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死篇第六二

關燈


    粟米灑漏出來,口袋就不再具有形狀;人死精氣散亡以後,怎麼能夠再有形體而使人們會看到他呢? 【原文】 62·5禽獸之死也,其肉盡索,毛皮尚在,制以為裘,人望見之,似禽獸之形。

    故世有衣狗裘為狗盜者,人不覺知。

    假狗之皮毛,故人不意疑也。

    今人死,皮毛朽敗,雖精氣尚在,神安能複假此形而以行見乎?夫死人不能假生人之形以見,猶生人不能假死人之魂以亡矣。

    六畜能變化象人之形者,其形尚生,精氣尚在也。

    如死,其形腐朽,雖虎兕勇悍,不能複化。

    魯公牛哀病化為虎,亦以未死也。

    世有以生形轉為生類者矣,未有以死身化為生象者也。

     【注釋】 衣(yì義):穿。

     魂:指精神。

     王充認為六畜可以變化為人形,但必須是活着的六畜,而不能是死了的。

    參見本書《訂鬼篇》。

    這種看法自然荒誕無稽。

     兕(sì四):雌犀牛。

     公牛哀:參見7·3注。

     王充所說的“世有以生形轉為生類者”指兩種情況,一種是他所相信的某些荒唐傳說,如人化為虎之類;另一種是他對某些動物由幼蟲變為成蟲的感性認識,如蟬的幼蟲蛻化為蟬等,參見本書《無形篇》。

