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妖篇第六四
關燈
小
中
大
北中、南部。
胡地: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一帶。
妖祥:這裡指吉兇。
兆:征兆。
這裡指趙簡子夢見上帝一事。
天官百二十:漢代一些學者宣揚天上有一百二十種官,古代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一百二十種官,就是模仿天官而設置的。
《五經異義》:“天子三公,一曰司徒,二曰司馬,三曰司空。
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
在天為星辰,在地為山川。
”參見《公羊傳·桓公八年》注。
【譯文】 自趙簡子以後,七代傳到趙武靈王,吳廣獻他的女兒娃嬴給武靈王,她就是上帝提到的孟姚。
從那以後,武靈王終于奪取了中山國,吞并了胡地。
武靈王十九年,更換為胡人的服裝,國内的人也習慣了這種胡裝。
這一切都如擋路的人所預言的那樣,沒有一處不是如此。
這是吉兇通過某些征兆表現出來,就很清楚的了,全都不是真實的事情。
吉兇的苗頭,好像是上天在預告一般。
根據什麼知道上天不如實預告人呢?根據擋路的人在上帝的身旁。
在上帝的身旁,都是些貴神,傳達上帝的命令,是上天的使者。
人君的使者,車騎全都俱備,天帝的使者,獨自一人擋在路上,這不是天帝使者的樣子。
天官有一百二十個,和地上君王的官數沒有什麼不同。
地上的君王,大小官吏俱備,效法于天官,承受上天的制度。
天上與地上的官制既然相同,那麼他們的使者也應當一樣。
官制相同而人不同,不能認為是正确的。
【原文】 64·11何以知簡子所見帝非實帝也?以夢占知之。
樓台山陵,官位之象也。
人夢上樓台、升山陵,辄得官位。
實樓台山陵非官位也,則知簡子所夢見帝者非天帝也。
人臣夢見人君,人君必不見,又必不賜。
以人臣夢占之,知帝賜二笥、翟犬者,非天帝也。
非天帝,則其言與百鬼遊于鈞天,非天也。
魯叔孫穆子夢天壓己者,審然,是天下至地也。
至地,則有樓台之抗,不得及己。
及己,則樓台宜壞。
樓台不壞,是天不至地。
不至地,則不得壓己。
不得壓己,則壓己者,非天也,則天之象也。
叔孫穆子所夢壓己之天非天,則知趙簡子所遊之天非天也。
【注釋】 非天帝:意即夢見樓台山陵隻是當官的征兆。
樓台山陵并不是官位,因此也可以推斷夢見的天帝是一種征兆,并不真是天帝。
叔孫穆子:叔孫豹。
參見71·12注。
以上事參見《左傳·昭公四年》。
【譯文】 根據什麼知道簡子所夢見的上帝不是真實的上帝呢?根據夢來推斷可以知道這一點。
樓台山陵,是官位的象征。
人夢見上樓台、登山陵,往往可以獲得官位。
實際上樓台山陵并不是官位,就可知簡子所夢見的天帝并不真是天帝。
臣子夢見君王,君王一定沒有見過臣子,也必然不會賞賜臣子。
根據臣子的夢來推測,知道夢中上帝賜給簡子兩個竹笥和一條狄犬,這個天帝并不是真天帝。
不是真天帝,那麼簡子說他和百鬼在天中央遨遊,那并不是真的天堂。
魯國叔孫穆子夢見天壓住了自己,如果真是這麼回事,這是天掉到地上來了。
天掉到地上,就有樓台頂住它,不會壓倒叔孫穆子自己的身上。
如果壓到他自己的身上,那麼樓台該是被壓壞了。
樓台沒有壓壞,這是天沒有掉到地上。
天沒有掉到地上,就不會壓到他自己的身上。
不會壓到他自己的身上,那麼壓到他自己身上的,就不是天了,而是天的象征。
叔孫穆子所夢見的壓在自己身上的天不是天,那麼就知道趙簡子所遨遊的天也并不是天。
【原文】 64·12或曰:“人亦有直夢,見甲,明日則見甲矣。
夢見君,明日則見君矣。
