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頌篇第六十
關燈
小
中
大
古代書寫用的竹簡和絲織品。
六代:唐、虞、夏、商、周、秦。
【譯文】 漢宣帝的時候,畫像表彰漢朝的功臣,有的人不在畫像表彰之列,子孫為此感到可恥。
為什麼呢?父祖輩不賢良,所以沒有受到畫像表彰。
那些稱頌的話,不僅僅是畫張像而已,而是文字記錄。
如果千代以後,讀經書看不到漢朝的美德,後代的人就會感到奇怪。
所以古代通曉經書的大臣,記載君王的盛功,記錄在竹帛之上;稱頌君王的美德,鑄刻銘文于鼎上。
文人經曆世事,以此來自我勉勵。
漢朝功德被認為不如唐、虞、夏、商、周、秦六代,是由于論述的人不注意頌揚漢朝君王美德的緣故。
【原文】 60·7地有丘洿,故有高平,或以锸平而夷之,為平地矣。
世見五帝、三王為經書,漢事不載,則謂五、三優于漢矣。
或以論為锸,損三、五,少豐滿漢家之下,豈徒并為平哉!漢将為丘,五、三轉為洿矣。
湖池非一,廣狹同也,樹竿測之,深淺可度。
漢與百代,俱為主也,實而論之,優劣可見。
故不樹長竿,不知深淺之度;無《論衡》之論,不知優劣之實。
漢在百代之末,上與百代料德,湖池相與比也。
無鴻筆之論,不免庸庸之名。
論好稱古而毀今,恐漢将在百代之下,豈徒同哉! 【注釋】 洿(wū屋):池塘。
(jué決)、锸(chā插):都是挖土的工具。
三、五:二字宜互倒。
上下文皆作“五三”。
五,五帝;三,三王。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李奇注:“五帝之德,比漢為減;三王之德,漢出其上。
”“論”下當有“者”字。
【譯文】 地面上有山丘有池塘,所以有高有低,有人用锸填滿池塘挖平山丘,地面就成為平地了。
一般人看到五帝、三王的事迹寫成經書了,而漢朝的事迹不見記載,就認為五帝、三王時代比漢代好。
如果有人把議論當作锸,減掉一點對五帝、三王的頌揚,略微增添到漢代名下,豈止會把二者拉平啊!漢代将會成為山丘,五帝、三王時代反而成為池塘了。
湖和池不一樣,盡管面積相同,立起竿子去測量它們,深淺是可以測量得到的。
漢代君王與以往各個朝代的君王,同樣都是君王,依據事實評論他們,他們的優劣就可以看出來了。
所以,不樹立長竿,就不知道湖池深淺的程度;沒有《論衡》的評論,就不知道曆代君王優劣的真實情況。
漢代在百代的最後,往上與百代比較功德,如同湖和池互相對比一樣。
沒有大手筆的評論,仍舊不能免掉平庸的名聲。
議論的人喜歡頌古非今,這樣恐怕漢代就會在過去所有的朝代之下了,豈止是與它們相同呢! 【原文】 60·8谥者,行之迹也。
谥之美者,“成”、“宣”也;惡者,“靈”、“厲”也。
成湯遭旱,周宣亦然,然而成湯加“成”,宣王言“宣”。
無妄之災,不能虧政,臣子累谥,不失實也。
由斯以論堯,“堯”亦美谥也。
時亦有洪水,百姓不安,猶言“堯”者,得實考也。
夫一字之谥,尚猶明主,況千言之論,萬文之頌哉! 【注釋】 谥:參見20·10注。
《逸周書·谥法解》:“安民立政曰成,聖善周聞曰宣,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
”累:積。
指羅列生平事迹。
堯:《白虎通·号篇》:“謂之堯者何?堯猶峣峣也。
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遊博衍,衆聖之主,百王之長也。
” 【譯文】 谥号,是生前行為的評價。
谥号好的,如“成”、“宣”之類;谥号不好的,如“靈”、“厲”之類。
成湯時遇到旱災,周宜王時也同樣遇到旱災,但是商湯死後給他加上“成”的谥号,宣王死後的谥号稱為“宣”。
偶然發生的災害,不能因此而貶低他們的政績,臣子依據他們的生平事迹所上的谥号,并沒有違反真實情況。
據此以評論堯。
“堯”也是好的谥号。
當時也發生了洪水之災,老百姓生活不安定,仍然給他“堯”這個谥号,是因為如實考核了他的政績。
一個字的谥号,尚且能起到表彰君王的作用,何況千言的評論,萬字的頌揚呢? 【原文】 60·9船車載人,孰與其徒多也?素車樸船,孰與加漆采畫也?然則鴻筆之人,國之船車、采畫也。
農無疆夫,谷粟不登;國無強文,德暗不彰。
漢德不休,亂在百代之間,強筆之儒不著載也。
