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頌篇第六十

關燈
了臣子,所以臣子應當頌揚君父的功德,這在道理上是很清楚不過的。

    虞舜統治的時代天下太平,夔歌頌舜的功德。

    周宣王使周朝中興,《詩》裡就頌揚他的品行。

    召伯勤于政事,周人歌頌他在棠梨樹下判案的美德。

    所以《周頌》有三十一篇,《殷頌》有五篇,《魯頌》有四篇,總共頌有四十篇,都是詩人寫來頌揚君王的。

    照此說來,臣下應當頌揚君王,是很明白的了。

     【原文】 60·3儒者謂漢無聖帝,治化未太平。

    《宣漢》之篇,論漢已有聖帝,治已太平。

    《恢國》之篇,極論漢德非常,實然乃在百代之上。

    表德頌功,宣褒主上,《詩》之頌言,右臣之典也。

    舍其家而觀他人之室,忽其父而稱異人之翁,未為德也。

    漢,今天下之家也;先帝、今上,民臣之翁也。

    夫曉主德而頌其美,識國奇而恢其功,孰與疑暗不能也? 【注釋】 《宣漢》:指本書《宣漢篇》。

     《恢國》:指本書《恢國篇》。

     右:據章錄楊校宋本當作“古”。

     先帝:死去的皇帝,指漢明帝。

    今上:當今皇上,指漢章帝。

     【譯文】 儒者認為漢代沒有聖明的帝王,統治教化尚未達到天下太平。

    《宣漢篇》中,論述了漢代已經有了聖明的帝王,國家的治理已經太平。

    《恢國篇》充分論述了漢代功德非同一般,确實超過了過去所有的朝代。

    表彰頌揚功德,宣揚稱頌皇帝,《詩》中寫有頌詩,這是古代臣子的職責。

    抛開自己的家而贊賞别人的家,輕視自己的父親而頌揚别人的父親,不能稱為美德。

    漢朝,就是當今天下人的家;已死的漢明帝和當今皇上,就是老百姓和臣子的父親。

    知道君王的功德而稱頌他的完美,看到漢朝的傑出而表彰它的功德,這和那些愚昧而不能這樣做的人相比,誰高明呢? 【原文】 60·4孔子稱:“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或年五十擊壤于塗。

    或曰:“大哉,堯之德也!”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孔子乃言“大哉,堯之德”者,乃知堯者也。

    涉聖世不知聖主,是則盲者不能别青黃也;知聖主不能頌,是則喑者不能言是非也。

    然則方今盲喑之儒,與唐擊壤之民,同一才矣。

    夫孔子及唐人言“大哉”者,知堯德,蓋堯盛也;擊壤之民雲“堯何等力”,是不知堯德也。

     【注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參見54·15注。

     擊壤:參見19·13注。

     引文參見晉皇甫谧《帝王世紀》、本書《藝增篇》。

     乃:當作“及”,下文“孔子及唐人言大哉者”可證。

     乃:當作“皆”,章錄楊校宋本亦作“皆”。

     喑:《類要》二十一引“喑”作“瘖”,下同。

    《說文》:“瘖,不能言也,從疒,音聲。

    ” 【譯文】 孔子稱頌說:“真是太偉大了,堯這樣的君王!隻有天最偉大,隻有堯能夠效法它。

    堯的功德浩大無際,老百姓不知道如何稱頌他才好。

    ”有位年紀在五十歲的人在路上作擊壤遊戲。

    有人說:“真偉大呀,堯的功德!”擊壤的人說:“我太陽出來就幹活,太陽落山就休息,挖井而飲用井水,耕田而食用糧食,這裡邊堯有什麼力量呢?”孔子及稱頌“真偉大呀,堯的功德”的人,都是了解堯的功德的人。

    經曆了聖明之世而不了解聖明的君王,這就像瞎子分不出青色黃色一樣,知道有聖明的君王而不能稱頌,這就像啞巴不能說明是非一樣。

    這樣說來,當今的又瞎又啞的儒者,和唐堯時代擊壤的老百姓,才智是同樣的低劣了。

    孔子和唐堯時代稱頌“真偉大啊”的人,是因為了解堯的功德,因為堯的功德确實很偉大啊;擊壤的老百姓說“這裡邊堯有什麼力量”,這是因為他不了解堯的功德啊。

     【原文】 60·5夜舉燈燭,光曜所及,可得度也;日照天下,遠近廣狹,難得量也。

    浮于淮、濟,皆知曲折;入東海者,不曉南北。

    故夫廣大,從橫難數;極深,揭厲難測。

    漢德鄷廣,日光海外也。

    知者知之,不知者不知漢盛也。

    漢家著書,多上及殷、周,諸子并作,皆論他事,無褒頌之言,《論衡》有之。

    又《詩》頌國名《周頌》,與杜撫、固所上漢頌,相依類也。

     【注釋】 浮:飄浮。

    指乘船。

    淮:古河名。

    地理位置相當于今淮河和新淮河河道。

    濟:古河名。

    地理位置相當于今山東境内黃河河道。

     原本校語“一又有廣大字”。

     從:通“縱”。

     揭(qì氣):掀起衣服涉水,這裡形容水淺。

    厲:涉深水,這裡形容水深。

    《詩·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

    ” 鄷:同“豐”。

     外:外表。

    這裡指水面。

     前一個“知”同“智”,下句“不知”的“知”同此。

     諸子:指漢代學者。

     頌國:當作“頌周”。

    頌周名《周頌》與班固頌漢名《漢頌》相同。

    “固”字上應有“班”字。

    本篇累稱班固,皆不省班字,且杜撫不省杜字,可證。

    本書《宣漢篇》“觀杜撫、班固等所上《漢頌》”,更可證應補“班”字。

     【譯文】 夜間點燃燈燭,光亮所達到的地方,是可以測量到的,太陽照耀天下,普及遠近廣狹之處,難于測量。

    在淮河、濟河中乘船,都知道它們的曲折;乘船進入東海的人,就分不清南北了。

    所以,如果過于廣闊,長寬就很難計算;非常深,深淺就很難測量。

    漢朝功德盛廣,如同太陽的光輝、大海的海面一樣。

    明智的人知道漢朝功德的盛廣,愚昧的人就不知道漢朝功德的盛廣了。

    漢朝人寫書,大多上溯到殷、周時代,漢代的作者都在寫文章,論述的都是其他的事情,沒有褒頌帝王的話,而《論衡》裡面就有。

    又有《詩》裡稱頌周代的叫《周頌》,與杜撫、班固所呈獻的歌頌漢朝的辭賦,是相類似的。

     【原文】 60·6宣帝之時,畫圖漢列士,或不在于畫上者,子孫恥之。

    何則? 父祖不賢,故不畫圖也。

    夫頌言,非徒畫、文也。

    如千世之後,讀經書不見漢美,後世怪之。

    故夫古之通經之臣,紀主令功,記于竹帛;頌上令德,刻于鼎銘。

    文人涉世,以此自勉。

    漢德不及六代,論者不德之故也。

     【注釋】 列士:指建立過功勳的傑出人物。

    漢列士:指漢宣帝時畫像表彰霍光、蘇武等十一位功臣。

    《前漢紀》四:“甘露元年冬十月,趙充國薨,谥曰壯武侯,以功德與霍光等,圖畫相次于未央宮。

    第一曰大司馬大将軍博陸侯霍光。

    。

    次曰典屬國蘇武。

    皆有功德,知名當世。

    ”紀:通“記”。

     竹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