”曰:然。
人有直夢,直夢皆象也,其象直耳。
何以明之?直夢者,夢見甲,夢見君,明日見甲與君,此直也。
如問甲與君,甲與君則不見也。
甲與君不見,所夢見甲與君者,象類之也。
乃甲與君象類之,則知簡子所帝者象類帝也。
且人之夢也,占者謂之魂行。
夢見帝,是魂之上天也。
上天猶上山也。
夢上山,足登山,手引木,然後能升。
升天無所緣,何能得上?天之去人以萬裡數。
人之行,日百裡,魂與體形俱,尚不能疾,況魂獨行,安能速乎?使魂行與形體等,則簡子之上下天,宜數歲乃悟,七日辄覺,期何疾也? 【注釋】 直夢:直接應驗了的夢。
《潛夫論·夢列篇》:“凡夢,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時,有反,有病,有性。
”《淮南子·地形訓》高注:“悟如其夢,故曰直夢。
”“見甲”前依文例當有“夢”字。
象:王充指的是由“陽氣”構成的虛象。
以萬裡數:王充認為天是個實體,距地有六萬裡。
參見本書《談天篇》。
【譯文】 有人說:“人也有直接應驗了的夢,夢見某甲,第二天就見到某甲了。
夢見君王,第二天就見到君王了。
”解釋說:确實如此。
人有直接應驗的夢,直夢全都是虛像,這種虛象不過是直接應驗的罷了。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所謂直夢夢見某甲,夢見君王,第二天見到某甲和君王,這就叫直夢。
如果去問某甲和君王,某甲與君王則沒有見到他。
某甲與君王沒有見到他,他所夢見的某甲與君王,隻是類似某甲與君王的虛象。
用某甲與君王的虛象來類推這件事,就知道簡子所夢見的天帝隻是類似天帝的虛象而已。
況且人所做的夢,占蔔者認為它是魂在行動。
夢見天帝,是魂到天上去了。
上天如同登山。
夢見上山,足登山路,手攀樹木,然後才能登上去。
升天沒有可以登攀的東西,怎麼能上得去呢?天距離人要以萬裡計算。
人行走,每天不過一百裡,魂與形體在一起,尚且不能走得很快,何況魂單獨行走,怎麼能走得快呢?假使魂行走的速度與形體相等,那麼簡子上天下地,應該幾年才能蘇醒,七天就醒過來,為什麼往返得這麼快呢? 【原文】 64·13夫魂者,精氣也,精氣之行與雲煙等,案雲煙之行不能疾。
使魂行若蜚鳥乎?行不能疾。
人或夢蜚者,用魂蜚也,其蜚不能疾于鳥。
天地之氣尤疾速者,飄風也。
飄風之發,不能終一日。
使魂行若飄風乎,則其速不過一日之行,亦不能至天。
人夢上天,一卧之頃也,其覺,或尚在天上,未終下也。
若人夢行至雒陽,覺,因從雒陽悟矣。
魂神蜚馳何疾也!疾則必非其狀,必非其狀則其上天非實事也。
非實事則為妖祥矣。
夫當道之人,簡子病,見于帝側,後見當道象人而言,與相見帝側之時,無以異也。
由此言之,卧夢為陰侯,覺為陽占,審矣。
【注釋】 蜚:通“飛”。
飄風:狂風,大風。
雒陽:即洛陽。
陰侯:夢中出現的征兆。
陽占:醒時見到的征兆。
參見《潛夫論·夢烈篇》。
【譯文】 魂,是精氣,精氣行走和雲煙相同,經考察雲煙飄行不能很快。
要說魂行如同飛鳥一樣嗎?魂行就不能很快。
人有時夢見在飛行,是靠魂在飛,它飛行的速度并不比鳥快。
天地之氣中速度最快的,是狂風。
狂風吹起來,不能吹一整天。
要說魂行如同狂風一樣嗎?那麼它的速度不過是狂風一天的距離,也不能到達天上。
人夢見上天,不過睡一覺那麼短的時間,醒來的時候,感到自己也許還在天上,而沒有最終回到地上來。
好像有人做夢到了洛陽,醒來的時候,就感到自己是在洛陽醒過來的了。
簡子的魂神飛馳何等的迅速啊!飛得極快就一定不是他的樣子,一定不是他的樣子那麼他上天就不是實事了,不是實事就是表示吉兇的征兆了。
那個擋路的人,簡子病中見到他在上帝身旁,後來見他擋在路上像人一樣的說話,和在上帝身旁相見的時候,沒有什麼不同。
