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國篇第五八
關燈
小
中
大
以司徒的職位通過堯禅讓帝位給他,禹以司空的職位憑借治水之功接替舜當了君王,商湯從七十裡的轄地起家,周文王從百裡的封地發展,周武王是西方諸侯的首領,繼承了文王的爵位因此而取得天下。
唐、虞、夏、商、周取得天下,都有所承襲和憑借,有了權力就容易做到這一點。
漢高祖從一個亭長手提三尺劍奪取天下,光武帝從白水鄉奮起聲威武力稱帝海内。
他們沒有一寸封地可以因襲,沒有一官半職可以憑借,隻不過是奉了天命,出于自然。
這就好比從潭池的基礎上去加高,從土丘的高度上去挖深。
和唐、虞、夏、商、周五代相比,哪一個的條件更優越呢? 【原文】 58·6傳書或稱武王伐纣,太公陰謀食小兒以丹(1),令身純赤,長大,教言“殷亡”。
殷民見兒身赤,以為天神,及言“殷亡”,皆謂商滅。
兵至牧野(2),晨舉脂燭(3)。
奸謀惑民,權掩不備,周之所諱也,世謂之虛。
漢取天下,無此虛言。
《武成》之篇(4),言周伐纣,血流浮杵(5)。
以《武成》言之,食兒以丹,晨舉脂燭,殆且然矣。
漢伐亡新(6),光武将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将三萬人(7),戰于昆陽(8),雷雨晦冥,前後不相見。
漢兵出昆陽城,擊二公軍,一而當十(9),二公兵散。
天下以雷雨助漢威敵(10),孰與舉脂燭以人事谲取殷哉(11)? 【注釋】 (1)太公:參見1·4注(1)。
食(sì飼):通“飼”。
喂,給人以食。
丹:朱砂。
(2)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洪縣西南。
周武王會合西南各部族與纣王決戰于此。
此戰後,商亡。
(3)脂燭:澆上油脂的火把。
(4)《武成》:古文《尚書》中的《武成》篇。
武,指周武王伐商的武功。
成,成就。
本篇主要記叙周武王武功大成後的重要政事。
《史記·周本紀》:“行狩,記政事,作《武成》。
” (5)杵(chǔ楚):古代舂(chōng充)米用的木棒。
血流浮杵:形容死傷的人很多。
血流成河,把杵都漂起來了。
古文《尚書·武成》:“前途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
” (6)新:新朝(公元9~25年),王莽政權的名稱。
(7)二公:指新朝的大司徒王尋和大司空王邑。
三萬人:王尋、王邑實率軍四十二萬,号稱百萬。
“三”當為“百”之壞字。
《後漢書·光武紀》:‘莽遣王尋、王邑将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
” (8)昆陽:參見25·8注(11)。
(9)當:抵擋。
(10)《東觀漢記》:“帝選精兵三千人,從城西水上奔陣,尋、邑兵大奔北,于是殺尋。
而昆陽城中兵亦出,中外并擊,會天大雷風,暴雨下如注,水潦成川,■水盛溢,邑大衆遂潰,赴水溺死者以數萬。
” (11)谲(jué決):欺詐。
【譯文】 傳書上有的記載周武王征伐纣王這件事,說太公望玩弄陰謀,用朱砂喂小孩兒吃,使小孩兒的身體完全變成紅色,小孩兒長大以後,教他們說“殷朝要滅亡了”。
殷朝的老百姓看到小孩兒全身發紅,認為他們是天神,等到小孩兒說“殷朝要滅亡了”,大家都認為商朝真要滅亡了。
周武王的軍隊到達牧野,清晨就點燃火把去襲擊敵人。
使用詭計迷惑老百姓,玩弄陰謀去偷襲毫無準備的人,這是周朝所忌諱的,世上的人也說這些都是謠傳。
漢朝取得天下,卻沒有這一類謠言。
《尚書》中的《武成》篇,記載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時,血流成河把杵都漂起來了。
根據《武成》篇的記載來說,用朱砂喂小孩兒吃,清晨點燃火把襲擊敵人,大概真是如此了。
漢朝讨伐新朝,光武帝率領五千人,王莽派遣王尋、王邑率領百萬人,在昆陽決戰,當時大雷雨中天色昏暗,前後的人互相看不見。
