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類篇第五五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在本篇中,王充針對湯時遭旱,“湯自責,天應以雨”和周成王在用天子禮還是人臣禮葬周公時猶豫不決,因而“天大雷雨,動怒示變”為說展開辯論。
“感類”是對同類事物有所感觸的意思。
王充指出,“天道無為”,自然災變的出現,是由于“自然之氣”不和造成的,“旱不為湯至,雨不應自責”。
如果“雷為天怒,雨為恩施”,那麼天怒周成王不以天子禮葬周公,就應當隻打雷不下雨,可是“今(雷)雨俱至,天怒且喜乎?”“如天以雷雨責怒人,則亦能以雷雨殺無道”,可是自古以來“無道者多”,并不見天用雷雨去誅殺,隻見“聖人興師動軍”去克敵,而最為“無道”的人,其死“不以雷雨”。
可見譴告說是“失其實”而“未足信”的。
王充認為,君王對自然災變感到恐懼,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映,進行祈禱,不過是表示一種“憂念百姓”的心情,并不是因為真有過失而害怕上天的懲罰。
本篇與《感虛篇》是姊妹篇,但顯得更為深刻有力。
【原文】 55·1陰陽不和,災變發起,或時先世遺咎,或時氣自然。
賢聖感類(1),慊懼自思(2),災變惡征,何為至乎?引過自責(3),恐有罪,畏慎恐懼之意,未必有其實事也。
何以明之?以湯遭旱自責以五過也(4)。
聖人純完,行無缺失矣,何自責有五過?然如《書》曰:“湯自責,天應以雨(5)。
”湯本無過,以五過自責,天何故雨?以無過緻旱,亦知自責不能得雨也。
由此言之,旱不為湯至,雨不應自責。
然而前旱後雨者(6),自然之氣也。
此言(7),《書》之語也。
【注釋】 (1)感:感觸。
類:指同類事物。
感類:對同類事物有所感觸,即由客觀出現的有物,聯想到與此同類或有關的事物。
(2)慊(xián賢):通“嫌”。
懷疑。
(3)引過:把過失歸到自己頭上。
(4)自責以五過:本書《感虛篇》19·11節作:“自責以六過”。
(5)引文不見于今本今古文《尚書》,當是佚文。
(6)“者”前原本校語“一有之字”。
(7)此言:指“湯自責,天應以雨”這句話。
【譯文】 陰陽之氣下和諧,災變就會發生,或許是前代遺留下來的兇禍,或許是由于氣自然而然形成的。
賢人聖人對同類事物有所感觸,心懷疑懼而自己思考,災變這種壞征兆,是因為什麼而出現的呢?歸過于自己而自我責備,害怕自己有過錯,這是一種戒慎恐懼的心理,自己并不一定真有那樣的過錯。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用成湯時遭受大旱災成湯責備自己有五大過夫這件事來證明。
聖人的道德純正完美,行為沒有任何缺點和過失,為什麼要責備自己有五大過失呢?然而正如《尚書》上說的:“成湯責備自己,上天用下雨來應和。
”成湯本來沒有過失,用五大過失責備自己,天為什麼有意下雨呢?因為沒有過失而導緻旱災,也應當知道責備自己并不能求得天下雨。
因此說來,旱災并不是為成湯犯了過失而出現的,雨不是應和成湯引咎自責而降下的。
然而先幹旱而後又下雨的情況,是由于自然之氣不和諧造成的。
“湯自責,天應以雨”的說法,不過是《尚書》裡的一句話罷了。
【原文】 55·2難之曰(1):《春秋》大雩(2),董仲舒設土龍(3),皆為一時間也。
一時不雨,恐懼雩祭,求陰請福(4),憂念百姓也。