由此說來,睡夢中出現的征兆是“陰侯”,醒時看到的征兆是“陽占”。
這就很清楚了。
【原文】 64·14趙襄子既立,知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予之;請地于趙,趙不予。
知伯益怒,遂率韓、魏攻趙襄子。
襄子懼,乃奔保晉陽。
原過從,後,至于托平驿,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帶以下不可見。
予原過竹二節,莫通,曰:“為我以是遺趙無恤。
”既至,以告襄子。
襄子齊三日,親自割竹,有赤書曰:“趙無恤,餘霍大山陽侯,天子。
三月丙戌,餘将使汝滅知氏,汝亦祀我百邑,餘将賜汝林胡之地。
”襄子再拜,受神之命(11)。
是何謂也? 【注釋】 知伯:指知瑤,春秋末晉國執政大夫之一。
晉陽: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原過:人名,趙襄子的屬官。
從:指跟着逃跑。
托平驿:據《史記·趙世家》應為“王澤”。
王澤:古地名,在今山西新绛東南。
齊:通“齋”。
齋戒。
豁:據《史記·趙世家》當為“剖”。
《風俗通義·皇霸》亦作“剖”。
大:據遞修本應作“太”,下文“霍大山”的“大”字同此。
霍太山:一稱霍山、太嶽山,在今山西中部。
《水經注》:“太嶽山,《禹貢》所謂嶽陽,即霍太山。
”據《史記·趙世家》“山”字應重。
天子:據《史記·趙世家》應為“天使”。
百邑:古地名,在今山西霍縣東南。
林胡:古代胡族的一支。
林胡之地:指今山西朔縣西北至内蒙古包頭市以南一帶。
(11)命:《史記》、《風俗通義》并作“令”。
以上事參見《史記·趙世家》。
【譯文】 趙襄子繼位後,知伯更加驕橫,他向韓國和魏國索取土地,韓國和魏國給予了他;他向趙國索取土地,趙國不給。
知伯更是發怒,于是率領韓、魏進攻趙襄子。
襄子懼怕,于是逃跑出去守住晉陽。
原過随他逃跑,落在後邊,到達王澤,看到三個人,自腰帶以上部分看得見,自腰帶以下部分看不見。
三人給原過兩節竹子,竹節不通,說:“為我們把這兩節竹子贈送給趙無恤。
”原過趕上趙襄子,把這件事告訴了襄子。
襄子齋戒三天,親自剖開竹子,竹子裡有紅字,寫的是:“趙無恤,我是霍太山山陽侯,是天使。
三月丙戌日,我将讓你消滅知氏,你也要在百邑祭祀我,我将把林胡之地賜給你。
”襄子拜了兩拜,接受了神的指示。
這怎麼解釋呢? 【原文】 64·15曰:是蓋襄子且勝之祥也。
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闆。
襄子懼,使相張孟談私于韓、魏,韓、魏與合謀,竟以三月丙戌之日,大滅知氏,共分其地。
蓋妖祥之氣象人之形,稱霍大山之神,猶夏庭之妖象龍,稱褒之二君,趙簡子之祥象人,稱帝之使也。
何以知非霍大山之神也?曰:“大山,地之體,猶人有骨節,骨節安得神?如大山有神,宜象大山之形。
何則?人謂鬼者死人之精,其象如生人之形。
今大山廣長不與人同,而其精神不異于人。
不異于人,則鬼之類人。
鬼之類人,則妖祥之氣也。
【注釋】 三國:指韓、魏和知氏。
汾水:今山西汾河。
闆:指古代築牆用的闆,一般寬二尺,合今一尺多。
《公羊傳》何休注:“入尺曰闆。
”相:官名。
張孟談:人名。
大:據《史記·趙世家》當作“反”。
稱褒之二君:傳說夏朝将要滅亡時,宮廷中出現兩條龍相鬥,自稱是褒國的兩位國君。
事見《國語·鄭語》,參見本書《異虛篇》。
鬼:王充反對人死精神為鬼的說法,但他承認“陽氣”可以構成鬼象。
妖祥之氣:構成妖祥的氣,即陽氣。
【譯文】 解釋說:這大概是趙襄子将要取勝的預兆吧。