漢兵沖出昆陽城,以一人抵擋十人,王尋、王邑的軍隊被沖散。
天用降雷雨的方式幫助漢軍向敵人逞威,周武王點燃火把襲擊敵人靠人為的欺詐取代殷朝怎麼能與它相比呢? 【原文】 58·7或雲:“武王伐纣,纣赴火死(1),武王就斬以钺(2),懸其首于大白之旌(3)。
”齊宣王憐釁鐘之牛(4),睹其色之觳觫也(5)。
楚莊王赦鄭伯之罪(6),見其肉袒而形暴也(7)。
君子惡(8),不惡其身。
纣屍赴于火中,所見凄怆,非徒色之觳觫,袒之暴形也。
就斬以钺,懸乎其首(9),何其忍哉!高祖入鹹陽(10),閻樂誅二世(11),項羽殺子嬰(12),高祖雍容入秦(13),不戮二屍(14)。
光武入長安(15),劉聖公已誅王莽(16),乘兵即害(17),不刃王莽之死(18)。
夫斬赴火之首,與贳被刃者之身(19),德虐孰大也?豈以羑裡之恨哉(20)?以人君拘人臣,其逆孰與秦奪周國,莽酖平帝也(21)?鄒伯奇論桀、纣之惡不若亡秦(22),亡秦不若王莽。
然則纣惡微而周誅之痛,秦、莽罪重而漢伐之輕,寬狹誰也? 【注釋】 (1)纣赴火死:周商牧野之戰中,商兵在陣前起義,倒戈反擊,殷纣王被迫登鹿台自焚。
《逸周書·克殷解》:“武王既以虎贲戎車馳商陣,商師大敗,商辛奔内,登于廪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
” (2)钺:參見52·15注(3)。
(3)旌(jìng晶):旗幟。
首:首級。
秦制以斬敵首多少論功晉級,後因稱斬下的人頭為“首級”。
以上事參見《史記·周本紀》。
(4)齊宣王:參見1·6注(16)。
釁:古祭名稱。
古代新制器物成,殺牲以祭,因以其血塗縫隙之稱。
《孟子·梁惠王上》:“将以■鐘。
”趙岐注:“新鑄鐘,殺牲以血塗其釁郄(隙),因以祭之,曰■。
”齊宣王憐釁鐘之牛:據《孟子·梁惠王上》記載,齊宣王看到用來祭鐘的牛發抖的樣子,覺得很可憐,就令人用羊來代替牛祭鐘。
(5)觳觫(húsù胡速):因恐懼而戰栗的樣子。
《孟子·梁惠王上》趙注:“觳觫,牛當到死地處恐貌。
” (6)楚莊王:參見42·1注(3)。
鄭伯:鄭襄公,春秋時鄭國君王,公元前604~前587年在位。
楚莊王赦鄭伯之罪: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公元前597年,楚莊王打敗鄭國。
鄭襄公赤膊牽羊,出城向楚投降。
楚莊王可憐他,讓他繼續當鄭國君王。
(7)肉袒(tǎn坦):脫去或敝開上衣,露出身體的全部或部分。
古代謝罪時,多用肉袒以表示恭敬或惶恐。
暴(pù鋪):同“曝”。
暴露。
事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8)君子惡:文當作“君子惡惡,不惡其身。
”各本誤脫一“惡”字。
(9)乎:據遞修本應作“辜”。
辜:古代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
(10)鹹陽:古都邑名。
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二十裡,因位于九嵏(ōng宗)山之南,渭水之北,在山、水之陽,故名。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自栎陽(今陝西臨潼北)遷都于此,秦滅六國後仍以此為都城。
(11)閻樂:參見15·2注(4)。
二世:即秦始皇幼子胡亥。
參見15·2注(4)。
(12)子嬰:參見15·2注(5)。
(13)入秦:進入秦都鹹陽。
據《史記》、《漢書》記載,劉邦比項羽先入鹹陽,項羽入鹹陽和殺子嬰發生在劉邦入秦都以後。
以上事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高祖本紀》。
(14)戮(lù路):殺戮,殘害。
(15)長安:西漢都城,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16)劉聖公:即劉玄(?~25),字聖公,西漢皇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