湯遭旱七年,以五過自責,謂何時也?夫遭旱一時,辄自責乎?旱至七年,乃自責也?謂一時辄自責(5),七年乃雨,天應之誠(6),何其留也?始謂七年乃自責(7),憂念百姓,何其遲也?不合雩祭之法,不厭憂民之義。
《書》之言,未可信也。
【注釋】 (1)難之曰:以下是王充對“湯自責,天應以雨”的責難。
(2)雩:古代一種求雨的祭祀。
(3)土龍:參見22·10注(6)。
(4)求陰:即求雨。
按陰陽五行說法,雨屬陰。
(5)“責”字下原本校語“一有也字”。
(6)應之:當作“之應”,于義方妥。
(7)始:按文意當作“如”。
【譯文】 我責難它說:“《春秋》上記載的雩祭,董仲舒提倡用設置土龍的辦法來祭天求雨,都是為了一時間出現的旱災。
一時間不下雨,君王就心裡恐懼而舉行雩祭,求天下雨祈請福祐,這是君王為百姓擔憂啊。
成湯時遭受七年的大旱,成湯用五種過失責備自己,指的是哪一個時間呢?是一遇到旱災就責備自己呢?還是大旱了七年,才責備自己呢?如果說成湯一遇到旱災就責備自己,而七年後天才下雨,上天應和他的誠意,為什麼會這樣遲緩呢?如果說大旱了七年成湯才責備自己,成湯為百姓的擔憂為什麼這樣晚呢?這既不符合雩祭的規矩,又不符合君王為百姓擔憂的道理。
《尚書》上的話,是不可全信的。
【原文】 55·3由此論之,周成王之雷風發(1),亦此類也。
《金縢》曰(2):“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3),禾盡僵,大木斯拔(4),邦人大恐。
”當此之時,周公死。
儒者說之(5),以為成王狐疑于周公(6)。
欲以天子禮葬公,公,人臣也;欲以人臣禮葬公,公有王功(7)。
狐疑于葬周公之間,天大雷雨,動怒示變,以彰聖功。
古文家以武王崩(8),周公居攝(9),管、蔡流言(10),王意狐疑周公,周公奔楚(11),故天雷雨,以悟成王(12)。
【注釋】 (1)周成王:參見3·2注(11)。
(2)《金縢(téng騰)》:《尚書·周書》中的一篇。
亦即所謂“金縢之書”。
參見46·3注(10)、(11)。
(3)雷電:當作“雷雨”,下文“雷雨”凡數十見,可證。
以:與。
據《廣雅》。
(4)斯:盡。
據《呂覽》注。
(5)儒者:漢代傳授今文《尚書》的稱今文經學家,傳授古文《尚書》的稱古文經學家。
這裡的儒者指今文經學家。
他們注重闡述微言大義,并且嚴守家法師法。
(6)據下文“狐疑于葬周公之間”,“周公”前脫一“葬”字。
關于《金縢》中所記雷風偃禾拔木事,今、古文學派解釋不同。
今文家認為周公已死,成王欲以天子禮葬他,因為周公非天子,恐怕越禮。
又欲以人臣之禮葬他,恐怕不足表周公之功,狐疑之間,天降雷雨以彰周公。
古文家認為周公未死,居攝政時,管、蔡散布流言,成王懷疑周公,天才降雷雨來警悟成王。
這裡指的是今文學派的解釋,所以必須增補“葬”字。
(7)王功:指周公在創立和鞏固西周王朝過程中所建立的不亞于君王的功績。
(8)古文家:古文經學家。
他們注重文字訓诂,考訂制度、名物。
崩:參見4·4注(11)。
(9)居攝:代替君王執掌政權。
(10)管、蔡:指管叔、蔡叔。
參見42·10注(5)。
(11)周公奔楚:參見2·5注(19)。
(12)悟:使。
。
覺悟。
【譯文】 據上述情況來論述這一點,周成王時的雷雨狂風暴發,也屬于這一類。
《尚書·金縢》上說:“秋天莊稼成熟,還沒有收割,天上雷雨大作,刮起了大風,莊稼都倒伏了,大樹全都連根拔起,國人大為恐慌。
”正當這個時候,周公死了。