三國進攻
胡地: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一帶。
妖祥:這裡指吉兇。
兆:征兆。
這裡指趙簡子夢見上帝一事。
天官百二十:漢代一些學者宣揚天上有一百二十種官,古代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一百二十種官,就是模仿天官而設置的。
《五經異義》:“天子三公,一曰司徒,二曰司馬,三曰司空。
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
在天為星辰,在地為山川。
”參見《公羊傳·桓公八年》注。
【譯文】 自趙簡子以後,七代傳到趙武靈王,吳廣獻他的女兒娃嬴給武靈王,她就是上帝提到的孟姚。
從那以後,武靈王終于奪取了中山國,吞并了胡地。
武靈王十九年,更換為胡人的服裝,國内的人也習慣了這種胡裝。
這一切都如擋路的人所預言的那樣,沒有一處不是如此。
這是吉兇通過某些征兆表現出來,就很清楚的了,全都不是真實的事情。
吉兇的苗頭,好像是上天在預告一般。
根據什麼知道上天不如實預告人呢?根據擋路的人在上帝的身旁。
在上帝的身旁,都是些貴神,傳達上帝的命令,是上天的使者。
人君的使者,車騎全都俱備,天帝的使者,獨自一人擋在路上,這不是天帝使者的樣子。
天官有一百二十個,和地上君王的官數沒有什麼不同。
地上的君王,大小官吏俱備,效法于天官,承受上天的制度。
天上與地上的官制既然相同,那麼他們的使者也應當一樣。
官制相同而人不同,不能認為是正确的。
【原文】 64·11何以知簡子所見帝非實帝也?以夢占知之。
樓台山陵,官位之象也。
人夢上樓台、升山陵,辄得官位。
實樓台山陵非官位也,則知簡子所夢見帝者非天帝也。
人臣夢見人君,人君必不見,又必不賜。
以人臣夢占之,知帝賜二笥、翟犬者,非天帝也。
非天帝,則其言與百鬼遊于鈞天,非天也。
魯叔孫穆子夢天壓己者,審然,是天下至地也。
至地,則有樓台之抗,不得及己。
及己,則樓台宜壞。
樓台不壞,是天不至地。
不至地,則不得壓己。
不得壓己,則壓己者,非天也,則天之象也。
叔孫穆子所夢壓己之天非天,則知趙簡子所遊之天非天也。
【注釋】 非天帝:意即夢見樓台山陵隻是當官的征兆。
樓台山陵并不是官位,因此也可以推斷夢見的天帝是一種征兆,并不真是天帝。
叔孫穆子:叔孫豹。
參見71·12注。
以上事參見《左傳·昭公四年》。
【譯文】 根據什麼知道簡子所夢見的上帝不是真實的上帝呢?根據夢來推斷可以知道這一點。
樓台山陵,是官位的象征。
人夢見上樓台、登山陵,往往可以獲得官位。
實際上樓台山陵并不是官位,就可知簡子所夢見的天帝并不真是天帝。
臣子夢見君王,君王一定沒有見過臣子,也必然不會賞賜臣子。
根據臣子的夢來推測,知道夢中上帝賜給簡子兩個竹笥和一條狄犬,這個天帝并不是真天帝。
不是真天帝,那麼簡子說他和百鬼在天中央遨遊,那并不是真的天堂。
魯國叔孫穆子夢見天壓住了自己,如果真是這麼回事,這是天掉到地上來了。
天掉到地上,就有樓台頂住它,不會壓倒叔孫穆子自己的身上。
如果壓到他自己的身上,那麼樓台該是被壓壞了。
樓台沒有壓壞,這是天沒有掉到地上。
天沒有掉到地上,就不會壓到他自己的身上。
不會壓到他自己的身上,那麼壓到他自己身上的,就不是天了,而是天的象征。
叔孫穆子所夢見的壓在自己身上的天不是天,那麼就知道趙簡子所遨遊的天也并不是天。
【原文】 64·12或曰:“人亦有直夢,見甲,明日則見甲矣。
夢見君,明日則見君矣。
”曰:然。
人有直夢,直夢皆象也,其象直耳。
何以明之?直夢者,夢見甲,夢見君,明日見甲與君,此直也。
如問甲與君,甲與君則不見也。
