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文篇第六一
關燈
小
中
大
漢軍雲起,台閣廢頓,文書棄散。
光武中興,修存未詳。
孝明世好文人,并征蘭台之官,文雄會聚。
今上即令,诏求亡失,購募以金,安得不有好文之聲?唐、虞既遠,所在書散;殷、周頗近,諸子存焉。
漢興以來,傳文未遠,以所聞見,伍唐、虞而什殷、周,煥炳郁郁,莫盛于斯!天晏旸者,星辰曉爛;人性奇者,掌文藻炳。
漢今為盛,故文繁湊也。
【注釋】 中興:指國家由衰弱而複興。
光武中興:劉秀統一全國後,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減輕租稅徭役,發放赈濟,興修水利,并裁并四百餘縣,精簡官吏,節省開支。
在中央,加重尚書職權,廢除掌握軍權的都尉。
生産有所恢複和發展,漢朝得以複興,史稱“光武中興。
”即令:當為“即命”。
《宣漢篇》、《須頌篇》皆有“今上即命”之句可證。
晏:無雲。
旸(yáng羊):睛朗。
【譯文】 王莽不行道義,漢軍如雲興起,台閣敗壞,文章書籍丢失散佚。
光武帝複興漢代,收集整理圖書尚未完備。
漢明帝一代喜歡文人,把他們征召到蘭台裡做官,文豪得以會聚在一起。
當今皇帝即位,下诏征求亡失了的圖書,用金錢廣泛收購征集,怎麼會沒有喜好文化的好名聲呢?唐、虞時代久遠,當時圖書已經散佚;殷、周時代稍微近一些,諸子的書籍還留存于世間,漢代興盛以來,傳播文化的時間不長,根據人們的所見所聞,已經五倍于堯、舜時代,十倍于殷、周時代,文化光輝燦爛繁榮昌盛,沒有哪一個朝代有漢代這樣興盛。
天空晴朗無雲,星辰明亮無比;人的本質奇異,手掌紋理的文彩鮮明。
漢朝發展到今天已經很昌盛,所以文化繁榮發達。
【原文】 61·10孔子曰:“文王既殁,文不在茲乎!”文王之文,傳在孔子。
孔子為漢制文,傳在漢也。
受天之文,文人宜遵。
五經、六藝為文,諸子傳書為文,造論著說為文,上書奏記為文,文德之操為文。
立五文在世,皆當賢也。
造論著說之文。
尤宜勞焉。
何則?發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非徒諷古經、續故文也。
論發胸臆,文成手中,非說經藝之人所能為也。
【注釋】 殁(mò末):死。
茲:此。
這裡指孔子自己。
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孔子為漢制文:王充認為孔子整理儒家經書是為了漢朝傳播文化。
受天之文:承受從天而降的文章,這裡指上述《尚書》、《禮》、《春秋》和《論語》等儒家經書失而複得。
六藝:指禮、樂、射、禦(馭)、書、數。
五經六藝:這裡指誦習和解釋五經六藝。
諸子傳書:泛指先秦諸子的著作。
造論著說:指寫出有獨到見解、自成體系的著作。
文德:指體現德行的文彩,即禮儀規定的文飾,主要表現在衣服上。
王充認為德高官尊的享用的文飾就繁。
參見本書《書解篇》。
文德之操:即上文所說的“大人君子以文為操”的意思,指用禮儀規定的文飾修飾起來的這種大人君子的儀表。
【譯文】 孔子說:“周文王死了以後,一切禮樂文化不都在我這裡嗎!”周文王時代的文化,承傳在孔子。
孔子為漢代整理文化典籍,承傳在漢代。
承受從天而降的文化,文人應當奉行。
五經、六藝是文化,諸子著作是文化,著書立說是文化,上書奏文是文化,文飾儀表是文化。
在世間能夠成就五種文化當中的一種,都應當受到稱贊。
著書立說的文化,尤其應當嘉獎它。
為什麼呢?抒發胸中的思想,論述世俗間的事情,不僅僅是背頌點古經、續寫點舊文章而已。
議論發自胸臆,文章成于手中,這不是隻懂得解釋經書的人所能做到的。
【原文】 61·11周、秦之際,諸子并作,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無益于國,無補于化。
