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篇第五六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齊世”,就是古今社會齊同。
“聖人之德,前後不殊,則其治世,古今不異。
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
”“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
”這就是《齊世篇》命名的含義。
本篇的主旨在于批判漢儒尊古卑今的社會曆史觀。
俗儒認為,上古帝王的功德,社會的風俗,甚至古人的體格壽命都勝過後代。
而王充指出,人和物一樣,都是承受天自然施放的氣而産生的。
古代現代都是同一個天,“天不變易,氣不改更”,“氣之薄渥,萬世若一”,所以古人今人的本性是一樣的,古今帝王的功德,社會風俗,人的體格壽命并無不同之處。
說古代什麼都比今天好,是由于“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毀今,少所見而多所聞”造成的。
但王充卻犯了以今況古、齊同古今的毛病,關鍵在于為漢朝說法,所以本篇消極因素多于積極因素。
【原文】 56·1語稱上世之人(1),侗長佼好(2),堅強老壽,百歲左右;下世之人,短小陋醜,夭折早死(3)。
何則?上世和氣純渥(4),婚姻以時(5),人民禀善氣而生(6),生又不傷,骨節堅定,故長大老壽,狀貌美好。
下世反此,故短小夭折,形面醜惡。
此言妄也。
【注釋】 (1)語:一般說法。
(2)侗(tǒng筒):大。
侗長:指身材高大。
佼:通“姣”。
美。
(3)夭折:未成年而死,短命。
(4)渥(wò沃):厚。
(5)時:指适當的結婚年齡。
(6)善氣:即和氣。
【譯文】 一般的說法認為古代的人,身材高大面目姣美,身體強健,壽命很長,能活百歲左右;後代的人,身材矮小面目醜陋,短命早死。
為什麼呢?因為古代和氣純厚,婚姻按照适當的婚齡,人民承受上天的和氣而出生,生下來以後又沒有受到傷害,骨節堅強穩定,所以身材高大而長壽,體形像貌美好。
後代與此相反,所以身材矮小短命早死,體形面貌醜惡。
這種說法太荒謬了。
【原文】 56·2夫上世治者(1),聖人也;下世治者,亦聖人也。
聖人之德,前後不殊;則其治世,古今不異。
上世之天(2),下世之天也,天不變易,氣不改更。
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俱禀元氣(3)。
無氣純和,古今不異。
則禀以為形體者,何故不同?夫禀氣等,則懷性均;懷性均,則形體同;形體同,則醜好齊;醜好齊,則夭壽適(4)。
【注釋】 (1)治者:把社會治理得很好的人。
(2)天:參見3·1注(16)。
(3)元氣:參見4·1注(1)。
(4)適(dí敵):通“敵(敵)”。
相等。
【譯文】 古代的統治者是聖人,後代的統治者也是聖人。
聖人的功德,前後沒有什麼差異,那麼他們所治理的社會,古今也沒有什麼不同。
古代的天,就是後代的天,天沒有變化,氣也沒有變化。
古代的老百姓,和後代的老百姓一樣,同樣承受天的元氣。
元氣純厚和諧,古今沒有差别,那麼承受這種元氣形成形體的人,為什麼會不相同呢?承受元氣相等,具有的本性就相同;具有的本性相同,那麼形體也應相同;形體相同,那麼美醜就一樣;美醜一樣,那麼夭折長壽也應該相等。
【原文】 56·3一天一地,并生萬物。
萬物之生,俱得一氣。
氣之薄渥(1),萬世若一。
帝王治世,百代同道。
人民嫁娶,同時共禮(2),雖言“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3)”,法制張設,未必奉行。
何以效之?以今不奉行也。
禮樂之制,存見于今,今之人民,肯行之乎?今人不肯行,古人亦不肯舉。
以今之人民,知古之人民也。
【注釋】 (1)薄渥:指“氣”的厚薄程度。
(2)同時:都在同樣的年齡。
共禮:舉行相同的禮儀。
(3)《周禮·地官·媒氏》:“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 【譯文】 古今是同一個天同一個地,同樣地生育萬物。
萬物的産生,都是承受了同樣的氣。
氣的厚薄,千萬年都是一個樣。
帝王治理天下,千百代同用一個道理。
老百姓的嫁娶,都在同樣的年齡舉行相同的禮儀。
雖然說“男子三十歲才結婚,女子二十才出嫁”,隻是法令禮制上的規定,老百姓未必遵照執行。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用今天不奉行法令禮制的規定就可以證明了。
禮樂的制度,在今天仍然存在,今天的老百姓肯執行它嗎?今天的老百姓不肯執行,古代的老百姓也不肯執行。
根據今天老百姓的情況,就可以知道古代老百姓是怎樣的了。
【原文】 56·4物,亦物也(1)。
人生一世,壽至一百歲。
