁家人刻書其石,若或為之,文曰“始皇死”,或教之也。
猶世間童謠,非童所為,氣異之也。
【注釋】 勞:即崂山,在今山東崂山縣。
成山:又稱榮成山,在今山東榮成縣東北。
勞、成山:《史記·秦始皇本紀》作“榮成山”。
之罘(fú浮)山:亦作芝罘,在今山東煙台市北。
平原津:古黃河渡口名,在今山東平原縣南境。
沙丘:古地名,在今河北巨鹿東南。
以上事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若或為之:好像有什麼東西讓人這樣刻的。
意思是,其實不是人有意刻的,而是“陽氣”誘人刻的。
氣:指“陽氣”。
王充認為,童謠是“陽氣”誘導兒童唱出來的。
參見本書《訂鬼篇》。
【譯文】 解釋說:這些全是秦始皇将要死去而出現的妖象。
始皇夢見和海神交戰,很憤怒,就乘船入海,等候射殺象征海神的大魚,從琅邪山直到勞山、成山都沒有看見大魚。
到了之罘山,回來時看見了大魚,射死一條大魚,于是沿着海岸向西航行到達平原津渡口秦始皇就病了,到了沙丘秦始皇就死了。
當天上的星墜下之時,熒惑出現妖象,所以殒石旁的家人刻寫字在殒石上,好像是有什麼東西讓人刻石的,刻的字是“始皇死”,好像是有什麼東西教人這樣刻的。
如同世間上的童謠,不是兒童所編造的,是“陽氣”誘導他們唱的。
【原文】 64·18凡妖之發,或象人為鬼,或為人象鬼而使,其實一也。
晉公子重耳失國,乏食于道,從耕者乞飯。
耕者奉塊土以賜公子,公子怒。
咎犯曰:“此吉祥,天賜土地也。
”其後公子得國複土,如咎犯之言。
齊田單保即墨之城,欲詐燕軍,雲“天神下助我。
”有一人前曰:“我可以為神乎?”田單卻走再拜事之,竟以神下之言聞于燕軍。
燕軍信其有神,又見牛若五采之文,遂信畏懼,軍破兵北。
田單卒勝,複獲侵地。
此人象鬼之妖也。
【注釋】 人象鬼而使:有的是人像鬼而活動。
王充認為這種人和“鬼”起的作用一樣,也是“陽氣”在作怪,所以也屬于妖象。
參見本書《訂鬼篇》。
咎犯:參見18·9注。
以上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田單:戰國時齊國将領。
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以功封安平君,後入趙為相,封平都君。
即墨:古地名,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田單保即墨之城:此事發生在公元前279年。
燕将樂毅破齊,連下七十餘城。
田單率領宗人走保即墨,被推為将軍,據城拒燕軍。
燕昭王死,他施反間計于燕惠王,使之調走樂毅,以騎劫代将。
又故示虛弱,遣使約降于燕,乘敵不備,用火牛陣突襲燕軍,大獲全勝,一舉收複七十餘城,迎襄王複位。
此處文與《史記》有異。
五采:青、赤、黃、白、黑五色。
牛若五采之文:據《史記·田單列傳記載》;田單在夜間從即墨城中趕出許多牛,牛角上帶尖刀,身上綁着畫有五彩龍紋的紅絲綢。
牛群沖向燕軍,後面跟着齊軍,使燕軍看到非常害怕。
北:敗。
侵地:指被燕軍侵占的土地。
【譯文】 凡是妖象出現,有的是像人形的鬼,有的是人像鬼而活動,其實質都是一樣的。
晉公子重耳逃亡别國,在路上斷絕了糧食,向耕田的人乞讨飯食。
耕田的人獻上一塊土給公子,公子很冒火。
咎犯說:“這是吉祥的征兆,是上天賜給你土地。
”事後公子重建國家收複了國土,完全像咎犯所講的一樣。
齊國的田單守衛即墨城,想欺騙燕軍,說“有天神下來幫助我。
”有一個人上前說:“我可以成為神嗎?”田單退走兩次拜他,侍奉他為神,終于把神從天上下來幫助齊國的話傳到了燕軍那裡。
燕軍相信齊國有神幫助,又看見牛身上好像有五色花紋,于是更加相信而害怕,燕軍被攻破吃了敗仗。
田單終于獲勝,又收複了被侵占的國土。
這是人像鬼的妖象。
【原文】 64·19使者過華陰,人持璧遮道,委璧而去,妖鬼象人之形也。
夫沉璧于江,欲求福也。
今還璧,示不受物,福不可得也。
璧者,象前所沉之璧,其實非也。
何以明之?以鬼象人而見,非實人也。
人見鬼象生存之人,定問生存之人,不與己相見,妖氣象類人也。
妖氣象人之形,則其所赍持之物,非其物矣。
