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國篇第五八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是《宣漢篇》的續篇。
王充在本書《須頌篇》中說:“《宣漢》之篇,論漢已有聖帝,治已太平。
《恢國》之篇,極論漢德非常,實然乃在百代之上。
”在本篇中,王充把漢代統治者的功績與道德和古代統治者作了簡單的曆史對比,進一步對漢代的功業展開論述,以駁斥俗儒厚古薄今的觀點。
王充寫本篇的目的是:“《宣漢》之篇,高漢于周,拟漢過周,論者未極也。
恢而極之,彌見漢奇。
”恢,即是弘大之意;國,指漢朝。
【原文】 58·1顔淵喟然歎曰(1):“仰之彌高(2),鑽之彌堅(3)。
”此言顔淵學于孔子,積累歲月,見道彌深也。
《宣漢》之篇;高漢于周,拟漢過周,論者未極也。
恢而極之(4),彌見漢奇。
夫經熟講者,要妙乃見;國極論者,恢奇彌出。
恢論漢國,在百代之上,審矣。
何以驗之? 【注釋】 (1)喟(kuì潰)然:慨歎的樣子。
(2)之:代指孔子的學問。
(3)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4)恢:弘大。
這裡指充分發揮、論述。
【譯文】 顔淵感歎說:“仰慕老師的學問崇高無比,越鑽研它越覺得艱深。
”這是說顔淵向孔子學習,随着時間的推移,就發現學問越加艱深。
在《宣漢篇》中,把漢代的地位放在周代之上,把漢代比拟超過了周代,但論述的人還沒有把話說盡。
如果充分論述把話說盡,更能看到漢代的功業傑出。
對經書反複熟讀,才能發現其中精微的道理;對一個朝代越是充分論述,它的傑出之處就越顯著。
對漢代充分加以論述,它的地位在曆代之上,就很清楚了。
怎樣來證明這一點呢? 【原文】 58·2黃帝有涿鹿之戰(1),堯有丹水之師(2),舜時有苗不服(3),夏啟有扈叛逆(4),高宗伐鬼方(5),三年克之(6),周成王管、蔡悖亂(7),周公東征(8)。
前代皆然,漢不聞此。
高祖之時,陳狶反(9),彭越叛(10),治始安也。
孝景之時(11),吳、楚興兵(12),怨晁錯也(13)。
匈奴時擾(14),正朔不及(15),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内附,貢獻牛馬。
此則漢之威盛,莫敢犯也。
【注釋】 (1)涿鹿:古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
涿鹿之戰:傳說黃帝曾與蚩尤在琢鹿山附近交戰。
參見《史記·五帝本紀》。
(2)丹水:參見26·2注(2)。
(3)有苗:即三苗。
參見8·7注(1)。
有苗不服:參見26·2注(3)“舜征有苗”條。
(4)啟:參見28·30注(6)。
有鹿(hù戶):有扈氏,古國名,在今陝西銅川至戶縣一帶。
有扈叛逆:傳說啟即帝位,有扈氏不滿,啟興兵打敗有扈。
參見《史記·夏本紀》。
(5)高宗:殷高宗武丁。
參見4·4注(21)。
鬼方:古族名,亦稱鬼方蠻。
一說殷周時活動于今陝西、山西北境,為殷周的強敵。
一說其方位不能定,西南北三方荒遠之夷,皆可稱鬼方之名。
高宗伐鬼方:殷武丁時,曾和鬼方發生三年的長期戰争,在周的先人的幫助下才阻止了鬼方的侵襲。
(6)事見《周易·既濟》九三爻辭、今本《竹書紀年》。
(7)周成王:參見3·2注(11)。
管、蔡:即管叔和蔡叔。
參見42·10注(5)。
悖(bèi倍)亂:叛亂。
(8)周公東征:參見42·10注(5)“管蔡篡畔”條。
(9)陳狶:即陳豨(xī西),西漢初趙王張敖的相,後起兵反對漢朝中央政權,被劉邦鎮壓。
(10)彭越:參見16·13注(3)。
(11)孝景:漢景帝劉啟。
參見9·12注(9)。
(12)吳、楚:漢初分封的兩個同姓諸侯王國。
