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類篇第五五
關燈
小
中
大
雷天小怒乎?雷為天怒,雨為恩施。
使天為周公怒,徒當雷,不當雨。
今雨俱至(4),天怒且喜乎?“子于是日也(5),哭則不歌(6)。
”《周禮》(7):“子、卯稷食菜羹(8)。
”哀樂不并行。
哀樂不并行,喜怒反并至乎? 【注釋】 (1)正月:夏曆正月,這裡指初春時節。
(2)“雷”字下有原本校語“一有陽至極字”。
(3)雷折:指雷電折斷樹木。
(4)“雨”上當有“雷”字。
故下句雲:“天怒且喜乎?” (5)子:指孔子。
參見1·3注(1)。
(6)引文參見《論語·述而》。
(7)《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
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彙編,是儒家經典之一。
(8)子、卯:古代以十二地支計日,子、卯指逢子和卯的日子。
子卯稷食菜羹:傳說殷纣王死于甲子日,夏桀死于乙卯日,所以周朝的君臣每逢子日和卯日隻吃稷米飯和菜湯,不吃葷食,以表示戒懼,警惕自己不要重蹈亡國的覆轍。
引文不見于今本《周禮》,參見《禮記·玉藻》。
【譯文】 千萬個秋夏季節,雷雨沒有斷絕過,如果認為雷雨是天發怒的表現嗎? 這樣的話,那麼皇天年年都在發怒了。
初春時節陽氣開始散發出來,雷聲開始發作,到秋夏時節陽氣發展到極點而雷電擊斷樹木。
如果說秋夏時節的雷是天大怒的表現的話,那麼正月的雷是天小怒的表現嗎?雷是天發怒的表現,雨是天施恩的表現。
假如天為周公發怒,隻應當打雷,不應當下雨。
現今雷雨一齊來,難道上天又發怒又高興嗎?“孔子在吊喪的這天哭泣過,就不再唱歌了。
”《周禮》上說:“逢子日、卯日隻吃稷米飯和菜湯。
”這是不同時做哀傷和歡樂的事情。
既然不同時做哀傷和歡樂的事情,上天的高興和發怒反而會同時表現出來嗎? 【原文】 55·6秦始皇帝東封岱嶽(1),雷雨暴至(2)。
劉媪息大澤(3),雷雨晦冥(4)。
始皇無道,自同前聖,治亂自謂太平,天怒可也。
劉媪息大澤,夢與神遇,是生高祖(5),何怒于生聖人而為雷雨乎?堯時大風為害,堯激大風于青丘之野(6)。
舜入大麓(7),烈風雷雨(8)。
堯、舜,世之隆主(9),何過于天,天為風雨也? 【注釋】 (1)岱嶽:即泰山。
封岱嶽:登泰山築壇祭天。
(2)以上事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本紀》雲:“二十八年,始皇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
” (3)媪(ǎo襖):古代對老年婦女的尊稱。
劉媪:指漢高祖劉邦的母親。
(4)以上事參見《史記·高祖本紀》。
(5)高祖:漢高祖劉邦。
參見3·4注(11)。
(6)激:據《淮南子·本經訓》:“堯時九嬰大風皆為民害,堯乃使羿繳大風于青丘之野”當作“繳”。
繳(huó濁):系在箭尾的生絲繩,這裡是射的意思。
大風:這裡指風伯,主管風的神。
青丘:傳說中的古地名。
《逸周書·王會解》孔晁曰:“青丘,海東地名。
”以上事參見《淮南子·本經訓》。
(7)大麓:官名。
指守深山老林的小官。
《說文》:“麓,一曰守山林吏也。
”舜入大麓:傳說堯準備讓位給舜,于是先讓舜到深山老林中去經受考驗。
舜遇到烈風雷雨而不迷途。
(8)以上事參見《尚書·舜典》。
(9)隆:盛,這裡指道德非常高尚。