儒者解釋這件事,認為是因為周成王在用什麼禮節葬周公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引起的。
周成王想以天子禮葬周公,周公隻是個大臣;想以大臣禮葬周公,周公有類似君王的功績。
猶豫在用什麼禮節葬周公的問題之間,上天降下大雷雨,動了威怒示以災變,以此來表彰周公的功德。
古文經學家則認為武王死後,周公代成王執政,管叔、蔡叔散布流言,成王心裡懷疑周公,周公出奔到楚國,所以上天降下雷雨,以使周成王醒悟。
【原文】 55·4夫一雷一雨之變,或以為葬疑,或以為信讒。
二家未可審(1),且訂葬疑之說。
秋夏之際,陽氣尚盛,未嘗無雷雨也,顧其拔術偃禾,頗為狀耳(2)。
當雷雨時,成王感懼,開金縢之書(3),見周公之功,執書泣過,自責之深,自責适已,天偶反風,《書》家則謂天為周公怒也。
【注釋】 (1)二家:指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家。
(2)狀:現象。
(3)金縢之書:參見46·3注(10)。
【譯文】 這忽兒雷忽兒雨的不同變化,有的認為是由于成王葬周公時猶豫不決引起的,有的認為是成王聽信了讒言引起的。
兩家的說法誰是誰非還弄不清楚,姑且先考訂一下關于葬疑的說法。
秋夏時節,陽氣還在旺盛,未嘗沒有雷雨發生,隻是它拔起大樹使莊稼倒伏,多少是一種特殊現象罷了。
正當大雷雨的時候,成王因此而感到恐懼,開啟了金縢中的冊書,發現了周公的功績,捧着周公的祈禱冊書,一邊哭泣一邊責備自己的過錯,表現了他在深刻地責備自己。
他責備自己恰好完畢,天偶然刮起相反方向的風,解釋《尚書》的人就認為上天是為周公的事而發怒了。
【原文】 55·5千秋萬夏,不絕雷雨,苟謂雷雨為天怒乎?是則皇天歲歲怒也。
正月陽氣發洩(1),雷聲始動,秋夏陽至極而雷折(2)。
苟謂秋夏之雷為天大怒(3),正月之
“感類”是對同類事物有所感觸的意思。
王充指出,“天道無為”,自然災變的出現,是由于“自然之氣”不和造成的,“旱不為湯至,雨不應自責”。
如果“雷為天怒,雨為恩施”,那麼天怒周成王不以天子禮葬周公,就應當隻打雷不下雨,可是“今(雷)雨俱至,天怒且喜乎?”“如天以雷雨責怒人,則亦能以雷雨殺無道”,可是自古以來“無道者多”,并不見天用雷雨去誅殺,隻見“聖人興師動軍”去克敵,而最為“無道”的人,其死“不以雷雨”。
可見譴告說是“失其實”而“未足信”的。
王充認為,君王對自然災變感到恐懼,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映,進行祈禱,不過是表示一種“憂念百姓”的心情,并不是因為真有過失而害怕上天的懲罰。
本篇與《感虛篇》是姊妹篇,但顯得更為深刻有力。
【原文】 55·1陰陽不和,災變發起,或時先世遺咎,或時氣自然。
賢聖感類(1),慊懼自思(2),災變惡征,何為至乎?引過自責(3),恐有罪,畏慎恐懼之意,未必有其實事也。
何以明之?以湯遭旱自責以五過也(4)。
聖人純完,行無缺失矣,何自責有五過?然如《書》曰:“湯自責,天應以雨(5)。
”湯本無過,以五過自責,天何故雨?以無過緻旱,亦知自責不能得雨也。
由此言之,旱不為湯至,雨不應自責。
然而前旱後雨者(6),自然之氣也。
此言(7),《書》之語也。
【注釋】 (1)感:感觸。
類:指同類事物。
感類:對同類事物有所感觸,即由客觀出現的有物,聯想到與此同類或有關的事物。
(2)慊(xián賢):通“嫌”。
懷疑。
