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頌篇第六十

關燈
城牆;文人之筆,勁于築蹈。

    聖主德盛功立,莫不褒頌記載,奚得傳馳流去無疆乎?人有高行,或譽得其實,或欲稱之不能言,或謂不善不肯陳一。

    斷此三者,孰者為賢?五、三之際,于斯為盛。

    孝明之時,衆瑞并至,百官臣子,不為少矣。

    唯班固之徒稱頌國德,可謂譽得其實矣。

    頌文谲以奇,彰漢德于百代,使帝名如日月,孰與不能言,言之不美善哉? 【注釋】 築:把土夯結實。

     池:護城河。

     莫:當為“若”之誤,方與下句“奚得”雲雲相應。

     谲(jué決):奇異。

    “以”字當屬下讀,今本誤倒。

     【譯文】 龍不借助雲雨,就不能高入雲霄,擅長寫作的人,就好比是國家的雲雨。

    記載國家的功德在傳書之上,傳播顯赫的名聲于萬世之後,這樣的高度就不僅僅是高入雲霄了。

    城牆上的土,原來是平地上的土,是人加以了夯踩結實的力量,城牆才屹立在護城河邊。

    國家的功德。

    比城牆更崇高;文人的筆,比夯踩更有勁。

    聖主的德行豐盛功業創立,如果不加以贊美稱頌記載下來,怎麼能迅速傳播流傳下去而沒有窮盡呢?一個人有了高尚的品行,有的人對他頌揚得完全符合實際,有的人想稱贊他卻說不出來,有的人卻認為他不好而不願說一句稱頌的話。

    判斷這三種人,哪一種賢良呢?從五帝、三王時代開始,到漢代才算得功德最盛大。

    漢明帝的時候,各種祥瑞同時出現,各級官吏大臣,不算少了,隻有班固等人稱頌國家的功德,可以算是稱頌得完全符合實情了。

    歌頌功德的文章寫得既奇異又出色,用以表彰漢朝的功德在百代之上,使帝王的名聲如日月在天,這和想稱頌而又說不出來以及說它不好的相比較,哪一個好呢? 【原文】 60·11秦始皇東南遊,升會稽山,李斯刻石,紀頌帝德。

    至瑯琊亦然。

    秦,無道之國,刻石文世,觀讀之者,見堯、舜之美。

    由此言之,須頌明矣。

    當今非無李斯之才也,無從升會稽、曆瑯琊之階也。

    弦歌為妙異之曲,坐者不曰善,弦歌之人必怠不精。

    何則?妙異難為,觀者不知善也。

    聖國揚妙異之政,衆臣不頌,将順其美,安得所施哉? 【注釋】 會(guì桂)稽山:參見10·7注。

    相傳秦始皇登此山以望南海,故又名秦望山。

    李斯:參見21·12注。

    刻石:指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在會稽山的刻石。

    秦始皇巡視全國時,曾在六個地方刻石立碑,碑文大部分出自李斯的手筆。

     瑯琊(yá牙)山名。

    一作琅邪,在今山東膠南縣南海濱。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在山上築台立碑。

    以上事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曆:一步步地登上。

     将:扶持,扶助。

    将順:順勢助成。

    這裡是發揚光大之意。

     【譯文】 秦始皇到東南方巡視,登上會稽山,李斯刻石立碑,記載和頌揚秦始皇的功德。

    到了瑯琊山也仍然這樣做。

    秦國,是個無道的國家,刻石立碑粉飾當世,觀看閱讀碑文的人,仿佛看到了像堯、舜那樣的美德。

    由此說來,必須頌揚帝王的功德是很明白的了。

    當今并不是沒有李斯那樣的人才,而是沒有機會和條件像李斯那樣跟随皇帝登上會稽山、瑯琊山。

    彈唱的是美妙奇異的歌曲,聽衆不說好,彈唱的人必然會懈怠而不願精心彈唱。

    為什麼呢?因為美妙奇異的歌曲是很難彈唱的,聽衆卻不懂得它的妙處。

    聖明的國家推行如妙異之曲一般的政治,朝中大臣不贊頌,不順勢發揚它的好處,又怎麼能施行這種政治呢? 【原文】 60·12今方闆之書在竹帛,無主名所從生出,見者忽然,不卸服也。

    如題曰甲甲某子之方,若言已驗嘗試,人争刻寫,以為珍秘。

    上書于國,記奏于郡,譽薦士吏,稱術行能,章下記出,士吏賢妙。

    何則?章表其行,記明其才也。

    國德溢熾,莫有宣褒,使聖國大漢有庸庸之名,咎在俗儒不實論也。

     【注釋】 方闆:當是“方技”之誤。

    漢時方技之書,包括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

    方技之書:此指醫書。

     忽:不重視,忽視。

    忽然:形容看不起的樣子。

     卸:據遞修本當作“禦”。

    禦:用。

    禦服:服用。

     甲甲某子之方:當是“某甲某子之方”。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多言某氏之方。

    某甲某子亦漢代人常用語。

     記奏:依本書文例,當是“奏記”,今互倒。

    奏記:向上級陳述書面意見。

    術:為“述”之借字,漢人多通用。

     章下:奏章得到批準。

    記出:陳述的書面意見得到批準。

     溢:水滿外流。

    熾(chì赤):火勢旺。

    溢熾:形容功德偉大崇高。

     【譯文】 當今醫書寫在竹簡絲帛之上,如果沒有著作者的姓名和來源,見到的人就看不起它,不肯按它上面的方劑服用。

    如果題寫有某某人的驗方,并說嘗試過很有療效,人人都争着刻寫傳抄,把它視為珍貴的秘方。

    向朝廷上奏章,向郡守陳述書面意見,稱贊推薦士子和官吏,稱頌陳述他們的操行和才能,奏章和書面意見得到批準,這些士子和官吏就獲得了操行好、才能高的美名。

    為什麼呢?因為奏章上表彰了他們的操行,奏記中宣揚了他們的才能。

    朝廷的功德偉大崇高,卻沒有人加以宣揚和歌頌,使得聖明的大漢國隻有很一般的名聲,過錯就在于俗儒們沒有如實加以論述。

     【原文】 60·13古今聖王不絕,則其符瑞亦宜累屬。

    符瑞之出,不同于前,或時已有,世無以知,故有《講瑞》。

    俗儒好長古而短今,言瑞則渥前而薄後,《是應》實而定之,漢不為少。

    漢有實事,儒者不稱;古有虛美,誠心然之。

    信久遠之僞,忽近今之實,斯蓋三增、九虛所以成也,《能聖》、《實聖》所以興也。

    儒者稱聖過實,稽合于漢,漢不能及。

    非不能及,儒者之說使難及也。

    實而論之,漢更難及。

     【注釋】 累屬(hǔ主):連接不斷。

     《講瑞》:本書篇名。

     渥(wò沃):厚。

     《是應》:本書篇名。

     三增:指本書《語增篇》、《儒增篇》和《藝增篇》。

    九虛:指本書《書虛篇》、《變虛篇》、《異虛篇》、《感虛篇》、《福虛篇》、《禍虛篇》、《龍虛篇》、《雷虛篇》和《道虛篇》。

    《能聖》、《實聖》:王充寫的兩篇文章。

    已佚。

    興:作。

     【譯文】 從古至今聖王不斷出現,那麼他們遇到的符瑞也應當接連不斷地出現。

     當今符瑞的出現,不同于古代,或許已經有了,世人無法認識它,所以我就寫了《講瑞篇》。

    俗儒喜好頌古非今,講到祥瑞就厚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