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頌篇第六十
關燈
小
中
大
薄今,我的《是應篇》對古今的祥瑞加以核實、判斷,證明漢代的祥瑞并不比古代的少。
漢代有具體的事例,俗儒不稱頌;古代有不真實的美名,俗儒卻真心誠意地相信它。
俗儒相信遠古時代不真實的美名,卻不重視近代當代的事實,這就是我寫作“三增”、“九虛”的原因,《能聖》、《實聖》也因此而寫出來了。
俗儒稱頌古代聖王言過其實,用這樣的标準來考核漢代,漢代就趕不上古代。
并不是漢代趕不上古代,而是俗儒的解釋使它難以趕上古代。
如果根據實際情況來評論,漢代更是古代難以趕上的。
【原文】 60·14谷熟歲平,聖王因緣以立功化,故《治期》之篇,為漢激發。
治有期,亂有時,能以亂為治者優。
優者有之。
建初孟年,無妄氣至,聖世之期也。
皇帝執德,救備其災,故《順鼓》、《明雩》,為漢應變。
是故災變之至,或在聖世,時旱、禍湛,為漢論災。
是故《春秋》為漢制法,《論衡》為漢平說。
【注釋】 《治期》:本書篇名。
治有期,亂有時:參見本書《治期篇》。
能以亂為治者優:這與王充本人在《治期篇》中提出的“國當衰亂,賢聖不能盛;時當治,惡人不能亂”的論點是自相矛盾的。
建初:漢章帝年号,公元76~84年。
聖世:指東漢王朝。
皇帝執德:王充認為,出現“無妄之變”,君王不應當輕易改變過去的道德和政治,但應該做一些“慰民心”的事情。
參見《明雩篇》。
《順鼓》、《明雩》:本書篇名。
應變:應付災變。
指提出應付災難的辦法。
時旱、禍湛:此處疑有脫誤。
可能“時旱”、“禍湛”是王充的已經佚失的兩篇文章的篇名,也可能“禍”字為“偶”字之誤,《太平禦覽》引作“偶”,“湛”字後所舉的文章篇已缺失。
《春秋》為漢制法:意思是孔子在《春秋》中已經替幾百年以後的漢朝制定了治國大法。
【譯文】 糧食豐收,年歲太平,聖王借此建立了功德教化,所以我的《治期篇》,是為漢朝發揚光大功德的。
社會安定有一定的期數,社會混亂有一定的時數,能把亂變為治的人是第一流的。
這種傑出的人物在漢代是存在的。
建初初年,無妄災變出現,正是東漢注定要遇到的期數。
皇帝堅持一貫的道德和政治,做一些救災備荒的事情,所以我在《順鼓篇》、《明雩篇》中,為漢朝提出應付災變的辦法。
所以災變的出現,或許在聖明之世,有時旱災,有時水災,我為漢朝論述災變的出現。
所以《春秋》為漢朝制定了治國的大法,《論衡》為漢朝公平地論定是非曲直。
【原文】 60·15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論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其遠非徒門庭也。
日刻徑重千裡,人不謂之廣者,遠也;望夜甚雨,月光不暗,人不睹曜者,隐也。
聖者垂日月之明,處在中州,隐于百裡,遙聞傳授,不實。
形耀不實難論得。
诏書到,計吏至,乃聞聖政。
是以褒功失丘山之積,頌德遺膏腴之美(11)。
使至台閣之下(12),蹈班、賈之迹(13),論功德之實,不失毫厘之微。
武王封比幹之墓(14),孔子顯三累之行(15)。
大漢之德,非直比幹、三累也。
道立國表(16),路出其下,望國表者昭然知路。
漢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故浩廣之德未光于世也。
【注釋】 從門應庭:指服役于門庭之間。
堂室:指主人所在之處。
什:同“十”。
流:古代稱邊遠之地為“流”。
荒流之地:指王充的家鄉浙江,在古代屬于邊遠地區。
日刻徑重千裡:據本書《談天篇》“日刺徑千裡”、《說日篇》“徑刺千裡”,“重”字衍。
“刻”當作“刺”。
文句應為“日刺徑千裡”。
刺徑:直徑。
望:夏曆每月十五日。
聖者:指東漢皇帝。
中州:古地區名,今河南一帶。
隐于百裡:指皇帝居于深宮,一般人看不到。
計吏:即上計吏。
是漢代郡國每年年底派到朝廷彙報治理情況的官員。
彙報以後,又把朝廷的情況及指示帶回郡國。
《禮記·射義》疏:“漢時謂郡國送文書之使為計吏。
”《後漢書·百官志》:“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
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但因計吏。