吳、楚興兵:西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的叛亂。
漢初,皇帝的親屬被分封到各地為諸侯王,其中,吳、楚、齊三國的封地最大,“跨州兼郡,連城數十”。
諸侯王在封地内征收租賦,煮鹽鑄錢,成為中央政權的威脅。
文、景兩代,采用賈誼、晁錯建議,逐步縮減王國封地。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和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漢朝中央派周亞夫為太尉,在三個月内即擊平吳、楚,其他五國也先後平定,諸王都被殺或自殺。
(13)晁錯:參見39·8注(8)。
(14)匈奴時擾:漢初,匈奴勢盛,不斷南下攻擾漢地,漢朝基本上采取防禦政策。
武帝時,對匈奴轉取攻勢,多次進軍漠北,使其受到很大打擊,勢漸衰。
(15)正朔:參見57·6注(4)。
【譯文】 黃帝時在涿鹿山發生了戰争,堯時在丹水流域動用了軍隊,舜時派兵征服有苗,夏啟時有扈氏發生叛亂,殷高宗讨伐鬼方,三年才戰勝它,周成王時管叔、蔡叔發動叛亂,周公為平叛而東征。
前代都發生了這類事情,漢朝沒有聽說有這類事情發生。
漢高祖時,陳狶反漢,彭越謀反,是因為漢朝統治剛剛安定下來。
漢景帝時,吳、楚等國起兵叛亂,是因為怨恨晁錯。
過去匈奴經常侵擾漢朝,不奉行漢朝曆法,對自古以來邊遠荒僻的地區,君王建立功業不使用武力,現在全都歸順了漢朝,向漢朝貢獻牛馬。
這就是因為漢朝的威力盛大,沒有誰敢來侵犯。
【原文】 58·3纣為至惡,天下叛之。
武王舉兵,皆願就戰,八百諸侯(1),不期俱至。
項羽惡微(2),号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
折鐵難于摧木。
高祖誅項羽,折鐵;武王伐纣,摧木。
然則漢力勝周多矣。
【注釋】 (1)八百諸侯:泛指跟從周武王伐商的各國諸侯,并非确數,隻言其多。
(2)項羽:參見6·2注(4)。
【譯文】 殷纣王罪大惡極,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武王起兵讨伐他,各諸侯國都自願參戰,八百諸侯事先并沒有約定就全都來了。
項羽的罪惡比纣輕微些,号稱善于用兵打仗,與漢高祖同時起兵,當時群雄聲威的大小力量的強弱,還沒有定局,而項羽的勢力要稍強些。
折鐵比斷木困難。
漢高祖消滅項羽,好比折鐵;周武王讨伐纣王,好比斷木。
這樣說來漢朝的威力大大超過了周代。
【原文】 58·4凡克敵,一則易,二則難。
湯、武伐桀、纣,一敵也;高祖誅秦殺項,兼勝二家,力倍湯、武。
武王為殷西伯(1),臣事于纣,以臣伐周(2),夷、齊恥之(3),扣馬而谏,武王不聽,不食周粟,餓死首陽(4)。
高祖不為秦臣,光武不仕王莽,誅惡伐無道,無伯夷之譏,可謂順于周矣。
【注釋】 (1)西伯:西方諸侯的首領。
(2)周:據文意當是“君”之誤字。
(3)夷、齊:伯夷和叔齊。
參見1·4注(1)、50·9注(13)。
(4)首陽:即首陽山。
參見50·9注(14)。
【譯文】 一般說來,戰勝一個敵人容易,戰勝兩人敵人就困難。
成湯、周武王分别讨伐夏桀、殷纣,戰勝的隻是一個敵人;漢高祖滅亡秦朝消滅項羽,同時戰勝兩家敵人,力量超過成湯、周武王一倍。
周武王作為殷代西方諸侯的領袖,以臣子身份侍奉纣王。
作為一個臣子而去讨伐君王,伯夷、叔齊認為這是可恥的,牽住周武王的馬進行規勸,周武王不聽他們的勸告,他們不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
高祖不是秦朝的臣子,光武帝不在王莽手下做官,他們誅殺的是惡人,讨伐的是無道的君王,沒有伯夷這類人的規勸,可以說比周武王讨伐纣王更名正言順了。
