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死篇第六二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是王充無神論思想的代表作,文中尖銳地批駁了人死靈魂不死的謬論。
王充在本書《對作篇》中說明了他寫《論死篇》的目的在于“使俗薄喪葬”,即為反對厚葬、祭祀等迷信活動提供理論依據。
他又說:今著《論死》及《死僞》之篇,明人死無知,不能為鬼。
冀觀覽者将一曉解約葬,更為節儉。
” 有神論者宣稱:“死人為鬼,有知,能害人。
”王充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死人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的無神論主張并加以詳細論述。
他認為,“氣凝為人”,“死還為氣”,世間根本不存在死人的靈魂,從一定理論高度否定了靈魂不死的觀點。
可是他又承認有由氣構成的鬼神現象,并接受了活的動物能變成人形來害人的荒謬說法。
他主張人的精神必須依靠形體才能存在,可是又把精神和物質混為一談,認為人的精神是寄托在形體中的具有道德屬性的“五常之氣”。
因此,他對有神論的否定是不徹底的。
【原文】 62·1世謂死人為鬼,有知,能害人。
試以物類驗之,死人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
何以驗之?驗之以物。
人,物也;物,亦物也。
物死不為鬼,人死何故獨能為鬼?世能别人物不能為鬼,則為鬼不為鬼尚難分明;如不能别,則亦無以知其能為鬼也。
【注釋】 死人:尋上下文意為“人死”誤倒。
《世說新語·方正篇》注引并作“人死”,尤為切證。
死人:同注。
據文意,此句中“人”字應移至下句“則”字後。
【譯文】 世上的人說人死後能變成鬼,有知覺,能害人。
試用人以外的物類來驗證一下,人死後不能變成鬼,沒有知覺,不能害人。
用什麼來驗征這一點呢?用萬物來驗證它。
人是物,人以外的萬物也是物。
物死後不變成鬼,人死後為什麼偏偏能夠變成鬼呢?世人即使能夠辨别物死後不能變成鬼,那麼對于人死後能否變成鬼也還不一定能夠辨明;如果連物死後變不變鬼尚不能辨明,那麼也就更無法知道人死後能變成鬼了。
【原文】 62·2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
能為精氣者,血脈也。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人無耳目則無所知,故聾盲之人,比于草木。
夫精氣去人,豈徒與無耳目同哉?朽則消亡,荒忽不見,故謂之鬼神。
人見鬼神之形,故非死人之精也。
何則?鬼神,荒忽不見之名也。
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
鬼者,歸也;神者,荒忽無形者也。
【注釋】 精氣:參見5.5注(14)。
精神:這裡指精氣。
王充認為,精氣在自然界中是無知的,構成人的精神後才是有知的,人死後,精氣離開人體,仍舊回到無知的自然界之中。
在本篇中,王充對“精神”和“精氣”這兩個概念有時是混用的。
升天:指精氣又回到自然界的元氣之中去。
據文意“鬼”字下當有“神”字。
上下文均以“鬼神”并言。
鬼神:《孔子家語·哀公問政》:孔子曰:“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
” 鬼者,歸也:《韓詩外傳》“人死曰鬼,鬼者歸也。
精氣歸于天,肉歸于土,血歸于水,脈歸于澤,聲歸于雷,動歸于風,眠歸于明,骨歸于木,筋歸于山,齒歸于石,膏歸于露,發歸于草,呼吸之氣,複歸于人。