【譯文】 秦始皇帝登泰山築壇祭天,雷雨突然出現。
劉媪在大澤中休息,出現雷雨天色昏暗。
秦始皇是無道君王,卻自稱同前世的聖人一樣,國家統治得很亂還自認為太平,上天為此發怒還可以說得過去。
劉媪在大澤中休息,夢中與神人交合,于是生下了漢高祖,上天對于生聖人為什麼還要發怒而降雷雨呢?堯的時候大風造成災害,堯射風伯于青丘的郊外。
舜進入深山老林當守林小吏,在狂風雷雨的時候也不迷誤。
堯和舜是世間道德高尚的君王,對上天有什麼過錯,而上天要對他們刮狂風、下暴雨呢? 【原文】 55·7大旱,《春秋》雩祭;又董仲舒設土龍,以類招氣(1)。
如天應雩、龍,必為雷雨。
何則?秋夏之雨,與雷俱也。
必從《春秋》、仲舒之術,則大雩、龍,求怒天乎?師曠奏《白雪》之曲(2),雷電下擊;鼓《清角》之音(3),風雨暴至(4)。
苟為雷雨為天怒,天何憎于《白雪》、《清角》,而怒師曠為之乎?此雷雨之難也。
【注釋】 (1)以類招氣:指用同屬陰類的土龍來招緻下雨的陰氣。
參見本書《亂龍篇》。
(2)師曠:參見16·6注(9)。
《白雪》:參見19·9注(1)。
(3)《清角》:古琴曲名。
本書《感虛篇》:“夫《白雪》與《清角》,或同曲而異名,其禍敗同一實也。
” (4)以上事參見本書《感虛篇》、《紀妖篇》。
【譯文】 天下大旱,《春秋》上記載舉行雩祭,又有董仲舒設置土龍,想以同屬陰類的土龍招緻陰氣。
如果上天應和雩祭和土龍,必定要降雷雨。
為什麼呢?秋夏時節的雨,是與雷同時出現的。
果真聽從《春秋》和董仲舒的主張,那麼舉行雩祭和設置土龍,難道是為了求得激怒上天嗎?師曠演奏《白雪》之曲,雷電擊了下來;演奏《清角》之曲,暴風雨突然來到。
如果認為降雷雨是上天發怒,上天為什麼憎恨《白雪》、《清角》兩曲,而惱怒師曠演奏它們呢?這就是我對雷雨是天發怒這種說法的責難。
【原文】 55·8又問之曰(1):“成王不以天子禮葬周公,天為雷風,偃禾拔木。
成王覺悟,執書泣過,天乃反風,偃禾複起,何不為疾反風以立大木,必須國人起築之乎(2)?”應曰:“天不能。
”曰:“然則天有所不能乎?”應曰:“然。
”難曰:“孟贲推人(3),人仆;接人而起,接人立。
天能拔木,不能複起,是則天力不如孟贲也。
秦時三山亡,猶謂天所徙也。
夫木之輕重,孰與三山?能徙三山,不能起大木,非天用力宜也。
如謂三山非天所亡,然則雷雨獨天所為乎?”問曰(4):“天之欲令成王以天子之禮葬周公,以公有聖德,以公有王功。
經曰(5):‘王乃得周公死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6)。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也。
” 【注釋】 (1)本文從這裡開始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發問者是王充,回答者是王充虛拟的主張天人感應說的儒生。
(2)國人起築之:據《尚書·金縢》記載,當時,被風刮倒的樹木,是太公、召公命令老百姓扶起來并用土堆築結實的。
築:用土培根。
(3)孟贲:參見2·4注(15)。
(4)問:據問答順序,當作“應”。
(5)經:這裡指《尚書》。
(6)死:據遞修本應作“所”。
《尚書·金縢》也作“所”。
【譯文】 我又責問說:“周成王不用天子禮節安葬周公,上天降下雷風,吹倒了莊稼拔起了大樹。
周成王覺悟了,捧着周公的冊書哭泣責備自己的過錯,于是天就刮起相反方向的風,倒伏的莊稼又重新立起來,為什麼不刮猛烈的反方向的風而把大樹重新立起,必須要老百姓去扶起來并用土築實它呢?”回答說:“天不能做到這一點。