【原文】 58·5丘山易以起高,淵洿易以為深(1)。
起于微賤,無所因階者難(2);襲爵承位,尊祖統業者易。
堯以唐侯入嗣帝位(3),舜以司徒因堯授禅(4),禹以司空緣功代舜(5),湯由七十裡(6),文王百裡(7),武王為西伯,襲文王位。
三郊五代之起(8),皆有因緣,力易為也。
高祖從亭長提三尺劍取天下(9),光武由白水奮威武海内(10)。
無尺土所因,一位所乘,直奉天命,推自然。
此則起高于淵洿,為深于丘山也。
比方五代,孰者為優? 【注釋】 (1)洿(wū屋):池塘。
(2)階:階梯,指憑借。
(3)唐:古地名,在今山西臨汾一帶。
唐侯:指堯,傳說他當君王前被封于唐地。
(4)司徒:古官名,西周始置。
說舜曾做司徒系傳說。
《淮南子·齊俗訓》:“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
” (5)司空:古官名,西周始置。
說禹曾做司空系傳說。
功:指治水的功績。
(6)七十裡:湯滅夏桀前轄地僅七十裡。
(7)文王百裡:周文王的封地僅百裡左右。
(8)郊:古代帝王于冬至日在南郊祭天并以祖宗配享叫“郊”。
三據:據《禮記·祭法》記載,舜和夏、商、周都舉行郊祭,“三效”可能指夏、商、周三代,也可能與下文的“五代”是同一個意思。
亦可能是衍文,疑不能定。
五代:唐、虞、夏、商、周。
(9)亭長:參見11·4注(4)。
(10)白水:白水鄉,又稱舂陵鄉,在今湖北棗陽西南,是劉秀的家鄉,當時屬南陽郡蔡陽縣。
《東觀漢記》:“光武皇考封南陽之白水鄉。
”《水經》沔水注:“白水北有白水陂,其陽有光武故宅,故謂白水鄉。
”據《藝文類聚》卷十二引《論衡》,“海”字前有“帝”字,“帝海内”與“取天下”相對為文。
海内:全國。
古代傳說中國疆土的四周有海環繞故稱國境以内為“海内”。
【譯文】 土丘容易增高,潭池容易加深。
出身微賤,毫無依靠憑借的人取得天下就很難;承襲封爵,借助官位,能借重和繼承祖先基業的人取得天下就容易。
堯以唐侯的身份繼承了帝位,舜
王充在本書《須頌篇》中說:“《宣漢》之篇,論漢已有聖帝,治已太平。
《恢國》之篇,極論漢德非常,實然乃在百代之上。
”在本篇中,王充把漢代統治者的功績與道德和古代統治者作了簡單的曆史對比,進一步對漢代的功業展開論述,以駁斥俗儒厚古薄今的觀點。
王充寫本篇的目的是:“《宣漢》之篇,高漢于周,拟漢過周,論者未極也。
恢而極之,彌見漢奇。
”恢,即是弘大之意;國,指漢朝。
【原文】 58·1顔淵喟然歎曰(1):“仰之彌高(2),鑽之彌堅(3)。
”此言顔淵學于孔子,積累歲月,見道彌深也。
《宣漢》之篇;高漢于周,拟漢過周,論者未極也。
恢而極之(4),彌見漢奇。
夫經熟講者,要妙乃見;國極論者,恢奇彌出。
恢論漢國,在百代之上,審矣。
何以驗之? 【注釋】 (1)喟(kuì潰)然:慨歎的樣子。
(2)之:代指孔子的學問。
(3)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4)恢:弘大。
這裡指充分發揮、論述。
【譯文】 顔淵感歎說:“仰慕老師的學問崇高無比,越鑽研它越覺得艱深。
”這是說顔淵向孔子學習,随着時間的推移,就發現學問越加艱深。
在《宣漢篇》中,把漢代的地位放在周代之上,把漢代比拟超過了周代,但論述的人還沒有把話說盡。
如果充分論述把話說盡,更能看到漢代的功業傑出。
對經書反複熟讀,才能發現其中精微的道理;對一個朝代越是充分論述,它的傑出之處就越顯著。
對漢代充分加以論述,它的地位在曆代之上,就很清楚了。
怎樣來證明這一點呢? 【原文】 58·2黃帝有涿鹿之戰(1),堯有丹水之師(2),舜時有苗不服(3),夏啟有扈叛逆(4),高宗伐鬼方(5),三年克之(6),周成王管、蔡悖亂(7),周公東征(8)。
前代皆然,漢不聞此。
高祖之時,陳狶反(9),彭越叛(10),治始安也。
