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國篇第五八

關燈
列侯。

     (13)楚、廣陵:指劉元壽和劉種的封地。

     (14)“強”字上當有“隐”字,“隐強”指“陰傅”。

    員(yún雲):陰員,隐強侯陰傅的弟弟。

    嗣祀:繼承爵位,延續陰氏祖先的祭祀。

    以上事參見《後漢書·樊陰傳》。

     【譯文】 按照《春秋》上的道理,對于君王和父母不能有犯上作亂的企圖,有犯上作亂的企圖,一定要被誅殺。

    廣陵王劉荊受妖巫迷惑,楚王劉英受俠客迷惑,謀反的事情一件件明擺着,雖然漢明帝再三赦免他們的死罪,但廣陵王和楚王還是服毒自殺了。

    周公誅滅管叔、蔡叔,與漢明帝的做法相比差得太遠了。

    楚王劉英的外家許氏參與了楚王反叛的陰謀,漢明帝說:“許氏與楚王有親屬關系,希望楚王更加尊貴,這是人之常情。

    ”聖王的心寬恕了這件事,不用法律來懲罰他們。

    隐強侯陰傅在街市上懸挂文書,诽謗君王的政治,當今皇帝恩德如海,免去了剝奪他的爵位和封地的罪。

    怨恨一個人,就連他家的奴婢也怨恨。

    封劉荊、劉英的兒子為侯,讓他們仍然安享楚和廣陵的封地,讓隐強侯陰傅的弟弟陰員繼承爵位,延續陰氏的祭祀。

    廣陵王和楚王,是皇帝的宗族,封為王侯,與管叔、蔡叔相同。

    管叔和蔡叔絕了後代,廣陵王和楚王卻封了後人,帝王的恩德已經夠大的了。

     【原文】 58·14隐強,異姓也。

    尊重父祖(1),複存其祀。

    立武庚之義(2),繼祿父之恩(3),方斯羸矣(4)。

    何則?并為帝王(5),舉兵相征,貪天下之大,絕成湯之統,非聖君之義,失承天之意也。

    隐強,臣子也,漢統自在,絕滅陰氏,無損于義,而猶存之,惠滂沛也(6)。

    故夫雨露之施,内則注于骨肉,外則布于他族。

    唐之晏晏(7),舜之烝烝(8),豈能逾此! 【注釋】 (1)父祖:泛指隐強侯的前輩。

     (2)武庚:殷纣王的兒子。

    周武王滅商後,封給武庚一片土地(邶國),讓他延續商代的宗祀。

    仍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周派管叔、蔡叔監視他。

     (3)祿父(fǔ斧):殷纣王的兒子。

    一般史籍認為武庚字祿父,是同一個人。

    王充根據《尚書大傳》的說法,解釋為兩個人。

    《尚書大傳》:“武王殺纣,立武庚而繼公子祿父。

    ” (4)方:比較。

    羸(léi雷):瘦弱。

    這裡指差得多。

     (5)并為帝王:指周武王與殷纣王。

     (6)滂沛:雨勢盛大。

    這裡指恩惠深厚。

     (7)唐:唐堯。

    參見1·1注(10)。

    晏晏:形容十分寬和。

    指堯德之大,與天地同。

    見《尚書·堯典》。

     (8)烝烝:形容十分淳厚。

    指舜孝德厚美。

     【譯文】 隐強侯陰傅是異姓王侯,帝王尊貴他的前輩,所以又延續了陰氏祖先的祭祀。

    當年周武王封武庚的恩義,讓祿父繼續擁有封地的恩德,和漢朝相比較就差得多了。

    為什麼呢?周武王與殷纣王同是帝王,派兵互相征讨,貪圖天下之大,滅了商湯建立起來的帝統,這不是聖君應做的事情,違反了承受天命的本意。

    隐強侯隻是一個臣子,漢朝的帝統本來就存在,絕滅了陰氏,在道義上沒有什麼損害,然而仍就延續了陰氏,漢朝的恩惠是很深厚的。

    所以帝王恩惠的布施,對内傾注于自己的親屬,對外則遍施于别的家族。

    唐堯十分溫和,虞舜十分淳厚,怎麼能超過漢朝的這種恩德呢? 【原文】 58·15驩兜之行(1),靖言庸回(2),共工私之(3),稱薦于堯(4)。

    三苗巧佞之人(5),或言有罪之國。

    鲧不能治水(6),知力極盡(7)。

    罪皆在身,不加于上,唐、虞放流(8),死于不毛(9)。

    怨惡謀上,懷挾叛逆(10),考事失實,誤國殺将,罪惡重于四子(11)。

    孝明加恩,則論徙邊;今上寬惠,還歸州裡。

    開辟以來,恩莫斯大! 【注釋】 (1)驩兜:參見33·14注(7)。

     (2)靖言:花言巧語。

    庸回:作事邪惡,陽奉陰違。

     (3)共(gōng工):傳說是堯的大臣,四兇之一。

    後被舜流放。

     (4)稱薦于堯:據今本《尚書·堯典》記載,是驩兜在堯的面前贊美推薦共工,和王充的說法不同。

     (5)三苗:參見8·7注(1)。

    《左傳·昭公元年》:“自古諸侯不用王命者,虞有三苗,夏有觀扈。

    ”《國策》:“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

    佞(nìng濘):花言巧語,谄媚奉承。

     (6)鲧:參見7·3注(10)。

     (7)知:通“智”。

     (8)放流:指流放驩兜、共工、三苗、鲧。

    參見《尚書·舜典》。

    據記載,流放四人的是舜,而不是堯。

     (9)不毛:不生長莊稼。

    指荒涼邊遠的地方。

     (10)挾:挾嫌,懷恨在心。

     (11)四子:驩兜、共工、三苗、鲧。

     【譯文】 驩兜的品行,花言巧語陽奉陰違,共工和他有私交,在堯的面前贊美推薦他。

