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頌篇第六十

關燈
【題解】 本篇明顯地表現了王充向漢章帝獻媚邀寵的精神狀态。

     王充認為,後代知道古代帝王道德高尚,主要是由于有得力的臣子加以頌揚記載;漢代名聲不揚,“咎在俗儒不實論也”。

    他指責那些“俗儒”、“拘儒”、“育喑之儒”,“信久遠之僞,忽近今之實”、“好稱古而毀今”、“涉聖世不知聖主”,或“知聖主不能頌”,緻使漢代在“百代之下”。

    因此,他在本篇中反複論述漢代“天下太平”,有待“鴻筆之臣”的頌揚。

    他表白說:“今上即命,未有褒載,《論衡》之人,為此畢精。

    ”他寫《論衡》就在于“為漢平說”,但他感到遺憾的是自己未受重用,因此“褒功失丘山之積,頌德遺膏腴之美”。

    他希望能到皇帝身邊工作,以便“論功德之實,不失毫厘之微”,“彰漢德于百代,使帝名如日月”。

     【原文】 60·1古之帝王建鴻德者,須鴻筆之臣褒頌記載,鴻德乃彰,萬世乃聞。

    問說《書》者:“‘欽明文思’以下,誰所言也?”曰:“篇家也。

    ”“篇家誰也?”“孔子也。

    ”然則孔子鴻筆之人也。

    “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也。

    鴻筆之奮,蓋斯時也。

    或說《尚書》曰:“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

    ”“下者誰也?”曰:“臣子也。

    ”然則臣子書上所為矣。

    問儒者:“禮言‘制’,樂言‘作’,何也?”曰:“禮者,上所制,故曰制;樂者,下所作,故曰作。

    天下太平,頌聲作。

    ” 【注釋】 欽明文思:這是《尚書·堯典》中一句歌頌堯的話。

    王充以“欽明文思”以下為孔子所言,系指《書序》而言,漢人皆以《書序》為孔子所作。

     衛:春秋時衛國,在今河南北部滑縣一帶。

    反:同“返”。

    魯:春秋時魯國,在今山東西南部。

    自衛反魯:指孔子周遊列國,于魯哀公十一年冬從衛國回到魯國。

     樂正:指孔子對古樂曲進行整理,使它符合自己的标準。

     《雅》、《頌》:《詩》内容分類的名稱,也是樂曲分類的名稱。

    《雅》是朝廷用的樂歌,内容分《大雅》、《小雅》兩部分。

    《頌》是宗廟祭祀用的樂歌,内容分《商頌》、《周頌》、《魯頌》三個部分。

    《雅》、《頌》各得其所:指孔子按自已的政治标準,對《詩》中的樂歌進行分類,使它們都能恰到好處地發揮維護禮治的作用。

    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斯時:指孔子自衛返魯以後。

    《白虎通·五經篇》:“孔子自衛反魯,自知不用,追定《五經》。

    ” 《白虎通·禮樂篇》:“樂言作,禮言制。

    樂者,陽也,動作倡始,故言作也。

    禮者,陰也,系制于陽,故雲制也。

    ” 頌聲:《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注:“頌聲者,太平歌頌之聲,帝王之高緻也。

    ” 【譯文】 古代建立了鴻大功德的帝王,必須要有擅長寫作的臣子贊美記載,他的鴻大功德才會顯著,萬代以後才能知道。

    問解釋《尚書》的人:“‘堯敬慎節儉,明察四方,善治天下,思慮通達’以下的話,是誰人說的?”答:“著作家說的。

    ”“著作家是誰呢?”“是孔子。

    ”這樣說來孔子是擅長寫作的人了。

    “從衛國返回魯國後,才把《詩》的樂曲進行了整理使它純正,《雅》樂和《頌》樂各得其适當的位置。

    ”孔子揮動大筆整理樂曲,大約就在這個時候。

    有人解釋《尚書》的含義說:“‘尚’就是‘上’(君王)的意思;君王的所作所為,下面的人把它記錄下來,因此叫《尚書》。

    ”“下面的人是誰呢?”“是臣子”。

    這樣說來臣子是應當記錄君王的所作所為的了。

    問儒者:“為什麼把禮說成是‘制定’的,把樂說成是‘創作’的呢?”答:“禮是君王制定的,所以說是制定;樂是下面的人創作的,所以說是創作。

    天下太平,歌功頌德的樂曲就創作出來了。

    ” 【原文】 60·2方今天下太平矣,頌詩樂聲,可以作未,傳者不知也,故曰:“拘儒”。

    衛孔悝之鼎銘,周臣勸行。

    孝宣皇帝稱穎川太守黃霸有治狀,賜金百斤,漢臣勉政。

    夫以人主頌稱臣子,臣子當褒君父,于義較矣。

    虞氏天下太平,夔歌舜德。

    宣王惠周,《詩》頌其行。

    召伯述職,周歌棠樹(11)。

    是故《周頌》三十一,《殷頌》五,《魯頌》四,凡頌四十篇,詩人所以嘉上也。

    由此言之,臣子當頌,明矣。

     【注釋】 傳:當為“儒”。

    隸書儒或作■,故易訛為傳。

     拘:拘泥,狹隘,目光短淺。

     孔悝(kuī虧):衛國大夫。

    鼎:禮器。

    銘:銘文。

    古代的一種文體,常刻在碑石或鐘、鼎一類的器物上,以稱頌功德或以示鑒戒。

    衛孔悝之鼎銘:孔悝曾輔佐喪失君位的衛莊公重新獲得帝位,莊公為了表彰他的功勞,特地在一座銅鼎上鑄刻銘文,贊孔悝祖先的功勞。

    參見《禮記·祭統》。

    周:東周。

    周臣:春秋時期,周天子和各國君王之間名義上還存在着君臣關系,各國的臣子都算是周天子的“陪臣”,所以這裡的周臣也包括各國的君臣在内。

     穎:當作“颍”,形近而誤。

    颍(yǐng影):郡名。

    戰國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

    治陽翟(今禹縣),在今河南中部一帶。

    黃霸:人名。

    漢宣帝時由颍川太守升為丞相,封“建成侯”,以政績清平著名于當時。

     較:通“皎”。

    明顯,清楚。

     夔(kuí葵):相傳是舜的樂官。

    夔歌舜德:《史記·夏本紀》:“舜德大明,于是夔行樂。

    ”宣王:周宣王。

    惠周:對周朝作出了貢獻,指宣王中興。

     《詩》:指《詩·小雅》中的《六月》、《車攻》、《斯幹》等篇。

    《詩》頌其行:《漢書·董仲舒傳》:“周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滞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燦然複興,詩人美之而作。

    ”召(shào紹)伯:周武王之弟姬奭。

    述職:諸侯向天子報告統治情況。

    這裡指勤于職守。

    《孟子·梁惠王》:“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 (11)棠:甘棠,俗稱棠梨。

    周歌棠樹:傳說召伯為了不誤農時,在農忙時曾離開城邑到甘棠樹下去判案,詩人因此寫了一首《甘棠》詩來歌頌他。

    參見《詩·召南·甘棠》、《說苑·貴德篇》、《韓詩外傳》一、《鹽鐵論·授時篇》。

     【譯文】 當今天下太平了,歌頌功德的詩歌樂曲,可不可以創作,釋經的人不知道,所以稱他為“拘儒”。

    衛國孔悝受到鼎鑄銘文的表彰,周代的臣子互相激勵操行。

    漢宣帝稱贊颍川太守黃霸有優良的政績,賞賜一百斤金子,漢朝的大臣都盡職政事。

    因為君王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