新莽末年起兵,初加入平林兵,被推為更始将軍。
後與綠林軍合并,公元23年稱帝,年号更始。
《東觀漢記》稱他是“光武族兄”。
(17)乘:駕馭,這裡指率領。
(18)死:通“屍”。
(19)贳(shì士):通“赦”。
饒恕。
(20)羌裡:參見2·4注(11)。
(21)周:指戰國後期周王室分裂成的“東周”和“西周”。
秦奪周國:指秦昭王滅“西周”,秦莊襄王滅“東周”。
酖(hèn振):用毒酒謀害人。
平帝:漢平帝,公元1~5年在位。
(22)鄒伯奇:東漢初年人,生平不詳。
王充在本書中多次提到他。
【譯文】 有的記載說:“周武王讨伐纣王,纣王投入火中自焚而死,周武王到纣王自焚的地方去用钺把纣王的頭砍了下來,又把纣王的頭懸挂在大白旗的杆上。
”齊宣王可憐用來祭鐘的牛,是因為看到牛的神情恐懼戰栗。
楚莊王赦免了鄭襄公的罪,是因為看到他肉袒而暴露了形體。
君子痛恨惡人,并不痛恨他的軀體。
纣王的屍體投入火中,看到的是一片凄慘情景,不僅僅是神情的恐懼戰栗,肉袒的暴露形體而已。
武王去用钺砍頭,把纣王的頭割下挂起來,多麼殘忍啊!漢高祖進入鹹陽城時,閻樂已殺了秦二世,項羽殺了子嬰,漢高祖從容不迫地進入秦都鹹陽,不殘害二世和子嬰兩人的屍體。
光武帝進入長安,劉聖公已殺了王莽,他率領士兵來到王莽被殺的地方,但卻不傷害王莽的死屍。
砍下投火自焚者的頭,同饒過被殺者的屍體相比,誰的恩德大,誰的暴虐深呢?難道是周武王因為父親周文王曾被囚禁在羑裡而對纣王怨恨太深的緣故嗎?纣王作為君王而囚禁他的臣下周文王,纣王的倒行逆施,比起秦國消滅周朝和王莽毒死漢平帝來,哪個罪輕,哪個罪重呢?鄒伯奇論定桀、纣的罪惡比不上秦朝,秦朝的罪惡比不上王莽。
既然如此那麼纣王的罪惡輕而周武王懲罰他過重,秦朝、王莽的罪惡重而漢朝懲罰得卻太輕,誰寬宏大量,誰心胸狹窄呢? 【原文】 58·8高祖母妊之時,蛟龍在上,夢與神遇。
好酒貫飲(1),酒舍負雠(2)。
及醉留卧,其上常有神怪。
夜行斬蛇,蛇妪悲哭(3)。
與呂後俱之
唐、虞、夏、商、周取得天下,都有所承襲和憑借,有了權力就容易做到這一點。
漢高祖從一個亭長手提三尺劍奪取天下,光武帝從白水鄉奮起聲威武力稱帝海内。
他們沒有一寸封地可以因襲,沒有一官半職可以憑借,隻不過是奉了天命,出于自然。
這就好比從潭池的基礎上去加高,從土丘的高度上去挖深。
和唐、虞、夏、商、周五代相比,哪一個的條件更優越呢? 【原文】 58·6傳書或稱武王伐纣,太公陰謀食小兒以丹(1),令身純赤,長大,教言“殷亡”。
殷民見兒身赤,以為天神,及言“殷亡”,皆謂商滅。
兵至牧野(2),晨舉脂燭(3)。
奸謀惑民,權掩不備,周之所諱也,世謂之虛。
漢取天下,無此虛言。
《武成》之篇(4),言周伐纣,血流浮杵(5)。
以《武成》言之,食兒以丹,晨舉脂燭,殆且然矣。
漢伐亡新(6),光武将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将三萬人(7),戰于昆陽(8),雷雨晦冥,前後不相見。
漢兵出昆陽城,擊二公軍,一而當十(9),二公兵散。
天下以雷雨助漢威敵(10),孰與舉脂燭以人事谲取殷哉(11)? 【注釋】 (1)太公:參見1·4注(1)。
食(sì飼):通“飼”。
喂,給人以食。
丹:朱砂。
(2)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洪縣西南。
周武王會合西南各部族與纣王決戰于此。
此戰後,商亡。
(3)脂燭:澆上油脂的火把。
(4)《武成》:古文《尚書》中的《武成》篇。
武,指周武王伐商的武功。
成,成就。
本篇主要記叙周武王武功大成後的重要政事。
《史記·周本紀》:“行狩,記政事,作《武成》。
” (5)杵(chǔ楚):古代舂(chōng充)米用的木棒。
血流浮杵:形容死傷的人很多。
血流成河,把杵都漂起來了。