孝景之時(11),吳、楚興兵(12),怨晁錯也(13)。
匈奴時擾(14),正朔不及(15),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内附,貢獻牛馬。
此則漢之威盛,莫敢犯也。
【注釋】 (1)涿鹿:古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
涿鹿之戰:傳說黃帝曾與蚩尤在琢鹿山附近交戰。
參見《史記·五帝本紀》。
(2)丹水:參見26·2注(2)。
(3)有苗:即三苗。
參見8·7注(1)。
有苗不服:參見26·2注(3)“舜征有苗”條。
(4)啟:參見28·30注(6)。
有鹿(hù戶):有扈氏,古國名,在今陝西銅川至戶縣一帶。
有扈叛逆:傳說啟即帝位,有扈氏不滿,啟興兵打敗有扈。
參見《史記·夏本紀》。
(5)高宗:殷高宗武丁。
參見4·4注(21)。
鬼方:古族名,亦稱鬼方蠻。
一說殷周時活動于今陝西、山西北境,為殷周的強敵。
一說其方位不能定,西南北三方荒遠之夷,皆可稱鬼方之名。
高宗伐鬼方:殷武丁時,曾和鬼方發生三年的長期戰争,在周的先人的幫助下才阻止了鬼方的侵襲。
(6)事見《周易·既濟》九三爻辭、今本《竹書紀年》。
(7)周成王:參見3·2注(11)。
管、蔡:即管叔和蔡叔。
參見42·10注(5)。
悖(bèi倍)亂:叛亂。
(8)周公東征:參見42·10注(5)“管蔡篡畔”條。
(9)陳狶:即陳豨(xī西),西漢初趙王張敖的相,後起兵反對漢朝中央政權,被劉邦鎮壓。
(10)彭越:參見16·13注(3)。
(11)孝景:漢景帝劉啟。
參見9·12注(9)。
(12)吳、楚:漢初分封的兩個同姓諸侯王國。
吳、楚興兵:西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的叛亂。
漢初,皇帝的親屬被分封到各地為諸侯王,其中,吳、楚、齊三國的封地最大,“跨州兼郡,連城數十”。
諸侯王在封地内征收租賦,煮鹽鑄錢,成為中央政權的威脅。
文、景兩代,采用賈誼、晁錯建議,逐步縮減王國封地。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和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漢朝中央派周亞夫為太尉,在三個月内即擊平吳、楚,其他五國也先後平定,諸王都被殺或自殺。
(13)晁錯:參見39·8注(8)。
(14)匈奴時擾:漢初,匈奴勢盛,不斷南下攻擾漢地,漢朝基本上采取防禦政策。
武帝時,對匈奴轉取攻勢,多次進軍漠北,使其受到很大打擊,勢漸衰。
(15)正朔:參見57·6注(4)。
【譯文】 黃帝時在涿鹿山發生了戰争,堯時在丹水流域動用了軍隊,舜時派兵征服有苗,夏啟時有扈氏發生叛亂,殷高宗讨伐鬼方,三年才戰勝它,周成王時管叔、蔡叔發動叛亂,周公為平叛而東征。
前代都發生了這類事情,漢朝沒有聽說有這類事情發生。
漢高祖時,陳狶反漢,彭越謀反,是因為漢朝統治剛剛安定下來。
漢景帝時,吳、楚等國起兵叛亂,是因為怨恨晁錯。
過去匈奴經常侵擾漢朝,不奉行漢朝曆法,對自古以來邊遠荒僻的地區,君王建立功業不使用武力,現在全都歸順了漢朝,向漢朝貢獻牛馬。
這就是因為漢朝的威力盛大,沒有誰敢來侵犯。
【原文】 58·3纣為至惡,天下叛之。
武王舉兵,皆願就戰,八百諸侯(1),不期俱至。
項羽惡微(2),号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
折鐵難于摧木。
高祖誅項羽,折鐵;武王伐纣,摧木。
然則漢力勝周多矣。
【注釋】 (1)八百諸侯:泛指跟從周武王伐商的各國諸侯,并非确數,隻言其多。
(2)項羽:參見6·2注(4)。