生為十歲兒時,所見地上之物,生死改易者多。
至于百歲,臨且死時,所見諸物,與年十歲時所見,無以異也。
使上世下世民人無有異,則百歲之間足以蔔筮。
六畜長短(2),五谷大小(3),昆蟲草木,金石珠玉,蜎蜚蠕動(4),跂行喙息(5),無有異者,此形不異也。
【注釋】 (1)當作“人,物也;物,亦物也”脫“人,物也。
”三字。
若作‘物,亦物也’,則文義無所屬。
本書《論死篇》:“人,物也;物,亦物也。
”《四諱篇》:“人,物也;子,亦物也。
”并可證。
(2)六畜:馬、牛、羊、雞、狗、豬。
這裡泛指牲畜。
(3)五谷:稻、黍、稷、麥、菽。
這裡泛指谷物。
(4)蜎(xuān宣):小飛。
蜚:通“飛”。
蜎蜚:飛翔。
這裡泛指用翅膀飛行的動物。
蠕(rú如)動:蟲體一伸一屈地爬行。
這裡泛指用身體爬行的動物。
(5)跂(qí其):腳。
跂行:泛指用腿腳行走的動物。
喙(huì慧):嘴。
息:呼吸。
喙息:泛指用嘴呼吸的動物。
【譯文】 人,屬于物;物,也屬于物。
人生的一輩子,活到一百歲。
長到十歲的兒童時期,所看到的地上的各種東西,生死變化的現象很多。
活到一百歲,臨到将要死的時候,所見到的各種東西,與十歲年紀時所見到的,實際上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古代和後代的人沒有什麼差别,那麼人生一輩子的情況就完全可以推斷出來了。
六畜的長短,五谷的大小,昆蟲草木,金石珠玉,飛禽爬蟲,以及用腳行走用嘴呼吸的各種動物,沒有什麼差異的原因,這是由于它們的外形沒有什麼不同。
【原文】 56·5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
今氣為水火也,使氣有異,則古之水清火熱,而今水濁火寒乎?人生長六七尺(1),大三四圍(2),面有五色(3),壽至于百(4),萬世不異。
如以上世人民,侗長佼好,堅強老壽,下世反此,則天地初立,始為人時,長可如防風之君(5),色如宋朝(6),壽如彭祖乎(7)? 【注釋】 (1)尺:漢代一尺約合今0.69市尺。
(2)圍:古代一種計算長度的單位。
一圍就是兩手的姆指與姆指相對,食指與食指相對所構成的圓周長度。
(3)五色:《周禮·天官·疾醫》注:“五色,面貌青、赤、黃、白、黑也。
”這裡指人的面部膚色由于健康情況或情緒的變化而産生的不同氣色。
(4)壽至于百:王充認為正常人的壽命應該是一百歲。
參見本書《氣壽篇》。
(5)防風之君:參見25·9注(7)“防風”條。
(6)宋朝:春秋時宋國的公子朝,以貌美
“聖人之德,前後不殊,則其治世,古今不異。
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
”“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
”這就是《齊世篇》命名的含義。
本篇的主旨在于批判漢儒尊古卑今的社會曆史觀。
俗儒認為,上古帝王的功德,社會的風俗,甚至古人的體格壽命都勝過後代。
而王充指出,人和物一樣,都是承受天自然施放的氣而産生的。
古代現代都是同一個天,“天不變易,氣不改更”,“氣之薄渥,萬世若一”,所以古人今人的本性是一樣的,古今帝王的功德,社會風俗,人的體格壽命并無不同之處。
說古代什麼都比今天好,是由于“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毀今,少所見而多所聞”造成的。
但王充卻犯了以今況古、齊同古今的毛病,關鍵在于為漢朝說法,所以本篇消極因素多于積極因素。
【原文】 56·1語稱上世之人(1),侗長佼好(2),堅強老壽,百歲左右;下世之人,短小陋醜,夭折早死(3)。
何則?上世和氣純渥(4),婚姻以時(5),人民禀善氣而生(6),生又不傷,骨節堅定,故長大老壽,狀貌美好。
下世反此,故短小夭折,形面醜惡。
此言妄也。
【注釋】 (1)語:一般說法。
(2)侗(tǒng筒):大。
侗長:指身材高大。
佼:通“姣”。
美。
(3)夭折:未成年而死,短命。
(4)渥(wò沃):厚。
(5)時:指适當的結婚年齡。
(6)善氣:即和氣。
【譯文】 一般的說法認為古代的人,身材高大面目姣美,身體強健,壽命很長,能活百歲左右;後代的人,身材矮小面目醜陋,短命早死。
為什麼呢?因為古代和氣純厚,婚姻按照适當的婚齡,人民承受上天的和氣而出生,生下來以後又沒有受到傷害,骨節堅強穩定,所以身材高大而長壽,體形像貌美好。
後代與此相反,所以身材矮小短命早死,體形面貌醜惡。
這種說法太荒謬了。
【原文】 56·2夫上世治者(1),聖人也;下世治者,亦聖人也。
聖人之德,前後不殊;則其治世,古今不異。
上世之天(2),下世之天也,天不變易,氣不改更。
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俱禀元氣(3)。
無氣純和,古今不異。