” 【譯文】 人之所以出生,是因為承受了精氣,人死了精氣就不存在了。
能夠成為精氣的是血脈。
人死了血脈就枯竭,血脈枯竭而精氣就不存在,精氣不存在而形體就腐朽,形體腐朽而化成灰土,靠什麼變成鬼呢?人沒有耳目就不會知道什麼,所以聾人盲人,如同草木一樣,精氣離開人體,哪裡隻是和人沒有耳目一樣呢?腐朽了就會消亡,成了恍恍惚惚看不見形體的東西,所以把它叫“鬼神”。
人們所見到的有形體的鬼神,本來就不是死人的精神變成的。
為什麼呢?因為鬼神是“荒忽不見”這類東西的名稱。
人死後精氣回到自然之中,屍骨歸葬土中,所以稱它叫“鬼神”。
鬼,是歸的意思;神,是荒忽無形的意思。
【原文】 62·3或說:鬼神,陰陽之名也。
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
神者,伸也,申複無已,終而複始。
人用神氣生,其死複歸神氣。
陰陽稱鬼神,人死亦稱鬼神。
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也。
水凝為冰,氣凝為人;冰釋為水,人死複神。
其名為神也,猶冰釋更名水也。
人見名異,則謂有知,能為形而害人,無據以論之也。
【注釋】 陰陽:指陰氣和陽氣。
逆:違背,阻止。
歸:指人死後形體歸于地。
陰氣逆物而歸:陰陽五行家認為,地屬陰,又認為陰氣主殺,所以說陰氣阻止萬物和人生長,使他們死後形體歸于地。
導:引導,助長。
陽氣導物而生:陰陽五行家認為,天屬陽,又認為陽氣主生,所以說陽氣助長萬物和人生長,使他們獲得生命。
伸:舒展。
指萬物和人獲得生命。
《五行大義·論諸神》:“神,申也。
萬物皆有質礙,屈而不申,神是清虛之氣,無所擁滞,故曰申也。
” 申:通“伸”。
複:還原。
指陽氣離開形體回複到自然界。
申複無已:指陽氣和陰氣結合構成有生命的東西,又離開陰氣構成的形體回複到自然界,如此無止境地循環下去。
名異:名稱不同。
意即活時稱“人”,死後稱“神”。
【譯文】 有人說:鬼神是陰氣和陽氣的名稱。
陰氣阻止萬物生長而使它們的形體歸于地;所以就稱它叫鬼;陽氣助長萬物使它們獲得生命,所以就稱它叫神。
神,是人和物獲得生命的意思,舒展還原沒有止境,終而複始。
人靠陽氣獲得生命,人死後形體中的陽氣又回到自然界的陽氣中去。
陰氣陽氣稱為鬼神,人死也稱為鬼神。
陽氣使人獲得生命,就像水結成冰一樣。
水凝結成冰,氣凝聚成人;冰融化為水,人死還原為神氣。
它的名稱叫神,好比冰融化後就改稱為水一樣。
人們見名稱不同,就認為鬼有知覺,能變成形體而害人,這是毫無根據地對這個問題亂發議論。
【原文】 62·4人見鬼若生人之形。
以其見若生人之形,故知非死人之精也。
何以效之?以囊橐盈粟米。
米在囊中,若粟在橐中,滿盈堅強,立樹可見,人瞻望之,則知其為粟米囊橐。
何則?囊橐之形若其容可察也。
如囊穿米出,橐敗粟棄,則囊橐委辟,人瞻望之,弗複見矣。
人之精神藏于形體之内,猶粟米在囊橐之中也。
死而形體朽,精氣散,猶囊橐穿敗,粟米棄出也。
粟米棄出,囊橐無複有形,精氣散亡,何能複有體而人得見之乎? 【注釋】 囊橐(tuó駝):兩種口袋。
大者稱囊,小者稱橐。
委:通“萎”。
辟:通“襞(bì畢)”。
折疊。
委辟:指口袋癟了。
【譯文】 人們看見鬼像活人的形狀。
就因為他們見到的鬼像活人的形狀,所以知道鬼不是死人的精氣變成的。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用口袋裝滿粟米來證明。
米裝在囊中,或粟裝在橐中,裝滿了就結實,口袋豎立起來就能看得出,人從遠處看見它,就知道它是裝粟米的口袋。
為什麼呢?因為口袋的形狀和所裝的東西可以看得出來。
如果囊破米漏了出來,橐壞粟灑了出來,那麼口袋就癟下去了,人從遠處看它,就再也看不出來了。