” (11)膏腴(yú魚):肥沃的土地。
這裡指美好的功德。
(12)台閣:指蘭台和麒麟閣、天祿閣,都是漢代宮中藏書的地方,設有官吏整理和審定書籍。
(13)班:班固。
參見38·16注。
賈:賈逵:參見38·16注。
曾奉旨作《神雀頌》,為漢明帝所重。
(14)封:堆土。
指加高墳墓上的土。
比幹:參見2·5注(17)。
武王封比幹之墓:周武王滅殷後,為表彰比幹,曾為比幹的墳墓封土。
(15)三累:三個受連累而被殺死的人。
三累之行:指孔父(fǔ斧)、仇(qiú求)牧、荀息三人的忠君品行。
參見《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莊公十二年、僖公十年》。
(16)表:标志,指路标。
國表:國家設立的路标。
崔豹《古今注》:“今之華表木以橫木交柱,狀若花,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施焉,亦以表識衢路也。
秦乃除之,漢始複修焉。
” 【譯文】 在門庭間服役,聽堂室裡的話,十句有九句聽得不準确;如果登上堂屋窺探内室,一百句話不會有一句聽不準确。
《論衡》的作者,居住在自古荒僻邊遠的地方,那裡距京城不隻是門庭離堂屋那麼遠了。
太陽直徑千裡,人們不認為它大,因為它離人太遠了,十五的夜晚下了大雨,月光并不陰暗,人們看不見月光,因為月光被遮隐住了。
皇帝的功德像日月一樣放射光芒,因為住在中州,隐居在深宮,遠遠地聽到别人傳授的消息很不真實。
日月的形狀光輝看不真實就難以充分論述功德。
诏書下達,上計吏歸來,才了解了聖王的政治。
因此,歌頌皇帝的功業就連丘山那麼大的功績也給漏掉了,贊頌皇帝的道德像膏腴般的美德也給遺漏了。
假如讓我到台閣去當官,繼承班固、賈逵的事業,我論述皇帝功德的真實情況,不會有絲毫的失誤。
周武王為比幹的墳墓堆土,孔子表彰三位受連累的人的品行。
大漢朝的功德,不僅僅是比幹和三位受連累的人那樣的品行。
大道上設立路标,道路标明在路标下,看到路标的人就能清楚地識别路途。
漢朝的功德明顯卓著,可是沒有人寫出像路标那樣醒目的文章,所以漢朝浩大寬廣的功德沒有在世間發揚光大。
漢代有具體的事例,俗儒不稱頌;古代有不真實的美名,俗儒卻真心誠意地相信它。
俗儒相信遠古時代不真實的美名,卻不重視近代當代的事實,這就是我寫作“三增”、“九虛”的原因,《能聖》、《實聖》也因此而寫出來了。
俗儒稱頌古代聖王言過其實,用這樣的标準來考核漢代,漢代就趕不上古代。
并不是漢代趕不上古代,而是俗儒的解釋使它難以趕上古代。
如果根據實際情況來評論,漢代更是古代難以趕上的。
【原文】 60·14谷熟歲平,聖王因緣以立功化,故《治期》之篇,為漢激發。
治有期,亂有時,能以亂為治者優。
優者有之。
建初孟年,無妄氣至,聖世之期也。
皇帝執德,救備其災,故《順鼓》、《明雩》,為漢應變。
是故災變之至,或在聖世,時旱、禍湛,為漢論災。
是故《春秋》為漢制法,《論衡》為漢平說。
【注釋】 《治期》:本書篇名。
治有期,亂有時:參見本書《治期篇》。
能以亂為治者優:這與王充本人在《治期篇》中提出的“國當衰亂,賢聖不能盛;時當治,惡人不能亂”的論點是自相矛盾的。
建初:漢章帝年号,公元76~84年。
聖世:指東漢王朝。
皇帝執德:王充認為,出現“無妄之變”,君王不應當輕易改變過去的道德和政治,但應該做一些“慰民心”的事情。
參見《明雩篇》。
《順鼓》、《明雩》:本書篇名。
應變:應付災變。
指提出應付災難的辦法。
時旱、禍湛:此處疑有脫誤。
可能“時旱”、“禍湛”是王充的已經佚失的兩篇文章的篇名,也可能“禍”字為“偶”字之誤,《太平禦覽》引作“偶”,“湛”字後所舉的文章篇已缺失。
《春秋》為漢制法:意思是孔子在《春秋》中已經替幾百年以後的漢朝制定了治國大法。
【譯文】 糧食豐收,年歲太平,聖王借此建立了功德教化,所以我的《治期篇》,是為漢朝發揚光大功德的。
社會安定有一定的期數,社會混亂有一定的時數,能把亂變為治的人是第一流的。
這種傑出的人物在漢代是存在的。
建初初年,無妄災變出現,正是東漢注定要遇到的期數。
皇帝堅持一貫的道德和政治,做一些救災備荒的事情,所以我在《順鼓篇》、《明雩篇》中,為漢朝提出應付災變的辦法。
所以災變的出現,或許在聖明之世,有時旱災,有時水災,我為漢朝論述災變的出現。