造論之人,頌上恢國,國業傳在千載,主德參貳日月,非适諸子書傳所能并也。
上書陳便宜,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
繁文麗辭,無上書。
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
夫如是,五文之中,論者之文多矣,則可尊明矣。
【注釋】 參貳:鼎立為三,并列為二。
無上書:據文意并參照下文“無為主者”,文句應為“無為上者”。
徇:曲從。
【譯文】 周、秦時代,諸子都在著書立說,論述的全是其他事情,沒有稱頌帝王的,對國家沒有什麼好處,對于教化也沒有什麼補益。
寫作《論衡》的人,歌頌君王的功德,弘揚國家的隆盛,使國家的功業流傳千載,使君王的德行與日月同輝,這不是剛才提到的先秦諸子的著作能夠相比的。
上書陳述治理國家的建議和辦法,寫奏記向上級推薦官吏士人,一則是為了自身,二則是為了他人。
文章繁多辭句華麗,卻沒有一點是為了君王的。
在文采儀表上,根據禮儀修養自己,使行為完美無缺,實際上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沒有一點是為了君王的。
如果是這樣,五種文化之中,著書立說的文化是最好的,因而值得尊重也就很清楚了。
【原文】 61·12孔子稱周曰:“唐、虞之際,于斯為盛,周之德,其可謂至德已矣!”孔子,周之文人也,設生漢世,亦稱漢之至德矣。
趙他王南越,倍主滅使,不從漢制,箕踞椎髻,沉溺夷俗。
陸賈說以漢德,懼以帝威,心覺醒悟,蹶然起坐。
世儒之愚,有趙他之惑;鴻文之人,陳陸賈之說。
觀見之者,将有蹶然起坐,趙他之悟。
漢氏浩爛,不有殊卓之聲! 【注釋】 斯:此。
指周武王時代。
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趙他:即趙佗。
參見8·10注。
倍:通“背”。
反叛。
滅:斷絕。
滅使:指不向漢朝派遣使臣。
光武中興,修存未詳。
孝明世好文人,并征蘭台之官,文雄會聚。
今上即令,诏求亡失,購募以金,安得不有好文之聲?唐、虞既遠,所在書散;殷、周頗近,諸子存焉。
漢興以來,傳文未遠,以所聞見,伍唐、虞而什殷、周,煥炳郁郁,莫盛于斯!天晏旸者,星辰曉爛;人性奇者,掌文藻炳。
漢今為盛,故文繁湊也。
【注釋】 中興:指國家由衰弱而複興。
光武中興:劉秀統一全國後,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減輕租稅徭役,發放赈濟,興修水利,并裁并四百餘縣,精簡官吏,節省開支。
在中央,加重尚書職權,廢除掌握軍權的都尉。
生産有所恢複和發展,漢朝得以複興,史稱“光武中興。
”即令:當為“即命”。
《宣漢篇》、《須頌篇》皆有“今上即命”之句可證。
晏:無雲。
旸(yáng羊):睛朗。
【譯文】 王莽不行道義,漢軍如雲興起,台閣敗壞,文章書籍丢失散佚。
光武帝複興漢代,收集整理圖書尚未完備。
漢明帝一代喜歡文人,把他們征召到蘭台裡做官,文豪得以會聚在一起。
當今皇帝即位,下诏征求亡失了的圖書,用金錢廣泛收購征集,怎麼會沒有喜好文化的好名聲呢?唐、虞時代久遠,當時圖書已經散佚;殷、周時代稍微近一些,諸子的書籍還留存于世間,漢代興盛以來,傳播文化的時間不長,根據人們的所見所聞,已經五倍于堯、舜時代,十倍于殷、周時代,文化光輝燦爛繁榮昌盛,沒有哪一個朝代有漢代這樣興盛。
天空晴朗無雲,星辰明亮無比;人的本質奇異,手掌紋理的文彩鮮明。
漢朝發展到今天已經很昌盛,所以文化繁榮發達。
【原文】 61·10孔子曰:“文王既殁,文不在茲乎!”文王之文,傳在孔子。
孔子為漢制文,傳在漢也。
受天之文,文人宜遵。
五經、六藝為文,諸子傳書為文,造論著說為文,上書奏記為文,文德之操為文。
立五文在世,皆當賢也。
造論著說之文。
尤宜勞焉。