人的精氣隐藏在形體裡面,就像粟米裝在口袋中一樣。
人死而形體腐朽,精氣散失,好比口袋穿孔,粟米灑漏出來一樣
王充在本書《對作篇》中說明了他寫《論死篇》的目的在于“使俗薄喪葬”,即為反對厚葬、祭祀等迷信活動提供理論依據。
他又說:今著《論死》及《死僞》之篇,明人死無知,不能為鬼。
冀觀覽者将一曉解約葬,更為節儉。
” 有神論者宣稱:“死人為鬼,有知,能害人。
”王充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死人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的無神論主張并加以詳細論述。
他認為,“氣凝為人”,“死還為氣”,世間根本不存在死人的靈魂,從一定理論高度否定了靈魂不死的觀點。
可是他又承認有由氣構成的鬼神現象,并接受了活的動物能變成人形來害人的荒謬說法。
他主張人的精神必須依靠形體才能存在,可是又把精神和物質混為一談,認為人的精神是寄托在形體中的具有道德屬性的“五常之氣”。
因此,他對有神論的否定是不徹底的。
【原文】 62·1世謂死人為鬼,有知,能害人。
試以物類驗之,死人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
何以驗之?驗之以物。
人,物也;物,亦物也。
物死不為鬼,人死何故獨能為鬼?世能别人物不能為鬼,則為鬼不為鬼尚難分明;如不能别,則亦無以知其能為鬼也。
【注釋】 死人:尋上下文意為“人死”誤倒。
《世說新語·方正篇》注引并作“人死”,尤為切證。
死人:同注。
據文意,此句中“人”字應移至下句“則”字後。
【譯文】 世上的人說人死後能變成鬼,有知覺,能害人。
試用人以外的物類來驗證一下,人死後不能變成鬼,沒有知覺,不能害人。
用什麼來驗征這一點呢?用萬物來驗證它。
人是物,人以外的萬物也是物。
物死後不變成鬼,人死後為什麼偏偏能夠變成鬼呢?世人即使能夠辨别物死後不能變成鬼,那麼對于人死後能否變成鬼也還不一定能夠辨明;如果連物死後變不變鬼尚不能辨明,那麼也就更無法知道人死後能變成鬼了。
【原文】 62·2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
能為精氣者,血脈也。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人無耳目則無所知,故聾盲之人,比于草木。
夫精氣去人,豈徒與無耳目同哉?朽則消亡,荒忽不見,故謂之鬼神。
人見鬼神之形,故非死人之精也。
何則?鬼神,荒忽不見之名也。
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
鬼者,歸也;神者,荒忽無形者也。
【注釋】 精氣:參見5.5注(14)。
精神:這裡指精氣。
王充認為,精氣在自然界中是無知的,構成人的精神後才是有知的,人死後,精氣離開人體,仍舊回到無知的自然界之中。
在本篇中,王充對“精神”和“精氣”這兩個概念有時是混用的。
升天:指精氣又回到自然界的元氣之中去。
據文意“鬼”字下當有“神”字。
上下文均以“鬼神”并言。
鬼神:《孔子家語·哀公問政》:孔子曰:“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
” 鬼者,歸也:《韓詩外傳》“人死曰鬼,鬼者歸也。
精氣歸于天,肉歸于土,血歸于水,脈歸于澤,聲歸于雷,動歸于風,眠歸于明,骨歸于木,筋歸于山,齒歸于石,膏歸于露,發歸于草,呼吸之氣,複歸于人。
” 【譯文】 人之所以出生,是因為承受了精氣,人死了精氣就不存在了。
能夠成為精氣的是血脈。