“祖龍死”,謂始皇也。
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
人,物類,則其言禍亦放矣。
【注釋】 己:指看見鬼的那個人。
人、物類:指上文所說的持璧者和璧都是一種類似于人和璧的虛象。
放:通“仿”。
相似。
【譯文】 秦始皇的使者路過華陰,有人拿着璧攔在路上,又放下璧而離去,是妖氣構成的鬼像人的形狀。
沉璧在江中,是想祈求福佑。
現在水神把璧歸還秦始皇,是表示他不接受禮物,秦始皇就不可能獲得福佑。
這塊璧,像從前沉于江中的那塊璧,其實并不是同一塊璧。
用什麼證明它呢?根據鬼像人的形狀而出現,它并不是真實的人來證明。
有人看見鬼像是某個活着的人,一定會去問這個活着的人,這個活着的人并沒有與自己見過面,是妖氣構成的鬼像人的形狀。
妖氣構成的鬼像人的形狀,那麼它所拿着的璧,就不是真的璧。
“祖龍死”,說的是秦始皇。
祖,是人的祖先;龍,是君王的象征。
人和物都是類似的虛象,那麼所預言的祖龍死也隻是一種比方而己。
【原文】 64·20漢高皇帝以秦始皇崩之歲,為泗上亭長,送徒至骊山。
徒多道亡,因縱所将徒,遂行不還。
被酒,夜經澤中,令一人居前。
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道,願還。
”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兩。
徑開,行數裡,醉因卧。
高祖後人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之。
人曰:“妪何為哭?”妪曰:“人殺吾子。
”人曰:“妪子為何見殺?”妪曰:“吾子,白帝子,化為蛇當徑,今者,赤帝子斬之,故哭。
”人以妪為妖言,因欲笞之,妪因忽不見。
何謂也? 【注釋】 經:當依《史記》作“徑”。
經本小道,而用為動詞。
白帝:漢代陰陽五行說中的五天帝之一。
五天帝指東方蒼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
以上事參見《史記·高祖本紀》。
依本篇文例,“何”字前當有“是”字。
【譯文】 漢高皇帝在秦始皇死的那一年,當泗上亭長,押送服勞役的人去骊山。
役徒大部分在半路上逃跑了,高祖随着放走了所要押送的役徒,于是役徒全都走了不再回來。
高祖帶着酒意,于夜間在大澤中小道上行走,讓一個人走在前頭。
走在前頭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面有大蛇擋在路上,請往回走吧。
”高祖醉了,說:“壯士行路,怕什麼!”于是往前走,拔劍砍斬大蛇,于是大蛇被分成兩截。
小道通了,走了幾裡路,高祖由于酒醉而躺下來。
跟随高祖而落在後邊的人走到斬蛇的地方,有一個老婦人在夜間哭這條蛇。
後邊來的人問:“老婦為什麼事痛哭?”老婦說:“有人殺了我的兒子。
”後邊的人問:“你的兒子為什麼被殺呢?”老婦說:“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變化成蛇擋在小道上。
現在,赤帝的兒子斬殺了他,所以我痛哭。
”後邊的人認為老婦說的是妖言,因此想用鞭子打她,老婦人忽然不見了。
這怎麼解釋呢? 【原文】 64·21曰:是高祖初起威勝之祥也。
何以明之?以妪忽然不見也。
不見,非人,非人則鬼妖矣。
夫以妪
襄子懼怕,派相官張孟談和韓、魏私下談判,韓、魏與趙合謀,竟然在三月丙戌日那天,反而滅掉了知氏,三國共分了知氏的領地。
大概是妖祥之氣像人的形狀,自稱是霍太山的神,如同夏朝宮廷的妖象像龍,自稱是褒國的兩位君王一樣。
趙簡子遇到的妖象像人,自稱是天帝的使者。
根據什麼知道不是霍太山的神呢?解釋說:太山,是地的形體,好比人有骨節一樣,骨節怎麼會成為神呢?如果霍太山有神,這個神應該像霍太山的形狀。
為什麼呢?人們認為鬼是死人的精神變的,它的形象如同活人的形象。
現在霍太山又廣又長與人不相同,而它的精神卻和人沒有一點不同。
和人沒有一點不同,那就不是山神而是鬼類似于人。
鬼類似于人,那就是妖祥之氣構成的了。
