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國篇第五八

關燈
【原文】 58·11武王伐纣,庸、蜀之夷(1),佐戰牧野。

    成王之時,越常獻雉(2),倭人貢暢(3)。

    幽、厲衰微(4),戎狄攻周(5),平王東走(6),以避其難。

    至漢,四夷朝貢(7)。

    孝平元始元年(8),越常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9)。

    夫以成王之賢,輔以周公,越常獻一,平帝得三。

    後至四年(10),金城塞外羌良橋橋種良願等(11),獻其魚鹽之地(12),願内屬漢,遂得西王母石室(13),因為西海郡(14)。

    周時戎狄攻王,至漢内屬,獻其寶地。

    西王母國在絕極之外,而漢屬之。

    德孰大?壤孰廣? 【注釋】 (1)庸:古國名,曾随從周武王滅商。

    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

    蜀:古代族名兼國名,分布在今四川中部偏西,西周中期後,其首領蠶叢始稱蜀王。

    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置蜀郡。

    周武王時曾參加“伐纣”盟會。

    先建都于郫縣,後遷至成都。

    夷:這裡泛指四方少數民族。

     (2)越常:即越裳。

    參見18·5注(12)。

     (3)倭(wō窩)人:古代東方的一個民族。

    暢:暢草,即郁金草。

    古代用它作為釀造祭祀用酒的原料。

     (4)幽:周幽王。

    參見10·3注(4)。

    厲:周厲王。

    參見10·3注(3)。

     (5)戎狄: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

    這裡指犬戎。

    戎狄攻周:指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犬戎與申侯(幽王申後之父)聯合攻殺幽王,迫使周室東遷事。

     (6)平王:周平王姬宜臼(?~前720年),幽王之子,東周第一代國君。

    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

    平王東走:犬戎入侵,幽王被殺于骊山(今陝西臨潼)下,鎬(hào浩)京殘破,周平王受申、許、魯等部分諸侯擁戴,在申(今河南南陽北)即位。

    不久,遷都雒邑(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在晉、鄭、虢等國夾輔下,勉強支持殘局,史稱“東周”。

     (7)四夷:四方的少數民族。

    朝貢:君主時代藩屬國或外國的使臣朝見君主,貢獻禮物。

     (8)元始:漢平帝年号,公元1~5年。

     (9)重譯:指輾轉翻譯。

    以上事參見《漢書·平帝紀》。

     (10)四年:指漢平帝元始四年。

     (11)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西南部、青海東部一帶。

    塞:邊界上的險要之處。

    羌良橋橋種良願等:據《漢書·王莽傳》,文當作“羌豪良願等種”,《漢書·王莽傳》:“平憲奏言,羌豪良願等種,人口可萬二千人,願為内臣,獻鮮水海,允谷鹽池。

    莽奏請受良願等所獻地為西海郡。

    ”羌豪:羌族的首領。

    良願:人名,可能是羌族首領之一。

    種:種族,部族。

     (12)魚鹽之地:《後漢書·西羌傳》:“曹鳳上言,西羌有西海魚鹽之利。

    ”(13)西王母:參見7·7注(6)。

    石室:用石頭建造的宮殿。

    《漢書·地理志》“金城郡臨羌。

    ”班注:“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

    ” (14)西海郡: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羌族居地置。

    沿今青海省海晏。

    轄境約當今青海湖附近,新莽末廢。

     【譯文】 周武王讨伐纣王,庸、蜀這些部族,在牧野協助作戰。

    周成王的時候,越常人進獻野雞,倭人進貢暢草。

    幽王、厲王時周朝國勢衰弱,犬戎入侵周朝,周平王往東遷徙,以避開犬戎入侵的災難。

    到了漢代,四方各族朝見貢禮。

    漢平帝元始元年,越常輾轉翻譯進獻一隻白野雞,兩隻黑野雞。

    憑周成王的賢明,又有周公輔佐,越常才進獻一隻野雞,而漢平帝卻得了三隻。

    後來到了元始四年,金城郡塞外的羌豪良願等部族,貢獻了他們養魚産鹽的地方,願意内附,歸屬漢朝,于是漢朝得到了西王母的石宮殿,因此而設置了西海郡。

    周代時犬戎進攻周幽王,到了漢代卻願意内附,歸屬漢朝,獻出他們的寶地。

    西王母國在極邊遠的地方,而漢朝統轄了它。

    周代與漢代相比,功德哪一個大?疆域哪一個的寬廣呢? 【原文】 58·12方今哀牢、鄯善、諾降附歸德(1)。

    匈奴時擾,遣将攘讨,獲虜生口千萬數。

    夏禹倮入吳國(2)。

    太伯采藥(3),斷發文身(4)。

    唐、虞國界,吳為荒服(5),越在九夷(6),罽衣關頭(7),今皆夏服(8),褒衣履舄(9)。

    巴、蜀、越雋、郁林、日南、遼東、樂浪(10),周時被發椎髻(11),今戴皮弁(12)。

    周時重譯,今吟《詩》、《書》。

     【注釋】 (1)哀牢、鄯善:參見57·10注(10)。

    諾:據《漢書·西域傳》“出陽關自近者始日婼羌”,當作“婼羌”。

    婼(ruò若)羌:漢代西北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國家,在今新疆東南部。

     (2)倮:同“裸”。

    裸體。

    吳國:古國名,在今江蘇、浙江一帶。

    夏禹倮入吳國:傳說夏禹到了吳國,為适應當地的風俗,也赤身裸體。

    王充在這裡的意思是,連夏禹也不能使少數民族接受先進的夏文化,從而更加突出漢代高于前代。

     (3)太伯采藥: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周文王的祖父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曆。