高祖以來,著書非不講論漢。
司馬長卿為《封禅書》,文約不具。
司馬子長紀黃帝以至孝武。
楊子雲錄宣帝以至哀、平。
陳平仲紀光武。
班孟堅頌孝明。
漢家功德,頗可觀見。
今上即命,未有褒載,《論衡》之人,為此畢精,故有《齊世》、《宣漢》、《恢國》、《驗符》。
【注釋】 疆:據遞修本當作“強”。
強夫:強勞力。
強文:有影響的文章,好文章。
這裡指擅長寫文章的人。
司馬長卿:即司馬相如。
參見42·8注。
司馬子長:即司馬遷。
參見3·4注(18)。
楊子雲:即楊(一作揚)雄。
參見3·4注(16)。
據《史通·正史篇》記載,他曾續司馬遷《史記》,原書已佚。
哀:漢哀帝,公元前6~前1年在位。
平:漢平帝,公元1~5年在位。
陳平仲:陳宗,東漢章帝時任睢(今河南商丘南)縣令。
據《史通·覈才篇》記載,他曾和班固等人一起編撰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傳記。
班孟堅:即班固,字孟堅。
參見38·16注。
【譯文】 用船車運載人和讓人步行比較,哪種辦法好呢?沒有裝飾的車船和漆上彩畫的車船比較,哪種更美呢?如此說來擅長寫文章的人,好比是國家的船車和彩畫了。
農業沒有強勞力,莊稼就沒有收成;國家沒有擅長寫文章的人,帝王的功績就幽隐而不顯著。
漢朝的功德顯得不怎麼美好,混雜在百代之中,是因為那些擅長著述的儒生不撰寫不記載的緣故,自從漢高祖以來,撰文著書并非完全不評論漢代。
司馬長卿寫過《封禅書》,文章寫得簡略,論述不夠完備。
司馬子長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史實。
楊子雲記錄了漢宣帝以至哀帝、平帝的事迹。
陳平仲記錄了光武帝的生平。
班孟堅頌揚了漢明帝的功業。
漢代的功德,稍微可以觀看到一些。
當今皇帝即位,沒有頌揚的記載,《論衡》的作者,為此費盡了精力,所以有《齊世》、《宣漢》、《恢國》、《驗符》等篇的出現。
【原文】 60·10龍無雲雨,不能參天。
鴻筆之人,國之雲雨也。
載國德于傳書之上,宣昭名于萬世之後,厥高非徒參天也。
城牆之土,平地之壤也,人加築蹈之力,樹立臨池。
國之功德,崇于
六代:唐、虞、夏、商、周、秦。
【譯文】 漢宣帝的時候,畫像表彰漢朝的功臣,有的人不在畫像表彰之列,子孫為此感到可恥。
為什麼呢?父祖輩不賢良,所以沒有受到畫像表彰。
那些稱頌的話,不僅僅是畫張像而已,而是文字記錄。
如果千代以後,讀經書看不到漢朝的美德,後代的人就會感到奇怪。
所以古代通曉經書的大臣,記載君王的盛功,記錄在竹帛之上;稱頌君王的美德,鑄刻銘文于鼎上。
文人經曆世事,以此來自我勉勵。
漢朝功德被認為不如唐、虞、夏、商、周、秦六代,是由于論述的人不注意頌揚漢朝君王美德的緣故。
【原文】 60·7地有丘洿,故有高平,或以锸平而夷之,為平地矣。
世見五帝、三王為經書,漢事不載,則謂五、三優于漢矣。
或以論為锸,損三、五,少豐滿漢家之下,豈徒并為平哉!漢将為丘,五、三轉為洿矣。
湖池非一,廣狹同也,樹竿測之,深淺可度。
漢與百代,俱為主也,實而論之,優劣可見。
故不樹長竿,不知深淺之度;無《論衡》之論,不知優劣之實。
漢在百代之末,上與百代料德,湖池相與比也。
無鴻筆之論,不免庸庸之名。
論好稱古而毀今,恐漢将在百代之下,豈徒同哉! 【注釋】 洿(wū屋):池塘。
(jué決)、锸(chā插):都是挖土的工具。
三、五:二字宜互倒。
上下文皆作“五三”。
五,五帝;三,三王。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李奇注:“五帝之德,比漢為減;三王之德,漢出其上。
”“論”下當有“者”字。
【譯文】 地面上有山丘有池塘,所以有高有低,有人用锸填滿池塘挖平山丘,地面就成為平地了。
一般人看到五帝、三王的事迹寫成經書了,而漢朝的事迹不見記載,就認為五帝、三王時代比漢代好。
如果有人把議論當作锸,減掉一點對五帝、三王的頌揚,略微增添到漢代名下,豈止會把二者拉平啊!漢代将會成為山丘,五帝、三王時代反而成為池塘了。
湖和池不一樣,盡管面積相同,立起竿子去測量它們,深淺是可以測量得到的。
漢代君王與以往各個朝代的君王,同樣都是君王,依據事實評論他們,他們的優劣就可以看出來了。
