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文篇第六一
關燈
小
中
大
的經書。
整治一隻書匣,把自己的作品贈送别人,寫出十幾根木簡的公文呈報長官,文章寫成後受看,閱讀它令人滿意,這樣的人一百個當中難挑出一個來。
張霸推究精深的思想寫出百篇文章,在漢代很少有這類人才,漢成帝赦免他,不也是很應該的嗎? 【原文】 61·4楊子山為郡上計吏,見三府為《哀牢傳》不能成,歸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蘭台。
夫以三府掾吏,叢積成才,不能成一篇。
子山成之,上覽其文。
子山之傳,豈必審是?傳聞依為之有狀,會三府之士,終不能為,子山為之,斯須不難。
成帝赦張霸,豈不有以哉? 【注釋】 楊子山:即楊終。
參見38·16注。
計吏:參見60·15注。
三府:指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是當時朝廷的最高官府。
哀牢:參見57·10注。
吏:據《後漢書·百官志》及本書《程材篇》應作“史”。
掾史:參見34·9注。
依為:同“依違”。
模棱兩可,此指傳說紛纭。
【譯文】 楊子山任郡的上計吏,看到三府編寫《哀牢傳》不能成功。
回到郡中寫成後上報朝廷,漢明帝認為他是奇才,征召他在蘭台為官。
憑三府中的屬官,聚集了大批人材,而不能寫出一部《哀牢傳》。
楊子山寫成了《哀牢傳》,皇帝采用了他的文章。
楊子山的《哀牢傳》,難道就這麼好嗎?關于哀牢的情況當時傳說紛纭,聚集三府中的人士,終究不能寫出來,楊子山寫它,頃刻寫成,毫不困難。
漢成帝赦免張霸,難道沒有原因嗎? 【原文】 61·5孝武之時,诏百官對策,董仲舒策文最善。
王莽時,使郎吏上奏,劉子駿章尤美。
美善不空,才高知深之驗也。
《易》曰:“聖人之情見于辭。
”文辭美惡,足以觀才。
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爵頌》。
百官頌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賈逵、傅毅、楊終、侯諷五頌金玉,孝明覽焉。
夫以百官之衆,郎吏非一,唯五人文善,非奇而何? 【注釋】 對策: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辦法。
應薦舉、科舉的人對答皇帝有關政治、經義的策問叫“對策”。
劉子駿:即劉歆。
參見47·1注(18)。
引文參見《周易·系辭下》。
永平:漢明帝年号,公元58~75年。
《爵頌》:據《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太平禦覽》卷五八八、《類要》二一、《玉海》六十引《論衡》文,“爵”字前均有“神”字,應據之補。
爵:通“雀”。
《後漢書·賈逵傳》:“帝敕蘭台給筆劄,使作《神雀頌》。
”亦是其證。
傅毅:參見38·16注。
侯諷:東漢文人。
覽:通“攬”。
采用。
以上事參見《後漢書·賈逵傳》。
司馬彪《續漢書》、華峤《後漢書》并見此事。
【譯文】 漢武帝時,召見百官考試對策,董仲舒的策文最好。
王莽時,命郎官上奏章,劉子駿的奏章尤其華美。
這種美和善都不是空虛的,而是他們才高智深的證明。
《周易》上說:“聖人的情感體現在卦辭和爻辭中。
”文辭的美與醜,足以看出一個人的才智。
永平年間,有一大群神雀停落在京師,漢明帝下诏書,令官吏和文人以神雀的出現為題,寫歌功頌德的文章獻上。
百官的頌文獻上,文章都用瓦石作比喻,隻有班固、賈逵、傅毅、楊終、侯諷五個人寫的頌像金玉般的美好,漢明帝采納了這些文章。
憑百官的人數衆多,郎官也不止一人,隻有五個人的文章寫得好,他們不是奇才而是什麼呢? 【原文】 61·6孝武善《子虛》之賦,征司馬長卿。