古文《尚書·武成》:“前途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
” (6)新:新朝(公元9~25年),王莽政權的名稱。
(7)二公:指新朝的大司徒王尋和大司空王邑。
三萬人:王尋、王邑實率軍四十二萬,号稱百萬。
“三”當為“百”之壞字。
《後漢書·光武紀》:‘莽遣王尋、王邑将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
” (8)昆陽:參見25·8注(11)。
(9)當:抵擋。
(10)《東觀漢記》:“帝選精兵三千人,從城西水上奔陣,尋、邑兵大奔北,于是殺尋。
而昆陽城中兵亦出,中外并擊,會天大雷風,暴雨下如注,水潦成川,■水盛溢,邑大衆遂潰,赴水溺死者以數萬。
” (11)谲(jué決):欺詐。
【譯文】 傳書上有的記載周武王征伐纣王這件事,說太公望玩弄陰謀,用朱砂喂小孩兒吃,使小孩兒的身體完全變成紅色,小孩兒長大以後,教他們說“殷朝要滅亡了”。
殷朝的老百姓看到小孩兒全身發紅,認為他們是天神,等到小孩兒說“殷朝要滅亡了”,大家都認為商朝真要滅亡了。
周武王的軍隊到達牧野,清晨就點燃火把去襲擊敵人。
使用詭計迷惑老百姓,玩弄陰謀去偷襲毫無準備的人,這是周朝所忌諱的,世上的人也說這些都是謠傳。
漢朝取得天下,卻沒有這一類謠言。
《尚書》中的《武成》篇,記載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時,血流成河把杵都漂起來了。
根據《武成》篇的記載來說,用朱砂喂小孩兒吃,清晨點燃火把襲擊敵人,大概真是如此了。
漢朝讨伐新朝,光武帝率領五千人,王莽派遣王尋、王邑率領百萬人,在昆陽決戰,當時大雷雨中天色昏暗,前後的人互相看不見。
漢兵沖出昆陽城,以一人抵擋十人,王尋、王邑的軍隊被沖散。
天用降雷雨的方式幫助漢軍向敵人逞威,周武王點燃火把襲擊敵人靠人為的欺詐取代殷朝怎麼能與它相比呢? 【原文】 58·7或雲:“武王伐纣,纣赴火死(1),武王就斬以钺(2),懸其首于大白之旌(3)。
”齊宣王憐釁鐘之牛(4),睹其色之觳觫也(5)。
楚莊王赦鄭伯之罪(6),見其肉袒而形暴也(7)。
君子惡(8),不惡其身。
纣屍赴于火中,所見凄怆,非徒色之觳觫,袒之暴形也。
就斬以钺,懸乎其首(9),何其忍哉!高祖入鹹陽(10),閻樂誅二世(11),項羽殺子嬰(12),高祖雍容入秦(13),不戮二屍(14)。
光武入長安(15),劉聖公已誅王莽(16),乘兵即害(17),不刃王莽之死(18)。
夫斬赴火之首,與贳被刃者之身(19),德虐孰大也?豈以羑裡之恨哉(20)?以人君拘人臣,其逆孰與秦奪周國,莽酖平帝也(21)?鄒伯奇論桀、纣之惡不若亡秦(22),亡秦不若王莽。
然則纣惡微而周誅之痛,秦、莽罪重而漢伐之輕,寬狹誰也? 【注釋】 (1)纣赴火死:周商牧野之戰中,商兵在陣前起義,倒戈反擊,殷纣王被迫登鹿台自焚。
《逸周書·克殷解》:“武王既以虎贲戎車馳商陣,商師大敗,商辛奔内,登于廪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
” (2)钺:參見52·15注(3)。
(3)旌(jìng晶):旗幟。
首:首級。
秦制以斬敵首多少論功晉級,後因稱斬下的人頭為“首級”。
以上事參見《史記·周本紀》。
(4)齊宣王:參見1·6注(16)。
釁:古祭名稱。
古代新制器物成,殺牲以祭,因以其血塗縫隙之稱。
《孟子·梁惠王上》:“将以■鐘。
”趙岐注:“新鑄鐘,殺牲以血塗其釁郄(隙),因以祭之,曰■。
”齊宣王憐釁鐘之牛:據《孟子·梁惠王上》記載,齊宣王看到用來祭鐘的牛發抖的樣子,覺得很可憐,就令人用羊來代替牛祭鐘。
(5)觳觫(húsù胡速):因恐懼而戰栗的樣子。
《孟子·梁惠王上》趙注:“觳觫,牛當到死地處恐貌。
” (6)楚莊王:參見42·1注(3)。
鄭伯:鄭襄公,春秋時鄭國君王,公元前604~前587年在位。
楚莊王赦鄭伯之罪: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公元前597年,楚莊王打敗鄭國。