甲與君不見,所夢見甲與君者,象類之也。
乃甲與君象類之,則知簡子所帝者象類帝也。
且人之夢也,占者謂之魂行。
夢見帝,是魂之上天也。
上天猶上山也。
夢上山,足登山,手引木,然後能升。
升天無所緣,何能得上?天之去人以萬裡數。
人之行,日百裡,魂與體形俱,尚不能疾,況魂獨行,安能速乎?使魂行與形體等,則簡子之上下天,宜數歲乃悟,七日辄覺,期何疾也? 【注釋】 直夢:直接應驗了的夢。
《潛夫論·夢列篇》:“凡夢,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時,有反,有病,有性。
”《淮南子·地形訓》高注:“悟如其夢,故曰直夢。
”“見甲”前依文例當有“夢”字。
象:王充指的是由“陽氣”構成的虛象。
以萬裡數:王充認為天是個實體,距地有六萬裡。
參見本書《談天篇》。
【譯文】 有人說:“人也有直接應驗了的夢,夢見某甲,第二天就見到某甲了。
夢見君王,第二天就見到君王了。
”解釋說:确實如此。
人有直接應驗的夢,直夢全都是虛像,這種虛象不過是直接應驗的罷了。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所謂直夢夢見某甲,夢見君王,第二天見到某甲和君王,這就叫直夢。
如果去問某甲和君王,某甲與君王則沒有見到他。
某甲與君王沒有見到他,他所夢見的某甲與君王,隻是類似某甲與君王的虛象。
用某甲與君王的虛象來類推這件事,就知道簡子所夢見的天帝隻是類似天帝的虛象而已。
況且人所做的夢,占蔔者認為它是魂在行動。
夢見天帝,是魂到天上去了。
上天如同登山。
夢見上山,足登山路,手攀樹木,然後才能登上去。
升天沒有可以登攀的東西,怎麼能上得去呢?天距離人要以萬裡計算。
人行走,每天不過一百裡,魂與形體在一起,尚且不能走得很快,何況魂單獨行走,怎麼能走得快呢?假使魂行走的速度與形體相等,那麼簡子上天下地,應該幾年才能蘇醒,七天就醒過來,為什麼往返得這麼快呢? 【原文】 64·13夫魂者,精氣也,精氣之行與雲煙等,案雲煙之行不能疾。
使魂行若蜚鳥乎?行不能疾。
人或夢蜚者,用魂蜚也,其蜚不能疾于鳥。
天地之氣尤疾速者,飄風也。
飄風之發,不能終一日。
使魂行若飄風乎,則其速不過一日之行,亦不能至天。
人夢上天,一卧之頃也,其覺,或尚在天上,未終下也。
若人夢行至雒陽,覺,因從雒陽悟矣。
魂神蜚馳何疾也!疾則必非其狀,必非其狀則其上天非實事也。
非實事則為妖祥矣。
夫當道之人,簡子病,見于帝側,後見當道象人而言,與相見帝側之時,無以異也。
由此言之,卧夢為陰侯,覺為陽占,審矣。
【注釋】 蜚:通“飛”。
飄風:狂風,大風。
雒陽:即洛陽。
陰侯:夢中出現的征兆。
陽占:醒時見到的征兆。
參見《潛夫論·夢烈篇》。
【譯文】 魂,是精氣,精氣行走和雲煙相同,經考察雲煙飄行不能很快。
要說魂行如同飛鳥一樣嗎?魂行就不能很快。
人有時夢見在飛行,是靠魂在飛,它飛行的速度并不比鳥快。
天地之氣中速度最快的,是狂風。
狂風吹起來,不能吹一整天。
要說魂行如同狂風一樣嗎?那麼它的速度不過是狂風一天的距離,也不能到達天上。
人夢見上天,不過睡一覺那麼短的時間,醒來的時候,感到自己也許還在天上,而沒有最終回到地上來。
好像有人做夢到了洛陽,醒來的時候,就感到自己是在洛陽醒過來的了。
簡子的魂神飛馳何等的迅速啊!飛得極快就一定不是他的樣子,一定不是他的樣子那麼他上天就不是實事了,不是實事就是表示吉兇的征兆了。
那個擋路的人,簡子病中見到他在上帝身旁,後來見他擋在路上像人一樣的說話,和在上帝身旁相見的時候,沒有什麼不同。
由此說來,睡夢中出現的征兆是“陰侯”,醒時看到的征兆是“陽占”。
這就很清楚了。