所以《春秋》為漢朝制定了治國的大法,《論衡》為漢朝公平地論定是非曲直。
【原文】 60·15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論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其遠非徒門庭也。
日刻徑重千裡,人不謂之廣者,遠也;望夜甚雨,月光不暗,人不睹曜者,隐也。
聖者垂日月之明,處在中州,隐于百裡,遙聞傳授,不實。
形耀不實難論得。
诏書到,計吏至,乃聞聖政。
是以褒功失丘山之積,頌德遺膏腴之美(11)。
使至台閣之下(12),蹈班、賈之迹(13),論功德之實,不失毫厘之微。
武王封比幹之墓(14),孔子顯三累之行(15)。
大漢之德,非直比幹、三累也。
道立國表(16),路出其下,望國表者昭然知路。
漢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故浩廣之德未光于世也。
【注釋】 從門應庭:指服役于門庭之間。
堂室:指主人所在之處。
什:同“十”。
流:古代稱邊遠之地為“流”。
荒流之地:指王充的家鄉浙江,在古代屬于邊遠地區。
日刻徑重千裡:據本書《談天篇》“日刺徑千裡”、《說日篇》“徑刺千裡”,“重”字衍。
“刻”當作“刺”。
文句應為“日刺徑千裡”。
刺徑:直徑。
望:夏曆每月十五日。
聖者:指東漢皇帝。
中州:古地區名,今河南一帶。
隐于百裡:指皇帝居于深宮,一般人看不到。
計吏:即上計吏。
是漢代郡國每年年底派到朝廷彙報治理情況的官員。
彙報以後,又把朝廷的情況及指示帶回郡國。
《禮記·射義》疏:“漢時謂郡國送文書之使為計吏。
”《後漢書·百官志》:“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
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但因計吏。
” (11)膏腴(yú魚):肥沃的土地。
這裡指美好的功德。
(12)台閣:指蘭台和麒麟閣、天祿閣,都是漢代宮中藏書的地方,設有官吏整理和審定書籍。
(13)班:班固。
參見38·16注。
賈:賈逵:參見38·16注。
曾奉旨作《神雀頌》,為漢明帝所重。
(14)封:堆土。
指加高墳墓上的土。
比幹:參見2·5注(17)。
武王封比幹之墓:周武王滅殷後,為表彰比幹,曾為比幹的墳墓封土。
(15)三累:三個受連累而被殺死的人。
三累之行:指孔父(fǔ斧)、仇(qiú求)牧、荀息三人的忠君品行。
參見《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莊公十二年、僖公十年》。
(16)表:标志,指路标。
國表:國家設立的路标。
崔豹《古今注》:“今之華表木以橫木交柱,狀若花,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施焉,亦以表識衢路也。
秦乃除之,漢始複修焉。
” 【譯文】 在門庭間服役,聽堂室裡的話,十句有九句聽得不準确;如果登上堂屋窺探内室,一百句話不會有一句聽不準确。
《論衡》的作者,居住在自古荒僻邊遠的地方,那裡距京城不隻是門庭離堂屋那麼遠了。
太陽直徑千裡,人們不認為它大,因為它離人太遠了,十五的夜晚下了大雨,月光并不陰暗,人們看不見月光,因為月光被遮隐住了。
皇帝的功德像日月一樣放射光芒,因為住在中州,隐居在深宮,遠遠地聽到别人傳授的消息很不真實。
日月的形狀光輝看不真實就難以充分論述功德。
诏書下達,上計吏歸來,才了解了聖王的政治。
因此,歌頌皇帝的功業就連丘山那麼大的功績也給漏掉了,贊頌皇帝的道德像膏腴般的美德也給遺漏了。
假如讓我到台閣去當官,繼承班固、賈逵的事業,我論述皇帝功德的真實情況,不會有絲毫的失誤。
周武王為比幹的墳墓堆土,孔子表彰三位受連累的人的品行。
大漢朝的功德,不僅僅是比幹和三位受連累的人那樣的品行。
大道上設立路标,道路标明在路标下,看到路标的人就能清楚地識别路途。
漢朝的功德明顯卓著,可是沒有人寫出像路标那樣醒目的文章,所以漢朝浩大寬廣的功德沒有在世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