”問:“然而天有不能做到的事嗎?”回答說:“是的。
”責難說:“孟贲推人,人就會跌倒;扶人起來,被扶的人就站立起來了。
天能拔起大樹,不能重新扶起大樹,這樣天的力量就不如孟贲了。
秦代時有三座山消失了,尚且說是天搬走的。
樹木和三座山相比,誰輕誰重呢?能搬掉三座山,不能扶起大樹,不合符上天用力的道理。
如果認為三座山不是上天搬掉的,然而雷雨單單是上天降下的嗎?”回答說:“上天想叫周成王用天子的禮節安葬周公,因為周公有聖德,因為周公有王功。
《尚書》中說:‘周成王才看到了周公自認為比武王有本事願替武王去死的祝詞。
’現在上天動了威怒,以表彰周公的功德。
” 【原文】 55·9難之曰:“伊尹相湯伐夏(1),為民興利除害,緻天下太平。
湯死,複相大甲(2)。
大甲佚豫(3),放之桐宮(4),攝政三年,乃退複位(5)。
周公曰:‘伊尹格于皇天(6)。
’天所宜彰也。
伊尹死時,天何以不為雷雨?”應曰:“以《百雨篇》曰(7):‘伊尹死,大霧三日’。
”大霧三日,亂氣矣(8),非天怒之變也。
東海張霸造《百雨篇》(9),其言雖未可信,且假以問:“天為雷雨以悟成王,成王未開金匮雷止乎(10)?已開金匮雷雨乃止也?”應曰:“未開金匮雷止也。
開匮得書,見公之功,覺悟泣過,決以天子禮葬公。
出郊觀變(11),天止雨反風,禾盡起。
” 【注釋】 (1)伊尹:參見1·2注(4)。
夏:這裡指夏朝的最後一位君王桀。
參見1·1注(9)。
(2)大甲:即太甲,湯的嫡長孫,太丁子,在位十二年。
(3)佚(yì義):樂。
豫:遊。
佚豫:遊樂無度。
(4)桐:地名,在今山西萬榮西。
桐宮:指在桐地的離宮。
(5)複位:指恢複太甲的王位。
以上事參見《史記·殷本紀》。
(6)格:嘉許。
《史
使天為周公怒,徒當雷,不當雨。
今雨俱至(4),天怒且喜乎?“子于是日也(5),哭則不歌(6)。
”《周禮》(7):“子、卯稷食菜羹(8)。
”哀樂不并行。
哀樂不并行,喜怒反并至乎? 【注釋】 (1)正月:夏曆正月,這裡指初春時節。
(2)“雷”字下有原本校語“一有陽至極字”。
(3)雷折:指雷電折斷樹木。
(4)“雨”上當有“雷”字。
故下句雲:“天怒且喜乎?” (5)子:指孔子。
參見1·3注(1)。
(6)引文參見《論語·述而》。
(7)《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
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彙編,是儒家經典之一。
(8)子、卯:古代以十二地支計日,子、卯指逢子和卯的日子。
子卯稷食菜羹:傳說殷纣王死于甲子日,夏桀死于乙卯日,所以周朝的君臣每逢子日和卯日隻吃稷米飯和菜湯,不吃葷食,以表示戒懼,警惕自己不要重蹈亡國的覆轍。
引文不見于今本《周禮》,參見《禮記·玉藻》。
【譯文】 千萬個秋夏季節,雷雨沒有斷絕過,如果認為雷雨是天發怒的表現嗎? 這樣的話,那麼皇天年年都在發怒了。
初春時節陽氣開始散發出來,雷聲開始發作,到秋夏時節陽氣發展到極點而雷電擊斷樹木。
如果說秋夏時節的雷是天大怒的表現的話,那麼正月的雷是天小怒的表現嗎?雷是天發怒的表現,雨是天施恩的表現。
假如天為周公發怒,隻應當打雷,不應當下雨。
現今雷雨一齊來,難道上天又發怒又高興嗎?“孔子在吊喪的這天哭泣過,就不再唱歌了。
”《周禮》上說:“逢子日、卯日隻吃稷米飯和菜湯。