人死了血脈就枯竭,血脈枯竭而精氣就不存在,精氣不存在而形體就腐朽,形體腐朽而化成灰土,靠什麼變成鬼呢?人沒有耳目就不會知道什麼,所以聾人盲人,如同草木一樣,精氣離開人體,哪裡隻是和人沒有耳目一樣呢?腐朽了就會消亡,成了恍恍惚惚看不見形體的東西,所以把它叫“鬼神”。
人們所見到的有形體的鬼神,本來就不是死人的精神變成的。
為什麼呢?因為鬼神是“荒忽不見”這類東西的名稱。
人死後精氣回到自然之中,屍骨歸葬土中,所以稱它叫“鬼神”。
鬼,是歸的意思;神,是荒忽無形的意思。
【原文】 62·3或說:鬼神,陰陽之名也。
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
神者,伸也,申複無已,終而複始。
人用神氣生,其死複歸神氣。
陰陽稱鬼神,人死亦稱鬼神。
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也。
水凝為冰,氣凝為人;冰釋為水,人死複神。
其名為神也,猶冰釋更名水也。
人見名異,則謂有知,能為形而害人,無據以論之也。
【注釋】 陰陽:指陰氣和陽氣。
逆:違背,阻止。
歸:指人死後形體歸于地。
陰氣逆物而歸:陰陽五行家認為,地屬陰,又認為陰氣主殺,所以說陰氣阻止萬物和人生長,使他們死後形體歸于地。
導:引導,助長。
陽氣導物而生:陰陽五行家認為,天屬陽,又認為陽氣主生,所以說陽氣助長萬物和人生長,使他們獲得生命。
伸:舒展。
指萬物和人獲得生命。
《五行大義·論諸神》:“神,申也。
萬物皆有質礙,屈而不申,神是清虛之氣,無所擁滞,故曰申也。
” 申:通“伸”。
複:還原。
指陽氣離開形體回複到自然界。
申複無已:指陽氣和陰氣結合構成有生命的東西,又離開陰氣構成的形體回複到自然界,如此無止境地循環下去。
名異:名稱不同。
意即活時稱“人”,死後稱“神”。
【譯文】 有人說:鬼神是陰氣和陽氣的名稱。
陰氣阻止萬物生長而使它們的形體歸于地;所以就稱它叫鬼;陽氣助長萬物使它們獲得生命,所以就稱它叫神。
神,是人和物獲得生命的意思,舒展還原沒有止境,終而複始。
人靠陽氣獲得生命,人死後形體中的陽氣又回到自然界的陽氣中去。
陰氣陽氣稱為鬼神,人死也稱為鬼神。
陽氣使人獲得生命,就像水結成冰一樣。
水凝結成冰,氣凝聚成人;冰融化為水,人死還原為神氣。
它的名稱叫神,好比冰融化後就改稱為水一樣。
人們見名稱不同,就認為鬼有知覺,能變成形體而害人,這是毫無根據地對這個問題亂發議論。
【原文】 62·4人見鬼若生人之形。
以其見若生人之形,故知非死人之精也。
何以效之?以囊橐盈粟米。
米在囊中,若粟在橐中,滿盈堅強,立樹可見,人瞻望之,則知其為粟米囊橐。
何則?囊橐之形若其容可察也。
如囊穿米出,橐敗粟棄,則囊橐委辟,人瞻望之,弗複見矣。
人之精神藏于形體之内,猶粟米在囊橐之中也。
死而形體朽,精氣散,猶囊橐穿敗,粟米棄出也。
粟米棄出,囊橐無複有形,精氣散亡,何能複有體而人得見之乎? 【注釋】 囊橐(tuó駝):兩種口袋。
大者稱囊,小者稱橐。
委:通“萎”。
辟:通“襞(bì畢)”。
折疊。
委辟:指口袋癟了。
【譯文】 人們看見鬼像活人的形狀。
就因為他們見到的鬼像活人的形狀,所以知道鬼不是死人的精氣變成的。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用口袋裝滿粟米來證明。
米裝在囊中,或粟裝在橐中,裝滿了就結實,口袋豎立起來就能看得出,人從遠處看見它,就知道它是裝粟米的口袋。
為什麼呢?因為口袋的形狀和所裝的東西可以看得出來。
如果囊破米漏了出來,橐壞粟灑了出來,那麼口袋就癟下去了,人從遠處看它,就再也看不出來了。
人的精氣隐藏在形體裡面,就像粟米裝在口袋中一樣。
人死而形體腐朽,精氣散失,好比口袋穿孔,粟米灑漏出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