    三苗是個巧言令色,谄媚奉承的人,有人又說他是一個對堯、舜有罪的諸侯國。

    鲧不能治理好洪水,而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卻耗盡了。

    罪惡都在自身,對君王沒有侵害,唐、虞流放他們,讓他們死在荒遠的地方。

    劉荊、劉英心懷怨恨陰謀犯上,懷有仇恨企圖叛亂,審理案件不顧事實,危害朝廷殺害大将,罪惡比驩兜、共工、三苗、鲧更重。

    漢明帝施以恩德,隻是定罪把他們流放到邊遠地區;當今皇帝寬大為懷,施加恩惠,又把他們釋放回家鄉。

    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帝王的恩惠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原文】 58·16晏子曰(1):“鈎星在房、心之間(2),地其動乎(3)?”夫地動,天時(4),非政所緻。

    皇帝振畏(5),猶歸于治,廣征賢良,訪求過阙(6)。

    高宗之側身(7),周成之開匮(8),勵能逮此(9)。

    谷登歲平,庸主因緣以建德政;颠沛危殆,聖哲優者乃立功化。

    是故微病恒醫皆巧,笃劇扁鵲乃良(10)。

     【注釋】 (1)晏子:參見6·5注(5)。

     (2)鈎星:參見17·8注(8)。

    房:房宿。

    參見17·8注(8)。

    心:心宿。

    參見17·1注(2)。

     (3)參見17·8注(9)。

     (4)天時:自然運行變化的時序。

     (5)皇帝:指東漢章帝。

     (6)阙(quē缺):通“缺”。

    過失。

     (7)高宗之側身:《異虛篇》(18·1)中說,殷高宗時,“桑穀俱生于朝”,其臣祖己說這是殷朝将亡之兆。

    于是“高宗恐駭,側身而行道,思索先王之政,明養老之義,興滅國,繼絕世,舉佚民。

    桑穀亡。

    ” (8)周成之開匮:《順鼓篇》(46·3):“周成王之時,天下雷雨,偃禾拔木,為害大矣。

    成王開金縢之書,求索行事,周公之功,執書以泣,遏雨止風,反禾,大木複起。

    ”此事亦見《感類篇》(55·4)等處。

     (9)勵:據文義當作“■”,即“僅”之異文。

    《禮記·射義》:“蓋■有存者”。

    《釋文》雲:“音勤,又音觐,少也。

    ”據遞修本也當作“■”。

     (10)扁鵲:參見3·4注(13)。

     【譯文】 晏子說:“鈎星運行到房宿與心宿之間,大概要地震了吧?”地震,是自然運行到一定時序的必然變化,不是政治所造成的。

    皇帝自己震動畏懼,尚且歸罪于自己統治得不好,廣泛征召賢良人才,要求臣民指出自己的過失。

    殷高宗謹慎行道,周成王開匮悔過,僅僅能趕得上這一點。

    谷物豐收年歲太平,平庸的君王可以借此樹立德政;社會動蕩危險,隻有聖賢中的傑出人物才能建立功德教化。

    因此,遇到小病,一般醫生都成了高手,碰上重病才能顯示出扁鵲是名醫。

     【原文】 58·17建初孟年(1),無妄氣至(2),歲之疾疫也(3),比旱不雨,牛死民流,可謂劇矣!皇帝敦德,俊乂在官(4),第五司空(5),股肱國維(6),轉谷振贍(7),民不乏餓,天下慕德,雖危不亂。

    民饑于谷,飽于道德,身流在道,心回鄉内(8)。

    以故道路無盜賊之迹,深幽迥絕無劫奪之奸(9)。

    以危為甯,以困為通,五帝三王孰能堪斯哉! 【注釋】 (1)建初:漢章帝的年号。

    孟年:初年。

     (2)無妄氣:又稱“無妄之變”。

    參見45·7注(1)。

     (3)歲之疾疫:影響年成的災害。

     (4)俊乂(yì義):賢能的人。

     (5)第五:複姓。

    第五司空:指第五倫,字伯魚,東漢京兆長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

    初為淮陽國醫工長,受到光武帝的賞識。

    後曆任會稽、蜀郡太守。

    在會稽時查禁巫祝,禁止妄殺耕牛,裁遣富吏。

    章帝時任司空,曾一再上書,要求抑制外戚驕奢擅權。

    元和三年(公元86年),以老病辭官,數年後卒,年八十餘。

     (6)股肱(gōng工):得力的輔佐。

     (7)贍(shàn善):供養。

     (8)鄉:通“向”。

    向往。

     (9)迥(jiǒng窘):遠。

    迥絕:最邊遠的地方。

    “深幽”當是“迥絕”的傍注,後人因以誤入正文,遂緻文意複踏,又與上句不對。

    當删。

     【譯文】 建初初年,自然災變出現,這是年成的疾疫,連年大旱不下雨,耕牛死亡老百姓流亡他鄉,可以說是很厲害的災害了。

    皇帝道德淳厚,賢能的人居官任職,司空第五倫,是皇帝的得力輔佐,國家的棟梁,調運糧食救濟供養百姓,老百姓不困乏饑餓,天下都仰慕朝廷的恩德,國家雖然危急但是不混亂。

    老百姓雖然吃不上糧食,但對皇帝的恩德卻很滿意。

    人雖然在道路上流亡,心卻向往着朝廷。

    所以道路上沒有盜賊的蹤迹,最偏僻、邊遠的地方也沒有攔路搶劫的壞人。

    把危險轉變為安甯,把困難轉變為順利,五帝、三王哪一個能比得上這樣的功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