則禀以為形體者,何故不同?夫禀氣等,則懷性均;懷性均,則形體同;形體同,則醜好齊;醜好齊,則夭壽適(4)。
【注釋】 (1)治者:把社會治理得很好的人。
(2)天:參見3·1注(16)。
(3)元氣:參見4·1注(1)。
(4)適(dí敵):通“敵(敵)”。
相等。
【譯文】 古代的統治者是聖人,後代的統治者也是聖人。
聖人的功德,前後沒有什麼差異,那麼他們所治理的社會,古今也沒有什麼不同。
古代的天,就是後代的天,天沒有變化,氣也沒有變化。
古代的老百姓,和後代的老百姓一樣,同樣承受天的元氣。
元氣純厚和諧,古今沒有差别,那麼承受這種元氣形成形體的人,為什麼會不相同呢?承受元氣相等,具有的本性就相同;具有的本性相同,那麼形體也應相同;形體相同,那麼美醜就一樣;美醜一樣,那麼夭折長壽也應該相等。
【原文】 56·3一天一地,并生萬物。
萬物之生,俱得一氣。
氣之薄渥(1),萬世若一。
帝王治世,百代同道。
人民嫁娶,同時共禮(2),雖言“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3)”,法制張設,未必奉行。
何以效之?以今不奉行也。
禮樂之制,存見于今,今之人民,肯行之乎?今人不肯行,古人亦不肯舉。
以今之人民,知古之人民也。
【注釋】 (1)薄渥:指“氣”的厚薄程度。
(2)同時:都在同樣的年齡。
共禮:舉行相同的禮儀。
(3)《周禮·地官·媒氏》:“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 【譯文】 古今是同一個天同一個地,同樣地生育萬物。
萬物的産生,都是承受了同樣的氣。
氣的厚薄,千萬年都是一個樣。
帝王治理天下,千百代同用一個道理。
老百姓的嫁娶,都在同樣的年齡舉行相同的禮儀。
雖然說“男子三十歲才結婚,女子二十才出嫁”,隻是法令禮制上的規定,老百姓未必遵照執行。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用今天不奉行法令禮制的規定就可以證明了。
禮樂的制度,在今天仍然存在,今天的老百姓肯執行它嗎?今天的老百姓不肯執行,古代的老百姓也不肯執行。
根據今天老百姓的情況,就可以知道古代老百姓是怎樣的了。
【原文】 56·4物,亦物也(1)。
人生一世,壽至一百歲。
生為十歲兒時,所見地上之物,生死改易者多。
至于百歲,臨且死時,所見諸物,與年十歲時所見,無以異也。
使上世下世民人無有異,則百歲之間足以蔔筮。
六畜長短(2),五谷大小(3),昆蟲草木,金石珠玉,蜎蜚蠕動(4),跂行喙息(5),無有異者,此形不異也。
【注釋】 (1)當作“人,物也;物,亦物也”脫“人,物也。
”三字。
若作‘物,亦物也’,則文義無所屬。
本書《論死篇》:“人,物也;物,亦物也。
”《四諱篇》:“人,物也;子,亦物也。
”并可證。
(2)六畜:馬、牛、羊、雞、狗、豬。
這裡泛指牲畜。
(3)五谷:稻、黍、稷、麥、菽。
這裡泛指谷物。
(4)蜎(xuān宣):小飛。
蜚:通“飛”。
蜎蜚:飛翔。
這裡泛指用翅膀飛行的動物。
蠕(rú如)動:蟲體一伸一屈地爬行。
這裡泛指用身體爬行的動物。
(5)跂(qí其):腳。
跂行:泛指用腿腳行走的動物。
喙(huì慧):嘴。
息:呼吸。
喙息:泛指用嘴呼吸的動物。
【譯文】 人,屬于物;物,也屬于物。
人生的一輩子,活到一百歲。
長到十歲的兒童時期,所看到的地上的各種東西,生死變化的現象很多。
活到一百歲,臨到将要死的時候,所見到的各種東西,與十歲年紀時所見到的,實際上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古代和後代的人沒有什麼差别,那麼人生一輩子的情況就完全可以推斷出來了。
六畜的長短,五谷的大小,昆蟲草木,金石珠玉,飛禽爬蟲,以及用腳行走用嘴呼吸的各種動物,沒有什麼差異的原因,這是由于它們的外形沒有什麼不同。
【原文】 56·5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
今氣為水火也,使氣有異,則古之水清火熱,而今水濁火寒乎?人生長六七尺(1),大三四圍(2),面有五色(3),壽至于百(4),萬世不異。
如以上世人民,侗長佼好,堅強老壽,下世反此,則天地初立,始為人時,長可如防風之君(5),色如宋朝(6),壽如彭祖乎(7)? 【注釋】 (1)尺:漢代一尺約合今0.69市尺。
(2)圍:古代一種計算長度的單位。
一圍就是兩手的姆指與姆指相對,食指與食指相對所構成的圓周長度。
(3)五色:《周禮·天官·疾醫》注:“五色,面貌青、赤、黃、白、黑也。
”這裡指人的面部膚色由于健康情況或情緒的變化而産生的不同氣色。
(4)壽至于百:王充認為正常人的壽命應該是一百歲。
參見本書《氣壽篇》。
(5)防風之君:參見25·9注(7)“防風”條。
(6)宋朝:春秋時宋國的公子朝,以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