【原文】 64·16秦始皇帝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星墜下,至地為石。
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
”始皇聞之,令禦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家人誅之,因燔其石。
妖,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野,或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我遺鎬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使者問之,因忽不見,置其璧去。
使者奉璧具以言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過知一歲事。
”乃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
”使禦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11)。
明三十七年(12),夢與海神戰,如人狀。
是何謂也? 【注釋】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
熒惑:即火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
守:迫近,侵犯。
心:心宿,二十八宿之一。
熒惑守心:迷信說法認為這是兇兆。
據本書《語增篇》“民或刻其石”,此句前當有“民或”二字。
《漢書·五行志》亦有“民或”二字。
地分:國土分裂。
指國家的統一被破壞,出現割據局面。
禦史:官名,主要掌管糾察。
妖: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作“秋”。
野: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作“舒”。
關東:今河南函谷關以東。
華陰:今陝西華陰。
平舒:古地名,在今華陰西北。
《水經注》十九雲:“渭水又東經平舒北,城枕渭濱,半破淪水,南面通衢。
昔秦之将亡也,江神返璧于華陰平舒道,即其處也。
” 鎬(hào号)池:古池名,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
鎬池君:謂水神。
今:當作“明”。
三十六年言祖龍死,果三十七年始皇崩,其言驗。
祖龍:指秦始皇。
《史記》裴骃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
” 禦府:掌管制造和供應宮廷服飾的機構。
(11)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
(12)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
【譯文】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熒惑星侵犯心宿,有星從天墜下來,到地上變為石頭。
有老百姓在這塊殒石上刻字:“始皇當死國土分裂。
”始皇聽見這件事,命令禦史追查,沒有人承認,就把住在殒石旁的人全部抓來殺掉,随着燒毀了這塊殒石。
秋天,秦始皇的使者在晚上從關東路過華陰平舒,有人拿着一塊璧攔住使者,說:“請為我把璧贈送給鎬池君。
”随着又說:“明年祖龍要死了。
”使者想問這件事,忽然這個人就不見了,留下那塊璧就離開了。
使者獻上璧并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報告了秦始皇。
秦始皇沉默很久,說:“山鬼隻不過知道一年以内的事情。
”于是又說:“‘祖龍’是人的祖先。