何則?發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非徒諷古經、續故文也。
論發胸臆,文成手中,非說經藝之人所能為也。
【注釋】 殁(mò末):死。
茲:此。
這裡指孔子自己。
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孔子為漢制文:王充認為孔子整理儒家經書是為了漢朝傳播文化。
受天之文:承受從天而降的文章,這裡指上述《尚書》、《禮》、《春秋》和《論語》等儒家經書失而複得。
六藝:指禮、樂、射、禦(馭)、書、數。
五經六藝:這裡指誦習和解釋五經六藝。
諸子傳書:泛指先秦諸子的著作。
造論著說:指寫出有獨到見解、自成體系的著作。
文德:指體現德行的文彩,即禮儀規定的文飾,主要表現在衣服上。
王充認為德高官尊的享用的文飾就繁。
參見本書《書解篇》。
文德之操:即上文所說的“大人君子以文為操”的意思,指用禮儀規定的文飾修飾起來的這種大人君子的儀表。
【譯文】 孔子說:“周文王死了以後,一切禮樂文化不都在我這裡嗎!”周文王時代的文化,承傳在孔子。
孔子為漢代整理文化典籍,承傳在漢代。
承受從天而降的文化,文人應當奉行。
五經、六藝是文化,諸子著作是文化,著書立說是文化,上書奏文是文化,文飾儀表是文化。
在世間能夠成就五種文化當中的一種,都應當受到稱贊。
著書立說的文化,尤其應當嘉獎它。
為什麼呢?抒發胸中的思想,論述世俗間的事情,不僅僅是背頌點古經、續寫點舊文章而已。
議論發自胸臆,文章成于手中,這不是隻懂得解釋經書的人所能做到的。
【原文】 61·11周、秦之際,諸子并作,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無益于國,無補于化。
造論之人,頌上恢國,國業傳在千載,主德參貳日月,非适諸子書傳所能并也。
上書陳便宜,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
繁文麗辭,無上書。
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
夫如是,五文之中,論者之文多矣,則可尊明矣。
【注釋】 參貳:鼎立為三,并列為二。
無上書:據文意并參照下文“無為主者”,文句應為“無為上者”。
徇:曲從。
【譯文】 周、秦時代,諸子都在著書立說,論述的全是其他事情,沒有稱頌帝王的,對國家沒有什麼好處,對于教化也沒有什麼補益。
寫作《論衡》的人,歌頌君王的功德,弘揚國家的隆盛,使國家的功業流傳千載,使君王的德行與日月同輝,這不是剛才提到的先秦諸子的著作能夠相比的。
上書陳述治理國家的建議和辦法,寫奏記向上級推薦官吏士人,一則是為了自身,二則是為了他人。
文章繁多辭句華麗,卻沒有一點是為了君王的。
在文采儀表上,根據禮儀修養自己,使行為完美無缺,實際上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沒有一點是為了君王的。
如果是這樣,五種文化之中,著書立說的文化是最好的,因而值得尊重也就很清楚了。
【原文】 61·12孔子稱周曰:“唐、虞之際,于斯為盛,周之德,其可謂至德已矣!”孔子,周之文人也,設生漢世,亦稱漢之至德矣。
趙他王南越,倍主滅使,不從漢制,箕踞椎髻,沉溺夷俗。
陸賈說以漢德,懼以帝威,心覺醒悟,蹶然起坐。
世儒之愚,有趙他之惑;鴻文之人,陳陸賈之說。
觀見之者,将有蹶然起坐,趙他之悟。
漢氏浩爛,不有殊卓之聲! 【注釋】 斯:此。
指周武王時代。
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趙他:即趙佗。
參見8·10注。
倍:通“背”。
反叛。
滅:斷絕。
滅使:指不向漢朝派遣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