     【譯文】 禽獸死後,它們的肉全部沒有了,隻有皮毛還存在,用它制成皮衣,人們望見皮衣,覺得類似于禽獸的形狀。

    所以社會上有穿着狗皮袍裝扮成狗的小偷,人們不會覺察,借助于狗的皮毛,所以人們就不會懷疑。

    如今人死了,皮毛朽敗,即使精氣仍然存在,精神又怎麼能再借這個爛掉了的形體來活動和現形呢?死人不能借活人的形體出現,就像活人不能借死人的精神使自己的形體消失一樣。

    六畜能變化成像人的形體一樣,是因為它們的形體還活着,精氣仍然存在的緣故。

    如果死了,它的形體已腐朽,即使像老虎犀牛那樣兇猛的動物,也不能再變化成人形了。

    魯國公牛哀生病後變化成老虎,也是由于他的形體還沒有死的緣故。

    世上有活的形體轉化為另一類活的形體的現象,卻從來沒有以死了的身體變成活的形象這類事情。

     【原文】 62·6天地開辟,人皇以來,随壽而死,若中年夭亡,以億萬數。

     計今人之數,不若死者多。

    如人死辄為鬼,則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

    人且死見鬼,宜見數百千萬,滿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見一兩人也。

    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為磷。

    血者,生時之精氣也。

    人夜行見磷,不象人形,渾沌積聚,若火光之狀。

    磷,死人之血也,其形不類生人之血也。

    其形不類生人之形,精氣去人,何故象人之體?人見鬼也,皆象死人之形,則可疑死人為鬼,或反象生人之形。

    病者見鬼,雲甲來,甲時不死,氣象甲形。

    如死人為鬼,病者何故見生人之體乎? 【注釋】 人皇:古代傳說中的三皇(天皇、人皇、地皇)之一,據說他是最早的人。

    壽:壽限。

    王充認為正常人一般能活百歲左右。

    參見本書《氣壽篇》。

    随壽而死,指活到百歲左右而死。

     廷:通“庭”。

    院子。

     磷:指磷火。

    夜間在墳地間常見的藍綠色火光,是磷所發的光,迷信的人稱為“鬼火”。

    古人認為磷是血生成的,如《淮南子·氾論訓》:“久血為磷。

    ”注:“血精在地,暴露百日則為磷,遙望炯炯若燃火也。

    ”《博物志·雜說篇》:“鬥戰死亡之地,其人馬血積年化為磷。

    ”血:尋上下文義,宜為“形”。

    章錄楊校宋本校改作“形”。

     氣:指陽氣。

    王充認為,單獨的陽氣隻能幻化成瞬間即逝的人的樣子,而不能構成真正的人。

     【譯文】 天地開辟之後,自從人皇以來,人通常能活到百歲壽限而死,如果加上中年早死的,有億萬人之多。

    計算一下現在活着的人數,不如自古以來死去的人多。

    如果人死了就變成鬼,那麼在道路上,就會一步一個鬼了。

    人将要死的時候會見到鬼,就應當見到千百萬個鬼,滿廳堂滿院子全是鬼,巷中路上也塞滿了鬼,不應當隻是見到一兩個人變成的鬼啊。

    人被兵器殺死,世人說他的血變成為磷。

    血,是人活着時候的精氣。

    人們夜間行走看見磷,不像人的形狀,模模糊糊地聚積在一起,像火光的形狀。

    磷,是死人的血,它的形狀不同于活人的形體。

    它的形狀不像活人的形體,那麼精氣離開了人體後,為什麼會像活人的形體呢?如果人們看到的鬼都像死人的樣子,那還可以懷疑是死人變成了鬼,然而有人看到的鬼都像活人的形狀。

    病人見到鬼,就說某甲來了,可是當時某甲并沒有死,而是陽氣構成的像某甲的形狀。

    如果死人會變成鬼,病人為什麼見到是活人的形體呢? 【原文】 62·7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滅火複燃;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複見。

    能使滅灰更為燃火,吾乃頗疑死人能複為形。

    案火滅不能複燃以況之,死人不能複為鬼,明矣。

    夫為鬼者,人謂死人之精神。

    如審鬼者死人之精神,則人見之,宜徒見裸袒之形,無為見衣帶被服也。

    何則?衣服無精神,人死,與形體俱朽,何以得貫穿之乎?精神本以血氣為主,血氣常附形體,形體雖朽,精神尚在,能為鬼可也。

    今衣服,絲絮布帛也,生時血氣不附着,而亦自無血氣,敗朽遂已,與形體等,安能自若為衣服之形?由此言之,見鬼衣服象之,則形體亦象之矣。

    象之,則知非死人之精神也。

     【注釋】 尋文意,“能”字上脫“不”字。

    上下文皆言火滅不能複燃。

     衣(yì義):系。

     【譯文】 自然界的本性,能夠重新産生火,不能使熄滅了的火又燃起來;能夠重新産生人,不能使死人重新出現。

    不能使死灰複燃,我才很懷疑死人能再變成活着時候的樣子。

    根據火熄滅了不能複燃的情況來對照它,死人不能又變成鬼,是很明白的了。

    會變成鬼的,人們認為是死人的精神。

    如果确實鬼是死人的精神變的,那麼人見到鬼,應當隻見到赤身裸體的形狀,不應該見到系帶穿衣的鬼。

    為什麼呢?衣服沒有精神,人死後衣服與人的形體一起腐朽,怎麼能得以系帶穿衣呢?精神本來是以血氣為主的,血氣經常附在形體之上,形體即使腐朽了,精神仍然存在,能成為鬼是可以的。

    衣服,是絲絮布帛做的,人活的時候血氣并不依附在衣服上,而衣服本身又沒有血氣,腐爛了也就完了,和死人的形體一樣,怎麼能照舊為衣服的形狀呢?由此說來,見到鬼穿的衣服像死人原來的衣服,那麼形體也就不過是像死人原來的形體了。

    像死人原來的形體,就知道鬼不是死人的精神了。

     【原文】 62·8夫死人不能為鬼,則亦無所知矣。

    何以驗之?以未生之時無所知也。

    人未生,在元氣之中;既死,複歸元氣。

    元氣荒忽,人氣在其中。

    人未生無所知,其死歸無知之本,何能有知乎?人之所以聰明智惠者,以含五常之氣也;五常之氣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

    五藏不傷則人智惠,五藏有病則人荒忽,荒忽則愚癡矣。

    人死五藏腐朽,腐朽則五常無所托矣,所用藏智者已敗矣,所用為智者已去矣。

    形須氣而成,氣須形而知。

    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注釋】 本:本原。

    指原始狀态。

     惠:通“慧”。

     五常:參見6·4注。

    五常之氣:王充指的是分别具有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屬性的氣。

     藏:同“髒”。

    五髒:指心、肝、脾、肺、腎。

    王充認為五常之氣是寄托在五髒之中的。

     【譯文】 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