”讓禦府官來看這塊璧,原來是二十八年出巡時沉入江中的那塊璧。
第二年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夢見與海神交戰,海神像人的形狀。
這怎麼解釋呢? 【原文】 64·17曰:皆始皇且死之妖也。
始皇夢與海神戰,恚怒,入海,候神射大魚,自琅邪至勞、成山不見。
至之罘山,還見巨魚,射殺一魚,遂旁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到沙丘而崩。
當星墜之時,熒惑為妖,故石旁家人刻書其石,若或為之,文曰“始皇死”,或教之也。
猶世間童謠,非童所為,氣異之也。
【注釋】 勞:即崂山,在今山東崂山縣。
成山:又稱榮成山,在今山東榮成縣東北。
勞、成山:《史記·秦始皇本紀》作“榮成山”。
之罘(fú浮)山:亦作芝罘,在今山東煙台市北。
平原津:古黃河渡口名,在今山東平原縣南境。
沙丘:古地名,在今河北巨鹿東南。
以上事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若或為之:好像有什麼東西讓人這樣刻的。
意思是,其實不是人有意刻的,而是“陽氣”誘人刻的。
氣:指“陽氣”。
王充認為,童謠是“陽氣”誘導兒童唱出來的。
參見本書《訂鬼篇》。
【譯文】 解釋說:這些全是秦始皇将要死去而出現的妖象。
始皇夢見和海神交戰,很憤怒,就乘船入海,等候射殺象征海神的大魚,從琅邪山直到勞山、成山都沒有看見大魚。
到了之罘山,回來時看見了大魚,射死一條大魚,于是沿着海岸向西航行到達平原津渡口秦始皇就病了,到了沙丘秦始皇就死了。
當天上的星墜下之時,熒惑出現妖象,所以殒石旁的家人刻寫字在殒石上,好像是有什麼東西讓人刻石的,刻的字是“始皇死”,好像是有什麼東西教人這樣刻的。
如同世間上的童謠,不是兒童所編造的,是“陽氣”誘導他們唱的。
【原文】 64·18凡妖之發,或象人為鬼,或為人象鬼而使,其實一也。
晉公子重耳失國,乏食于道,從耕者乞飯。
耕者奉塊土以賜公子,公子怒。
咎犯曰:“此吉祥,天賜土地也。
”其後公子得國複土,如咎犯之言。
齊田單保即墨之城,欲詐燕軍,雲“天神下助我。
”有一人前曰:“我可以為神乎?”田單卻走再拜事之,竟以神下之言聞于燕軍。
燕軍信其有神,又見牛若五采之文,遂信畏懼,軍破兵北。
田單卒勝,複獲侵地。
此人象鬼之妖也。
【注釋】 人象鬼而使:有的是人像鬼而活動。
王充認為這種人和“鬼”起的作用一樣,也是“陽氣”在作怪,所以也屬于妖象。
參見本書《訂鬼篇》。
咎犯:參見18·9注。
以上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田單:戰國時齊國将領。
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以功封安平君,後入趙為相,封平都君。
即墨:古地名,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田單保即墨之城:此事發生在公元前279年。
燕将樂毅破齊,連下七十餘城。
田單率領宗人走保即墨,被推為将軍,據城拒燕軍。
燕昭王死,他施反間計于燕惠王,使之調走樂毅,以騎劫代将。
又故示虛弱,遣使約降于燕,乘敵不備,用火牛陣突襲燕軍,大獲全勝,一舉收複七十餘城,迎襄王複位。
此處文與《史記》有異。
五采:青、赤、黃、白、黑五色。
牛若五采之文:據《史記·田單列傳記載》;田單在夜間從即墨城中趕出許多牛,牛角上帶尖刀,身上綁着畫有五彩龍紋的紅絲綢。
牛群沖向燕軍,後面跟着齊軍,使燕軍看到非常害怕。
北:敗。
侵地:指被燕軍侵占的土地。
【譯文】 凡是妖象出現,有的是像人形的鬼,有的是人像鬼而活動,其實質都是一樣的。
晉公子重耳逃亡别國,在路上斷絕了糧食,向耕田的人乞讨飯食。
耕田的人獻上一塊土給公子,公子很冒火。
咎犯說:“這是吉祥的征兆,是上天賜給你土地。
”事後公子重建國家收複了國土,完全像咎犯所講的一樣。
齊國的田單守衛即墨城,想欺騙燕軍,說“有天神下來幫助我。
”有一個人上前說:“我可以成為神嗎?”田單退走兩次拜他,侍奉他為神,終于把神從天上下來幫助齊國的話傳到了燕軍那裡。