    太王想傳位給季曆,太伯與仲雍得知後,借口為父親采藥,逃往吳越地區。

    參見42·3節。

     (4)斷發文身:這是當時南方少數民族的風俗。

    “文身”是許多民族早期發展階段的風習。

    方法是用針在人體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物或幾何圖形。

    刺後有染色和不染色之分,一般用作圖騰标志。

     (5)荒服:參見25·2注(5)。

     (6)越:古國名,亦稱于越,姒姓。

    相傳始祖為夏少康的庶子無餘。

    在今江蘇、浙江、安徽一帶。

    九夷:泛指居住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各少數民族。

     (7)罽(jì計)衣:毛織品做的衣服。

    關頭:即“貫頭”,把頭套進去。

    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東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穿的衣服像被單,中間挖一個圓孔,穿時把頭套進圓孔。

     (8)夏服:中原地區的服裝。

     (9)褒衣:寬袍大袖的衣服。

    舄(xì細):鞋。

     (10)巴:古族名兼古國名。

    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

    武王克殷,封為子國,稱巴子國。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滅于秦,以其地為巴郡。

    蜀:參見58·11注(1)。

    越雋(xì西):郡名。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

    治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轄境約今四川西南部、雲南北部。

    郁林:參見38·14注(4)。

    日南:參見31·11注(3)。

    遼東:參見21·6注(3)。

    樂浪:郡名。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置。

    治朝鮮(今朝鮮平壤市南)。

     (11)被:通“披”。

    椎髻(jì計):盤成椎形的發髻。

     (12)皮弁:皮帽。

     【譯文】 當今哀牢、鄯善、婼羌投降内附服從漢朝統治,匈奴經常侵擾,派遣将領防禦讨伐,活捉俘虜以千萬計。

    夏禹到了吳國随俗裸體。

    太伯逃往吳越地區采藥,剪短頭發,身刺花紋。

    唐堯、虞舜時代的疆域,吳還在荒服之列,越還在九夷之列,穿的還是貫頭的罽衣,當今都換上了中原一帶的服裝,寬袍大袖并穿上了鞋子。

    巴、蜀、越雋、郁林、日南、遼東、樂浪諸郡的人,在周代還在披散頭發或盤成椎形發髻,當今都戴上了皮帽。

    周代這些人的話要經過輾轉翻譯才懂,現在他們已經能夠朗讀《詩經》、《尚書》了。

     【原文】 58·13《春秋》之義,君親無将(1),将而必誅。

    廣陵王荊迷于。

    。

    巫(2),楚王英惑于狹客(3),事情列見,孝明三宥(4),二王吞藥(5)。

    周誅管、蔡,違斯遠矣。

    楚外家許氏與楚王謀議(6),孝明曰:“許民有屬于王(7),欲王尊貴,人情也。

    ”聖心原之,不繩于法。

    隐強侯傅懸書市裡(8),诽謗聖政,今上海思(9),犯奪爵土(10)。

    惡其人者,憎其胥餘(11)。

    立二王之子(12),安楚、廣陵(13),強弟員嗣祀陰氏(14)。

    二王,帝族也,位為王侯,與管、蔡同。

    管、蔡滅嗣,二王立後,恩已褒矣。

     【注釋】 (1)君親:君王與父母。

    将:将要做的事。

    這裡指犯上作亂的企圖。

     (2)廣陵王荊:劉荊,光武帝劉秀之子,封為廣陵王,封地在今江蘇北部。

    漢明帝時,企圖謀反,事情暴露後自殺。

    。

    。

    (niè聶):同“孽”。

    妖,邪。

    巫: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人。

     (3)楚王英:參見48·5注(2)。

    狹客:應作“俠客”,傳寫之訛,俠客:抑強扶弱的豪俠之士。

     (4)宥(yòu又):寬恕。

     (5)二王:廣陵王劉荊與楚王劉英。

    以上事參見《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

    (6)楚:楚王劉英。

    外家:外祖父母家。

     (7)民:據遞修本應作“氏”。

    屬:親屬關系。

     (8)隐強:即。

    。

    (yīn因)強,古縣名,在今河南臨颍東南。

    傅:姓陰,名傅。

    漢明帝時封為隐強侯。

     (9)思:據遞修本應作“恩”。

    “海思”無義,海恩謂封員嗣祀陰氏一事。

    海恩:恩德如海。

     (10)犯:據遞修本當作“免”。

    免奪爵土:《後漢書·樊陰傳》:“永平元年诏,以汝南之鲖陽,封興子慶為鲖陽侯,慶弟博為。

    。

    強侯,博弟員、丹并為郎。

    ” (11)胥(xū虛)餘:籬笆的角落。

    這裡借指奴婢。

    《尚書大傳·牧誓篇》:“愛人者,兼其屋上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餘。

    ”鄭注:“胥餘,裡落之壁。

    ” (12)立二王之子:據《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劉荊自殺,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漢明帝封劉荊子劉元壽為廣陵侯,又封元壽弟三人為鄉侯。

    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劉英自殺。

    建初二年(公元77年),漢章帝封劉英子劉種(chóng蟲)為楚侯。

    劉種的五個弟弟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