【譯文】 殷纣王罪大惡極,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武王起兵讨伐他,各諸侯國都自願參戰,八百諸侯事先并沒有約定就全都來了。
項羽的罪惡比纣輕微些,号稱善于用兵打仗,與漢高祖同時起兵,當時群雄聲威的大小力量的強弱,還沒有定局,而項羽的勢力要稍強些。
折鐵比斷木困難。
漢高祖消滅項羽,好比折鐵;周武王讨伐纣王,好比斷木。
這樣說來漢朝的威力大大超過了周代。
【原文】 58·4凡克敵,一則易,二則難。
湯、武伐桀、纣,一敵也;高祖誅秦殺項,兼勝二家,力倍湯、武。
武王為殷西伯(1),臣事于纣,以臣伐周(2),夷、齊恥之(3),扣馬而谏,武王不聽,不食周粟,餓死首陽(4)。
高祖不為秦臣,光武不仕王莽,誅惡伐無道,無伯夷之譏,可謂順于周矣。
【注釋】 (1)西伯:西方諸侯的首領。
(2)周:據文意當是“君”之誤字。
(3)夷、齊:伯夷和叔齊。
參見1·4注(1)、50·9注(13)。
(4)首陽:即首陽山。
參見50·9注(14)。
【譯文】 一般說來,戰勝一個敵人容易,戰勝兩人敵人就困難。
成湯、周武王分别讨伐夏桀、殷纣,戰勝的隻是一個敵人;漢高祖滅亡秦朝消滅項羽,同時戰勝兩家敵人,力量超過成湯、周武王一倍。
周武王作為殷代西方諸侯的領袖,以臣子身份侍奉纣王。
作為一個臣子而去讨伐君王,伯夷、叔齊認為這是可恥的,牽住周武王的馬進行規勸,周武王不聽他們的勸告,他們不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
高祖不是秦朝的臣子,光武帝不在王莽手下做官,他們誅殺的是惡人,讨伐的是無道的君王,沒有伯夷這類人的規勸,可以說比周武王讨伐纣王更名正言順了。
【原文】 58·5丘山易以起高,淵洿易以為深(1)。
起于微賤,無所因階者難(2);襲爵承位,尊祖統業者易。
堯以唐侯入嗣帝位(3),舜以司徒因堯授禅(4),禹以司空緣功代舜(5),湯由七十裡(6),文王百裡(7),武王為西伯,襲文王位。
三郊五代之起(8),皆有因緣,力易為也。
高祖從亭長提三尺劍取天下(9),光武由白水奮威武海内(10)。
無尺土所因,一位所乘,直奉天命,推自然。
此則起高于淵洿,為深于丘山也。
比方五代,孰者為優? 【注釋】 (1)洿(wū屋):池塘。
(2)階:階梯,指憑借。
(3)唐:古地名,在今山西臨汾一帶。
唐侯:指堯,傳說他當君王前被封于唐地。
(4)司徒:古官名,西周始置。
說舜曾做司徒系傳說。
《淮南子·齊俗訓》:“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
” (5)司空:古官名,西周始置。
說禹曾做司空系傳說。
功:指治水的功績。
(6)七十裡:湯滅夏桀前轄地僅七十裡。
(7)文王百裡:周文王的封地僅百裡左右。
(8)郊:古代帝王于冬至日在南郊祭天并以祖宗配享叫“郊”。
三據:據《禮記·祭法》記載,舜和夏、商、周都舉行郊祭,“三效”可能指夏、商、周三代,也可能與下文的“五代”是同一個意思。
亦可能是衍文,疑不能定。
五代:唐、虞、夏、商、周。
(9)亭長:參見11·4注(4)。
(10)白水:白水鄉,又稱舂陵鄉,在今湖北棗陽西南,是劉秀的家鄉,當時屬南陽郡蔡陽縣。
《東觀漢記》:“光武皇考封南陽之白水鄉。
”《水經》沔水注:“白水北有白水陂,其陽有光武故宅,故謂白水鄉。
”據《藝文類聚》卷十二引《論衡》,“海”字前有“帝”字,“帝海内”與“取天下”相對為文。
海内:全國。
古代傳說中國疆土的四周有海環繞故稱國境以内為“海内”。
【譯文】 土丘容易增高,潭池容易加深。
出身微賤,毫無依靠憑借的人取得天下就很難;承襲封爵,借助官位,能借重和繼承祖先基業的人取得天下就容易。
堯以唐侯的身份繼承了帝位,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