(3)引過:把過失歸到自己頭上。
(4)自責以五過:本書《感虛篇》19·11節作:“自責以六過”。
(5)引文不見于今本今古文《尚書》,當是佚文。
(6)“者”前原本校語“一有之字”。
(7)此言:指“湯自責,天應以雨”這句話。
【譯文】 陰陽之氣下和諧,災變就會發生,或許是前代遺留下來的兇禍,或許是由于氣自然而然形成的。
賢人聖人對同類事物有所感觸,心懷疑懼而自己思考,災變這種壞征兆,是因為什麼而出現的呢?歸過于自己而自我責備,害怕自己有過錯,這是一種戒慎恐懼的心理,自己并不一定真有那樣的過錯。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用成湯時遭受大旱災成湯責備自己有五大過夫這件事來證明。
聖人的道德純正完美,行為沒有任何缺點和過失,為什麼要責備自己有五大過失呢?然而正如《尚書》上說的:“成湯責備自己,上天用下雨來應和。
”成湯本來沒有過失,用五大過失責備自己,天為什麼有意下雨呢?因為沒有過失而導緻旱災,也應當知道責備自己并不能求得天下雨。
因此說來,旱災并不是為成湯犯了過失而出現的,雨不是應和成湯引咎自責而降下的。
然而先幹旱而後又下雨的情況,是由于自然之氣不和諧造成的。
“湯自責,天應以雨”的說法,不過是《尚書》裡的一句話罷了。
【原文】 55·2難之曰(1):《春秋》大雩(2),董仲舒設土龍(3),皆為一時間也。
一時不雨,恐懼雩祭,求陰請福(4),憂念百姓也。
湯遭旱七年,以五過自責,謂何時也?夫遭旱一時,辄自責乎?旱至七年,乃自責也?謂一時辄自責(5),七年乃雨,天應之誠(6),何其留也?始謂七年乃自責(7),憂念百姓,何其遲也?不合雩祭之法,不厭憂民之義。
《書》之言,未可信也。
【注釋】 (1)難之曰:以下是王充對“湯自責,天應以雨”的責難。
(2)雩:古代一種求雨的祭祀。
(3)土龍:參見22·10注(6)。
(4)求陰:即求雨。
按陰陽五行說法,雨屬陰。
(5)“責”字下原本校語“一有也字”。
(6)應之:當作“之應”,于義方妥。
(7)始:按文意當作“如”。
【譯文】 我責難它說:“《春秋》上記載的雩祭,董仲舒提倡用設置土龍的辦法來祭天求雨,都是為了一時間出現的旱災。
一時間不下雨,君王就心裡恐懼而舉行雩祭,求天下雨祈請福祐,這是君王為百姓擔憂啊。
成湯時遭受七年的大旱,成湯用五種過失責備自己,指的是哪一個時間呢?是一遇到旱災就責備自己呢?還是大旱了七年,才責備自己呢?如果說成湯一遇到旱災就責備自己,而七年後天才下雨,上天應和他的誠意,為什麼會這樣遲緩呢?如果說大旱了七年成湯才責備自己,成湯為百姓的擔憂為什麼這樣晚呢?這既不符合雩祭的規矩,又不符合君王為百姓擔憂的道理。
《尚書》上的話,是不可全信的。
【原文】 55·3由此論之,周成王之雷風發(1),亦此類也。
《金縢》曰(2):“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3),禾盡僵,大木斯拔(4),邦人大恐。
”當此之時,周公死。
儒者說之(5),以為成王狐疑于周公(6)。
欲以天子禮葬公,公,人臣也;欲以人臣禮葬公,公有王功(7)。
狐疑于葬周公之間,天大雷雨,動怒示變,以彰聖功。
古文家以武王崩(8),周公居攝(9),管、蔡流言(10),王意狐疑周公,周公奔楚(11),故天雷雨,以悟成王(12)。
【注釋】 (1)周成王:參見3·2注(11)。
(2)《金縢(téng騰)》:《尚書·周書》中的一篇。
亦即所謂“金縢之書”。
