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符篇第五九

關燈
(9)松、喬:傳說中的古代仙人赤松子和王子喬。

    糧:據說仙人以靈芝草為食糧。

     (10)濩(hù護):廣泛傳播。

     【譯文】 賈誼在漢文帝在位時首先建議,說:“漢朝的服色應當崇尚黃色,數字應當以五作為标志。

    ”賈誼是足智多謀的大臣,說崇尚黃色和五這個數字,可見漢朝确實是土德了。

    靈芝草生長在土中,土氣調和,所以靈芝草生長。

    土是适合耕種收獲的,莊稼長出來味道甘甜,所以甘露就彙集。

    龍出現,以往不見雙數,隻有夏朝興盛時有兩條龍出現在朝廷,當今龍成雙出現,符合夏朝時龍出現的數目,說明漢朝的統治與夏朝同樣好。

    以往出現龍,小龍極少出現,當今六條小龍一起出現遊玩嘻戲,就像乾坤六子,象征子孫後代很多。

    唐堯、虞舜的時候,各種野獸都歡舞,當今也有八條龍遊玩嘻戲了很長時間。

    靈芝草可以延年益壽,是仙人吃的東西,以往長出來不過一二棵而已,當今連同前後長出的總共十一棵,這是很多人将會獲得長壽的征兆,因為靈芝草是養育赤松子、王子喬一類仙人的食糧啊。

    甘露降落,以往降一個地區,當今散布五個縣,符合土德所崇尚的數字,這是由于漢朝的功德廣泛傳播的緣故。

    大的祥瑞連接出現,它們的出現不是平白無故的,必然有所象征,是密切應合了漢朝的功德的。

     【原文】 59·8孔子曰:“知者樂(1),仁者壽(2)。

    ”皇帝聖人(2),故芝草壽征生。

    黃為土色,位在中央(3),故軒轅德優(4),以黃為号(5)。

    皇帝寬惠,德侔黃帝(6),故龍色黃,示德不異。

    東方曰仁(7),龍,東方之獸也(8),皇帝聖人(9),故仁瑞見(10)。

    仁者(11),養育之味也,皇帝仁惠,愛黎民,故甘露降。

    龍,潛藏之物也,陽見于外,皇帝聖明,招拔岩穴也(12)。

    瑞出必由嘉士(13),祐至必依吉人也。

    天道自然,厥應偶合(14)。

    聖主獲瑞,亦出群賢。

    君明臣良,庶事以康。

    文、武受命,力于周、邵也(15)。

     【注釋】 (1)知:通“智”。

     (2)仁:仁愛。

    《莊子》:“愛人利物謂之仁。

    ”引文參見《論語·雍也》。

    (2)人:據文意,當作“仁”。

     (3)位在中央:按陰陽五行說法,五行中的“土”是和東、南、西、北、中五方的中央相配屬的。

     (4)軒轅:即黃帝。

    參見8·6注(1)。

     (5)以黃為号:用“黃”字作為名号。

    《史記·五帝紀》:“黃帝名軒轅,有土德之瑞,故号黃帝。

    ”《風俗通·皇霸篇》:“黃者,光之厚也,中和之色,德四季與地同功,故先黃以别之也。

    ” (6)侔(móu謀):等同。

    黃帝:即軒轅氏。

     (7)東方曰仁:據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說,儒家的五種道德規範與五方相配屬,東方屬仁,西方屬義,北方屬禮,南方屬智,中央屬信。

     (8)東方之獸:按陰陽五行說法,“鱗”是和東方相配屬的,龍是鱗類之長,所以說它是東方之獸。

    參見《呂氏春秋·孟春紀》。

     (9)人:據文意,當作“仁”。

     (10)仁瑞:指龍。

    因為龍和仁都配屬東方,所以稱龍為仁瑞。

     (11)仁:據遞修本,應作“甘”。

    “仁”不得言味。

     (12)岩穴:岩穴之士。

    指隐居的人才。

     (13)嘉士:與下文的“吉人”都指賢臣。

     (14)厥應:指祥瑞與人事相應合。

    偶合:王充認為,祥瑞與人事相應合是自然而然的巧合,不是上天有意安排的。

    參見本書《偶會篇》。

     (15)周、邵: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邵公姬奭(shì士)。

     【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快樂,仁愛的人長壽。

    ”漢代皇帝聖明仁愛,所以作為長壽象征的靈芝草就出現了。

    黃色是土相配屬的顔色,位置配屬五方的中央,所以軒轅氏功德高尚,用“黃”字作為名号稱“黃帝”。

    漢代皇帝寬厚仁惠,功德與黃帝相等,所以龍的顔色是黃色,表示漢代皇帝的功德和黃帝沒有兩樣。

    東方屬仁,龍,是東方之獸,皇帝聖明仁愛,所以仁瑞就出現了。

    甘味,是滋養萬物的味,皇帝仁惠,愛護老百姓,所以甘露就降下來了。

    龍,是潛藏着的神物,卻公開出現,象征皇帝聖明,收羅選用隐居的人才。

    祥瑞出現一定是因為有了賢臣,福祐到來必定是因為有了良臣。

    天道自然無為,這種應合是偶然碰到了一起。

    聖主遇到祥瑞,也就會碰巧出現很多賢良的人才。

    君王聖明臣下賢良,所有的事情因此都辦理得很好。

    周文王和周武王承受天命,是得力于周公和邵公的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