燕軍相信齊國有神幫助,又看見牛身上好像有五色花紋,于是更加相信而害怕,燕軍被攻破吃了敗仗。
田單終于獲勝,又收複了被侵占的國土。
這是人像鬼的妖象。
【原文】 64·19使者過華陰,人持璧遮道,委璧而去,妖鬼象人之形也。
夫沉璧于江,欲求福也。
今還璧,示不受物,福不可得也。
璧者,象前所沉之璧,其實非也。
何以明之?以鬼象人而見,非實人也。
人見鬼象生存之人,定問生存之人,不與己相見,妖氣象類人也。
妖氣象人之形,則其所赍持之物,非其物矣。
“祖龍死”,謂始皇也。
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
人,物類,則其言禍亦放矣。
【注釋】 己:指看見鬼的那個人。
人、物類:指上文所說的持璧者和璧都是一種類似于人和璧的虛象。
放:通“仿”。
相似。
【譯文】 秦始皇的使者路過華陰,有人拿着璧攔在路上,又放下璧而離去,是妖氣構成的鬼像人的形狀。
沉璧在江中,是想祈求福佑。
現在水神把璧歸還秦始皇,是表示他不接受禮物,秦始皇就不可能獲得福佑。
這塊璧,像從前沉于江中的那塊璧,其實并不是同一塊璧。
用什麼證明它呢?根據鬼像人的形狀而出現,它并不是真實的人來證明。
有人看見鬼像是某個活着的人,一定會去問這個活着的人,這個活着的人并沒有與自己見過面,是妖氣構成的鬼像人的形狀。
妖氣構成的鬼像人的形狀,那麼它所拿着的璧,就不是真的璧。
“祖龍死”,說的是秦始皇。
祖,是人的祖先;龍,是君王的象征。
人和物都是類似的虛象,那麼所預言的祖龍死也隻是一種比方而己。
【原文】 64·20漢高皇帝以秦始皇崩之歲,為泗上亭長,送徒至骊山。
徒多道亡,因縱所将徒,遂行不還。
被酒,夜經澤中,令一人居前。
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道,願還。
”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兩。
徑開,行數裡,醉因卧。
高祖後人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之。
人曰:“妪何為哭?”妪曰:“人殺吾子。
”人曰:“妪子為何見殺?”妪曰:“吾子,白帝子,化為蛇當徑,今者,赤帝子斬之,故哭。
”人以妪為妖言,因欲笞之,妪因忽不見。
何謂也? 【注釋】 經:當依《史記》作“徑”。
經本小道,而用為動詞。
白帝:漢代陰陽五行說中的五天帝之一。
五天帝指東方蒼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
以上事參見《史記·高祖本紀》。
依本篇文例,“何”字前當有“是”字。
【譯文】 漢高皇帝在秦始皇死的那一年,當泗上亭長,押送服勞役的人去骊山。
役徒大部分在半路上逃跑了,高祖随着放走了所要押送的役徒,于是役徒全都走了不再回來。
高祖帶着酒意,于夜間在大澤中小道上行走,讓一個人走在前頭。
走在前頭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面有大蛇擋在路上,請往回走吧。
”高祖醉了,說:“壯士行路,怕什麼!”于是往前走,拔劍砍斬大蛇,于是大蛇被分成兩截。
小道通了,走了幾裡路,高祖由于酒醉而躺下來。
跟随高祖而落在後邊的人走到斬蛇的地方,有一個老婦人在夜間哭這條蛇。
後邊來的人問:“老婦為什麼事痛哭?”老婦說:“有人殺了我的兒子。
”後邊的人問:“你的兒子為什麼被殺呢?”老婦說:“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變化成蛇擋在小道上。
現在,赤帝的兒子斬殺了他,所以我痛哭。
”後邊的人認為老婦說的是妖言,因此想用鞭子打她,老婦人忽然不見了。
這怎麼解釋呢? 【原文】 64·21曰:是高祖初起威勝之祥也。
何以明之?以妪忽然不見也。
不見,非人,非人則鬼妖矣。
夫以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