所以,不樹立長竿,就不知道湖池深淺的程度;沒有《論衡》的評論,就不知道曆代君王優劣的真實情況。
漢代在百代的最後,往上與百代比較功德,如同湖和池互相對比一樣。
沒有大手筆的評論,仍舊不能免掉平庸的名聲。
議論的人喜歡頌古非今,這樣恐怕漢代就會在過去所有的朝代之下了,豈止是與它們相同呢! 【原文】 60·8谥者,行之迹也。
谥之美者,“成”、“宣”也;惡者,“靈”、“厲”也。
成湯遭旱,周宣亦然,然而成湯加“成”,宣王言“宣”。
無妄之災,不能虧政,臣子累谥,不失實也。
由斯以論堯,“堯”亦美谥也。
時亦有洪水,百姓不安,猶言“堯”者,得實考也。
夫一字之谥,尚猶明主,況千言之論,萬文之頌哉! 【注釋】 谥:參見20·10注。
《逸周書·谥法解》:“安民立政曰成,聖善周聞曰宣,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
”累:積。
指羅列生平事迹。
堯:《白虎通·号篇》:“謂之堯者何?堯猶峣峣也。
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遊博衍,衆聖之主,百王之長也。
” 【譯文】 谥号,是生前行為的評價。
谥号好的,如“成”、“宣”之類;谥号不好的,如“靈”、“厲”之類。
成湯時遇到旱災,周宜王時也同樣遇到旱災,但是商湯死後給他加上“成”的谥号,宣王死後的谥号稱為“宣”。
偶然發生的災害,不能因此而貶低他們的政績,臣子依據他們的生平事迹所上的谥号,并沒有違反真實情況。
據此以評論堯。
“堯”也是好的谥号。
當時也發生了洪水之災,老百姓生活不安定,仍然給他“堯”這個谥号,是因為如實考核了他的政績。
一個字的谥号,尚且能起到表彰君王的作用,何況千言的評論,萬字的頌揚呢? 【原文】 60·9船車載人,孰與其徒多也?素車樸船,孰與加漆采畫也?然則鴻筆之人,國之船車、采畫也。
農無疆夫,谷粟不登;國無強文,德暗不彰。
漢德不休,亂在百代之間,強筆之儒不著載也。
高祖以來,著書非不講論漢。
司馬長卿為《封禅書》,文約不具。
司馬子長紀黃帝以至孝武。
楊子雲錄宣帝以至哀、平。
陳平仲紀光武。
班孟堅頌孝明。
漢家功德,頗可觀見。
今上即命,未有褒載,《論衡》之人,為此畢精,故有《齊世》、《宣漢》、《恢國》、《驗符》。
【注釋】 疆:據遞修本當作“強”。
強夫:強勞力。
強文:有影響的文章,好文章。
這裡指擅長寫文章的人。
司馬長卿:即司馬相如。
參見42·8注。
司馬子長:即司馬遷。
參見3·4注(18)。
楊子雲:即楊(一作揚)雄。
參見3·4注(16)。
據《史通·正史篇》記載,他曾續司馬遷《史記》,原書已佚。
哀:漢哀帝,公元前6~前1年在位。
平:漢平帝,公元1~5年在位。
陳平仲:陳宗,東漢章帝時任睢(今河南商丘南)縣令。
據《史通·覈才篇》記載,他曾和班固等人一起編撰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傳記。
班孟堅:即班固,字孟堅。
參見38·16注。
【譯文】 用船車運載人和讓人步行比較,哪種辦法好呢?沒有裝飾的車船和漆上彩畫的車船比較,哪種更美呢?如此說來擅長寫文章的人,好比是國家的船車和彩畫了。
農業沒有強勞力,莊稼就沒有收成;國家沒有擅長寫文章的人,帝王的功績就幽隐而不顯著。
漢朝的功德顯得不怎麼美好,混雜在百代之中,是因為那些擅長著述的儒生不撰寫不記載的緣故,自從漢高祖以來,撰文著書并非完全不評論漢代。
司馬長卿寫過《封禅書》,文章寫得簡略,論述不夠完備。
司馬子長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史實。
楊子雲記錄了漢宣帝以至哀帝、平帝的事迹。
陳平仲記錄了光武帝的生平。
班孟堅頌揚了漢明帝的功業。
漢代的功德,稍微可以觀看到一些。
當今皇帝即位,沒有頌揚的記載,《論衡》的作者,為此費盡了精力,所以有《齊世》、《宣漢》、《恢國》、《驗符》等篇的出現。
【原文】 60·10龍無雲雨,不能參天。
鴻筆之人,國之雲雨也。
載國德于傳書之上,宣昭名于萬世之後,厥高非徒參天也。
城牆之土,平地之壤也,人加築蹈之力,樹立臨池。
國之功德,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