孝成玩弄衆書之多,善楊子雲,出入遊獵,子雲乘從。
使長卿、桓君山、子雲作吏,書所不能盈牍,文所不能成句,則武帝何貪,成帝何欲?故曰:玩楊子雲之篇,樂于居千石之官;挾桓君山之書,富于積猗頓之财。
【注釋】 《子虛》之賦:指司馬相如作的《子虛賦》,它曾受到漢武帝的欣賞。
賦中寫三個假想人物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的相互诘難和議論。
《漢書》本傳:相如客遊梁,著《子虛賦》,上讀而善之,曰:“朕獨不與此人同時哉?”楊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
”上驚,乃召用相如。
相如曰:“有是。
” 牍(dú獨):木簡。
千石:《漢書·百官志》:“三府長吏秩千石。
” 猗(yī醫)頓:春秋時魯國的大富翁。
《淮南子·氾論訓》高注:“猗頓,魯之富人,能知玉理。
” 【譯文】 漢武帝欣賞《子虛賦》,就征召司馬長卿為官。
漢成帝閱讀的書很多,隻欣賞楊子雲的文章,無論出入遊獵,楊子雲都乘車随從。
假如讓司馬長卿、桓君山、楊子雲當官,寫書不能成篇,寫文章不能成句,那麼漢武帝貪圖什麼,漢成帝欲求什麼呢?所以說:欣賞楊子雲的文章,比當了年俸一千石的大官還要高興;擁有恒君山寫的書,比猗頓積聚的财富更富有。
【原文】 61·7韓非之書,傳在秦庭,始皇歎曰:“獨不得與此人同時!” 陸賈《新語》,每奏一篇,高祖左右,稱曰萬歲。
夫歎思其人與喜稱萬歲,豈可空為哉?誠見其美,歡氣發于内也。
候氣變者,于天不于地,天文明也。
衣裳在身,文着于衣,不在于裳,衣法天也。
察掌理者左不觀右,左文明也。
占在右,不觀左,右文明也。
《易》曰:“大人虎變其文炳,君子豹變其文蔚。
”又曰:“觀乎天文,觀乎人文。
”此言天人以文為觀,大人君子以文為操也。
【注釋】 韓非:參見21·12注。
事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
整治一隻書匣,把自己的作品贈送别人,寫出十幾根木簡的公文呈報長官,文章寫成後受看,閱讀它令人滿意,這樣的人一百個當中難挑出一個來。
張霸推究精深的思想寫出百篇文章,在漢代很少有這類人才,漢成帝赦免他,不也是很應該的嗎? 【原文】 61·4楊子山為郡上計吏,見三府為《哀牢傳》不能成,歸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蘭台。
夫以三府掾吏,叢積成才,不能成一篇。
子山成之,上覽其文。
子山之傳,豈必審是?傳聞依為之有狀,會三府之士,終不能為,子山為之,斯須不難。
成帝赦張霸,豈不有以哉? 【注釋】 楊子山:即楊終。
參見38·16注。
計吏:參見60·15注。
三府:指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是當時朝廷的最高官府。
哀牢:參見57·10注。
吏:據《後漢書·百官志》及本書《程材篇》應作“史”。
掾史:參見34·9注。
依為:同“依違”。
模棱兩可,此指傳說紛纭。
【譯文】 楊子山任郡的上計吏,看到三府編寫《哀牢傳》不能成功。
回到郡中寫成後上報朝廷,漢明帝認為他是奇才,征召他在蘭台為官。
憑三府中的屬官,聚集了大批人材,而不能寫出一部《哀牢傳》。
楊子山寫成了《哀牢傳》,皇帝采用了他的文章。
楊子山的《哀牢傳》,難道就這麼好嗎?關于哀牢的情況當時傳說紛纭,聚集三府中的人士,終究不能寫出來,楊子山寫它,頃刻寫成,毫不困難。
漢成帝赦免張霸,難道沒有原因嗎? 【原文】 61·5孝武之時,诏百官對策,董仲舒策文最善。
王莽時,使郎吏上奏,劉子駿章尤美。
美善不空,才高知深之驗也。
《易》曰:“聖人之情見于辭。
”文辭美惡,足以觀才。
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爵頌》。
