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篇第五七

關燈
【題解】 “宣漢”就是宣揚漢代的“功德”。

    王充在本書《恢國篇》中說:“《宣漢》之篇,高漢于周,拟漢過周”,在《須頌篇》中說:“《宣漢》之篇,論漢已有聖帝,治已太平。

    ”可見他是很看重《宣漢篇》的。

    王充認為,太平盛世的标準,應當是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以此為标準,他把漢代與周代作了對比,認為漢代“四海混一,天下定甯”,疆域廣大,荒野變成良田,各民族都有所進步。

    因此,他明确指出:“周不如漢”。

    這就駁斥了俗儒“好褒遠稱古”,認為太平盛世隻存在于古代的觀點。

    王充指出,“聖人”也是禀氣而生的,“天之禀氣,豈為前世者渥,後世者泊哉?”天施氣,古今若一,所以“聖人”古今都有,問題在于“世儒不知聖”。

    至于祥瑞,王充認為漢代并不少見,隻是“帝王之瑞,衆多非一”,“今瑞未必同于古,古應未必合于今”。

    但是他盡力在“祥瑞”問題上作文章,把社會的進步又完全歸之于封建帝王的所謂“功德”上,對漢代帝王極力作了美化。

     【原文】 57·1儒者稱五帝、三王緻天下太平,漢興已來(1),未有太平。

    彼謂五帝、三王緻太平,漢末有太平者,見五帝、三王聖人也,聖人之德,能緻太平;謂漢不太平者,漢無聖帝也,賢者之化,不能太平。

    又見孔子言“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2)”。

    方今無鳳鳥、河圖,瑞頗未至悉具,故謂未太平。

    此言妄也。

     【注釋】 (1)已:通“以”。

     (2)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譯文】 俗儒說五帝、三王時期招緻了天下太平,漢代興建以來,沒有出現太平。

    他們說五帝、三王時期招緻了天下太平漢代沒有出現太平,是由于見五帝、三王是聖人,聖人的功德,可以招緻天下太平的緣故;說漢代不太平,是由于漢代沒有聖帝,賢人的教化,是不能招緻天下太平的緣故。

    又見孔子說過“鳳鳥不飛來了,黃河中也沒有圖出現,我這一生可能是完了”。

    當今沒有鳳鳥、河圖,祥瑞略欠齊備,所以說漢代不太平。

    這種說法太荒謬了。

     【原文】 57·2夫太平以治定為效(1),百姓以安樂為符(2)。

    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3),堯、舜其猶病諸(4)!”百姓安者,太平之驗也。

    夫治人,以人為主。

    百姓安而陰陽和(5);陰陽和則萬物育;萬物育則奇瑞出。

    視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則平矣,瑞雖未具,無害于平。

    故夫王道定事以驗(6),立實以效,效驗不彰,實誠不見(7)。

    時或實然,證驗不具,是敵王道立事以實,不必具驗。

    聖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須符瑞。

     【注釋】 (1)效:效驗。

    指吉祥的征兆。

     (2)符:符瑞,吉祥的征兆。

     (3)修己:指君王修養自身的道德,認真盡到自己的職責。

     (4)其:表推測語氣,略與“大概”同。

    病:感到困難。

    諸:“之乎”的合音。

    引文參見《論語·憲問》。

     (5)陰陽:陰氣和陽氣。

    陰陽和:指氣候正常,風調雨順。

     (6)王道:先王之道,古代聖王治國的道理。

    事:事實,治理國家的實際情況。

    這裡的“事”和下句的“實”,都指天下太平。

    驗:和下句的“效”都指祥瑞。

     (7)見(xiàn現):同“現”。

     【譯文】 天下太平是以社會安定作為吉祥的征兆的,老百姓是以安居樂業作為吉祥的征兆的。

    孔子說:“修養自身以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就是堯、舜大概也還難于完全做到這一點吧!”老百姓安居樂業,是天下太平的證明。

    治理人,就應該以人為主。

    老百姓安居樂業就陰陽之氣和諧;陰陽之氣和諧就萬物滋生;萬物滋生就有奇瑞出現。

    看看當今的天下,老百姓是安居樂業呢?還是岌岌可危呢?既然老百姓安居樂業,那麼天下就是太平的了,祥瑞即使不齊備,并不妨害它稱為太平盛世。

    所以先王之道用祥瑞作為判斷天下太平的根據,如果祥瑞不顯著,那就是天下太平的事實還沒有出現。

    但是有時也許天下确實太平了,然而祥瑞未必齊備,所以先王之道又是用事實來作為判斷天下太平的根據的,不一定要求祥瑞齊備。

    聖主治理天下,盼望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并不期待符瑞的出現。

     【原文】 57·3且夫太平之瑞,猶聖主之相也(1)。

    聖王骨法未必同(2),太平之瑞何為當等?彼聞堯、舜之時,鳳皇、景星皆見(3),河圖、洛書皆出,以為後王治天下,當複若等之物,乃為太平。

    用心若此,猶謂堯當複比齒(4),舜當複八眉也(5)。

    夫帝王聖相前後不同,則得瑞古今不等。

    而今王無鳳鳥、河圖,為未太平,妄矣。

    孔子言鳳皇、河圖者,假前瑞以為語也,未必謂世當複有鳳皇與河圖也。

     【注釋】 (1)主:據下文“聖王骨法未必同”,當作“王”。

    相:骨相。

    王充認為從人的相貌特征可以看出他的“命”的好壞。

    參見本書《骨相篇》。

     (2)骨法:骨相特征。

     (3)景星:參見52·1注(2)。

     (4)比齒:即“骈(pián蹁)齒”,牙齒不分開,長成一片。

    傳說帝喾“骈齒”。

     (5)八眉:即《骨相篇》所說的“眉八采”。

    傳說堯的眉毛有八種顔色。

     【譯文】 象征太平的祥瑞,好比是聖王的骨相。

    聖王的骨相特征未必都相同,象征太平的祥瑞為什麼就應當相同呢?他們聽說堯、舜的時候,鳳凰、景星都出現,河圖、洛書也都出現,就認為以後的帝王大治天下時,也應當出現這一類祥瑞之物,才能稱為天下太平。

    依照這種想法,好比說堯應當像帝喾那樣長出比齒,舜也應當像堯那樣眉毛有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