鄭襄公赤膊牽羊,出城向楚投降。
楚莊王可憐他,讓他繼續當鄭國君王。
(7)肉袒(tǎn坦):脫去或敝開上衣,露出身體的全部或部分。
古代謝罪時,多用肉袒以表示恭敬或惶恐。
暴(pù鋪):同“曝”。
暴露。
事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8)君子惡:文當作“君子惡惡,不惡其身。
”各本誤脫一“惡”字。
(9)乎:據遞修本應作“辜”。
辜:古代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
(10)鹹陽:古都邑名。
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二十裡,因位于九嵏(ōng宗)山之南,渭水之北,在山、水之陽,故名。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自栎陽(今陝西臨潼北)遷都于此,秦滅六國後仍以此為都城。
(11)閻樂:參見15·2注(4)。
二世:即秦始皇幼子胡亥。
參見15·2注(4)。
(12)子嬰:參見15·2注(5)。
(13)入秦:進入秦都鹹陽。
據《史記》、《漢書》記載,劉邦比項羽先入鹹陽,項羽入鹹陽和殺子嬰發生在劉邦入秦都以後。
以上事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高祖本紀》。
(14)戮(lù路):殺戮,殘害。
(15)長安:西漢都城,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16)劉聖公:即劉玄(?~25),字聖公,西漢皇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
新莽末年起兵,初加入平林兵,被推為更始将軍。
後與綠林軍合并,公元23年稱帝,年号更始。
《東觀漢記》稱他是“光武族兄”。
(17)乘:駕馭,這裡指率領。
(18)死:通“屍”。
(19)贳(shì士):通“赦”。
饒恕。
(20)羌裡:參見2·4注(11)。
(21)周:指戰國後期周王室分裂成的“東周”和“西周”。
秦奪周國:指秦昭王滅“西周”,秦莊襄王滅“東周”。
酖(hèn振):用毒酒謀害人。
平帝:漢平帝,公元1~5年在位。
(22)鄒伯奇:東漢初年人,生平不詳。
王充在本書中多次提到他。
【譯文】 有的記載說:“周武王讨伐纣王,纣王投入火中自焚而死,周武王到纣王自焚的地方去用钺把纣王的頭砍了下來,又把纣王的頭懸挂在大白旗的杆上。
”齊宣王可憐用來祭鐘的牛,是因為看到牛的神情恐懼戰栗。
楚莊王赦免了鄭襄公的罪,是因為看到他肉袒而暴露了形體。
君子痛恨惡人,并不痛恨他的軀體。
纣王的屍體投入火中,看到的是一片凄慘情景,不僅僅是神情的恐懼戰栗,肉袒的暴露形體而已。
武王去用钺砍頭,把纣王的頭割下挂起來,多麼殘忍啊!漢高祖進入鹹陽城時,閻樂已殺了秦二世,項羽殺了子嬰,漢高祖從容不迫地進入秦都鹹陽,不殘害二世和子嬰兩人的屍體。
光武帝進入長安,劉聖公已殺了王莽,他率領士兵來到王莽被殺的地方,但卻不傷害王莽的死屍。
砍下投火自焚者的頭,同饒過被殺者的屍體相比,誰的恩德大,誰的暴虐深呢?難道是周武王因為父親周文王曾被囚禁在羑裡而對纣王怨恨太深的緣故嗎?纣王作為君王而囚禁他的臣下周文王,纣王的倒行逆施,比起秦國消滅周朝和王莽毒死漢平帝來,哪個罪輕,哪個罪重呢?鄒伯奇論定桀、纣的罪惡比不上秦朝,秦朝的罪惡比不上王莽。
既然如此那麼纣王的罪惡輕而周武王懲罰他過重,秦朝、王莽的罪惡重而漢朝懲罰得卻太輕,誰寬宏大量,誰心胸狹窄呢? 【原文】 58·8高祖母妊之時,蛟龍在上,夢與神遇。
好酒貫飲(1),酒舍負雠(2)。
及醉留卧,其上常有神怪。
夜行斬蛇,蛇妪悲哭(3)。
與呂後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