”這是不同時做哀傷和歡樂的事情。
既然不同時做哀傷和歡樂的事情,上天的高興和發怒反而會同時表現出來嗎? 【原文】 55·6秦始皇帝東封岱嶽(1),雷雨暴至(2)。
劉媪息大澤(3),雷雨晦冥(4)。
始皇無道,自同前聖,治亂自謂太平,天怒可也。
劉媪息大澤,夢與神遇,是生高祖(5),何怒于生聖人而為雷雨乎?堯時大風為害,堯激大風于青丘之野(6)。
舜入大麓(7),烈風雷雨(8)。
堯、舜,世之隆主(9),何過于天,天為風雨也? 【注釋】 (1)岱嶽:即泰山。
封岱嶽:登泰山築壇祭天。
(2)以上事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本紀》雲:“二十八年,始皇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
” (3)媪(ǎo襖):古代對老年婦女的尊稱。
劉媪:指漢高祖劉邦的母親。
(4)以上事參見《史記·高祖本紀》。
(5)高祖:漢高祖劉邦。
參見3·4注(11)。
(6)激:據《淮南子·本經訓》:“堯時九嬰大風皆為民害,堯乃使羿繳大風于青丘之野”當作“繳”。
繳(huó濁):系在箭尾的生絲繩,這裡是射的意思。
大風:這裡指風伯,主管風的神。
青丘:傳說中的古地名。
《逸周書·王會解》孔晁曰:“青丘,海東地名。
”以上事參見《淮南子·本經訓》。
(7)大麓:官名。
指守深山老林的小官。
《說文》:“麓,一曰守山林吏也。
”舜入大麓:傳說堯準備讓位給舜,于是先讓舜到深山老林中去經受考驗。
舜遇到烈風雷雨而不迷途。
(8)以上事參見《尚書·舜典》。
(9)隆:盛,這裡指道德非常高尚。
【譯文】 秦始皇帝登泰山築壇祭天,雷雨突然出現。
劉媪在大澤中休息,出現雷雨天色昏暗。
秦始皇是無道君王,卻自稱同前世的聖人一樣,國家統治得很亂還自認為太平,上天為此發怒還可以說得過去。
劉媪在大澤中休息,夢中與神人交合,于是生下了漢高祖,上天對于生聖人為什麼還要發怒而降雷雨呢?堯的時候大風造成災害,堯射風伯于青丘的郊外。
舜進入深山老林當守林小吏,在狂風雷雨的時候也不迷誤。
堯和舜是世間道德高尚的君王,對上天有什麼過錯,而上天要對他們刮狂風、下暴雨呢? 【原文】 55·7大旱,《春秋》雩祭;又董仲舒設土龍,以類招氣(1)。
如天應雩、龍,必為雷雨。
何則?秋夏之雨,與雷俱也。
必從《春秋》、仲舒之術,則大雩、龍,求怒天乎?師曠奏《白雪》之曲(2),雷電下擊;鼓《清角》之音(3),風雨暴至(4)。
苟為雷雨為天怒,天何憎于《白雪》、《清角》,而怒師曠為之乎?此雷雨之難也。
【注釋】 (1)以類招氣:指用同屬陰類的土龍來招緻下雨的陰氣。
參見本書《亂龍篇》。
(2)師曠:參見16·6注(9)。
《白雪》:參見19·9注(1)。
(3)《清角》:古琴曲名。
本書《感虛篇》:“夫《白雪》與《清角》,或同曲而異名,其禍敗同一實也。
” (4)以上事參見本書《感虛篇》、《紀妖篇》。
【譯文】 天下大旱,《春秋》上記載舉行雩祭,又有董仲舒設置土龍,想以同屬陰類的土龍招緻陰氣。
如果上天應和雩祭和土龍,必定要降雷雨。
為什麼呢?秋夏時節的雨,是與雷同時出現的。
果真聽從《春秋》和董仲舒的主張,那麼舉行雩祭和設置土龍,難道是為了求得激怒上天嗎?師曠演奏《白雪》之曲,雷電擊了下來;演奏《清角》之曲,暴風雨突然來到。
如果認為降雷雨是上天發怒,上天為什麼憎恨《白雪》、《清角》兩曲,而惱怒師曠演奏它們呢?這就是我對雷雨是天發怒這種說法的責難。