參見46·3注(10)、(11)。
(3)雷電:當作“雷雨”,下文“雷雨”凡數十見,可證。
以:與。
據《廣雅》。
(4)斯:盡。
據《呂覽》注。
(5)儒者:漢代傳授今文《尚書》的稱今文經學家,傳授古文《尚書》的稱古文經學家。
這裡的儒者指今文經學家。
他們注重闡述微言大義,并且嚴守家法師法。
(6)據下文“狐疑于葬周公之間”,“周公”前脫一“葬”字。
關于《金縢》中所記雷風偃禾拔木事,今、古文學派解釋不同。
今文家認為周公已死,成王欲以天子禮葬他,因為周公非天子,恐怕越禮。
又欲以人臣之禮葬他,恐怕不足表周公之功,狐疑之間,天降雷雨以彰周公。
古文家認為周公未死,居攝政時,管、蔡散布流言,成王懷疑周公,天才降雷雨來警悟成王。
這裡指的是今文學派的解釋,所以必須增補“葬”字。
(7)王功:指周公在創立和鞏固西周王朝過程中所建立的不亞于君王的功績。
(8)古文家:古文經學家。
他們注重文字訓诂,考訂制度、名物。
崩:參見4·4注(11)。
(9)居攝:代替君王執掌政權。
(10)管、蔡:指管叔、蔡叔。
參見42·10注(5)。
(11)周公奔楚:參見2·5注(19)。
(12)悟:使。
。
覺悟。
【譯文】 據上述情況來論述這一點,周成王時的雷雨狂風暴發,也屬于這一類。
《尚書·金縢》上說:“秋天莊稼成熟,還沒有收割,天上雷雨大作,刮起了大風,莊稼都倒伏了,大樹全都連根拔起,國人大為恐慌。
”正當這個時候,周公死了。
儒者解釋這件事,認為是因為周成王在用什麼禮節葬周公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引起的。
周成王想以天子禮葬周公,周公隻是個大臣;想以大臣禮葬周公,周公有類似君王的功績。
猶豫在用什麼禮節葬周公的問題之間,上天降下大雷雨,動了威怒示以災變,以此來表彰周公的功德。
古文經學家則認為武王死後,周公代成王執政,管叔、蔡叔散布流言,成王心裡懷疑周公,周公出奔到楚國,所以上天降下雷雨,以使周成王醒悟。
【原文】 55·4夫一雷一雨之變,或以為葬疑,或以為信讒。
二家未可審(1),且訂葬疑之說。
秋夏之際,陽氣尚盛,未嘗無雷雨也,顧其拔術偃禾,頗為狀耳(2)。
當雷雨時,成王感懼,開金縢之書(3),見周公之功,執書泣過,自責之深,自責适已,天偶反風,《書》家則謂天為周公怒也。
【注釋】 (1)二家:指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家。
(2)狀:現象。
(3)金縢之書:參見46·3注(10)。
【譯文】 這忽兒雷忽兒雨的不同變化,有的認為是由于成王葬周公時猶豫不決引起的,有的認為是成王聽信了讒言引起的。
兩家的說法誰是誰非還弄不清楚,姑且先考訂一下關于葬疑的說法。
秋夏時節,陽氣還在旺盛,未嘗沒有雷雨發生,隻是它拔起大樹使莊稼倒伏,多少是一種特殊現象罷了。
正當大雷雨的時候,成王因此而感到恐懼,開啟了金縢中的冊書,發現了周公的功績,捧着周公的祈禱冊書,一邊哭泣一邊責備自己的過錯,表現了他在深刻地責備自己。
他責備自己恰好完畢,天偶然刮起相反方向的風,解釋《尚書》的人就認為上天是為周公的事而發怒了。
【原文】 55·5千秋萬夏,不絕雷雨,苟謂雷雨為天怒乎?是則皇天歲歲怒也。
正月陽氣發洩(1),雷聲始動,秋夏陽至極而雷折(2)。
苟謂秋夏之雷為天大怒(3),正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