百官頌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賈逵、傅毅、楊終、侯諷五頌金玉,孝明覽焉。
夫以百官之衆,郎吏非一,唯五人文善,非奇而何? 【注釋】 對策: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辦法。
應薦舉、科舉的人對答皇帝有關政治、經義的策問叫“對策”。
劉子駿:即劉歆。
參見47·1注(18)。
引文參見《周易·系辭下》。
永平:漢明帝年号,公元58~75年。
《爵頌》:據《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太平禦覽》卷五八八、《類要》二一、《玉海》六十引《論衡》文,“爵”字前均有“神”字,應據之補。
爵:通“雀”。
《後漢書·賈逵傳》:“帝敕蘭台給筆劄,使作《神雀頌》。
”亦是其證。
傅毅:參見38·16注。
侯諷:東漢文人。
覽:通“攬”。
采用。
以上事參見《後漢書·賈逵傳》。
司馬彪《續漢書》、華峤《後漢書》并見此事。
【譯文】 漢武帝時,召見百官考試對策,董仲舒的策文最好。
王莽時,命郎官上奏章,劉子駿的奏章尤其華美。
這種美和善都不是空虛的,而是他們才高智深的證明。
《周易》上說:“聖人的情感體現在卦辭和爻辭中。
”文辭的美與醜,足以看出一個人的才智。
永平年間,有一大群神雀停落在京師,漢明帝下诏書,令官吏和文人以神雀的出現為題,寫歌功頌德的文章獻上。
百官的頌文獻上,文章都用瓦石作比喻,隻有班固、賈逵、傅毅、楊終、侯諷五個人寫的頌像金玉般的美好,漢明帝采納了這些文章。
憑百官的人數衆多,郎官也不止一人,隻有五個人的文章寫得好,他們不是奇才而是什麼呢? 【原文】 61·6孝武善《子虛》之賦,征司馬長卿。
孝成玩弄衆書之多,善楊子雲,出入遊獵,子雲乘從。
使長卿、桓君山、子雲作吏,書所不能盈牍,文所不能成句,則武帝何貪,成帝何欲?故曰:玩楊子雲之篇,樂于居千石之官;挾桓君山之書,富于積猗頓之财。
【注釋】 《子虛》之賦:指司馬相如作的《子虛賦》,它曾受到漢武帝的欣賞。
賦中寫三個假想人物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的相互诘難和議論。
《漢書》本傳:相如客遊梁,著《子虛賦》,上讀而善之,曰:“朕獨不與此人同時哉?”楊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
”上驚,乃召用相如。
相如曰:“有是。
” 牍(dú獨):木簡。
千石:《漢書·百官志》:“三府長吏秩千石。
” 猗(yī醫)頓:春秋時魯國的大富翁。
《淮南子·氾論訓》高注:“猗頓,魯之富人,能知玉理。
” 【譯文】 漢武帝欣賞《子虛賦》,就征召司馬長卿為官。
漢成帝閱讀的書很多,隻欣賞楊子雲的文章,無論出入遊獵,楊子雲都乘車随從。
假如讓司馬長卿、桓君山、楊子雲當官,寫書不能成篇,寫文章不能成句,那麼漢武帝貪圖什麼,漢成帝欲求什麼呢?所以說:欣賞楊子雲的文章,比當了年俸一千石的大官還要高興;擁有恒君山寫的書,比猗頓積聚的财富更富有。
【原文】 61·7韓非之書,傳在秦庭,始皇歎曰:“獨不得與此人同時!” 陸賈《新語》,每奏一篇,高祖左右,稱曰萬歲。
夫歎思其人與喜稱萬歲,豈可空為哉?誠見其美,歡氣發于内也。
候氣變者,于天不于地,天文明也。
衣裳在身,文着于衣,不在于裳,衣法天也。
察掌理者左不觀右,左文明也。
占在右,不觀左,右文明也。
《易》曰:“大人虎變其文炳,君子豹變其文蔚。
”又曰:“觀乎天文,觀乎人文。
”此言天人以文為觀,大人君子以文為操也。
【注釋】 韓非:參見21·12注。
事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