【原文】 55·8又問之曰(1):“成王不以天子禮葬周公,天為雷風,偃禾拔木。
成王覺悟,執書泣過,天乃反風,偃禾複起,何不為疾反風以立大木,必須國人起築之乎(2)?”應曰:“天不能。
”曰:“然則天有所不能乎?”應曰:“然。
”難曰:“孟贲推人(3),人仆;接人而起,接人立。
天能拔木,不能複起,是則天力不如孟贲也。
秦時三山亡,猶謂天所徙也。
夫木之輕重,孰與三山?能徙三山,不能起大木,非天用力宜也。
如謂三山非天所亡,然則雷雨獨天所為乎?”問曰(4):“天之欲令成王以天子之禮葬周公,以公有聖德,以公有王功。
經曰(5):‘王乃得周公死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6)。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也。
” 【注釋】 (1)本文從這裡開始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發問者是王充,回答者是王充虛拟的主張天人感應說的儒生。
(2)國人起築之:據《尚書·金縢》記載,當時,被風刮倒的樹木,是太公、召公命令老百姓扶起來并用土堆築結實的。
築:用土培根。
(3)孟贲:參見2·4注(15)。
(4)問:據問答順序,當作“應”。
(5)經:這裡指《尚書》。
(6)死:據遞修本應作“所”。
《尚書·金縢》也作“所”。
【譯文】 我又責問說:“周成王不用天子禮節安葬周公,上天降下雷風,吹倒了莊稼拔起了大樹。
周成王覺悟了,捧着周公的冊書哭泣責備自己的過錯,于是天就刮起相反方向的風,倒伏的莊稼又重新立起來,為什麼不刮猛烈的反方向的風而把大樹重新立起,必須要老百姓去扶起來并用土築實它呢?”回答說:“天不能做到這一點。
”問:“然而天有不能做到的事嗎?”回答說:“是的。
”責難說:“孟贲推人,人就會跌倒;扶人起來,被扶的人就站立起來了。
天能拔起大樹,不能重新扶起大樹,這樣天的力量就不如孟贲了。
秦代時有三座山消失了,尚且說是天搬走的。
樹木和三座山相比,誰輕誰重呢?能搬掉三座山,不能扶起大樹,不合符上天用力的道理。
如果認為三座山不是上天搬掉的,然而雷雨單單是上天降下的嗎?”回答說:“上天想叫周成王用天子的禮節安葬周公,因為周公有聖德,因為周公有王功。
《尚書》中說:‘周成王才看到了周公自認為比武王有本事願替武王去死的祝詞。
’現在上天動了威怒,以表彰周公的功德。
” 【原文】 55·9難之曰:“伊尹相湯伐夏(1),為民興利除害,緻天下太平。
湯死,複相大甲(2)。
大甲佚豫(3),放之桐宮(4),攝政三年,乃退複位(5)。
周公曰:‘伊尹格于皇天(6)。
’天所宜彰也。
伊尹死時,天何以不為雷雨?”應曰:“以《百雨篇》曰(7):‘伊尹死,大霧三日’。
”大霧三日,亂氣矣(8),非天怒之變也。
東海張霸造《百雨篇》(9),其言雖未可信,且假以問:“天為雷雨以悟成王,成王未開金匮雷止乎(10)?已開金匮雷雨乃止也?”應曰:“未開金匮雷止也。
開匮得書,見公之功,覺悟泣過,決以天子禮葬公。
出郊觀變(11),天止雨反風,禾盡起。
” 【注釋】 (1)伊尹:參見1·2注(4)。
夏:這裡指夏朝的最後一位君王桀。
參見1·1注(9)。
(2)大甲:即太甲,湯的嫡長孫,太丁子,在位十二年。
(3)佚(yì義):樂。
豫:遊。
佚豫:遊樂無度。
(4)桐:地名,在今山西萬榮西。
桐宮:指在桐地的離宮。
(5)複位:指恢複太甲的王位。
以上事參見《史記·殷本紀》。
(6)格:嘉許。
《史