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文篇第六一

關燈
【題解】 本篇以漢武帝時發現散佚的儒家經書為話題,叙述了秦漢時期文章的盛衰史。

    他把儒家經書的存亡說成是文化盛衰的标志,并以此指責秦始皇“燔五經”是“厥辜深重”,頌揚了漢代“诏求亡失”的儒家經書和“經書并修”的崇儒做法。

    因本文着重談論朝廷如何用力征求亡佚的文書經籍,故篇名“佚文”。

    王充以“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為理由對先秦諸子的著作加以貶斥,極力推崇那些“發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非徒諷古經、續故文”的文人,并說他的《論衡》的宗旨就是“疾虛妄”,是“頌上恢國”之作,而他自己則是這樣的鴻筆之臣。

     【原文】 61·1孝武皇帝封弟為魯恭王。

    恭王壞孔子宅以為宮,得佚《尚書》百篇、《禮》三百、《春秋》三十篇、《論語》二十一篇,闿弦歌之聲,懼複封塗,上言武帝。

    武帝遣吏發取,古經、《論語》,此時皆出。

    經傳也,而有闿弦歌之聲,文當興于漢,喜樂得闿之祥也。

    當傳于漢,寝藏牆壁之中,恭王闿之,聖王感動弦歌之象。

    此則古文不當掩,漢俟以為符也。

     【注釋】 魯恭王:漢景帝的兒子劉餘。

    據《史記·五宗世家》記載,魯恭王受封是景帝時候的事。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武帝末年,魯恭王擴建宮室,在孔子故居的牆壁中得到一部《尚書》,計四十五篇,其中二十九篇和伏生本(今文《尚書》)基本相同,另外還多出一十六篇。

    佚(yì義):失傳的。

    《禮》:此指《儀禮》。

     闿:據倫明錄澀江校宋本當作“聞”。

    下文“闿弦歌之聲”的“闿”同此。

    古:乃衍字。

    下文雲“文當興于漢”,“文”上應有“古”字,而訛錯在此。

    經:指上文所說的《尚書》、《禮》和《春秋》。

     以上事參見《漢書·藝文志》。

     傳:指上文說的曾經失傳了的《論語》。

     闿(kāi開):開,發掘。

     聖王:指漢武帝。

     俟(sì四):等待。

     【譯文】 漢武帝封弟弟為魯恭王。

    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修建宮室,得到失傳的《尚書》一百篇、《禮》三百篇、《春秋》三十篇、《論語》二十一篇,同時聽到宅内有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因為懼怕,又重新把它封閉起來,用泥塗好,并将此事上奏了漢武帝。

    漢武帝派遣官吏去打開取出那些東西,經書和《論語》,這時都出現了。

    經傳是無聲的書卻出現了令人聽見彈琴唱歌之聲的事情,這是古文該在漢代興盛,經傳歡慶自己被發掘出來的一種吉兆。

    它們應當流傳于漢代,所以靜靜地藏在牆壁之中,魯恭王發掘了它們,就出現了使聖王感動的彈琴唱歌的現象。

    這就說明古代文獻不該被埋沒,而漢朝等待它們出現作為興盛的征兆。

     【原文】 61·2孝成皇帝讀百篇《尚書》,博士、郎吏莫能曉知,征天下能為《尚書》者。

    東海張霸通《左氏春秋》,案百篇序,以《左氏》訓诂,造作百二篇,具成奏上。

    成帝出秘《尚書》以考校之,無一字相應者。

    成帝下霸于吏,吏當器辜大不謹敬。

    成帝奇霸之才,赦其辜,亦不減其經,故百二《尚書》傳在民間。

     【注釋】 博士:參3·3注(13)。

    這裡特指漢武帝時設的五經博士。

    郎:帝王侍從官的通稱。

    始于戰國,秦漢沿置。

     東海:郡名。

    參見34.14注。

    張霸:參見55·9注。

    《左氏春秋》:即《左傳》。

    參見18·6注。

     訓诂: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

    用通俗的話來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來解釋古代詞語、或用普遍通行的話來解釋方言叫“诂”。

     秘《尚書》:指保存在宮廷中的《尚書》。

     吏當器:文不成義。

    當:判罪,漢律常用語。

    器:據倫明錄澀江校宋本當作“霸”。

    辜:當作“罪”。

    大不謹敬:古代一種最嚴重的罪名,指欺君之罪。

    漢律凡當以大不敬者棄世。

    減:當作“滅”,下文雲“故不燒滅之”正與此文相應。

    減與滅的繁體字“滅”形近而誤。

     【譯文】 漢成帝閱讀百篇《尚書》,朝中博士、郎官沒有誰能通曉,征求天下能究治《尚書》的人。

    東海郡張霸精通《左氏春秋》,根據百篇《尚書》的序言,采用《左氏春秋》的文字解釋,編造出一百零二篇本《尚書》,全部完成後奏報給漢成帝。

    漢成帝取出秘藏的《尚書》用來考訂校對它,沒有一個字是相合的。

    漢成帝就把張霸交給司法官吏去審訊治罪。

    司法官判張霸犯了欺君之罪。

    漢成帝認為張霸的才能出衆,赦免了他的罪,也不毀掉他的經書,所以一百零二篇本《尚書》才流傳在民間。

     【原文】 61·3孔子曰:“才難。

    ”能推精思,作經百篇,才高卓遹,希有之人也。

    成帝赦之,多其文也。

    雖奸非實,次序篇句,依倚事類,有似真是,故不燒滅之。

    疏一椟,相遣以書。

    書十數劄,奏記長吏,文成可觀,讀之滿意,百不能一。

    張霸推精思至于百篇,漢世實類,成帝赦之,不亦宜乎? 【注釋】 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遹(yǖ玉):詭異,奇異。

     依倚:依傍,這裡是組合的意思。

    依倚事類:指組織材料、安排内容。

    椟(dú獨):書匣。

     遣:據遞修本當作“遺”。

    遺(wèi位):贈。

     劄:古代用于書寫的木簡。

     實:與作“寡”字之誤。

    “寡類”猶言極少有。

     【譯文】 孔子說:“人才難得啊。

    ”張霸能夠推究精深的思想,編寫經書百篇,才高卓越,是世上稀有的人物。

    漢成帝赦免他,是欣賞他的文才。

    他的經文雖然是僞造的不真實的,但在編排篇章句子,組織材料安排内容上,就像真的經書一樣,所以漢成帝不燒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