【原文】 64·14趙襄子既立,知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予之;請地于趙,趙不予。
知伯益怒,遂率韓、魏攻趙襄子。
襄子懼,乃奔保晉陽。
原過從,後,至于托平驿,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帶以下不可見。
予原過竹二節,莫通,曰:“為我以是遺趙無恤。
”既至,以告襄子。
襄子齊三日,親自割竹,有赤書曰:“趙無恤,餘霍大山陽侯,天子。
三月丙戌,餘将使汝滅知氏,汝亦祀我百邑,餘将賜汝林胡之地。
”襄子再拜,受神之命(11)。
是何謂也? 【注釋】 知伯:指知瑤,春秋末晉國執政大夫之一。
晉陽: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原過:人名,趙襄子的屬官。
從:指跟着逃跑。
托平驿:據《史記·趙世家》應為“王澤”。
王澤:古地名,在今山西新绛東南。
齊:通“齋”。
齋戒。
豁:據《史記·趙世家》當為“剖”。
《風俗通義·皇霸》亦作“剖”。
大:據遞修本應作“太”,下文“霍大山”的“大”字同此。
霍太山:一稱霍山、太嶽山,在今山西中部。
《水經注》:“太嶽山,《禹貢》所謂嶽陽,即霍太山。
”據《史記·趙世家》“山”字應重。
天子:據《史記·趙世家》應為“天使”。
百邑:古地名,在今山西霍縣東南。
林胡:古代胡族的一支。
林胡之地:指今山西朔縣西北至内蒙古包頭市以南一帶。
(11)命:《史記》、《風俗通義》并作“令”。
以上事參見《史記·趙世家》。
【譯文】 趙襄子繼位後,知伯更加驕橫,他向韓國和魏國索取土地,韓國和魏國給予了他;他向趙國索取土地,趙國不給。
知伯更是發怒,于是率領韓、魏進攻趙襄子。
襄子懼怕,于是逃跑出去守住晉陽。
原過随他逃跑,落在後邊,到達王澤,看到三個人,自腰帶以上部分看得見,自腰帶以下部分看不見。
三人給原過兩節竹子,竹節不通,說:“為我們把這兩節竹子贈送給趙無恤。
”原過趕上趙襄子,把這件事告訴了襄子。
襄子齋戒三天,親自剖開竹子,竹子裡有紅字,寫的是:“趙無恤,我是霍太山山陽侯,是天使。
三月丙戌日,我将讓你消滅知氏,你也要在百邑祭祀我,我将把林胡之地賜給你。
”襄子拜了兩拜,接受了神的指示。
這怎麼解釋呢? 【原文】 64·15曰:是蓋襄子且勝之祥也。
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闆。
襄子懼,使相張孟談私于韓、魏,韓、魏與合謀,竟以三月丙戌之日,大滅知氏,共分其地。
蓋妖祥之氣象人之形,稱霍大山之神,猶夏庭之妖象龍,稱褒之二君,趙簡子之祥象人,稱帝之使也。
何以知非霍大山之神也?曰:“大山,地之體,猶人有骨節,骨節安得神?如大山有神,宜象大山之形。
何則?人謂鬼者死人之精,其象如生人之形。
今大山廣長不與人同,而其精神不異于人。
不異于人,則鬼之類人。
鬼之類人,則妖祥之氣也。
【注釋】 三國:指韓、魏和知氏。
汾水:今山西汾河。
闆:指古代築牆用的闆,一般寬二尺,合今一尺多。
《公羊傳》何休注:“入尺曰闆。
”相:官名。
張孟談:人名。
大:據《史記·趙世家》當作“反”。
稱褒之二君:傳說夏朝将要滅亡時,宮廷中出現兩條龍相鬥,自稱是褒國的兩位國君。
事見《國語·鄭語》,參見本書《異虛篇》。
鬼:王充反對人死精神為鬼的說法,但他承認“陽氣”可以構成鬼象。
妖祥之氣:構成妖祥的氣,即陽氣。
【譯文】 解釋說:這大概是趙襄子将要取勝的預兆吧。
三國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